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壮美黄河行”网络主题活动走进内蒙古

“壮美黄河行”网络主题活动走进内蒙古

时间:2023-10-28 16:14:12

相关推荐

“壮美黄河行”网络主题活动走进内蒙古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秘书长、网信办主任张佰成(右一),内蒙古日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孙亚辉(左一)为此次采访活动授旗。摄影/记者 张圆

追逐壮美黄河,记录美丽内蒙古,由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指导,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网信办主办,正北方网承办的“壮美黄河行”网络主题活动内蒙古行,于9月3日在自治区网信办正式启动。

本次活动为期一周,来自中央及自治区的20余家网络媒体记者和网络大咖,以沿黄沿线经济带为中心,对内蒙古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以及城乡发展进行全面深入的采访。本次活动以呼和浩特境内的黄河支流大黑河为起点,经清水河县老牛湾,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黄河大峡谷、杭锦旗库布其沙漠,乌海市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大坝和乌海湖,阿拉善盟乌兰布和生态产业示范区,巴彦淖尔市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至包头境内的黄河内蒙古段二期防洪工程结束。

奔流不息的母亲河,流经内蒙古形成了巨大的“几字湾”,将六个盟市揽入怀中,孕育了美丽富饶的河套平原。在这里,壮美黄河与辽阔草原、雄浑大漠共同创造了祖国北疆的亮丽风景;在这里,黄河文明与草原文化交相辉映,形成厚重且独特的文化底蕴。自古以来,这里生机勃勃,孕育了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自治区党委、政府正式提出以呼包鄂为核心构建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的战略构想。随后,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沿黄沿线经济带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经济带轮廓日益清晰,毋庸置疑地成为自治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带动新引擎。

绿水绕城郭清风拂面来

追溯大黑河蝶变之路

都说一座城市有了水就有了灵气,呼和浩特亦是如此。

9月3日,“壮美黄河行”采访团一行首站来到城市南郊的大黑河,这里是近两年市民休闲游玩的胜地,也是呼和浩特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

▲大黑河水域 摄影/记者 张巧珍

据《水道提纲》记载,大黑河因其流域土质黝黑而得名,其蒙古名为伊克图尔根河,是黄河上游末端河套平原最大的一条支流,发源于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坝顶村,流经呼和浩特市赛罕区、玉泉区、土左旗,于托克托县注入黄河,干流全长236公里,流域面积17673平方公里。曾几何时,这里由于乱采乱挖砂石、倾倒垃圾、非法排污等问题,河道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尤以大黑河城区部分河段最为典型,曾是呼和浩特市民印象中的臭水沟。

为了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宜居环境,面对河道顽疾,呼和浩特市政府于4月11日开启了大黑河城区段综合整治工程,正式拉开铁腕治污的序幕。也是自那天开始,每一个居住在呼和浩特的人便深切地感受到了河道治理带来的环境改变,也亲眼见证了大黑河从最初的脏乱臭一点一点蝶变成今日的城市生态景观带。

▲大黑河水域 摄影/记者 张巧珍

“真不敢想象,呼和浩特周边还有这样美的景观,如果不说地点,大家一定猜不到这是哪里。”同行的一位媒体记者感慨道。放眼放去,沿岸树木葱郁,花草芬芳,临水步道和堤顶路上三三两两有人在悠闲地散步,远处还有几位老者在静静的垂钓。据大黑河防洪工程建设管理处综合部部长白强介绍,大黑河城区段综治工程从科尔沁大桥上游1000米至蒙牛大桥下游260米之间河道,全长12.7公里。工程治理河段共布置6座挡水堰和1座挡水闸,共设置7级景观水面,水面面积315万平米。堤顶及边坡绿化面积为24.45万平米,堤内滨河步道31.89公里,修建标准化休闲场地14个,码头3个,亲水木栈道长约800米。

▲大黑河水域 摄影/记者 张巧珍

目前,大黑河城区段防洪工程能够抵御百年一遇的洪水,河道内的景观水除了地表水,大部分都是利用再生水形成的,不仅创造出良好水景观,而且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给游人及市民提供了优美的休憩、娱乐环境,具有重大防洪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探秘呼和浩特水源地

近70%用水取自母亲河

9月3日上午,“壮美黄河行”采访团一行来到位于托克托县的呼和浩特市供排水有限责任公司制水分公司预沉厂,探秘呼和浩特水源地。

▲取水泵房 摄影/记者 张巧珍

▲滤网机是净化水质的第一关 摄影/记者 张巧珍

呼和浩特市引黄入呼工程是国家、自治区重点工程,作为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对解决首府市民吃水难、首府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供水工程跨越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土默特左旗以及呼和浩特四个城区,线路全长近百公里。黄河水从托县岸边取水泵站流入预沉厂经过一次沉淀后,加压通过63公里管道进入金海调蓄水库,进行二次沉淀,再由金海调蓄水库重力自流16公里输送到金河水厂,通过水厂一系列的消毒、过滤等净化处理后,再由加压泵站打入城市管网。平均日供40余万吨,用于呼和浩特工业、农业、生活饮用。”呼和浩特市供排水有限责任公司制水分公司党总支书记赵景远告诉记者,城区68%的城市用水主要来自黄河,很大程度上缓解呼和浩特市用水紧张状况。按照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水质标准由原来的35项增加到了106项,黄河水经过呼和浩特市水质监测中心106项指标检测后,才会被配送到城市管网中,供居民饮用。

走进黄河岸边葡萄湾

探访郝家窑的幸福生活

“这葡萄个头真大”“这个是提子吗?味道真甜”……9月3日,“壮美黄河行”采访团一行来到黄河沿岸的托县郝家窑村,几位游客在村民葡萄庄园一边采摘一边品头论足。

▲郝家窑村的葡萄长势喜人 摄影/记者 张巧珍

据了解,郝家窑村有着300多年历史,近年来,以沟、粱、湿地等自然景观资源为依托,立足独特的葡萄种植、渔业养殖优势,大力发展集葡葡采摘、农家乐接待、农业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产业,使得郝家窑村成为了沿黄休闲观光经济带上具有影响力的民俗旅游村。郝家窑村党支部书记郝争平告诉记者,郝家窑村东依山梁、西邻黄河的特有地形地貌形成了非常适宜葡萄种植的小气候,所产葡萄不仅皮薄汁甜、风味独特,而且营养丰富,现种植面积达1500 亩,年均葡萄产量达3000多吨。目前以农业观光采摘、垂钓和绿色田园旅游为主导产业,人均收入2.6万元,是托县为数不多的小康村。66岁的村民郝来全是当地的葡萄种植大户,家里种植着十几亩葡萄,通过发展葡萄采摘、农家乐,年收入突破了20万元。“这要多亏党的政策好,路修好了,来旅游的人多了,足不出户葡萄就卖出去了。”郝来全乐呵呵地说。

内容来源:北方新报(记者 张巧珍)

责任编辑:邓丽琴

审稿主任:郝连峰

值班总编:周素娟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