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宝宝起名马姓 马姓宝宝起名大全男孩

宝宝起名马姓 马姓宝宝起名大全男孩

时间:2021-11-22 02:12:53

相关推荐

宝宝起名马姓 马姓宝宝起名大全男孩

#太原头条#车水马龙的典故:

东汉名将马援的小女儿马氏,由于父母死得较早,年纪很小的时候就操办、料理家中的一些事情,把家务安排得井然有序,亲朋好友都赞扬她是个能干的人。

马氏十三岁那年被选进宫中。去侍候汉光武帝刘秀的皇后,很受宠爱。光武帝去世后,太子刘庄即位,就是汉明帝,

马氏被封为贵人。

由于她一直没有生育,便收养了贾氏的一个儿子,取名刘炟。

公元60年,由于皇太后十分宠爱她,她被立为明帝的皇后。

马氏当了皇后,生活还是非常俭朴。她常穿粗布衣服,裙子也不镶边。一些嫔妃朝见她时,还以为她穿了特别好的料子制成的衣服呢。走到近前,才知道是特别普通的衣料,从此对她更尊敬了。

马皇后是个知书达理的人,时常阅读《春秋楚辞》等书。

有一次,明帝故意把一个大臣的奏章让她看,并问她应如何处理。她看后当场提出中肯的意见,但从不干预朝政。

汉明帝死后,刘炟即位,这就是汉章帝。

马皇后被尊为皇太后。

不久,汉章帝根据一些大臣的建议,打算对皇太后的弟兄封爵。马太后遵照已去世的汉光武帝有关后妃家族不得封侯的规定,明确地表示不同意。

第二年夏天,发生了大旱灾。一些大臣又上奏说,今年所以大旱,是因为去年不封外戚的缘故。他们一致要求给马太后的舅父封爵。

马太后却坚决不同意,并专门为此发了诏书,诏书上说:“凡是提出要为我的舅父封爵的人,都是想巴结我,想得到我的提拔,这条路是行不通的。天大旱跟封爵有什么关系?要记住前朝的教训,宠贵外戚会招来倾覆的大祸。”

诏书还说:“我马家的人,现在个个都已经很富贵了。我身为太后,吃的穿的还是很简朴。我这样做的目的,是给他们做个样子,让他们见了好反省自己。可是,他们反而笑话我太节省了。前几天,我路过娘家的门,看见到我舅父家拜访的车如流水,马如游龙,招摇得很。舅父家的佣人,数量也众多,穿着华丽,物面很是壮观。我当时就想教训他们一顿,他们只知道自己享乐,根本不为国家着想,我怎能同意给他们加官封爵呢?”

这个典故是由“车如流水,马如游龙”简化而来的。是说:车辆络绎不绝犹如流水,马匹首尾相接好像长龙。形容往来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景象。也作“车如流水马如龙”。

【明太祖朱元璋的一生】

0岁,出生于濠州(今安徽凤阳)一个世代贫农的家庭,家族排行老八,取名“重八”。

17岁,父亲,大哥以及母亲先后去世,走投无路,前往皇觉寺出家为僧,不久又被迫外出乞讨化缘为生。

21岁,重返皇觉寺。

25岁,接收发小汤和的邀请加入郭子兴义军。同年,娶郭子兴养女马氏,并改名为元璋,取字国瑞。

26岁,回乡募兵七百(包括发小徐达、周德兴、郭英等),并升任镇抚。

27岁,率徐达、汤和等淮西24将离开濠州,南进定远,攻下滁州,遇见李善长

28岁,攻下和州,升任总兵官,不久郭子兴病逝,又官拜左副元帅,后又攻下采石、太平等地,并置太平兴国翼元帅府,自任为元帅。

29岁,攻下集庆(今江苏南京),改名应天府,小明王韩林儿升其为枢密院同佥,不久又升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

32岁,升为仪同三司、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相。

33岁,请刘伯温入应天府为谋臣。

34岁,封爵吴国公。

36岁,鄱阳湖大战大败陈友谅。

37岁,被百官推举为吴王,建百官司属,不久,陈友谅之子陈理投降,陈汉灭。

39岁,派廖永忠去滁州接小明王,在渡江时悄悄将船底凿漏,小明王沉于江底。

40岁,灭张士诚,方国珍,并命徐达、常遇春率军25万,北进中原。

41岁,登基称帝,建立大明,并封六公二十一侯,占领元大都,夺回幽云十六州。

42岁,击败扩廓帖木儿,平定陕西。

44岁,消灭明夏,攻取蜀地。

49岁,爆发“空印案”。

53岁,诛杀丞相胡惟庸,爆发“胡惟庸案”。

55岁,攻取云南,降服大理段氏;设锦衣卫。

58岁,爆发“郭恒案”。

63岁,赐死太师李善长。

65岁,太子朱标死,立朱允炆为皇太孙。

66岁,处死蓝玉,爆发“蓝玉案”

71岁,驾崩于应天皇宫(即南京故宫)。

纵令秦汉也是没谁转身一个千古逆袭!!!!!!!!!!!!!!

恺撒科技

惊呆了!湖南一小伙子,因自认为酷似625年前的朱元璋(即明太祖朱重八),于是给自己起名叫“朱重九”。更是破釜沉舟地辞掉了年薪只差两千就3万的工作,回老家专职模仿起了朱重八。众所周知,朱元璋中国古代帝王里的平民皇帝,按出身来说应该是最悲惨的了。他不仅当过乞丐,还做过和尚,风餐露宿,朝不保夕。最后连和尚也没法做了,才不得已加入郭子兴的起义军,在这里展现了突出的能力,之后被主帅看上,并以养女马氏婚配之。后面逐步壮大,才有了跟陈友谅争夺天下的资本,鄱阳湖大战后,于1368年定都南京,成为传奇皇帝明太祖。从1352年投靠郭子兴,到1368年南京称帝,建立大明王朝,朱重八只用了时间,就从一个流浪汉到一代雄主的华丽逆袭。#鸿儒计划#

《二马》是老舍的早期作品,1929年写于英国。小说塑造了一个迷信、中庸、马虎、懒散的奴才式人物老马,他的生活信条就是得过且过,让人联想到鲁迅笔下的阿Q,不同的是,阿Q生活在老中国的乡村,老马则是华侨,旅居国外。老舍有意把老马放到异国情境中去刻画,通过马氏父子在伦敦的生活以及与英国人的交往,看东西方民族的不同,试图在中西文化比较的背景下凸显落后国民性的荒谬之处。《牛天赐传》完成于1936年。主人公是一个因天生残疾被亲生父母遗弃的婴儿,后被家境比较富裕却没有孩子的牛姓夫妻收养,取名牛天赐。牛老爷是个生意人,但他更是个马虎人,以“碰”着走运而致富;牛太太是精明人,以官样治家而立威。天赐从小娇养,除了玩和写点小文章,其他什么都不会做。他在养父母人生经验的教导下,一半聪明一半糊涂地随着环境而慢慢转变,成为一个“不是玩意儿”的人。小说呈现的是一个原本单纯、善良、诚实、有正义感的孩子如何在家庭教育和外界影响下蜕变的过程。

1352年,8岁的沐英流浪到濠州城,被朱元璋和马氏收为养子,取名朱英。朱元璋称帝后,猜忌心越来越重,一天忽然问沐英:“朱英啊朱英,你到底是谁的孩子呢?”沐英连忙跪伏在地。

沐英出生在濠州(今安徽省凤阳县)定远县的一户穷苦人家。父亲早逝,和母亲相依为命。

在战事纷乱的年代,百姓流离失所,沐英跟随母亲躲避兵乱,不久后,母亲死在逃难的路上。

7岁的沐英只能跟着难民到处流浪,靠乞讨为生。

一年后,他流浪到濠州城。在这里,他碰到了改变他一生的人。

彼时,濠州城刚经过一场战乱的洗礼,城中到处可见义军。

沐英正在街上乞讨,恰巧乞讨到义军将领朱元璋和妻子马氏的面前。

朱元璋看到沐英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感慨沐英与自己的相似遭遇,于是起了怜悯之心。

他和马氏新婚不久,还没有儿子,就收养了沐英,并让他改姓朱,取名朱英。

经历过苦难生活的沐英十分懂事,马氏非常心疼,请了老师教导他学文习武。之后,朱元璋又让他跟随徐达、汤和等名将,学习行军打仗的本事。

从18岁开始,沐英为朱元璋四处讨伐,先平定吐蕃叛乱,后大败元军脱火赤,屡立奇功。

在军中,他对士兵爱惜有加;对百姓,他从不滥杀无辜,对贤士,他总是礼遇有加。沐英的声名逐渐在百姓心中传播。

朱元璋称帝后,猜忌心越来越重,先后除掉了30位开国功臣。

一天,朱元璋忽然问沐英:“朱英啊朱英,你到底是谁的孩子?”

沐英听后,立刻下跪匍匐在地,说:“我是陛下的孩子,深沐陛下和皇后的养育之恩。”

朱元璋不肯罢休,继续试探沐英。沐英只是一个劲的重复刚才说过的话。

最后,朱元璋只得对沐英说:“你是朕的养子,现在就是不让你恢复原来的姓氏,也不能让你再随我姓朱了。既然你一直口念深沐养育之恩,就赐你姓沐吧,让你可以永沐皇恩。”

沐英戚戚然叩谢皇恩,心中只剩下报恩、忠诚的念头。

机会马上来临,而沐英也走上了人生的顶峰。

1381年,朱元璋以傅友德为帅,沐英、蓝玉为副将,率领30万大军远征云南。

大军抵达曲靖时,白石江江水还未退潮。沐英看罢,果断率敢死队强行渡江,扰乱敌军军心,以里应外合之势攻破昆明。随后,沐英、蓝玉攻入大理,消灭梁王政权。

捷报传回朝廷后,朱元璋说:“我儿镇守云南边陲,大明无西顾之忧啊。”

之后,沐英又奉命解决云南土司当政横行的难题,彻底统治了云南。

在镇守云南期间,他相继推出了兴修水利、奖励农桑、屯田养兵、开展教育等措施,硬是将云南从落后的泥泞中拉拔出来。

《剑桥中国明代史》中记载:“镇守云南的沐氏家族使云南彻底成为明朝的一个省,也使它成为汉文明的一部分。”

沐英对马皇后有着很深的感情,1382年,传来马皇后去世的消息,沐英哭了几天几夜,差点吐血。

1392年,又传来太子朱标病逝的消息,从小与朱标亲如兄弟的沐英哀痛不已,就此一病不起,年仅48岁就死在了云南。

沐英死后,朱元璋嚎啕大哭,将沐英从云南接回南京,追封沐英为“黔宁王”。

【月妈爱分享】

沐英终其一生都没有忘记朱元璋的养育栽培之恩,竭尽全力为朱元璋出生入死,平定叛乱。

平定云南、治理云南是沐英一生最大的功绩。即使这样,他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

而这也许是疑心重的朱元璋最终没有对沐英下手的原因吧。

1987年,原空军司令前往老区视察,受到老区群众的热烈欢迎。司令走到群众中间,与群众们聊起了家常,感叹时光如白驹过隙。1位老农走上前,拍了拍司令的肩膀,问:“首长,您还认识我吗?”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多少辛酸泪尽在不言中。民国,在1个电闪雷鸣的日子里,沁阳县长沟村1户马姓农家传来1声啼哭声。地上的娃娃呱呱坠地,天上的太阳拨开了乌云,再次露出了笑颜,阳光普照着大地。

马父欣喜若狂,为儿子取名为马瑞平,希望儿子能够发奋图强、光耀门楣。到了马瑞平刚刚懂事的年纪,马父就将儿子送去私塾,悉心培养。马瑞平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在私塾各门成绩拔尖,几年后考入中学。

1937年,日寇发动“七七事变”,铁蹄疯狂践踏华北平原。北平沦陷敌手后,马瑞平无法继续求学,只好去投靠哥哥马瑞昇。此时,马瑞昇已经投身革命,从事地下秘密活动。在耳濡目染间,马瑞平受到革命思想的感召,紧跟哥哥的脚步。

1938年,马瑞平正式参加了八路军,不久后奔赴抗日前线参战。8年全面抗战,抗日军民们浴血拼杀,终于把日寇赶回了老家去。抗战取得胜利后,马瑞平担任了晋冀鲁豫军区6纵50团副团长,先后参加了上党战役、出击陇海路战役、金乡鱼台战役。

在金乡鱼台战役中,马副团长率部攻打鱼台西据点,冲在50团突击队的前面。突然,敌人1颗罪恶的子弹袭来,击中了马副团长的腹部。担架员冲上前来,准备把马副团长抬下阵地,却被马副团长阻止下来,他坚持指挥作战。

半个多小时的血战,50团攻克了鱼台西据点,马副团长才被紧急送医。经过5个多小时的手术,医生才取出了马副团长体内的弹片,挽救了马副团长的性命。过了几个月时间,马副团长的伤情痊愈,又重返前线去了。

1947年8月,晋冀鲁豫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马副团长跟随大部队艰难转战。当年冬,马副团长刚刚率部抵达麻城熊家地区,就与敌7军正面遭遇。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马副团长率领后卫部队殿后,拼死阻击敌人,为大部队转移争取时间。

待大部队突围后,马副团长率领后卫部队突围,再次走在了队伍最后面。在突围战中,马副团长的左大腿中弹,被警卫员背出了包围圈。此时,大部队还要继续转战,留下1名军医照顾马副团长,由1支小队护送到后方。

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小队转移到了银孔山一带,遭遇敌人搜山。面对密密麻麻的敌人,小队恰巧碰到了1个放牛娃——杨绪乐,向这位小老乡求救。当听说“小队就是曾经的红军”,杨绪乐当即同意帮忙,将小队带到了1处隐蔽山洞里。

一段时间内,小队就躲在山洞里,由杨绪乐每天给送些吃的喝的。过了1个多月,敌人散去,马副团长的伤口渐渐愈合。众人辞别了救命恩人杨绪乐,趁夜突围出去,几天后与大部队胜利会师。

对于杨绪乐,马副团长心怀感激,解放后曾多次派人寻找,可惜都未找到。上世纪80年代,马将军从空军司令任上离休,过上了惬意的离休生活。1987年,马司令前往大别山老区视察,恰好经过银空山一带。

马司令在1个村子视察时,受到乡亲们的热烈欢迎,与乡亲们聊起了家常。一会儿,1个老农走上前来,轻轻拍了拍马司令的肩膀,问:“首长,您还认识我吗?我是杨绪乐啊。”马司令一回头,眼泪瞬间夺眶而出,说:“我的救命恩人啊,这些年你去了哪里?让我找得好苦啊。”

原来,马司令离开银孔山后,杨绪乐就遭人告发,被反动民团投入冤狱。他被关押了几年时间,受尽了折磨,在解放前夕逃出了魔窟。为了避免反动民团报复,杨绪乐选择告别故土,改名换姓去往另1个镇子生活。

马司令与杨绪乐紧紧相拥,询问了救命恩人“这些年的情况”,连连说:“因为我们,你受了大苦了,我们对不起你啊。”说着,马司令掏出身上的离休金,硬塞在杨绪乐的手中,表达了心中的感激之情。

马司令回京后,始终保持着与杨绪乐的联系,常常寄钱寄物,接济着杨绪乐一家的生活。此后,马司令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去探望杨绪乐一家,继续延续着军民鱼水情。

#青岛头条# 城阳区230个社区村史——惜福镇街道31个(中)

超然村

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秦氏、赵氏、江氏由云南迁入此地建村,后其它姓氏从不同地方迁入定居,原名草庵,后更名为超然。此村由五个自然村组成:马家草庵、赵家草庵、秦家沟、张家洼、上草庵。1933年,村中几位有声望有文化的人建议将草庵村改为超然村。

科埠

据《贾氏族谱》记载:贾氏先人三世贾德兴兄弟二人于1576年由即墨东关贾家疃迁来此处为金沟看山,称此地为拖埠。后六世祖贾永福生五子甚威、吉祥,曰“五子登科”,故称科埠。

惜福镇

明朝初年,车氏从云南大槐树里头迁“歇佛寺”庙旁立村,以庙取村名。 “歇佛寺村”从明朝叫到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1934年,青岛市市长沈鸿烈亲自改“歇佛寺村”为“惜福镇村”,一方面取了歇佛寺的谐音 ,另一方面又取“惜福”二字吉祥的寓意。

东铁骑山后、西铁骑山后

东铁骑后:据本村《朱氏族谱》记载:明末,朱氏从即墨上庄迁铁旗山后立村,名铁旗后,后演化为铁骑后。因人丁增多,分为两村,此村为东,故称东铁骑后村。

西铁骑后:据《朱氏族谱》载:明嘉靖三年(1525年),先人朱亢为督运千总,从即墨县鳌山卫迁来铁旗山后定居,居址在东铁旗后村西,名西铁旗后村,后逐渐演化为西铁骑后村。

南寨村

该村由南寨、北寨两个自然村组成,中间以小河相隔。古时齐兵曾在此地安营扎寨,故取名后寨。明朝中期,马氏从即墨迁居此地立村,沿用此名,后有傅、孙、周、邵、贾、黄、解、薛诸姓氏分别从不同地区迁此地落户,又有王、张、修、董诸氏迁河北岸定居,称北后寨。1935年,因青岛市郊区与即墨县是以该村河为界。故河之南寨划归青岛市郊,而河之北寨仍属即墨县。至1949年6月,北寨划归青岛市,同时与南寨合并为一个行政村,统称南寨村。

松树庄村

据本村《张氏族谱》记载,元末年间,张氏祖从淮北迁至山东平度即墨两邑,因族谱被明军烧毁,一、二、三世失考。四世祖张速仁带领其二子守泽、守清于明中期由平度窝铺迁至即墨松园村。此有村西茔之石碑为证。当时村四周多松树,并有东园、南园之称,故名松园村。清朝末年,因居户增多,逐成村落,由“园”成“庄”,改为现名。

吴贾村

据《吴氏族谱》记载,明朝末年,吴姓原分居于即墨城东25公里的吴家岭、离城10公里的吴家屯、离城35公里的吴家庄及胶州的后小流亭、即墨南关等地。后有吴氏先人吴国钦组织部分吴姓族人迁来此地定居。后有贾、李、王、徐、张、于诸姓氏相继从不同地区迁来定居。解放后,滕姓入赘此村。沈鸿烈任青岛特别市市长时,将村名吴家村改为吴贾村。

棉花村

相传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赵氏从云南迁至即墨城西莹上,又迁此地定居。据老年人讲,明末黄家善的后代二世孙从即墨迁此看管黄家莹地逐成小庄园,简称小庄。清末又有王氏从纸房村迁此入籍。其余如仲、孙氏等分别从不同地方迁此定居。因村处于山花绵延的山涧之中故名“绵花”。《即墨县志》七乡村庄图示:“绵花”,后演化为棉花村。

朱元璋设宴老臣,刘伯温趁他不注意将龙袍一角悄悄放在座椅上。酒过三巡,朱元璋突然离去,留下老臣们喝得东倒西歪。刘伯温警觉,紧随其后。刚走不远,一声巨响,庆功楼燃起熊熊大火。

朱元璋从小是个苦命人,家里贫穷得很。父母又是地道的农民,祖上都是白丁。所以给孩子起名的时候,都是根据日历来命名。比如朱初一、朱初五。到了朱元璋的时候,给他起了个朱重八。直到后来他起事,自己改成了朱元璋。

儿时的童年,没有快乐,只有挨饿。家里的粮,根本不够吃的,到处都是饿死的人。朱元璋要过饭,但是经常还是挨饿。去做过和尚,盼着在庙里能够混口饭吃,没想到被别人欺负,还是吃不饱。

没办法,去投靠儿时的玩伴汤和。对方当时在郭子兴下面当千夫长,或许能够有所改变。没想到,从军给朱元璋的命运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他不只是获得了战功,更被郭子兴看中,把养女马氏都嫁给了他。

朱元璋的好时机来了,因为郭子兴没多久就完蛋了。他顺理成章地接过来大旗,带着人马,南征北张。谁也想不到,这个曾经干过很多营生的小兵,有朝一日,能够成为九五之尊。

这一路走来,朱元璋看到太多的脸色、阴险、狡诈。他深知人性中的贪婪,除了自己,其他人都不相信。1370年,朱元璋坐上龙椅,成立明朝。为了表彰跟自己出生入死的老弟兄们,为他们论功行赏。先后封6人为公爵,28位大将为侯爵,还有伯、子、男爵、将领无数。

不仅如此,还赐给他们良田、美姬、和他们结亲。把女儿嫁入功臣的家里,把功臣的女儿娶为儿媳。这种亲上加亲的做法,在外人眼里,朱元璋就是想要和大家打成一片,共享大明的美好生活。

但是,他们都错了。很多人开始倚老卖老,觉得自己是皇亲贵族,可以横行无忌。尤其是在得到了朱元璋赏赐地“免死铁券”,觉得自己又多了一条命,更不把民众、当朝放在眼里。殊不知,这些正是朱元璋对付他们的手段。

看到他们果然开始变得肆无忌惮,到处为害。朱元璋亲自带队,严查、彻查,清扫这些鱼肉百姓的官员。于是,“免死铁券”不仅没有免死,反而变成了送死。朱元璋在打着肃清当朝的旗帜下,进行自己的一个大计划。

他从幼时开始,经常饿肚子,内心就对未来充满恐惧。哪怕是坐了皇位,依然担心他人会如同自己一样,有野心,想要对他的江山下手。于是,长久以来的一个计划开始形成,他要“清君侧”。

这些往日和他征战天下的群臣,手里都有人马,不把他们抓起来,夜里睡觉都不安稳。为了实施计划,朱元璋让人建立了一座庆功楼。表面是歌颂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实际是布下了一场杀局,要让一些人命丧这里。

庆功楼建成那天夜里,朱元璋在这里宴请一些重臣。很多开国功臣敞开了喝,反正都是皇帝的东西,不能错过。朱元璋看到他们原形毕露,不仅没有生气,反而满脸笑着劝他们“更近一杯酒”。只是,他们没有发现,这个笑容的背后藏着一丝丝冷气。

坐在边上的刘伯温,心里对于朱元璋早已察觉。但是,他不能说,只能不动声色地留意。于是,出现了开篇一幕。大火燃起,朱元璋已经离开,刘伯温也溜了。唯独大臣们喝得云里雾里,等到发现的时候,锦衣卫已经把门都锁死了。一片咒骂声响起,没有用,全部化成了灰烬。

说起明朝的历史,有着太多的故事,讲都讲不完。到底哪个故事是真,哪个是假,已经无从考证。只能说,看明朝历史,还得看精通它的人的作品。比如,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就是对明朝历史人物、朝代变更发展等,写得特别详实的一套书。

当年明月从小就痴迷明朝历史,翻阅了无数的资料。之后又称为历史研究员、明史学会会员。以他的见解,加上对历史史实的尊重,写出了《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并不是完全对历史纪实的复制。而是基于历史,把人物内心、朝代发展更细腻化地写出来。

读历史,光是读一些朝代数字的变迁,很快会让人索然无味。但是,如果同时再领略到英雄将领的南征北战,帝王将相的运筹帷幄,那就妙不可言了。不只是读到了历史,还同时看到了人的本性和内心,对于自我成长也是很不错的。

《明朝那些事儿》一套书,共有9本。里面从1344年到1644年,记录了整整300年的朝代变迁。同时,还有26位帝王的大起大落,让人读来每每不禁感叹。

如果你也喜欢明朝历史,那么这套书是不能错过的。不论是自读,还是送人、珍藏,都是不错的选择。

在赤峰元宝山小五家乡谢家营子村马家营子自然村东南300米,老鹞子山下塔子沟南沿的石壁上,有一处摩崖石刻。这是当地绅民及马氏族人为纪念马登云49岁寿辰所立,所以叫马登云石刻

石刻有百余字,因年代久远该石刻中部分字迹因风化脱落模糊不清,但大部分字迹还可辨认。时间是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3月立。

随着近郊游的兴起,到这里游玩的人逐年增多。

马登云,祖籍山东曹州府,后迁至永平府,又迁至关外。马家来到关外最先落脚在土城子,现归喀喇沁旗管辖。马家在关内有些地位,移居关外已至破落,以务农为业。后因生活变故,最终移居到小五家塔子沟北的山坡上,建村居住,以姓氏取名马家营村。

马登云的祖父是个有远见之人,他临终前把马登云的父亲叫到跟前嘱咐了两件事。一是他死后一定要把它埋葬在四楞子山的南坡脚下,坟门要正对塔子沟南的老鹞子山。二是拿出他隐匿多年的两块银元宝,嘱咐一定供奉马登云读书,让其走仕途之路。

马登云的父亲不负嘱托一一照办。并几乎倾尽家产供马登云读书。马登云天资聪慧过目成诵,先后考中秀才和举人。后因父亲得病和离世服丧耽误了学业,赶考进士未中。

马登云毕竟是当地名士,由于他曾极力协助喀喇沁王爷举办团练、社会巡警学堂和国重联合会有功,喀喇沁王爷向朝廷保举他为三品花翎都司之职。后又加封为承德府督粮道兼平泉州巡警官。

马登云在承德为官时曾与当时权倾朝野的一品大员公保马三元认为本家,从此马家成为誉满一方的名门旺族。马登云更是声名显赫威震八方。

马登云为官近,每年都回家一两次,骑马的时候多坐轿的时候少,虽三班衙役护卫,但从不鸣锣开道,扰民害民,一般走到村口就下马并把顶子摘掉交由差役代拿,一路上逢人都打招呼不摆官架子,当地百姓对他的印象还不坏。

马登云步入仕途后,马家便开始大兴土木,起造都司府地,不到二年马家大院建成,房若干间,一律用青砖瓦建成,院子的东南和西北各炮台一座。

马登云家族最鼎盛时期,马登云近枝二三十口,佣人三十多人,每餐都有雅乐队伴奏,就寝前要吹三通打三通,大有皇家气派。但因一场官司至大权旁落入狱8年。

马登云释放后又官复原职,但此时马家经济底气已彻底败落。为了再度振兴,马家还开过煤矿、栽过树均没见过大利。

马登云于19去世。现其后人仍有居住在小五家乡的。赤峰一小山村发现100余年摩崖石刻,退休大姐带你去现场了解详情

惊呆了!湖南一小伙子,因自认为酷似625年前的朱元璋(即明太祖朱重八),于是给自己起名叫“朱重九”。更是破釜沉舟地辞掉了年薪只差两千就3万的工作,回老家专职模仿起了朱重八。

众所周知,朱元璋中国古代帝王里的平民皇帝,按出身来说应该是最悲惨的了。他不仅当过乞丐,还做过和尚,风餐露宿,朝不保夕。

最后连和尚也没法做了,才不得已加入郭子兴的起义军,在这里展现了突出的能力,之后被主帅看上,并以养女马氏婚配之。

后面逐步壮大,才有了跟陈友谅争夺天下的资本,鄱阳湖大战后,于1368年定都南京,成为传奇皇帝明太祖。

从1352年投靠郭子兴,到1368年南京称帝,建立大明王朝,朱重八只用了时间,就从一个流浪汉到一代雄主的华丽逆袭。

#鸿儒计划#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