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王姓男孩子起名字带火字旁的名字 王字旁属火的字大全男孩

王姓男孩子起名字带火字旁的名字 王字旁属火的字大全男孩

时间:2023-10-03 07:14:01

相关推荐

王姓男孩子起名字带火字旁的名字 王字旁属火的字大全男孩

16,38岁的明光宗朱常洛一病不起,奄奄一息。而此时,他才登基不到一个月。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不顾多人阻拦,服下李可灼为他进献的两粒“续命神药”之后,顿感恢复往常。谁料,第二天,猝然而逝。

谈起明神光宗朱常洛,用悲惨两个字来形容他的一生,程度都远远不够。

万历九年(1581年),万历皇帝在生母李太后的慈宁宫中,偶遇一个小宫女。他见她长得十分美丽,临时起意,宠幸了宫女王氏。

而在此之前,万历皇帝的皇后、妃子都还没有子嗣,更别说册封太子。而正是这一次宠幸,竟诞生了一位太子。

要说赶的好不如赶得巧,王氏怀孕了。听闻此事的万历,感觉怎么想怎么不得劲。

万历心想:“自己怎么能和一个宫女生孩子,不不不,我不能承认这件事。”于是对王氏不闻不问。奈何纸里包不住火,起居注这个东西将万历皇帝那个晚上的事记录地明明白白。更重要的是,李太后抱孙心切,所以万历皇帝承认了这件事。

1582年,王氏摇身一变成为王氏恭妃。10月,他们的孩子朱常洛出生了。但即便是为万历皇帝生下了第一个子嗣,她还是没有得到半点宠爱,她和她的孩子过的甚至不如寻常百姓。

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因为一个女人。她就是皇帝最宠爱的郑贵妃,她也是给了明光宗朱常洛一辈子阴影的人。

因为万历皇帝最宠爱的是郑贵妃,他特别想立郑贵妃的孩子朱常洵为太子。可郑贵妃既不是皇后,朱常洵也不是长子。立朱常洵为太子,可谓是名不正言不顺。为此,万历皇帝还和大臣们battle了一番,虽然大臣们损失惨重,无数官员罢官免职,大臣们还是让万历皇帝放下了心中想法。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十月,19岁的朱常洛被正式册封为太子。

成为太子的朱常洛,依旧没有得到老爹的重视,常常被郑贵妃踩在脚下摩擦。

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有传言说,万历想换太子,矛头直指郑贵妃。可是万历皇帝对这件事情的态度仅仅是轻轻放下,并没有把郑贵妃怎么样,依旧十分宠爱。而太子生母,却是被幽禁在深宫之中,终日以泪洗面。到后来眼睛哭瞎,甚至暴毙,万历始终不闻不问。

这让太子对于郑贵妃的恐惧愈加严重,他知道自己不受万历宠爱,知道自己的太子之位随时可能被夺去,每天生活在诚惶诚恐之中。

之后发生的一件历史上有名的荒唐事,又把朱常洛与郑贵妃矛盾演化的愈演愈烈。

万历四十三年(16),一个人拿着棍子,一路闯进慈庆宫,遇人打人,遇狗打狗,一路竟然闯到了太子跟前。要不是因为有侍卫,搞不好太子真的会被这个人一棍子打死。但是抓住这个人之后,向前追根溯源,最终查到了还是与郑贵妃有关。可这件事最终的处理结果还是高高拿起,轻轻放下,只是将这个拿棒的人当街处死,证人被悄悄处死,其他的人屁事没有,历史称其为“梃击案”。

“梃击案”之后,郑贵妃也知道来硬的已经不太方便了,她在等待机会,来点“软刀子。”

万历四十八年(16)七月,皇帝驾崩。八月,皇太子朱常洛即皇帝位。初登皇位,郑贵妃主动示好,送上珠宝无数,外加8位美女。过惯了苦日子的朱常洛哪见过这阵势,夜夜笙歌。

朱常洛因为连日劳累,身体极度虚弱。而这时,郑贵妃又指使亲信太监给皇帝下了一剂猛药——泻药。而这让本就虚弱的身体直接崩溃。如何医治,都不见好转,身体状况急转直下。

而在这危急关头,鸿鹄寺丞李可灼又给郑贵妃来了一记“神助攻。”他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向皇帝献上红丸。而皇帝也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可谓是另一种“双向奔赴”。不顾众人阻拦,服下红丸。服下之后,顿感恢复如常。又怕剂量不够,又服下一颗。

第二天,明光宗朱常洛驾崩,年仅38岁。而当初服下的红丸,其实就是用妇人经水、秋石、人乳、辰砂调制而成,正好与当初泻药药性相反。而皇上因为虚弱,在人生最后的岁月被这两味药的反复折磨,真是可悲可叹。历史称为“红丸案。”

对于朱常洛的一生,你怎么看。

寻找麻城迁移到四川的王姓族人

我们王姓家谱里面明确记载,有一代弟兄四人,其中有一个还是两个(我现在在外地居住,家谱在老家,记得不清楚)湖广填四川时,迁移到四川了,可能通讯不畅通,后来就没有联系的。其中我们有这样的十代人辈分:锦泽懋熙培,锡汝荣光基。往上数也好,往下数也好,都是在一句五辈的字中,包含“金水木火土”(不知道我们的祖先他们为什么不是按照金木水火土的顺序排列的)。如果有请发私信给我,方便你们认祖归宗。

东晋的建立

西晋惠帝末年,由于中原地区战乱不已,司马氏王室面临严重危机,无论是司马氏内部还是北方的世家大族,都感到需要到相对安定的南方找一块立足之地,以便退守自保。

当时,琅邪(今山东临沂)的大族王衍,担任晋朝太尉,便向执掌朝廷大权的东海王司马越建议:“中原已乱,需要依靠方伯(各州之长)的支持,应派文武兼备的官员前往任职。”司马越与王衍的想法不谋而合,他派王衍的弟弟王澄任荆州刺史、都督,族弟王敦出任青州刺史。

不久,司马越又改任王敦为扬州刺史,以此使琅邪王氏家族控制了荆、扬二州,为晋王室南迁做了准备。此前,琅邪王司马睿因在“八王之乱”中“恭俭退让”,得以与司马越保持较好的关系。居京都洛阳时,也与王衍族弟王导“素相亲善”。王导便常劝司马睿回到琅邪国,并为其治理琅邪国出谋划策。由于当时中原战乱,晋朝王室垂危,王导便想借司马睿兴复王室,对司马睿“倾心推奉”。司马睿也同样对王导“雅相器重,契同友执”。晋永兴元年(304),司马越收兵下邳(今江苏邳州市南)。封司马睿为平东将军,监徐州诸军事,镇守下邳。司马睿即请王导为安东司马,“军谋密策,知无不为”。晋永嘉元年(307)一月,晋怀帝继惠帝即位,司马越以太傅身份辅政,进一步感到中原难以维持而意迁南方。七月,司马越让司马睿以安东将军身份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渡江移镇建邺,为司马氏退守江南奠定了基础。

由于司马睿才能平庸,在司马氏宗室中名望不高,初到建邺时,江南世家大族对他都较为冷淡,一个多月过去,还没有一位有名望的士族前去拜见。王导很担心,便与从兄王敦商量:“琅邪王仁德虽厚,但名望尚轻、兄长威风已振,应帮助他复兴晋室。”王敦也表示支持。于是,在农历三月初三当地人们的修禊日,王导请司马睿乘坐华丽的轿子、排出威严的仪仗队列,由王导、王敦和一批北方名士骑马跟从。南方士族顾荣等在门隙中窥看,大为惊讶,赶快相继到路旁拜见。王导接着向司马睿献计说:“古代的帝王,无不宾礼故老,存问风俗,虚己倾心,招揽俊杰。况且当今天下大乱,九州分裂,我们大业初创,急于用人。顾荣、贺循是南方士族的首领,应该招他们来任职,以收揽人心。其他的士人自然就会前来。”司马睿便让王导亲自登门去招顾、贺。顾荣、贺循曾在洛阳晋朝做过官,中原大乱后回江南。顾荣还认为“中国丧乱,胡夷内侮,观太傅司马越今日不能复振华夏”,只有江南如孙权之类的人物才可能独立称雄。这时见司马睿前来招抚,便欣然而至。顾荣出任军司马后,还向司马睿推荐了不少名士,以致出现了吴越国人心所向的局面。

当时,南北士族间的隔阂仍然很深。王导为联络南方士族,常常学说吴语。北方士族认为小山上长不了大树,香草臭草不能放在一起,我不能开乱伦之先。义兴郡(江苏宣兴)强族周玘因被北士轻侮,准备起兵杀北方士族,败兵后忧愤而死,并嘱咐儿子周勰报仇雪恨。周勰纠集了一些怨恨北方土族的豪强束谋攻王导、刁协等人。事败后,王导并不追究。为争取南北士族间的平衡,王导采取了十分忍让的态度。王导除了争取南方世族支持司马睿中兴晋室之外,还鼓励北方南下的大族坚定信心,合力协助司马睿定安南方。北方战乱以来,避乱南渡的北方士族很多。琅邪国随司马睿一起南渡的就有近千户,中原土族南下的也有十分之六七。王导建议司马睿要同时安抚好南、北两方的士族们,以获得他们的支持。司马睿听取了王导的意见,选用了一百多北方名士担任官职,如渤海人刁协、颍川人庾亮等。王导还制定了侨寄法,在南方士族势力较弱的地区设立侨州、侨郡、侨县,安置北方而来的士族与民众。这种侨州郡县大都在丹阳、晋陵、广陵等郡境内,形势上可护卫建康,又可使北方流亡士族仍在寄居地管辖逃来的民众,使流民得以安置。

北方官僚土族初到南方时,对司马睿振兴晋室表示怀疑。谯国(今安徽亳县)人桓彝,原为西晋骑都尉,初来时见司马睿势单力薄,对周额说:“因为中原战乱,我才来到这里避难。不料如此不济,看来前途不佳。”以致忧心忡忡,和王导谈话后,知道他有些办法,才安心任职。一次,名士们到江边的新亭游宴,周领目睹了长江美景之后,叹息说:“风景没有变,只是黄河边成了长江边!”在座的北方人土都哭了起来。王导也在座,他正色道:“大家应当共同努力辅佐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于像楚囚一样对泣呢!”名士们听后都停止哭泣,向王导认错。于是,人们就把王导称为管仲式的人物,心也逐渐踏实下来。

由于王导、王敦等的辅佐,司马睿在南北世家大族中的威望剧增。西晋之前,司马睿虽名为琅邪王,但已控制了长江流域的荆、扬二州,成为司马氏中唯一强盛的诸侯王。西晋亡后,司马睿政权中的官僚纷纷上书拥立司马睿为皇帝,北方忠于晋室的汉族官僚刘琨及乌丸、鲜卑族贵族180人也上书劝司马睿称帝。晋大兴元年(318),司马睿称帝。登基之日,司马睿登上御床,叫王导与他一起就座,共受百官朝拜。王导再三推辞,司马睿才独自坐到皇帝座上。

油条的起源

油条是纪念岳飞的

提及秦桧,相信大家都会对他恨之入骨,想当年,他作为南宋的主和派宰相,对我们最尊敬的抗金名将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对方杀了,成为一代奸臣,一直以来都被人们所唾弃。为了纪念岳飞,也为了对秦桧所作所为表示不满,当时的宋人就以一种特殊的烹调方式,将经过加工的面条捏成秦桧的样子,放入高温的油锅中炸,以此表达对奸臣的恨意。所以那个时候的油条,也称为"油炸桧"。

根据《宋史》介绍,南宋高宗绍兴十一年,秦桧等人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一代抗金名将岳飞父子杀了,当时军民非常生气,他们一直都想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奸臣的不满。有一天,在临安风波亭有两个卖早餐的商贩,他们一直以来都非常尊重岳飞及岳家军,那天一冲动,就将手上的面团捏成秦桧及王氏两个人的样子,再扭在一起,放进油锅当中慢慢炸,并起名为油炸桧。

当吆喝声一起,过往的人听到了,觉得非常新奇,马上围了过来,大家看到这两个丑人在油中滚来滚去,炸得吱吱响,经过介绍,明白了被炸的面人是谁以后,大家也跟着一起喊。

可没有想到的是,故事的主人翁秦桧出现了。那天他正好坐在大轿中路过,经过从安桥时,听到外面的声音非常大,似乎听到自己的名字,于是叫停轿子,了解情况以后,马上差人去抓人。亲兵来到现场,将涉及油条制作的两人,即王二和李四都抓来了,当然,那个油锅以及两个丑人已经被炸得无法辩认,秦桧气得肚子要炸了,他马上喊着:你这两人,可是要造反?对方非常淡定,异口同声回答说:我们都是做小生意的,从来对造反不感兴趣。秦桧接着说:那为什么要用本人名讳?

两人似乎已经早有对策,王二当即回答说,我们不是用大人的名讳,你的桧字是木字旁,而我们用的则是火字旁的烩。听到此言,周边围观上来的观众都纷纷鼓掌叫好:对啊,对啊,音同而字是不同的。秦桧当即非常尴尬,脸如土色。他一边看着锅中的两个丑陋的面团,一边吼着:这如同黑炭一样的东西,能吃吗?分明是你二人刁民所为,想聚众闹事。可没有想到的是,这人群中突然跑出一人,对方马上冲上前来,一边将锅中的面人捞出,一边放进嘴里, 嚼得叭叭声,并且配音:太好吃了,太好吃了,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面团。

此时的秦桧没想到会是这样的场景,一下子接不上话来,看到围观的群众越来越多,再争吵下去也无益,脸变红了,眼睛瞪得比牛眼还大,最后无奈之下,只好赶紧钻进轿中直接溜了,现场响起了长久不息的掌声,对于王二李四的做法,大家给予了最高的好评率,他们一下子成为众人心中的偶像明星,如同英雄一般的存在。

此事一传出来,奸臣秦桧当众出丑的故事被大家越传越好玩,很快整个临安城都知道了,对于这份特殊的油炸桧大家顿时有了兴趣,纷纷前来尝试,加上油炸的东西本身就好吃,再加上这两人联合起来进行了工艺上的调整,最后竟然成为了一道远近闻名的美食。当然,此时的王二和李四已经成为了油条的创始人。

闻名而来的老百姓,喜欢购买,一是发泄一下心中的不满,结果一试以后发现味道真的不错,价钱还不贵,结果经过宣传推广,变成了大家喜欢的美食,于是城里城外很多摊位都学会了这一招操作,时间长了,全国都推开了,最后时间长了,将这一根根长条称为了油条,这就是油条的来源,大家都明白了吧。

这天,戚继光拎着长剑,一路狂奔回到家中,直接闯入卧室,举起剑向床上的妻子砍去。

戚继光的老婆王氏正在睡觉,猛然间醒过来,看到丈夫拿着剑,竟然没有被吓到,反而朝着戚继光一声怒吼:“你拿着剑干什么?”

更离谱的是,戚继光竟然被吓得一哆嗦,直接把剑丢在地上,表示想杀只鸡给夫人吃。

戚继光的老婆王氏不是等闲之辈,面对危险的时候从不慌乱,就连上了战场,也堪称巾帼英雄。

倭寇入侵台州的时候,戚继光带领部队殊死抵抗,大量生力军上战场,只有少量兵马保护着将士们的家属。

这时,倭寇派出一股小分队突袭后方,将城中的妇女儿童吓得浑身发抖。

关键时刻,王氏站了出来,她号召大家听从指挥,全部穿上盔甲,然后登上城楼震慑敌人。倭寇看到城楼上全都是戚家军的士兵,吓得赶紧撤退,却不料中了王氏“树上开花”的计策。

戚继光回来后听说这件事,感到十分佩服,从此变得更加尊重王氏。

不过,王氏的性格过于凶悍,确实让人难以忍受。即便在现代社会,女性如果过于男性化,从来不把丈夫放在眼里,也很难保证生活安宁,更何况深受程朱理学影响的封建时代。

王氏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始终未能生育孩子,戚继光心急如焚,只好背着她偷偷养了3个小老婆。

这几个小妾倒是很争气,接连生下5个儿子,戚继光高兴坏了。但纸里包不住火,王氏知道这件事后勃然大怒,吵着要收拾戚继光。

谁能想到,这位叱咤风云的抗倭名将,竟然吓得躲了起来。但一直这样不是事,戚继光便硬着头皮去见王氏,为了确保安全,他甚至在衣服里面穿上铠甲,防止王氏动刀动枪。

一见面,戚继光便跪在地上放声大哭,王氏本想打他,但看着丈夫这般模样只好作罢,还同意把一个孩子带在身边抚养。

但是好景不长,这个儿子不久夭折,戚继光又开始和小妾们混在一起,王氏无法忍受,便离开了戚继光。

其实,王氏是个非常好的妻子,戚继光还是无名小卒的时候,偶然间看到了年轻貌美的王氏,便主动发起了追求。

王氏出身将门世家,自幼舞刀弄枪,性格很像男孩子,戚继光的想法很简单,他是个带兵打仗的人,将来少不了征战沙场,娶个会武功的女人,总比弱女子好。

王氏看戚继光性格真诚,两人又有着共同的爱好,便答应了他的追求,很快就结为夫妻。

王氏并不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富家小姐,很多事情都会做,戚继光从来不需要担心家里有什么后顾之忧。在王氏的帮助下,戚继光的日子过得井井有条,官运也愈发顺畅,还得到了张居正的大力提拔。

要说唯一不满意的地方, 就是王氏性格过于泼辣,戚继光根本掌控不了她,为此没少忍受同僚的嘲笑。

但戚继光对王氏感情很深,如果不是无法生育子嗣,相信他也不会养小老婆,只是可惜这对夫妻没能走到最后。

3,王敦率军攻入建康。司马睿主动脱下龙袍,对他说:“你想当皇帝是吧,让给你!我做回琅琊王行吗?”王敦冷笑:“我要想称帝,用的着你让吗……”

王敦出身琅琊王氏,也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女婿。年轻时,他享尽了人间的荣华富贵。但八王在中原陷入混战后,他又不得不南渡长江,投奔了琅琊王司马睿。

当时,司马睿在江东的处境很不乐观,主要因为他离帝系太远,又没有什么实力。他之所以能在南方站稳脚跟,王敦、王导(堂)兄弟可是帮了大忙的。

王导团结南方士族、安抚北来士族,主导了江东地区新一轮的开发,朝政也被他整理的井井有条。王敦则主要负责打仗,消灭了钱璯、华轶、杜弢等各种反叛力量。对司马睿而言,二人的地位堪比萧何、韩信。

经过王氏兄弟的不懈努力,江东政权总算初具规模。到司马睿称帝时,“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已传遍江南。此时的王敦也已官至大将军,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诸军事,堪称东晋第一权臣。

然而,在这一团和气的表象之下,君臣之间的关系却越走越远。一是因为王家权势太盛,引起了皇帝的忌惮。二来王敦也太狂妄,常杀伐由己、任用私人,根本不拿皇帝当回事。

为了反击,司马睿将刘隗、刁协引为智囊,又将湘州刺史的重任交给了心腹司马承。到了3,他又派戴渊出镇合肥、刘隗出镇淮阴,并给他二人大幅增兵,目的就是防备王敦。

王敦当然不爽,他曾不无怨恨的上书朝廷,劝皇帝不要接受小人的挑拨。又曾主动致信刘隗,表达了想要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却不想遭到了刘隗的拒绝!

王大将军十分恼火,加上最为他所忌惮的祖逖已经病逝,更觉得自己天下无敌,于是决定带兵进京,为自己“申冤”。

3初,王敦打着“清君侧”的旗号,由武昌向建康进军。并声称,只要诛杀了刘隗、刁协,他立即就会退兵。司马睿又惊又怒,立即将刘隗、戴渊调回建康防守,还要御驾亲征,讨伐“大逆”。

然而,朝中支持此议的人却寥寥可数,甚至还有不少人对王敦表示同情。刘隗、刁协见状,马上怂恿皇帝将琅邪王氏一网打尽!王导听说后吓的魂飞魄散,天天带着20多个同宗跪在皇宫门口“侯斩”,但司马睿始终下不了手。

就在司马睿犹豫不决的时候,王敦的军队已经对石头城发动猛攻,守将周札立即献城投降。刘隗、戴渊率部反攻,却大败而回。司马睿见势不妙,让他俩赶紧逃跑。结果刁协在逃亡中为部下所杀,刘隗则被迫投奔了后赵。

如此,朝中的两大“奸臣”皆已清除,按说王敦也该退兵了。但他就窝在石头城不走,也不到建康去面君。司马睿内外交困,只得遣使求和,将朝政大权拱手让出,并“赦免”王敦的罪孽,将其高升为丞相。

王敦十分得意。入朝后,他将戴渊、周顗等不悦己的大臣全部诛杀,又在朝中做了一番重大的人事调整,这才大摇大摆的回到武昌。司马睿则在忧愤中抑郁而亡。不久后,太子司马绍即位,是为晋明帝。

到了3,王敦的权势进一步扩大,以至于“四方贡献多入己府,将相岳牧悉出其门”。到了这个时候,王敦已有意染指帝位了。可令他意外的是,这个想法竟遭到了本族兄弟们的强烈反对!

在王导等人看来,目前“王马共治”的局面才是王氏的最佳生存状态。王敦一旦篡位,势必会导致新一轮的皇位追逐战。介时,琅琊王氏在江东苦心经营的成果必将烟消云散。想到这里,他立即带着兄弟们毅然站到了明帝的一边。

面对兄弟们的背叛,王敦甚感寒心。更糟糕的是,他健康也日益恶化。为免除后患,他不得不将篡位之事暂时搁置,优先铲除了势力强大的义兴周氏。可周氏被灭后,他的病情却更加严重。

在与心腹钱凤、沈充商量后事时,王敦提出了三套方案:上策为放弃军权,归附朝廷。中策为按兵不动,据武昌自守。下策为立即发兵,攻打建康。但两位谋士坚持认为,王敦的下策才是真正的上策。王敦无奈,只好硬着头皮发兵。

324年6月,左司马温峤反水,将王敦的阴谋报告给了明帝。明帝十分阴损,他不光任命王导为平叛总指挥,还诈称王敦已死,叫王导大张旗鼓为其发丧。官军所惧者惟王敦一人,听说他没了,无不欢呼雀跃。

王敦大怒,他再次打出“清君侧”的旗号,率兵五万攻打建康。但此时的他已病入膏肓,根本无力控制战局。各支部队也各自为战,缺少统一部署。结果两军交战后,明帝从容应对,连战连胜。

听闻败讯,重病的王敦忧惧而死,但其养子王应却秘不发丧,妄图混水摸鱼。问题纸里包不住火,王敦的死讯到底还是泄露了出去。将士们遂满腹狐疑,士气低迷,根本无心作战。

眼看大势已去,王含、沈充、钱凤等只好抛弃大军,烧营而逃,但明帝早已布下天罗地网。不久后,几个祸首相继被斩,传首建康,叛乱彻底平定。

臭豆腐是谁发明的?

康熙八年,北京,一个落榜举人在路边摆摊卖豆腐。为防止发霉,举人把卖剩下的豆腐腌进缸里,谁知这个“骚操作”碰巧发明出了一道美食。这个落榜举人叫王致和,他无意间发明的美食就是臭豆腐。

王致和,安徽宁国府太平县仙源(今安徽黄山市黄山区)举人。清康熙八年(1669年),王致和赴京赶考,谋求功名。谁知才高八斗的他竟名落孙山。不甘心落榜的王致和决心留在京城,希望他日金榜题名。时间过得飞快,转眼过了半载,一个非常要命的现实问题摆在他面前:钱花光了。

跟其他的书呆子不同,这个王致和头脑比较好使。他也算是商贾之家出身,虽然父母只是默默无闻的地方流动小摊贩,但毕竟从小耳濡目染,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再说以前在老家也跟着父母跑过一段时间的生意,做生意的底子还在。于是他很快就在北京街头找到了一条来钱的门路:

卖豆腐。

打开财富密码的王举人说干就干。在北京前门外延寿寺街羊肉胡同的安徽会馆里,王举人每天就用手推的小磨,磨几升豆子做成豆腐沿街售卖。别看这个王举人平时四书五经读得好,上街练摊那也是门儿清!把会馆里那一帮同学兼老乡看得是目瞪口呆。因为豆腐磨得好,产品质量过硬,生意越来越好,赚的银子也基本够日常花销了。

也有生意不好的时候,怎么叫卖也卖不完,于是便有了库存。怎么处理这些滞销的豆腐呢?王致和一拍脑门,心生一计,他想起来小时候安徽老家腌咸菜的土法子,找来一口小缸,把豆腐切成四方小块,配上盐、花椒等佐料,全部腌进缸中。因为这时候的王致和要一边练摊一边准备国家公务员考试,腌完豆腐后就把这事给忘了!

直到这年秋天,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正在背诵老子的《道德经》的王举人,背到“治大国如磨豆腐”这句经典语录时,这才猛然想起后院的那一缸豆腐。于是他赶紧一溜小跑来到后院,掀开了缸上的盖子。这不掀还好,一掀就是一股怪古隆冬的臭味直冲鼻梁,那味道真是相当的上头!王举人定神一瞧,好家伙,一缸白嫩嫩的豆腐居然全部变成了青色,表面还长满了一层厚厚的、细长的白毛,看得他是心里发毛。

王举人心想这么多豆腐扔掉也是白瞎了,有成本的呀!于是他大胆浅尝了一口,不料竟臭中有香,吃起来别有风味。为了验证,他请来周边邻居前来品尝,结果邻居无不叫好。就这样,王致和臭豆腐的名声不胫而走,成了京城街头巷尾的热门话题。

王致和决定,在经营传统现磨豆腐的同时,推动产品迭代,扩大生产线,把刚刚申请了发明专利的臭豆腐火速投入市场。

敏锐的商业嗅觉,革命性的产品,强悍的线下地推能力,让王致和臭豆腐一举成为京城街头的网红美食。达官贵人、士人学子、黎民布衣无不慷慨解囊,一尝究竟。三天两头冲上热搜,隔三差五霸榜头条,把汪峰都给急死了!不过,在商场春风得意的王举人,在考场却流年不利:屡试不中!心灰意冷的他终于明白了一件事:

他不是读书的那块料。

大彻大悟的王致和决定正式下海,全职经营他的臭豆腐事业。康熙十七年,王致和掏出身上全部积蓄,在北京延寿寺街西路盘下一间门面,正式挂出招牌:王致和南酱园。主打产品当然是爆款臭豆腐,并兼营酱豆腐、豆腐干及各种南北风味酱菜。

开业当天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掀开鎏金招牌上的红绸布,王举人泪流满面。

曾几何时,他也曾梦想着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却没成想,一不小心居然混成了北漂。人生无常,到头来还得捣鼓南酱园。

后来,在京城站稳脚跟的王致和臭豆腐,启动连锁经营模式,先后打入华北、东北和西北市场,成为一个响当当的餐饮品牌。

到了光绪年间,已经打出名堂的王致和臭豆腐,传奇般的通过招标进入了宫廷御膳房,还被端上了慈禧太后的餐桌。每天山珍海味的慈禧对这道民间小吃情有独钟,但她嫌弃臭豆腐这个名字听起来不太雅观,于是便赐名:青方。有了慈禧这个大清头号流量大V帮着带货,王致和臭豆腐这个品牌更是如鱼得水、火遍大江南北。

经过王氏家族几代人的苦心经营,王致和南酱园的臭豆腐产业越做越大,终于成为一个辉煌数百年并延续至今的老字号品牌,成为中国餐饮史上的一代传奇。

这便是臭豆腐的故事。

1561年,35岁的戚继光背着妻子娶了三个小妾,小妾沈氏为他生下儿子,妻子王氏怒不可遏:看我今天不杀了了你!她抄起一把刀,就奔戚继光去了。

戚继光,抗倭将军,倭寇眼中的“粉碎机”,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英雄好汉,可俗话说,一物降一物,人都有软肋,而戚继光最怕的人,就是老婆王氏。

戚继光18岁,娶王氏为妻,王氏家世比戚继光厉害,父亲当过总兵,是明朝高级将领。

将门出虎女,王氏自幼习武,善用刀剑,但脾气倔强,据说,发起火来很吓人,无论家世和武功,戚继光都干不过老婆,所以,每次闹矛盾,都是戚继光先让步。

有一次,他俩又闹矛盾,王氏暴跳如雷,戚继光实在受不了,一气之下住进军营。

手下看领导受气,纷纷摩拳擦掌,要替领导出气。有人出主意:您把她叫来,我们穿好盔甲,备齐刀剑,我们替您收拾她。

戚继光估计受够了,居然答应就这么干。

过了几天,老婆走进军营,看看士兵手持刀剑,她根本就不畏惧,大声喝问戚继光:找我来有什么事?

戚继光霍然站了起来,大声说道:“我刚刚整队完毕,特请夫人前来阅兵!”

这事有些夸张,但是可以看出他老婆的气场,戚继光见到王氏,就像老鼠见了猫的感觉。

虽然老婆很强势,但事实上,王氏知书达理,善解人意。戚继光刚上任的时候,有次需要宴请宾客,可家里太穷,根本拿不出钱来,但是,到了饭点,戚继光发现一切准备妥当,原来,老婆把自己的首饰卖了才置办的酒席。

还有一次,王氏为了改善生活,买了一条鱼,可是,端上来只有鱼头和鱼尾,戚继光以为老婆嘴馋吃掉了鱼肉,很恼火但不敢说话,到了晚上,鱼肉端上来了,戚继光很羞愧,也很感动。

这两件小事可以证明,王氏不是蛮不讲理的母老虎,相反,她很关心丈夫。

但是牵扯到原则问题,那可就要另当别论。

戚继光和王氏结婚十多年了,王氏生了一个孩子,但没有活,之后再没生子。眼看老婆年纪大了,戚继光就动了纳妾的念头。35岁那年,戚继光背着老婆娶妾沈氏,沈氏无子,他又娶了陈氏和杨氏。

没多久,小妾就为他生了儿子,戚继光知道老婆的脾气,他封锁消息,瞒着老婆。可是,纸里包不住火,王氏还是知道了,她气得发抖:好哇!全世界都知道,就我蒙在鼓里!王氏随手抄起一把刀,挥舞着刀,喊道:今天我要不剁了你,誓不罢休!

戚继光吓得躲在军营不敢回家,可是总不能老住在单位,躲得了初一,也躲不了十五呀!

戚继光咬咬牙,干脆负荆请罪,主动投降。戚继光穿着便装,里面穿上护甲,回到家,见到老婆,扑通一跪,然后号啕大哭,说自己也是迫不得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他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诉,把王氏说得有些心软了,一想到自己再没给戚继光生个孩子,她只好无奈地接受戚继光纳妾这件事。

戚继光害怕王氏,就连倭寇也恐惧彪悍的王氏。一次,戚继光领兵远赴台州剿寇。一群倭寇趁虚而入,打算攻打戚继光所住的新河。情况危急,当时的新河是座空城,只剩下妇孺百姓,守城兵太少。关键时刻,王氏挺身而出。

王氏完全可以出城逃往安全之地。但是,她毫不犹豫主动担当起守城的重任。她召集上百名亲兵,命令亲兵贴出告示,稳定人心,然后去取武器,准备守城,看守库房的人是个死脑筋,不肯开门,除了戚继光。

王氏厉声大喝:戚继光都怕老娘,你算什么东西!快开门

看守打了个哆嗦,被眼前的女人吓傻了,立刻打开库房,王氏把武 器分发给百姓。

然后回家穿上盔甲,登上城头,指挥作战。

王氏让百姓妇孺全部穿上军服,站在城头上,挥舞旗帜,大喊杀敌,这个气势相当震撼。

倭寇顿时傻了眼,不敢贸然攻城。一天之后等他们弄明白了情况之后,戚继光的援军赶到,内外夹击,大败倭寇。

其实,在战斗之前,戚继光已经知道有倭寇来攻新河。很多戚家军都十分担心家人安危,只有戚继光信心十足,让大家放心,因为他相信自己的老婆。

王氏性格刚烈,智勇双全,爱国爱民,这也是戚继光怕老婆的原因,所以,平时,他也甘愿受点委屈。

只是后来,王氏还是离开了戚继光,因为戚继光纳妾这件事,虽然她违心接受,但是伤害不能抹平,她决然离去,回到娘家,孤独终老。

戚继光,英雄光环之下,为了传宗接代,娶妾生子,这虽然合乎当时的封建礼法,但这对于发妻来说,是一个沉痛的打击。

王氏的做法令人慨叹,面对倭寇,无畏无惧,可是,面对丈夫感情的背叛,宁肯不要“英雄之妻”这个虚名,也要决然而去,这种追求和境界,世上的女人又有几个能做到?

王氏,不愧女中豪杰,令人敬佩!

朋友们你们觉得呢?欢迎留言赐教!#头条故事会# #历史上的趣事#

#教育听我说#

初归林泉的李开先首先要考虑齐家理财,他也确实是一位齐家理财的高手。李开先出仕前,正是其家道处于落魄时期。其母王氏便暗里折卖衣物以补膏火之费,其父李淳临危嘱开先:“吾家世富,国初尝以富户填实京师,近以差繁赋重,族日就贫。”开先宦场 、以清正、廉明、好文、交游著称,除官俸外无额外进项,及至罢归,扩拓田产,遍起楼第,一切用费,就不得不另辟蹊径。清人钱谦益在《列朝诗集小传》中提到,李开先归而治田产,蓄声妓,征歌度曲,花销颇大,日用 10金。这样大的支出钱从何来?他只是京官四品半俸。归田,仅靠官禄是不够的,这就不得不考虑李开先的齐家之能、理财之才。钱谦益又说他是“雅负经济,不屑称文士”,当然这里的“雅负经济”乃经世济民,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意。总之,他是有理财创业才能的。其理财手段概括有三:一、以农致富;二、以末(商)致富;三、以文致富(一文千金)。

其一,以农致富。开先在诗中多次提到“归来负郭田千亩”“薄田山后过千亩”(《戊申得子志喜》)、“近村千亩地,绕宅百株桑”厨(《乐闲》)、“荒田着力连山垦,野碓由来借水春”((《归农》)等等!在开先归田后的 20 多年间,先后在普集、济河、白塔、高埠、水寨、张家林、浅井、山后寨、辛寨、龙山等地,建起庄园,并起楼舍,每处庄园有田 3 至 5 顷。长城岭北至绿原村(东鹅村),有地千

亩,分布于垛庄、文祖、埠村一带。传说锦屏山上有李氏卧牛地 40亩;从文祖到南大寨有李家的赶牛道;埠村北门里,沙湾村头,垛庄、官嘗均有李家的饮牛湾。总之,李开先的庄园遍布章丘全境,土地万亩有余。

其二,以末(商)致富,经商发财。

《中麓山人拙对》中开先这样写道:“数口业农数口经商糊口何多术也,一心务本一心连末是心孰使然哉。”李开先既务农又经商,本末兼之。每年麦、秋两季粮食入仓后,根据各地的物价行情,将产品择优价售之。为赚钱,将谷子脱糠成米,运往城市;把子棉轧成皮棉,种子可榨油,皮棉弹成皱絮,或加工为成品运到异地,或出售或交换。如漕运到羊角沟,可换回些鱼虾等水产物;早运到东

北,可换回人参、鹿茸、木耳等珍贵药材。“快计明农兼市药”“春深药草长阶庭(《四时田间行乐》),开先鉴于本身和家人的多病,设药铺经营药材,他与友人在江上草亭(即今李家亭)隐州垂钓时,看到磨上庄,(即今宋家磨)水磨可以赚钱。于是利用机会买下了磨上庄。有《游新买磨上庄》为证:

◆CCTV-8播出的《山河月明》这部剧整体还可以,就是有很多地方不符合历史事实!

​明朝历史剧,这些都没超过《大明王朝1566》,同样是陈宝国,他演的《大明王朝1566》中的嘉靖,比此剧中的朱元璋饱满多了!

​比如魏国公徐达是4个女儿,这上面却只有两个,徐妙云和徐妙锦。另外嫁给朱权和朱楹的两个呢?徐妙清嫁给藩王朱权,后来可惨了,让生性暴虐的朱权将她和儿子全赶出家门,后来要不是王府长史上疏,这嫡长子都封不了王,要饿死街头了。

​还有秦王,可不是病死的,朱樉出征西番,掳走一百五十名幼女,又将一百五十五名幼男阉割,许多被阉割的男童由于恢复不好而导致死亡。他在王府大兴土木,役使军民在宫中建起亭台池塘取乐,与次妃邓氏在其中折磨宫人取乐,被朱元璋斥责为“不晓人事,蠢如禽兽”。他宠爱次妃邓氏,而将正妃王氏软禁于别处,每天只是用差劲的器皿装一些不新鲜的食物水果去给她食用,为了讨好邓氏,专门派人沿海布政司收买珠翠,使百姓家破人亡。另外,朱樉还曾派人制作皇后的服饰给邓氏穿,同时又将自己房中的床做成五爪龙床。五爪龙乃天子专用,故而朱元璋在得知此事后一边斥责秦王“僭分无礼,罪莫大焉”,一边将邓氏赐死。朱樉还在宫中常滥用私刑,割去宫人的舌头,将宫人埋于雪中冻死、绑在树上饿死、用火烧死等,秦王府内的罪人,按律应解赴京城治罪。但是朱樉害怕这些人到了南京之后,会泄露自己在封国胡作非为的事实,竟然将这些人全部灭口。后来,他被三个王府女侍用毒药毒死了,而不是病死的!元朝齐王王保保女儿是他正妃不假,但他不仅不喜欢,还常虐待。可此剧中二人关系却非常之好,好到都可以殉情!

还有,铁铉铁鼎石如此铮臣,却演成了反复小人,这就说不过去了。另外,很多事件的先后时间上都不对!不过演出了徐辉祖大才无大用的心酸与无奈,李景隆无才却大用的作态与得意。

这部剧中,很欣赏李善长骂朱元璋的片段,演出了李善长隐忍到最后的最后一击,骂得朱重八脸都绿了!

可以说该剧大体可以,但不像宣传中说的严依史书而作,而是大致依史,局部臆造,时间顺序不严谨!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