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高氏起名字大全女孩子 高姓的女宝宝起名大全

高氏起名字大全女孩子 高姓的女宝宝起名大全

时间:2019-09-24 17:24:20

相关推荐

高氏起名字大全女孩子 高姓的女宝宝起名大全

数数中华百家姓,高姓是中国常见大姓氏之一,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153位,在第七次人口普查中排第15位,之前人口统计在1400多万。

1、源于姜姓,炎帝后裔,在西周时期齐文公吕赤有一个儿子叫公子高,被封于高邑,依照周朝贵族礼仪,其孙傒以祖名取为高氏,他就叫了高傒,成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得姓始祖,渤海高氏高傒这一脉后变迁又分化出渔阳高氏、辽东高氏、广陵高氏、京兆高氏等。

另一个源于姜姓的是春秋时期齐惠公有个儿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后代以他字取为高氏,为山东高氏。

2、源于冒姓和官位名称:大唐名宦官高力士,本名冯元一,所以他的高姓是冒姓,他又是太监无子嗣,权力鼎盛时又收了很多养子,这些养子被私下赐姓高,有的就此以高姓流传下来。

汉朝时期有官吏名叫高庙令,当过这些官的官员后裔,有以先祖官称取高令氏的,后简化为高氏、庙氏。晋朝时期有官吏名叫高力督,这些官员后裔子孙有以先祖官名取高力氏的,后简化为高氏、力氏、督氏、世代相传下来。

3、少数民族汉化改姓,南北朝鲜卑族汉化政策有改高姓传承血脉的,满族清朝末期大量汉化改高姓传承血脉的,汉时期在中国东北有一个羽真氏族部落,汉末期羽真氏首领高朱蒙,建立了高句骊国,他自称高阳氏之苗裔,所以改单姓高,汉也有称其夫余族的;随着历史变迁,高句骊国也发生着变迁,国人也四处迁徙的有高姓人士。

总结:历史上的高姓名人有很多,远古有叫高元的,西周有高奔戎,春秋有高渠弥,这些算起最早的一批高姓人;战国刺客高渐离;汉官员高赐、高躬、高干等;三国时将领高顺、高览、高沛、高翔、高柔,官员高堂隆;晋代官员高光,南北朝皇帝高欢及儿子高澄、高洋,名将高长恭,大将军高敖曹;

隋朝宰相高颎(jiong),官员高孝基,起义军领袖高开道、高昙晟、高智慧:唐代宰相高士廉、高季辅、高智周、高郢、高璩,诗人高适,节度使高崇文,名将高骈、高侃、高霞寓、高仁厚,尚书高瑀、高固、高元裕、高少逸,大将军高承简,侍郎高釴(yi)、高铢、高锴,刺史高睿;五代十国君主高季兴,名将高思继及儿子高行周,孙子高怀德(宋)一脉;

宋代节度使高琼高、高化、高继勋、高世则,官员高若讷、高文虎,王爷高遵甫、高公纪;元代营国公高宣和儿子诗人高天锡、孙高彦、曾孙高则诚一脉,进士高智耀;明代诗文大家高启,大学士高拱、高谷,东林党领袖高攀龙,尚书高仪、高铨、高第、高弘图,官员高斗枢、高铎、高举、高翀(chong)、高明、高胤先、高友玑、高公韶、高叔嗣、高出、高名衡、高邦佐、高杰、高拱极、高一功起义军领袖高迎祥;清代康熙老师高士奇等等。(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借用)

1771年,乾隆为生母崇庆太后过80岁生日。老太太在宫中辈分最高,所以很多嫔妃,甚至贵人常在都去道贺。可在延禧宫中,婉嫔一个人冷冷清清,看着乾隆的画默默出神。连宫女都看不过去了,可婉嫔还是默声不语。

说起这位婉嫔陈氏,在清朝历史上其实十分不出名,因为她的人生实在是太普通了,但是她却有一个十分让人骄傲的优点,伴随她走过了漫漫人生路。

婉嫔陈氏,地地道道的汉族女子,她的父亲名叫陈延璋,也在历史上记载很少,应该是一位寂寂无名的大臣,所以,陈氏就是一个普通人家遴选上来的女孩。当年,她和高氏,那拉氏,还有富察氏等人一起进入了宝亲王(即后来的乾隆皇帝)的潜邸,成为格格。

在清朝,格格是一个相对比较低级的名位。一般来说,进入亲王的潜邸,正妻有一人,称为嫡福晋,再低一等为侧福晋,再低一等称为侍妾,也称为格格。陈氏因为出身不高,性格模样也不是很出众,所以几乎在潜邸时就是一个被边缘化的角色。关于这一点,在乾隆继位之后,皇上对她的态度也能大略看出一些。

1735年,初封陈常在,1737年,晋封为贵人。而此时我们看看和她一起进入潜邸的人都成为了什么位份:嫡福晋富察氏成了皇后,侧福晋那拉氏封了娴妃,和她同为侍妾身份的高氏封了贵妃,连苏氏都封了嫔位,这是这位陈氏只得到了一个贵人的位份。着实让人觉得有些遗憾,这姑娘未免也太不得宠了吧。

而且,她在贵人的位份上一呆就是,直到1748年,乾隆看她侍奉时间这么久了,于是想给她晋封为嫔位。这时候,有意思的是,当时的内阁典籍厅为陈氏封嫔所拟定的字样有“婉、巽、颖”三个字。最后乾隆皇帝选择了“婉”字。

我们看看这三个字的含义就能看出一些门道了。

婉字意为“柔顺,听话,好商量”,巽字意为“谦和恭顺”,颖字意为“聪明灵巧”,透过这个名字我们就能看出陈氏在皇上心中的位置就是一个柔顺听话的小姑娘,虽然她性格安静,不喜争宠,但是这个性格对于乾隆来说并不讨喜,所以才给她选了这样一个封号。

可是,你以为陈氏的清冷命运就到底结束了吗?还没有,现实情况是,她在“婉嫔”的位置上,一直待了46年。而且,在她40岁生日的时候,乾隆没有给她任何赏赐;50岁生日的时候,也不过才给了白银二百两;60岁生日的时候,也是按照贵人的赏赐,给了300两,直到70岁生日的时候,才恢复正常待遇,按照嫔位的赏赐给予份例。

要说这位婉嫔还真是沉得住气,明明皇帝对她这么冷落,她还是能够做到安静处之。1771年,乾隆的母亲过生日。乾隆是位大孝子,所以给母亲准备的礼物很多,老太太在宫中辈分高,威望好,所以几乎是所有的嫔妃都要去道贺。所以,当天的慈宁宫十分热闹,皇子公主,嫔妃命妇,一个个都给老太后贺寿。

当时,几乎所有的后宫嫔妃都去了,甚至是常在答应之类位份较低的人都到了,可唯独乾隆没有邀请婉嫔。因为她的性子实在太安静了,来到这么热闹的场景也不会出彩,所以乾隆直接都没请她。可是婉嫔到底是一宫主位,就在慈宁宫热热闹闹,一大群人吃饭喝酒,抽奖游戏的时候,婉嫔自己一个人拿着乾隆的画默默出神。

连小宫女都看不下去了:主子,您还有心情看画呢,太后今天的万寿节,别人都去了,皇上就是没邀请咱们,您也真是沉得住气。可是婉嫔只是笑笑,也没有多说话。透过这个细节,我们也能看出,婉嫔的性格是真的安静,哪怕有这种事都能不生气。

还有,婉嫔从潜邸进入乾隆的后宫,就住在延禧宫。去过故宫的朋友都知道,延禧宫位置比较偏远,而且地冷潮湿,真的属于那种冬天冷夏天热的住所。所以,这里一般都是给不怎么得宠的嫔妃居住的。婉嫔在这里住,和她同住的就是愉妃(五阿哥永琪的生母),千万别以为愉妃很得宠,生了一个儿子之后再无生育,这就是失宠的标志。

对比纯贵妃苏氏生了二子一女,淑嘉皇贵妃金氏生了四个儿子,令妃魏佳氏生了三子二女就能看出一些门道了。让婉嫔和愉妃住在这种地方,可以相见,乾隆的心中对她着实没有太深的感情。

但是到了婉嫔的晚年,她却突然屡屡被乾隆翻牌子。当时婉嫔已经年老,乾隆也年纪大了,难道他是想起了婉嫔的好,想和她重接珠胎嘛?错了,其实在这个时候,乾隆找到婉嫔就是想和她聊天。因此乾隆年老了,就很喜欢回忆事情。而放眼望去后宫的女子,大多是一些新人,他们资格都太浅了。只有婉嫔是潜邸旧人,所以她几乎谁都认识,谁的一些事迹她都能想得起来。

婉嫔也知道这一点,所以她也很识趣,每次都能讲的乾隆哈哈大笑。其实,婉嫔也明白,乾隆的女人几乎都很短命,自己能长寿的活下去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所以,她才能这么多年都不争圣宠,淡然生活。

直到熬死了乾隆,嘉庆帝继位之后,婉嫔才彻底迎来自己的好日子。因为令妃临死之前一直是婉嫔在身边照顾,所以嘉庆帝对婉嫔十分感恩,晋封婉嫔为婉贵太妃,就当做自己母亲一样敬重。老太太最后活了92岁,寿终正寝。

陈氏没有生育,不争圣宠,但是长寿,这可能才是乾隆一朝真正的无冕之王。

近年来各种历史剧层出不穷,但是描写南北朝十六国和五代十国的却是少之又少,直到看了一部《庆✘年》,但是听到剧中人说出“北齐”这个称谓时,我直接就呆住了,这个称谓是后人为了区分历史上南朝萧齐,北宋伪齐等数个“齐”政权而采用的叫法,单独称为“齐”的只有春秋姜氏齐国,处于高氏齐国的人断不会说出这个名称来的,但是后来才知道,这部片子本来就是个神话穿越剧,所以这样说就不足为奇了,究竟是现在的编剧导演太超前,还是我们这些人思想太老套?

“朕哪怕受100次骗,只要有一次是真的,也值了。”唐德宗李适被高力士养女欺骗后,不仅不降罪,还继续纵容。

事情还得从李适的母亲,吴兴才女沈珍珠说起。

很多人知道沈珍珠这个名字,想必是通过电视剧《大唐荣耀》、《珍珠传奇》。剧中,沈珍珠和李豫(原名李俶)感情炽热,李豫对她情深意重。

不过,真实的历史,总是和影视剧有些出入的。

729年,沈珍珠出生于浙江吴兴一世家名门,相貌出众,13岁时被选入宫中。

太子李亨将沈珍珠赐给了儿子广平王李豫为妃。不过,李豫当时已纳杨贵妃侄女为正室,沈珍珠只得为妾室。

一年后,沈珍珠生下儿子李适。不过,不知为何,原本应该母凭子贵,沈珍珠却没因此得到任何封赏。

当然,这也并无大碍,毕竟在后宫中,有了子嗣的保障,不出意外的话,未来也仍是贵不可言的。

然而,命运的玩笑,说来就来。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带着少数宗室离开长安,仓惶出逃。沈珍珠和其他皇室成员则被叛军截留下来。

之后,安䘵山又将这部分截留下来的皇室押去了洛阳,居住在洛阳行宫之中。

这期间,李亨即位,任命儿子广平王李豫率军平叛。李豫带领大军一路杀到洛阳,在行宫中见到了沈珍珠。

虽然短暂重聚,但李豫此时还得继续征战,他仍旧把沈珍珠留在洛阳,并许之说,朝局稳定后就来接她。

谁都没想到,这竟是永久的诀别。

李豫离开后,另一路叛军史思明的军队又攻入洛阳,洛阳再度沦陷。李豫重新找来时,沈珍珠已没了踪影。

后来,李豫在长安登基,曾下旨寻找沈珍珠,经过使者多方探查,安徽寿州一个叫“广澄”的尼姑,说自己就是失踪的沈氏。

李豫把曾在宫中服侍过沈珍珠的太监宫女派去验看后,竟得到一句,“假的”。

经调查,这尼姑是沈珍珠所生儿子李适的乳母。李豫气极败坏,命人将她杖毙。

李豫和沈珍珠的儿子李适登基后,继续满天下寻找沈珍珠。

李适和母亲分开那年,他才只有15岁,他没一天忘记过母亲。哪怕他登基时仍未得到母亲下落,但他仍将母亲遥尊为太后,坚信母亲还在人世。

李适命全国上下大规模寻访母亲沈珍珠,第二年初,传来了喜讯。

当时,有人找到洛阳一女子,与沈珍珠年岁相仿。沈珍珠左手指上有伤口,这女子也有。并且,该女子对沈珍珠及宫中事情了如指掌。

李适派去宦官宫女验视,前去查验的人个个说“就是此人”。

这时,有人向李适上奏了。这人,正是此女亲弟弟。他担心事情再发展下去,自己也会受到牵连。

原来,这名冒充沈珍珠的女子并非“沈太后”,她只是高力士的养女,曾伴沈珍珠出游洛阳。

当年沈珍珠的贴身侍从已死去,无人真正能辨认。那些说“就是此人”的宦官宫女,皆为投李适所好。

一开始,高氏也是再三否认自己是沈珍珠。可当那些宦官宫女强行将她迎入宫中后,过了几天,许是被宫中繁华迷了眼,高氏竟也心安理得地承认了自己就是失踪的“沈太后”。

高氏弟弟唯恐受到连累,将事情如实上奏给李适,高氏这才原形毕露。

不过,得知真相的唐德宗李适并没有降罪高氏,他说,“朕哪怕受百次欺骗,如果有一次是真的,也值了。如果怪罪下来,以后谁还敢向朕报告太后的消息呢?”

一片孝心,天地可鉴。

只不过,皇帝的容忍,也导致此后接二连三地出现骗子,前后多达上百次。唐德宗李适全都一一宽恕了。

可惜啊,直到李适生命走到尽头那一天,他仍旧没有找到母亲。

李适去世后,继位的唐顺宗也在继续寻找曾祖母,可自始至终都没有结果。

直到唐宪宗上位,找了一段时间后,唐宪宗见仍未有结果,只得宣布停止寻找,为沈珍珠立衣冠冢、建陵墓。

至此,这段历时50余年,历经4任帝王的寻人之路,才算告终。

可怜沈珍珠,纵是生于富贵温柔乡,终了时却仍未得见亲生儿子一面,这样的遗憾,是人生至痛。

对于李适来说,又何尝不是呢!

拥有天下又如何,母亲一生下落不明,生死未知。

#头条创作挑战赛#

已经好几年不追剧了,看到头条上好多人在推荐《狂飙》,今晚从头到尾看完了第一集,不得不说,这又是一部必将爆火的大剧,原因有三:一是问号拉满了。从剧情看,高氏兄弟肯定是黑社会老大,但从第一集来看,他们也不过是任人宰割、艰难求生的底层人士,是怎么“逆袭”成黑社会大佬的?契机从何而来,心路历程如何,都经历了什么?政协龚副主席藏贿的地点选在在墓穴里,可谓让人大开眼界大跌眼镜大呼我C,接下来的剧情还有哪些这样的神来之笔?二是温情给足了。扫黑剧最忌脸谱化,最不希望看到警察整天板着面孔一副苦大仇深公事公办的样子,警察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会掂量权衡,即便对待犯罪嫌疑人,警察心底的人性之光也会熠熠生辉,我相信绝大多数警察都是这样的。这一点张译诠释得就很好。他对高启强的遭遇发自内心同情,在不能违背原则,不能影响同事的情况下,让高启强吃上大年三十的饺子,真诚对待高氏兄妹,这是一个警察的道德良心,更是现实社会中的真实映射。这种人性之光让这部剧有了人情味和现实感。三是大腕到齐了。我不经常关注娱乐圈,对明星不是太熟悉,但这部剧仅从第一集来看,好多都是老面孔、熟面孔(可惜我只能叫出张译的名字,源于《士兵突击》),这保证了这部剧的水准,也更加期待这些老戏骨们迸发出如《人民的名义》中侯勇“小官大贪”被揭发后的神级表演。

《春秋齐国风云》第143章 显族没落

那谁来接替国、高两个上卿位置呢?人选早就有了,崔杼和庆封。

崔杼我们已经讲到过了,他是自齐惠公时代出现在齐国政坛上的,当时只是齐惠公的一个红人而已。到后来在国、高两大家族压制下,基本无所作为。

庆封又是谁呢?庆封是庆克的儿子,这是根据声孟子的要求,庆克为自己而死,那自己得保护好庆克的后代。

庆克有两个儿子,庆封和庆佐,庆封被封为上卿,与崔杼共同执政齐国,而庆佐则被封为司寇。

司寇是一个重要官职,齐桓公时代,大名鼎鼎的公孙隰朋、鲍叔牙都曾经担任过此要职。

按周王朝官职体系,司寇是司法官吏名称,掌管司法和纠察,位仅次于三公。在齐国的话,那位次与司马、司徒、司士、司农、司工、司空等一样,仅次于上卿。

齐灵公重用庆氏,并非仅仅是声孟子的要求。庆氏本就与齐灵公一样,均为齐桓公之后,相比以前的国氏、高氏两大家族,庆氏家族在血缘上与齐灵公要更亲更近。

显然,齐灵公急需要组建自己的班底。这个班底现在基本已经搭建了,那便是崔氏家族、庆氏家族和晏氏家族!传统势力国氏家族、高氏家族、鲍氏家族则慢慢被边缘化。

尤其是国氏和高氏两大家族,不但被边缘化,更是遭到了齐国公室力量的持续打击,在齐国的政治影响力越来越弱,直到最后,终于淡出齐国历史舞台。

“哼,跟寡人斗?现在知道疼了吧?”齐顷公收拾了国氏家族,洋洋得意。

崔杼提醒他:“主公,不管如何,高氏、国氏两大家族,势力遍布国内,党羽众多,不可大意啊。”

庆封也道:“主公,现在国、高氏两大家族尚有人在,不宜急功近利,臣建议先行安抚为上策,再徐徐图之。”

于是,国佐之弟国弱从鲁国被召回,齐灵公派去的人这样对国弱道:“大夫请回国来吧,叛国之罪已由国佐、国胜父子承担了。

国氏家族累世为卿,积功无数,寡人好德,不忍过度追究。大夫就回来主持国氏家业吧,继承国氏封邑。还望大夫以此为教训,忠心护国,再次荣耀国氏家族。”

齐灵公任命国弱为国氏家族宗主。那高氏家族呢,仍旧由高无咎之子高弱担任高氏家族宗主。两人名义上都是齐国世袭上卿,但要想如以前那样轮流执政齐国朝政,那就算了吧。

不知是否巧合,此时国氏和高氏两大家族,宗主都是弱。国氏家族是国弱,高氏家族是高弱。而且,几百年来,到了此时,这两大家族确实是齐国历史上最弱的时候。

#历史# #文史那些年# #我在头条搞创作#

李自成九宫山被杀后,高皇后是怎样下场?结局让你意想不到

正所谓“巾帼不让须眉”,在历史上无论在才智还是个人能力上,不输男子的女性不在少数,只因为古代男尊女卑的思想,女子不受重视,社会地位也是比较低下,所以这些有能力的女子也不被世人所广泛熟知,可她们曾经的辉煌事迹以及英雄气魄不会被消失。

就比如李自成的第三任妻子高皇后,在李自成举兵起义推翻明朝过程中,跟随自己的丈夫征战沙场,为建立大顺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高皇后仅仅当了42天的皇后,因为李自成所建立的政权被清军所推翻,李自成也在九宫山被杀,那在这之后,高皇后有着怎样的下场呢?她的结局让你意想不到。

在这之前,我们先来说说李自成举兵起义的过程,李自成在最初的时候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驿卒,相当于最底层的官府招待员,既没有权利也没有高的地位,后来因为欠债而被逼杀了债主,所以锒铛入狱,好在通过多方朋友的帮助,得以从狱中逃出来,不过出来的他发现自己的妻子竟然在自己坐牢期间与别的男人私通.

于是一怒之下杀了自己的妻子,更戏剧性的是他后来第二个妻子,也是趁他不在的时候与别的男人私通,不过这个女子知道自己的丈夫不会放过自己所以投靠了当时的明军,这才逃过李自成的追杀。

不管怎样,李自成背负多条人命和血债,自然成为了官府重要的通缉犯,他无处可去,更没有维持生活的经济来源,过着极度贫苦的日子,思来想去为了能够逃避官府的抓捕,也为了能够不再入狱被处死,于是他决定去远方的军队参军,可让他没想到的是,在他参军所在军队的将领也不是什么好人,居然克扣士兵们的军校和粮食。

所以暴躁的李自成又没忍住将这个首领也杀掉了,这下官服也抓捕他,军队更是不可能容他,于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带领愿意跟随自己的其他士兵,去投靠了当时反抗明朝的起义军,经过几经辗转来到了自己舅舅这里。

而他的舅舅便是当时的闯王高迎祥。在这期间,李自成凭借着自身的能力,再加上自己舅舅的提拔很快在军中有了一定的地位,同时在机缘巧合下,也认识了他的第三位妻子高氏,两人在他弟弟的撮合下很快走到了一起,结为了夫妻。

高氏具体叫什么名字已经无从知晓,因为古代对于女子不会过多的记载,要不是她曾经作为李自成的妻子可能都不会被载入史册,可别看高氏名不见传,但却是一位巾帼英雄,因为在最开始的时候,她便是高迎祥手下的女子军,所以她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将士,在嫁给李自成后地位也是因此水涨船高,更何况在高迎祥死后起义军的大权最终还落到了李自成的手中。

在与明朝的征战中,高氏和自己的丈夫共赴战场,与明朝的军队殊死搏斗,毫不夸张的说高氏在帮助李自成攻打明朝时立下了赫赫战功,而反观明朝,既有国内李自成的叛乱,又有北方清军带来的巨大压力,同时连年的征战让明朝国库空虚,再加上一直没有变革的腐败官僚体系,这让明朝的实力大打折扣,所以到后来李自成一路势如破竹,迅速攻克了明朝的都城,崇祯皇帝也在都城失守后逃往后山上吊自杀。

在取得胜利之后,李自成顺势建立了大顺王朝,而高氏也因此成为了高皇后,她不仅有着这样的身份,更受军队之中士兵的敬仰,因为她总是身先士卒,带领将士奋勇杀敌,身为女儿身的她有这份勇气和气魄着实让很多男子都为之汗颜,可是在取得胜利后高皇后并没有就此过上安稳的生活。甚至说都没能当多久皇后,因为在42天后大顺王朝竟然被灭亡了,而高皇后也只做了42天的皇后。

因为李自成在取得胜利后,并没有维护好与吴三桂以及清军的关系,反而在后来因为一些矛盾杀了吴三桂全家人,这无疑拉满了两人的仇恨,所以吴三桂当即便向清军投降,向利用清军这个强大的助手,推翻李自成所建立的大顺王朝,而清军的统治者皇太极看到这样的大好时机自然也是毫不犹豫的同意了。

于是在后来清朝的军队长驱直入,将李自成的起义军打的节节败退,毕竟清朝的军队怎么说也是被称之为骑在马背上的军队,又是由游牧民族所组成有着严格的军事训练,战斗能力也非李自成的起义军可比,更何况还是吴三桂与之联手,所以结果可想而知,李自成被彻底击溃,而他在九宫山被杀。

在李自成死后高皇后自然也失去了皇后之位,要不是凭借着自身无意高强又有残余的军队拥护她,可能早就被绞杀了,失去丈夫的高氏自然要想法在这乱世之中活下去,于是在李自成侄子的建议下归顺于唐王的朝廷,当时的唐王对于两人的归顺是喜出望外,高兴之余他的侄子被赐名李赤心,而高氏被封为“忠义夫人”能得到这样的称谓,可以说是高氏一生无上的荣光了。

不过即便是这样高氏也没能得到很好的庇护,本想过上安稳的生活,却发生了意外的变故,她一直依靠的李自成的侄子李赤心,在一次行军之中因病去世,这也就意味着她失去了可以依靠的人,所以到了后来,无论是唐王还是其他人对于高氏都是极力的排挤,她也成为了众矢之的,为了避免沦落到他人的手中,高氏竟然选择自焚,就这样,这位征战一生的女英雄落下了帷幕。

公元577年,深秋的雨夹杂着丝丝寒意降临了北周都城长安,但是长安的一座妓院门口人头耸动,文人士子趋之若鹜。人们蜂拥而来都想与这里的两位花魁一亲芳泽,这两位花魁不是别人正是丧国的齐国太后胡氏与其儿媳皇后穆氏。

胡太后,北齐武成帝高湛之妻。公元561年高湛将长广王妃胡氏册封为皇后。

胡太后是北齐安定郡(今宁夏固原)人,其父姓胡名延,母亲卢氏。出生于名门望族,大家闺秀。高湛当上皇帝以后并不宠爱胡氏,他宠爱的是他的嫂子李祖娥。青春貌美的胡氏不是一个能耐得住寂寞的女人,在得不到丈夫宠爱的时候,她就把目光瞄向了高湛的宠臣和士开。

给事和士开,武善于握槊,文工于弹奏琵琶,而且长得非常的俊朗,热衷于权力。胡氏与和士开一拍即合。和士开为了笼络住胡太后,开始在床笫间百般卖力,讨好胡太后。两人郎情妾意,生活甜蜜,感情也愈发更上一层楼,发下毒誓要做一对长久鸳鸯。

也许是上天眷顾,直到高湛死,两人的奸情也没有被撞破,真做了长久的鸳鸯。但是我极度怀疑高湛是知情的,但是高湛女人太多了,他不在乎胡太后与和士开的奸情,对于一个没有多少存在度的女人来说,她和谁发生关系,高湛并不在乎。还有关键的一点,和士开是高湛的宠臣,情商极高,他不仅在讨得了胡太后开心,他还非常讨高湛的喜欢。高湛就是听从了他的意见禅位给儿子高纬,自己做了太上皇。对于自己老婆和宠臣的胡作非为,高湛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高湛做太上皇没几年,因为被酒色掏空了身子,在他29岁那年就驾崩了。这样一来,胡太后就更没有顾忌了,几乎是公开的与和士开淫乱。和士开一时权势熏天,众朝臣为了巴结和士开竟称他为父。高纬即位以后,作为太子,对于母后同和士开的淫乱他肯定是知情的,但是当时的和士开权势熏天,高纬不敢把他怎么样,只能捏着鼻子认了这事。高纬认了这事,不代表别人也会。高纬的二弟高俨,胡太后的二儿子,他想杀和士开不是一天两天了,他父皇高湛活着的时候他不敢轻举妄动,现在父皇死了,可以扫除我们高家所蒙受的耻辱了。高俨于是就和冯子琮合谋,设计杀了和士开。高纬一看高俨干了自己一直想干又不敢干的事情,内心佩服的同时,也开始对高俨抱有戒心。终于,找到一个机会,杀了自己的亲弟弟,扫除了后患。

胡太后失去了一个情人和一个儿子,情绪大受打击。胡太后又悲又气,悲的是自己的情人与儿子的惨死,气的是大儿子的无情,竟然杀害了自己的亲弟弟。虽然心中悲苦,胡太后只能接受这个现实。和士开案例在前,自此朝中再也无人敢与胡太后亲近,胡太后那段日子过得甚是寂寥。

但是淫妇终究是淫妇,她可能是一时寂寥,但是她不可能一直沉沦下去。有身边人告诉她,最近洛阳城里有个高僧,名叫昙献,他会一种秘术叫niao(男女男)戏。其实冲这个名字就知道这个秘术不是个什么正经玩意。胡太后耐不住心中的寂寞就去找了昙献,一试之下,心花怒放,把死鬼和士开彻底抛在了脑后。为了能与昙献长久厮混,胡太后以讲经说法的由头将百名和尚招进了后宫,天天晚上与昙献研究那种名叫niao(男女男)戏的秘术,那段日子胡太后过得逍遥自在,只羡鸳鸯不羡仙。

但是事情终究有暴露的那一天。一天,高纬看到了胡太后身边的两个小尼姑年轻貌美,动了淫心,非要临幸这两个小尼姑。可是这两个小尼姑是和尚假扮的,本来是今天晚上要和胡太后研究niao(男女男)戏的,这一次坏了大事。高纬这才震惊地发现,原来自己的母亲竟然淫荡如此,和士开死了还不知收敛,竟然又搭上了淫僧,自己还突然多了这么多干爹。愤怒的高纬杀了所有的淫僧,昙献被腰斩,把母亲迁居北宫,幽闭起来。

故事到了这里,并没有结束。公元577年,北齐被北周所灭。高氏子弟尽数被杀。胡太后与她的儿媳穆皇后流落民间,这两个女人毫无谋生本领,为了活下去,两人就操起了千年以来女人最原始的资本,做皮肉生意。没想到的是,生意不是一般的好,而且胡太后发现这一下既满足了身体欲望,又赚了钵满盆余,有了能维持生计的买卖,非常开心,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胡太后对儿媳穆黄花说出了那句千古名言“为后不如为娼更有乐趣”。

胡太后身体满足得偿所愿,竟然活到了隋文帝时期,不得不说也是一个奇迹。

公元17,13岁的包衣奴才黄氏参加了宫女选秀,并被顺利选中。只是,雍正皇帝并没有将黄氏纳入后宫,也没有将她留在宫中做宫女,而是将其赐给了四阿哥弘历,即后来的乾隆皇帝。

去湿气早在雍正五年,乾隆皇帝便已经成婚了,在继位之前,乾隆皇帝身边还有八九个侍妾,其中有一位深得宠爱,她就是仪嫔黄氏。

清朝时期,皇帝会给皇子指定嫡福晋或侧福晋,除此之外,还会赐予数量不等的官女子,这些官女子大多会被皇子纳入房中,成为侍妾,如果某位侍妾生下儿女,是有机会成为侧福晋的。

据史料记载,仪嫔本姓黄氏,祖父是内务府营造司掌印郎中佛公保,父亲名为戴敏,原本没有官职,还是乾隆皇帝继位后给了他一个圆明园额外副总领的差事,也只是一个七品小官而已。

从仪嫔祖父佛公保的官职来看,仪嫔只是一名来自内务府的包衣奴才,而且还是包衣管领那一种,包衣管领即我们所熟知的辛者库。

其实,清朝有许多出自辛者库的妃子。比如说康熙朝,曾被视为“辛者库贱妇”的良妃,她是第一位出身辛者库得封妃位的妃嫔。

雍正朝,五阿哥弘昼的生母裕妃也是包衣管领下人,乾隆朝,最有名的包衣管领下人出身的妃子是令妃,即嘉庆皇帝的生母,嘉庆的生母是辛者库人,而且还是辛者库包衣汉人,这您应该想不到吧。

如此看来,出身高低有分别,但造化靠的是自己,为何同样是出自辛者库,有的就能获得皇帝宠爱,甚至生下大清天子,有的就籍籍无名,以宫女身份混迹终生?

除此之外,仪嫔黄氏还有一个叔叔名叫黄阿琳,是正黄旗参领兼佐领,也是苏州织造李煦的女婿,不过,李煦在雍正皇帝继位之初就倒台抄家了。由此看来,仪嫔似乎是来自内务府的包衣汉人。

从出身来看,黄氏应该是非常低的,她的出身还不如后来盛宠一时的令妃,令妃的祖父武士宜、父亲清泰都在内务府任职,而黄氏的父亲戴敏没有任何官位,出身之低,可见一斑。

不过,对于黄氏来说,有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那就是参选宫女,万一被皇帝看中了,家族门第会得到一定的提升。

既然是包衣奴才,那就必须要参加内务府组织的宫女选秀。而相貌出众的黄氏不负父母期望,如愿被选中。只是,黄氏被分到了四阿哥弘历身边服侍。

关于仪嫔在乾隆继位之前的事迹,史料中几乎没有记载,不过有两件事与她是有关系的。

第一件事是雍正九年四月十二日,黄氏怀上了弘历的孩子,但是却没见生育记录,推测应该是小产或流产了。

第二件事是在仪嫔后来的祭文中有“习娴女史”和“勤妇功于紫掖”的描述,由此可知,仪嫔应该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而且还擅长刺绣等针线活。

直到雍正十三年八月,为大清国操劳了十三年的雍正皇帝突然驾崩于圆明园。随后,宝亲王弘历即位于太和殿,他潜邸的十位妻妾的命运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当然其中也包括黄氏。

同年九月二十四日,乾隆皇帝对后宫妃嫔进行了诏封,黄氏被初封为嫔,因在先帝大丧期间,并没有举行册封礼,因此黄氏的封号未定,暂称“黄嫔”。

此外,我们还需要注意一点,仪嫔的初封为嫔位,与纯惠皇贵妃的初封是一样的,在乾隆皇帝初封的后妃中排第五位,排在孝贤皇后、贵妃、娴妃与纯嫔之后。

就在乾隆继位后的九月二十五日,皇后富察氏、贵妃高氏等后妃前往田村殡宫祭奠,所用轻车只有七辆,不见仪嫔的身影,推测此时的仪嫔应该是已经处于病重状态。

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就在这一年的年底,黄氏的名字却突然消失在了后妃名单之中,也就是说,入宫仅不到三个月的黄氏突然就去世了,那她究竟是怎么死的呢?

当然,按照正常的逻辑是病逝的,但也不排除受到后宫某位妃嫔的陷害,因为当时黄氏所受到的宠爱非同一般。

话说,在黄氏被诏封为嫔的当天,乾隆还下了一道旨,将黄氏家人由正黄旗包衣管领移到正黄旗包衣佐领下,这是一种抬高后妃出身的做法,这个荣耀也不是一般人能够享有的,皇恩浩荡,能够显示出乾隆皇帝对黄氏的宠爱。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后来的盛宠一时的令妃,令妃在乾隆十年之前已经入宫了,但一直到乾隆十六年才由包衣管领移到包衣佐领,抬入满洲镶黄旗,可那都是后来的事情了,主要是因为她的儿子嘉庆做了皇帝。由此可见,乾隆皇帝对待黄氏比对待令妃更加特别。

因此,可以推测,这个仪嫔当时是非常得宠的,她在初次诏封中,与纯惠皇贵妃相同,都被封为嫔,也就是说,假如仪嫔平安地活着,她至少也是个皇贵妃。

可惜的是,就这样一个备受乾隆皇帝宠爱的女人,却匆匆地离开了人世,以致于人们都忽略了她的存在。

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黄氏没有早逝,她必定是乾隆初期非常宠爱的一名妃子,她的位分也不可能只停留下嫔位,极有可能荣至皇贵妃位。

不久之后,乾隆皇帝亲自为黄氏挑选了封号,将其追封为了仪表。直到乾隆十七年,乾隆皇帝的陵寝竣工,仪嫔黄氏才被葬入了裕陵妃衙门,成为了第一位入葬裕陵妃园寝的妃嫔。

1929年的端午节,河南省洛阳城东北的三十里铺村南,挖掘出了一块墓志铭,上面雕刻着这样的字样:魏瑶光寺尼慈义墓志铭

尼讳英,姓高氏,勃海条人也,文昭皇太后之兄女。世宗景明四年纳为夫人。正始五年拜为皇后。帝崩,志愿道门,出俗为尼。以神龟元年九月廿四日薨于寺。十月十五日迁葬于邙山。弟子法王等一百人,痛容光之日远,惧陵谷之有移,敬铭泉石,以志不朽。

原来这墓志铭的主人,竟然是北魏宣武帝元恪的第二任皇后高英。根据墓志铭的记载,身为皇后之尊,高英去世以后,以尼姑的身份,僧人一百多人为她送葬邙山。

一千四百多年以前,北魏皇宫里笼罩着寒冷的低气压,这皇宫的主宰者,已经换了人。

面容憔悴的高英看着冲进来的内侍们,厉声喝道:你们这是要造反吗?

领头的内侍皮笑肉不笑的行了个礼,开口说道:“太后伤心先帝辞世,要到瑶光寺削发为尼,替先帝祈福。太后,这就请吧!”

高英看了看这些人凶狠的面孔,知道自己难以抗拒,只好抱起六岁的女儿建德公主,向外走去。

领头的内侍说:“太后且慢,您是去为先帝祈福,公主岂能离开皇宫?”说完,手一挥,几个内侍上前就把小公主抢了过来。高英看着女儿挣扎着大哭着被带走,不由得泪流满面。

瑶光寺里,高英削去了满头青丝,从此她的名字就叫慈义。暮鼓晨钟,将和她相伴一生。

她想起当年,自己还是个小姑娘,就进宫嫁给了表哥元恪。表哥非常宠爱自己,那时候多么幸福呀。自己为了独占表哥的宠爱,下手害了不少嫔妃,就连当时的于皇后,也没能逃脱。平时更是把表哥看得死死的。

可是表哥对自己还是那么好,还对身边的内侍说:“女子嫉妒处于天性,就算是帝王之尊,也不能避免,何况寻常百姓人家呢。”

虽然得到了表哥的真情,可是自己还是被笼罩在无时不在的恐惧当中。

那就是北魏奉行的杀母留子的国策。据说是为了避免帝王受母亲的影响和控制。只要是儿子被立为太子,其生母就会被处死。

高英怀孕了,她生下了一个男孩。表哥元恪喜欢得不得了。可是没多久,这个孩子就夭折了。

高英看着伤心的表哥,留下了眼泪。这眼泪,不是悲伤,而是解脱。

她在孩子出生以后,想到自己会因为杀母留子的规矩而死,就万分不甘。忽然一个念头闪过脑海。

不管是那个嫔妃的孩子当了太子,自己将来不都是名正言顺的皇太后吗?

她的手颤抖着伸向了襁褓中的儿子。儿子的死,换来的是自己的生。

又一个女子进宫成了表哥的嫔妃。这个胡氏竟然公开宣称要为陛下生个儿子。还说就算自己死也要为陛下留下继承江山社稷的血脉。那就让她去生,谁生的儿子我都是他的嫡母!

胡氏果然生了一个儿子,皇帝把刚出生的孩子送到独立的宫殿抚养,还精心挑选了保姆。孩子才几个月,就被册封为太子。可是,不是应该还有赐死胡氏的诏书吗?皇帝竟然因为这个女人的话而废除了杀母留子的老规矩!

这个孩子,高英和他的生母胡氏都被隔绝,不得接触。这就是对杀母留子规矩的延续吧。不让他受到后妃的影响。

宣武帝驾崩的时候,太子元诩才六岁。心狠手辣的胡氏事先就联络了宗室诸王,在宫中伏击了高英的伯父高肇。彻底铲除了盛极一时的高氏势力。

高英已经成了孤家寡人。但是她还拥有太后的名号。这一点,胡氏当然不能容忍。更何况,高英还曾经想暗杀胡氏,因为有人告密,才没有成功。于是,已经失去了家族势力护佑的高英,被迫出家瑶光寺。

几年以后,高英回娘家探望母亲。这一天晚上,发生了月食。皎洁的月亮逐渐被黑暗吞噬。

司天监对月食这一天象做出了解释:国母当危。胡太后敏感的意识到这是个机会。于是高英尸体在第二天被送回了瑶光寺。以尼姑的身份下葬在邙山。

高英在历史上一直被称为宣武高皇后,她去世一千多年以后,人们终于知道,北魏宣武帝的皇后高氏,闺名是一个英字。

#十大考古##图文创作打卡挑战活动#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