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新闻洞察丨聚焦促消费释放最终需求潜力

新闻洞察丨聚焦促消费释放最终需求潜力

时间:2022-03-04 04:56:41

相关推荐

新闻洞察丨聚焦促消费释放最终需求潜力

编者按 7月底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适应群众需要促进商品消费和文化旅游的措施,更大地释放最终需求潜力。其中围绕“加快发展商品消费、深挖国内需求潜力、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提出了五点要求;此外,会议确定了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的三点措施。相较于以往促销费释放最终需求的举措而言,此次的政策有何亮点?文旅消费缘何肩负起促进消费的重任?本期《新闻洞察》聚焦“促消费释放最终需求潜力”,敬请关注。

图片来源/新华社

深化落实 力促全年消费目标实现

■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李海楠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适应群众需要促进商品消费和文化旅游的措施,其目的是释放最终需求潜力。其中,围绕促进消费的讨论再度成为舆论焦点。从会议明确的一系列要求来看,更加凸显便利化、智能化和加大真金白银投入支持的特点,在完成加快发展商品消费、深挖国内需求潜力、提升人民生活品质要求的同时,其背后的直接利好是,通过进一步推动消费稳增长,不断释放消费既当“压舱石”,又成“动力源”的双重属性。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近年来伴随扩大消费政策的落地,消费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前行的主要动力之一。政府工作报告更是强调要“推动消费稳定增长”,其中明确的消费年度目标正是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的前提要求,可以认为,此次会议部署促进商品消费和文化旅游的措施,就是要进一步深化落实任务要求,力促全年消费目标的尽早实现。

深化落实消费目标

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消费对拉动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逐年递增。为此,社会各界不断呼吁完善消费体制、机制,继续强化消费对经济基础性作用的呼声也不断加强。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5210亿元,同比增长8.4%,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1个百分点。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878亿元,同比增长9.8%,比5月加快1.2个百分点,环比增长0.96%。其中,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8286亿元,增长9.1%。全国网上零售额48161亿元,同比增长17.8%,比一季度加快2.5个百分点。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38165亿元,增长21.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9.6%,比一季度提高1.4个百分点。

实际上,数据反映出的消费表现虽说正契合近年来政策鼓励消费的方向,但更多是基于市场自身发展出现的结果,而这也为今后促进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明确了方向。为加快发展商品消费、深挖国内需求潜力、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此次会议确定了五点具体要求。

一要顺应商业变革和消费升级趋势,鼓励运用大数据等技术,促进定制消费、智能消费等商业新模式发展。鼓励传统商场、老旧厂区等改造为多功能、综合性新型消费载体。各地可结合实际改造提升商业步行街。

二要深化“放管服”改革,支持地方对品牌连锁企业试行“一照多址”登记,对具备条件的企业从事书报刊发行业务实行“总部审批、单店备案”,开展简化乙类非处方药经营审批试点,将成品油零售经营资格审批下放至地市级政府。

三要鼓励把社区医疗、养老、家政等生活设施纳入老旧小区改造范围,给予财税支持,打造便民消费圈。

四要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覆盖面,加快补上农产品冷链物流短板。

五要调整扩大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清单,落实允许综合保税区内加工制造企业承接境内区外委托加工业务的政策,吸引国际知名品牌在华首发新品,带动扩大消费,促进国内产业升级。

不难发现,这五点要求中既有对新消费业态的鼓励支持,又有针对“放管服”改革提供便利化的深化落实,同时还涵盖了对农村和跨境电商等消费增长领域的支持,意在从体制机制层面切实释放消费动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区域发展研究室副主任贾若祥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制度层面继续完善和促进消费,有助于发挥出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从而在更高层次上推动供需矛盾的解决,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动力。他认为,遵循消费新特征,释放消费的引领带动作用,促成新供给的培育和对接,最终落脚于新的发展动力释放之上,不仅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客观要求,也是经济下行压力下寻求经济增长新动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深入挖掘消费潜力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多措并举促进城乡居民增收,增强消费能力;要顺应消费需求的新变化,多渠道增加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快破除民间资本进入的堵点;要大力发展养老特别是社区养老服务业,对在社区提供日间照料、康复护理、助餐助行等服务的机构给予税费减免、资金支持、水电气热价格优惠等扶持;稳定汽车消费,继续执行新能源汽车购置优惠政策;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健全农村流通网络,支持电商和快递业发展等表述。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会议提出的深化落实消费的措施中,并未提及针对汽车消费的表述,专家认为,一方面汽车消费不宜过度推动,受到环保要求以及汽车产业智能化、电动化趋势的影响,传统汽车消费的确存在下行压力,在此阶段一味地推动汽车消费反而不利于产业的转型和长远持续发展。

因此,今年以来,各方面逐步增加了进一步培育壮大针对信息消费、旅游消费、绿色消费等成为新增长点的表述,坊间舆论认为,这对外释放了未来培育消费“动力源”的着力之处。

中国人民大学发展中国家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彭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消费之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且随着我国寻求高质量发展的步伐加快,加快培育消费新动力不仅要从体制机制着手,也要从具体可见的领域发力,比如,针对居民当前消费需求强烈的健康消费、旅游消费等出台鼓励政策。

在彭刚看来,我国未来消费需求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中长期因素影响,即收入差距扩大、就业呈现趋势性下降、经济转向中高速增长等影响消费需求在未来的表现;二是短期因素影响,即居民收入增长幅度开始放慢,对消费增长形成短期压力。

“为防止出现消费不足,必须针对当前市场形势作出准确有效的政策引导,借以弥补之前一些扩大内需政策退出带来的消费不足。”彭刚认为,在当前汽车、住房等传统消费热点持续降温的市场环境下,应从供给侧谋划,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引导、刺激民众消费。同时,应重点做好两方面工作促进消费向内需支撑目标迈进。首先,应在提升居民收入的同时继续实行减税措施,促使两者共同推进;其次,继续重点培育乡村市场,引导农村消费能力的释放并带动消费的整体增长。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三措并举进一步激发文旅消费需求

■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童彤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适应群众需要促进商品消费和文化旅游的措施,更大地释放最终需求潜力。其中,会议围绕消费惠民、丰富产品供给和完善市场监管三方面明确了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的措施。

针对推动消费稳定增长提出的年度目标要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发展壮大旅游产业”的要求,因此,如何在国家明确将旅游消费作为新消费热点、加以大力培育的关键节点上,响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号召,尽快形成适应于广大人民群众旅游消费需求的国内旅游市场,已成当务之急。此次会议明确的三举措,无疑是对标国家针对旅游产业壮大发展的目标要求,力促旅游产业和旅游市场成为激发最终需求的重要抓手之一。

旅游业是拉动经济增长重要引擎

近年来,随着大众旅游和全域旅游目标的逐步实现,旅游业显然成为推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增长点。一直以来,围绕旅游市场的规范发展,有关部门可谓部署不断,目的就是尽快形成规范有序发展的旅游市场,同时利好旅游市场“蛋糕”不断做大,切实对内需消费形成强有力支撑。

需要强调的是,近年来,民众旺盛的旅游出行需求与快速增长的产业投资,对保持经济平稳增长过程中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而言,显得恰合时宜。毕竟,旅游产业作为一个关联广泛的类别,切切实实发挥着强劲的带动作用。

有数据显示,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业关联产业超过110个,且近年来对相关产业的贡献不断凸显:对住宿业的贡献率超过90%,对民航和铁路客运业的贡献率超过80%,对文化娱乐业的贡献率超过50%,对餐饮和商业的贡献率超过40%。

当然,想要借助旅游产业的“蛋糕”不断做大,继而带动更大规模和范围的产业发展与增长,必须仰仗规范、有序且可持续的产业发展环境,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但必须承认,一系列旅游市场的顽疾正侵蚀着旅游产业发展所取得的部分成果。

对于正处于快速上升通道的国内旅游市场而言,要实现科学、有序发展,一方面需要对既有旅游产业政策、旅游法律体系不断完善、规范;另一方面必须确保旅游“守”法,这其中不仅需要相关旅游产业主管部门的综合治理、监管,更需要旅游从业者的主动守法以及社会公众等舆论监督力量的积极参与。唯有如此,才能逐渐建立起适用于我国国情的、良好的旅游法治环境,促使旅游市场走上规范有序且可持续的发展轨道,顺应时代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降门票”与“净环境”应齐头并进

由此可见,面对方兴未艾的旅游市场,在提供更契合民众出行需求的旅游产品之余,最为重要的就是不断净化旅游市场环境,包括运营和守法环境,实际上这也是近年来主管部门主推的工作内容之一。从此次会议明确的内容看,三举措也将其纳入其中。

会议确定了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的措施:一是推动消费惠民。鼓励各地实施景区门票减免、淡季免费开放、演出门票打折等政策。以“互联网+”提高文化旅游消费便利度。二是丰富产品供给。鼓励举办文化旅游消费季等活动,支持邮轮游艇旅游等新业态发展。发展文化和旅游场所夜间餐饮、购物、文化演出等。三是完善市场监管,确保文化和旅游场所、设施运行安全。维护市场秩序,依法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对列入黑名单的市场主体和从业人员实施联合惩戒,保护消费者权益。

值得一提的是,降低景区门票近年来成为全国各旅游景区普遍采取的措施,与此同时,“互联网+旅游”的融合趋势更是极大释放了人们的出行需求,比如,通过线上推出打折票以及平抑旺季游客数量等效果都有显现。

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吴必虎此前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对于正处于快速上升通道的中国旅游市场而言,要实现科学、有序发展,必要的工作措施和要求必不可少,其中,景区门票价格看似小事,实则是左右我国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阻碍,因此,尽早形成科学合理的定价机制,找寻激发大众旅游意愿与景区运营盈利的平衡点至关重要。

吴必虎认为,景区门票价格下降甚至免费开放,将直接促使景区运营直面转型要求,即由门票经济转向旅游经济,他表示,旅游产业应该转变靠门票来活的方法,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要分离,要发展特许经营、要发展旅游创新、要发展遗产的活化,这是一个很大的机会和挑战。

当然,对于偌大的中国旅游市场而言,剔除了高票价制约影响旅游消费增长的同时,必须要对诸如旅游强制消费等毒瘤尽早下手,否则,依然不利于构建全域旅游市场。唯有如此,才能逐渐建立起适用于我国国情的、良好的旅游法治环境,促使旅游市场走上规范有序且可持续的发展轨道,继而带动全域旅游市场切实走向优质,届时,摆脱了门票经济依赖的众多景区运营,也将更长久可持续。

记者观察

提升民众主观消费意愿是关键

■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李海楠

7月底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对消费作出部署,提出了加快发展商品消费、深挖国内需求潜力、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五点要求,以及围绕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作出了三方面部署,其间透露出针对激活消费释放最终需求的政策意图。

不可否认,近年来,在投资和外贸不断处于下行趋势的背景下,消费作为传统“三驾马车”中最为坚挺的中坚力量一直被视为稳增长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左右最终需求的关键所在。只有维持了持续稳定增长的消费需求,才能确保最终需求引导供给持续不断地加以释放。

从这点看,对消费端给予多大关注和政策倾斜都不为过。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持续释放内需潜力。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稳定国内有效需求,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同时明确了“推动消费稳定增长”的一系列举措和要求,其中首要的就是明确了要多措并举促进城乡居民增收,增强消费能力。

毕竟,增强了消费能力才能确保民众“能消费”“愿消费”“敢消费”,实现这一目标,本质上是需要从消费体制和机制层面着手,这也是与政府工作报告精神相对应的,即加快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从此次会议明确的一系列举措看,尽管深入贯彻了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消费体制机制要求,但要想消费者“能消费”“愿消费”“敢消费”,恐怕还需要结合其他诸如收入分配改革、医疗、养老等社会各领域的综合改革方可最终确保民众的消费意愿不断提升。

首先,作为最为重要的内容,提高民众收入水平一直是各方关切的。比如,继续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适当增加专项附加扣除,逐步建立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

其次,诸如医疗、养老、住房等领域的改革和不断完善,看似与消费意愿无关,实则关系密切。除这些领域本身就会带动一分部甚至较大部分消费需求外,一旦这些成为个人乃至家庭的主要支出负担,势必影响其在其他消费领域的支出,比如服装、餐饮、汽车、旅游等拉动经济增长的领域。因此,不断完善医疗和社保体系、确保老有所养及保障房屋体系建设都有其必要性。

在记者看来,这其间最为重要且急需尽快推进的就是收入分配改革,不可否认,收入分配改革的滞后性与民众对其期待形成了巨大反差。当然,也不能因此否定收入增长的事实。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一直是近年来我国各方面推进改革的主题词之一,毕竟,利用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难得契机,对于推进富民强国而言意义重大。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根据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主要目标显示,到,实现城乡居民人均实际收入比翻一番,力争中低收入者收入增长更快一些,那么接下来确保中低收入群体增收自然成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发力点。

实际上,以往推出的废除农业税、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调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实行劳保全覆盖等一系列措施,无一不是从保障社会中低收入者的利益出发。只有切实提高中低收入者特别是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巩固各种生活保障政策,才能使收入分配改革真正落到实处,起到全民共享发展成果的作用。因此,居民收入倍增的理想状态不会是一个全国的平均值,而是针对国民收入普遍增加制定的最低限额。

当然,低收入群体的增收对于改变社会结构至关重要,对于改善消费结构同样如此。毕竟,削减贫困人口数量有助于构建更加健康和稳定的“橄榄型”社会阶层分布模式,正是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初衷,相信政府会从政策层面把握这一目标,在全民收入普遍提高的同时,使收入低的人群收入提高速度加快,避免居民收入倍增仅体现在平均值水平上。

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释放全体民众的最终消费需求,从而确保最终需求引导供给结构不断优化,持续不断地释放发展动力,确保稳增长成为新的发展常态。

主 编丨毛晶慧 见习编辑丨曾紫妍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