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南通启东建成挡浪墙文化遗址公园 展现“海上长城”

南通启东建成挡浪墙文化遗址公园 展现“海上长城”

时间:2019-11-13 11:00:32

相关推荐

南通启东建成挡浪墙文化遗址公园 展现“海上长城”

巨龙卧波,海上长城——位于启东吕四秦潭集镇老龙皇庙海堤外侧,有一处捍海斗潮、防坍兴垦的重要遗址——挡浪墙。近日,南通启东挡浪墙遗址文化公园正式向游人开放。

吕四秦潭集镇老龙皇庙海堤外侧挡浪墙,由清末状元张謇于19出资,邀请荷兰专家特莱克作技术指导,历经近修筑而成。

在百年的海水冲刷下,曾庇护一方水土的挡浪墙虽破旧、残损,仍倔强地屹立,即使周遭早已沧海变桑田。9月,在挡浪墙遗址所在地,吕四港经济开发区规划的张謇垦牧文化遗址公园开工建设,底,一期主体工程正式完工。

在吕四新材料产业园内,沿石堤大道进入连接段,远远便看见了张謇垦牧文化遗址公园。由锈蚀钢板拼合而成的大门立体简约,呈现沉稳的锈红色,写尽沧桑。一旁是一座立式张謇全身像,周围栽种着低矮的草木,如众星拱月。

走进大门,首先是主入口广场区。“这是银杏,那边是朴树、榉树。”吕四港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局工作人员许兴忠告诉我们,整座公园选种的大多是类似颇具历史底蕴的树种。“天气冷,树叶都掉光了,难免有些萧瑟。等春暖花开,风景一定不错。”

往前是文化长廊。一幅铜质浮雕壁画将张謇数次组织修建挡浪墙的场景在百年后再现。1901年,张謇发起并集股创办通海垦牧公司。其后,为抵御海潮冲击,公司决定出资建造防潮堤岸,挡浪墙就包括在内。

当时在中国,水泥的生产和应用很少。这么大量的水泥、黄沙、石子、钢筋,在水陆交通不发达的年代,从唐山等遥远地方千船万载运来,又通过千车万担人力运抵垦区海边工地,个中艰辛可想而知。

与文化长廊相连的是水中廊道。历经百年的挡浪墙在廊道内侧,矗立在水体中。“最早的挡浪墙是木板,1930年改为钢筋水泥混合结构。墙高3.3米,厚0.7米,长度为1585米。每隔数米有斜坡支撑。”许兴忠介绍。

眼前,当年气势磅礴、雄伟如长城的挡浪墙已如残喘的老者,无数个狂潮恶浪在他身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即便迟暮,昂然的精气神依旧令人动容。走过了数百米的水中廊道,似乎走过了挡浪墙的百年时光。

廊道正中高耸着张謇带领兴建挡浪墙的群像;两处向外延伸的观潮平台上,工人搬运大石的雕塑也栩栩如生。廊道另一端是特色景观桥,同样铺设了石板,采用了锈蚀钢板,凸显历史的厚重感。南侧的草坪上,荷兰风车、水山岛、天象科普石等景观掩映在花丛中。

“遗址公园是以挡浪墙为内核,形成海浪、滩涂、渔业等多元布局。”许兴忠说,公园总占地面积49万平方米,一期景观面积12万平方米,水体面积8万平方米,总投资3000万元。“我们希望市民在参观挡浪墙遗址,了解张謇实业救国的历史,传承垦牧文化的同时,能在碧水蓝天间,享受一份惬意。”

【链接】挡浪墙又被称为“张公水堰”。建成后,堤岸抵御风潮冲击的能力大大增强,有力地确保了蒿枝港口围垦的成功。堤内大片土地经过“蓄淡排卤,种青疏土”等一系列的土壤改良措施,终于成为适宜耕种的良田。这一带也成为全国著名的棉花优质高产地区。

张謇作为江海平原近代大规模围垦开发的先驱,蒿枝港外桑海变桑田丰功伟绩令后人难忘,更可贵的是为现代的围海造田事业提供了可取的经验。至今依然屹立在秦潭海滨的张公挡浪大墙,也是人们用科学态度和大自然抗争的一个成功典范。近百年来东南沿海海岸线之所以比较稳定地向外延伸,挡浪墙功不可没。记者 陈 明 通讯员 朱蓓毓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