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安徽:文艺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走出贫困的皖北村庄

安徽:文艺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走出贫困的皖北村庄

时间:2019-12-06 05:17:39

相关推荐

安徽:文艺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走出贫困的皖北村庄

走出贫困的皖北村庄

罗光成

马集,刘寨,桃源,郇庄……

这些散落皖北平原,彼此相距数十、数百公里,正阔步走出千年贫困的一个个村庄,带着光亮,暖我心房。

四月的皖北,春风无微不至。纵横无际的麦苗,是大地上动人心弦的绒毯。柳梢在鬓角轻拂,桐花在庭院绽放,欢笑从村头传来,白云伴渠水流淌。我们一行五位作家组成的省文联作家小分队,在何颖书记的率领下,走进沿淮贫困地区,开展脱贫攻坚主题创作调研。惊喜和愉悦,是我们一路走访这些村庄感受最多的关键词。昔日的贫穷与落后,在脱贫攻坚的决战面前,落花流水,一去不返;明丽、生机、祥和、怡然、歌声、笑脸,成为这一个个村庄,与新时代中国农民,崭新的气质与标签!

马集把发制品做成了支柱一方的产业。从各地收来乱麻般长短不一的头发,经过分档、锁帘、整烫等上百道工序,蝶变成发套、发辫等一款款美妙无比、市场青睐的发制品。这种劳动强度低、技术含量少、工艺不复杂、年龄学历没有特别要求的劳动密集型加工,成为产业扶贫的有力帮手。一户户贫困户,被发制品企业优先用工,纷纷率先脱贫致富。有些发制品企业,还把车间办到了村头地脚,贫困户出门只需几步路,就能实现真正家门口就业。在马北扶贫就业点,十来位老人及中年男女,正坐在矮凳上,膝头铺一块帆布,把混杂在一团团头发里的纸屑灰绒等杂物,细心挑剔,专注而悠闲。为了蹭亮,两位老大娘把矮凳移到厂门口,一边做着手里的活计,一边啦呱着私房话。我上前问,“老人家,您今年多大年纪啦?”“我啊,我75喽。” “您老眼力真好,不戴花镜,看得清吗?”老人家抬抬头,似乎很受用听到赞赏,“托共产党的福,身体好,看得清,看得清。”“像您老这样,一天能有多少收入呢?”“能有三五十块钱。”“累不累啊?”“不累,你看,都是些手边轻松活,不累。”走心的笑容,漾在老人家脸上。

刘寨村扶贫加工点,做的是养生药炙加工。1990年出生的刘强,土生土长的刘寨小伙,被聘为加工点的经理,负责用工管理和工资打卡。“我们用工30多人,贫困户占一半以上。”刘强说。“收入怎么样?”“按件计酬,一般一个月一千二到一千五,也有挣到三千多的。”刘强笑着说。环顾车间,年龄老少参差。64岁的高凤英、74岁的田云友,在村里是隔壁邻居,在这里是对面工友。艾炙初级加工,工序十分简单,就是在一个直径约三公分、高约五公分的纸筒里,先摁进一块细铝丝网,再放进一柱艾饼,然后再用一块细铝丝网摁紧……不用机器,全部手工,没有噪音,没有污染,活计轻巧,尤其适合老人与残疾人。十七岁的车雅婷,在省城职技学院读幼师二年级。受疫情影响,目前还没有上学的她,坐在姥姥宋美荣旁边,正用一块小木板,一下一下,帮姥姥把纸筒两端摁压齐整。“你做的工钱,是给姥姥还是自己留着?”我们开着玩笑。小雅婷抬一抬头,扑闪着口罩上方晶亮的大眼睛,红着脸细声说,“我是在帮姥姥做,工钱当然给姥姥的。”说罢,瞟一眼姥姥,又低下头,一声不吭,挪过手边的纸筒,一个一个,摁压起来。

桃源村的钢架大棚,气势磅礴地铺展开去。一株株葡萄,主干已长至一米五左右,顶端丫字型叉开的枝条,绑扎在横拉的铁丝上。“我们这个农业产业园,是3月利用对口扶贫资金建的,占地207亩的,主要种植阳光玫瑰葡萄。当年带动66户129人脱贫。”五十出头的村书记说,“这个项目我不放心别人管,我必须自己管,投入780万,天文数字,管不好,项目砸了,哪个也担不起。”老支书满脸严肃,又打起比方,“780万,你说哪个能担得起,像我,出了事故,一条命赔个20万,顶多40万,780万,像我这样的命,要二十条四十条才能抵得上。”说着说着,黝黑的脸上露出带着苦笑的坚定,“所以,所以这个项目,我必须亲自抓!抓好了,不仅群众脱了贫,致了富,村里集体经济也能打个大翻身仗了。”一位正给葡萄施肥的大爷直起腰,“为这大棚,我们孙书记,吃的苦是比腰深噢。”

在郇庄,我们遇见郇子杰和她母亲。两人正在院子外面的菜地里,给菜畦松土、除草或施肥。四十八岁的郇子杰,天生残疾,身高只有一米三,父亲走得早,与母亲相依为命。初见郇子杰,我们心头有些难受,生怕言语有所不当而触动她内心的自卑。事实证明,我们多虑了。一番交谈,郇子杰坚强的内心、乐观的性格、谈笑风生的话语、充满情调的生活,以及由内而外流露出来的自信与满足,反过来把我们深深打动、深深感染。郇子杰从菜畦间直起腰,扑扑身上的泥土,努力挺直身子,满面笑容,快言快语地让我们“屋里坐,屋里坐”。一进院门,郇子杰说声“你好!欢迎”,就在我们一愣间,院子里响起一片“你好!欢迎”“你好!欢迎”的声音。惊诧间,郇子杰手一指,“是我的八哥在欢迎你们呢”,我们这才注意到,院子里瓦房的大门边,两只鸟笼,“你好!欢迎”正是两只八哥在热情迎客。“这八哥在哪买的?”“不是买的,前年刮大风,村里大树上掉下来的,可怜毛都没长全,生命只有一次,我就把捡回家养起来了。”“你上过学吗?话讲得这么有趣”郇子杰有些羞涩地嘿嘿,“我念到初中毕业”又说,“我数学不太好,不过我语文总是全班第一。”我们对她竖起大拇指。走进屋子,三间瓦房,整洁清爽,“现在生活怎么样?”“很好,很满足了,以前家里穷困,村里评议纳入贫困户后,又是政策扶持,又是技能培训,加上我自己也很努力,不等不靠,情况就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了。”“你什么时候能脱贫呢?”郇子杰哈哈一笑,“我就主动申请自愿脱贫了。技能有了,收入了有,就要自己撸起袖子加油干,不能再给政府村里添麻烦了。”说罢,脸上写满骄傲。“你身体残疾,会不会再返贫呢?”“不会,不会”郇子杰快言快语肯定地说,“我现在和我老妈,低保每月690元,村里公益岗每月600元,家中土地流转,一年4000元,平时打打零工,一年少说三四千元”郇子杰掰着手指,“够用了,够用了,一年两万多块纯收入,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了,哈哈哈……”我们起身出门,郇子杰抢先一步,对着门边的鸟笼,说声“你好,再见!”两只八哥,像得到军令,立即应和着,争先恐后此起彼伏对我们“你好,再见!”“你好,再见!”起来……

马集,刘寨,桃源,郇庄……

我在纸上,一遍遍写着这些皖北村庄的名字。

这些走出千年贫困的一个个村庄,她们的奋斗,她们的美好,她们的质朴,她们的向上,还有郇子杰家八哥“欢迎!”“再见!”的音旋,一如清茶袅袅的气韵,再次从我的心田,冉冉升腾,氤氲渲染。

作者简介:罗光成,中国作协会员、省作协理事、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省散文学会副会长、芜湖市作协副主席、南陵县文联主席,安师大兼职教授。作品曾发表于《人民日报》《人民文学》《小说选刊》《散文选刊》《安徽文学》《雨花》等。出版散文集《那些曾经花开的地方》,入围第六届鲁迅文学奖。

主要内容来源:《安徽日报》5月3日03版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