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一大波政策利好来了!这场新闻发布会 深度解码成都如何建好“示范区” 唱好“双城记”

一大波政策利好来了!这场新闻发布会 深度解码成都如何建好“示范区” 唱好“双城记”

时间:2018-12-02 06:40:01

相关推荐

一大波政策利好来了!这场新闻发布会 深度解码成都如何建好“示范区” 唱好“双城记”

7月17日下午,中共成都市委对外宣传办公室召开“解读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精神新闻发布会”。成都市委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杨俊;成都市委政研室主任曾明友;成都市公园城市局局长杨小广;成都市发展改革委主任杨羽;成都市科技局局长丁小斌;成都市新经济委党组书记卢铁城;成都市口岸物流办副主任吴征宇出席发布会并回答了记者提问。成都市委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杨俊就全会主要特点、主要成果等进行了解读。成都市委政研室主任曾明友对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的亮点进行了解读。

全会主要特点和主要成果——

《决定》四大亮点——

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坚定贯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部署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和动力源的决定》。

热点问答

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

01

成渝两地对外竞争规模优势已经形成

以成都为原点组建产业联盟,带动四川五大经济区协同发展

● 人民日报:中央提出了支持成渝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请问成都将在哪些方面谋求突破?同时,全会明确提出成都将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区域带动力的开放型现代产业体系,请问国际影响力和区域带动力如何体现,又有哪些具体举措呢?

● 杨 羽:关于问题一,成渝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成都将在哪些方面谋求突破?

受改革开放的带动和西部大开发的驱动,成渝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成渝经济总量分别为1.7万亿和2.36万亿元、相当于全球国家经济总量排名的第46和第38位,两地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达0.96,产业同质构成了对外竞争的规模优势,计算机产品产量已占全球1/3、汽车整车产量已占全国18%,对外竞争的规模优势已经形成,具备了参与全球竞争、带动区域发展的实力。

面向未来的成渝产业合作,一是要改变区域市场定位,放眼亚欧大市场,加强产业圈协作和产业链合作,以产能规模、庞大市场和创新能力为支撑形成比较竞争优势,全面增强重要经济中心核心功能支撑。二是要立足规模优势,以电子信息全产业链和汽车制造、航空装备、能源装备、轨道交通为重点,深入推进两地产业链协同开放,以头部企业为引领推动产业链垂直整合和产业集群发展,全力建设世界级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三是要以后发赶超的勇气,坚定从产业前端创新破局,共同推动生物医药、新型材料、绿色食品等高成长性产业集群发展壮大。

关于问题二,成都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区域带动力的开放型现代产业体系,其国际影响力和区域带动力如何体现,有哪些具体举措?

一座城市产业体系的国际影响力和区域带动力,主要体现在企业的市场辐射能力和资源组织能力上。为此,我们要以成都为原点,绘制产业生态全景图、组建产业联盟,促进研发、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运营、结算等生态圈功能性节点在蓉布局,以成德眉资“三区三带”为牵引推动毗邻地区共建产业协作带,带动四川五大经济区协同发展,在更大范围构筑起以成都为枢纽、具有区域带动力的产业生态圈优势。第二,要抓住当前重点行业兼并重组和领军企业调整生产布局带来的强链补链机遇,全力支持有整合能力的头部企业把专业性、地区性总部和创新基地、生产基地布局成都;全力支持头部企业整合区域生产能力、加强技术合作攻关、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全力支持成都优势企业“走出去”扩大产品和投资覆盖范围,深耕细分领域打造“隐形冠军”,提高企业在全球行业领域的话语权和集成带动能力。第三,要将城市建成企业发展的高端平台,在规划政策、营商环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特别是新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法制保障等方面不断优化提升,让城市为企业成长提供丰厚土壤,让城市与企业共同成长,增强企业在更大范围组织资源、辐射市场的能力。谢谢!

02

为科学家和科研人才提供最优越的创新环境

根据企业每年研发投入增量给予财政补贴,投入越多补贴越多

● 封面新闻:全会提出成都要打造“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策源地和先进要素洼地”,请问成都在这方面有些什么具体部署和考虑?另外,成都已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请问成都下一步推进落实的工作思路和建设目标是什么?

● 丁小斌: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命题。成都作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极核”城市,我们将聚焦提升创新策源能力、营造一流创新生态,重点抓好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规划建设高能级科技创新载体。我们已经规划了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初步形成了“一核四区”空间布局,着力“0到1”的原始突破,推进“1到N”的应用转化,打造全国重要的创新驱动动力源、高质量发展增长极。我们正在启动建设规模1000万平方米的高品质科创空间,打造全链条、全周期、全要素、全方位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提供从研发、中试、生产、融资到生活的全方位配套服务,让企业、机构和团队拎包入住,低成本、便捷高效从事创新创业活动。

二是布局建设高水平重大创新平台。我们以成都科学城为核心区域,积极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争取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西部光源”、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等更多“国之重器”在我市落地建设,其中,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柔性基底微纳结构成像系统研究装置、天然药物与临床转化综合研究平台等6个重大创新支撑平台于5月20日在成都科学城集中启动建设,涉及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空间天文、轨道交通等多个领域。我们还将加快启动建设天府实验室,力争在前沿医学、能源互联网、航空航天、区块链等领域推出更多“源于成都、引领前沿”的硬核科技。我们将大力招引世界知名大学、国内“双一流”大学、中科院等科研机构来成都创办特色学院、共建重大创新平台、新型研发机构等。

三是加快聚集高质量创新资源要素。我们深化实施“城市猎头”计划,制定实施成都人才新政2.0版,引入国际人才服务机构,招引全球知名科学家、顶尖科研人才(团队)、青年科学家,为他们提供最优越的创新环境。前不久,我们出台了促进创业投资发展的“20条”,大力激励科技企业资产证券化,依托天府股权交易中心筹建科技创新专板,鼓励各类资本、投资机构在我市聚集发展,为创新创业提供最友好的金融生态。我们将加快建设天府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引进更多国际知名技术转移机构,为成果转化提供最高效的转化体系。

四是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创新。推行重大科技攻关“揭榜挂帅”制度、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负面清单”制度,开展赋予科技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我们将进一步扩大科研人员自主权,允许科研人员自主调整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自主组织科研团队,对科研人员(包括“双肩挑”科研人员)出国出访的次数、团组人数、在外天数和证件管理要求等方面,也可以根据工作需要据实安排。同时,在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方面,我们支持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根据每年研发投入的增量给予财政资金补贴,投入越多拿补贴越多;鼓励企业自主立项、先行投入开发“硬核科技”重大创新产品,并给予资金补贴,为企业、团队、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营造最具活力的城市创新生态。

关于你问到的第二个问题,科技部已经批复我市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我们将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民生改善为核心,依托产业功能区和高品质科创空间加快完善“一核一区多园”的空间格局,围绕前瞻布局基础前沿技术、加快攻关共性关键技术2大方向,聚焦算力数据平台、开源开放平台、融合创新平台等3大平台建设人工智能新型基础设施体系,以“智能空管、普惠金融、智慧医疗3大特色场景+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慧农业、智慧旅游4大重点场景”为牵引,打造智能化、数字化、生态化的创新创业环境,形成具有全国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目前,我们初步筛选整理出了设施平台、创新载体、技术攻关及示范等方面177个重点支撑项目,预计投资约918亿元。通过未来3年试验区建设,力争形成构建成都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的新引擎,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03

形成“48+14+30”国际航空大通道

加快建设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

● 成都日报: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面向世界链接亚欧的战略通道和门户枢纽,请问,成都下步将如何增强国际门户枢纽的开放引领力和对外辐射力?如何携手重庆,巩固提升“双循环”的枢纽地位呢?

● 吴征宇:国际门户枢纽地位是改革开放新高地的重要功能支撑。上周举行的省委全会对成都提升门户枢纽地位“四件大事”作出了系统部署。这次市委全会就围绕做强极核和“主干”功能,明确了提升门户枢纽辐射力的实施路径。下一步,我们将以立体化战略通道拓展、高能级口岸平台打造、全球供应链体系构建等重点工作为抓手,坚持“四个聚焦”,提升国际门户枢纽位势能级。一是聚焦“两场一体”运营和国际航空通道建设。推进实施航线拓展、结构优化和能力提升行动,形成“48+14+30”的国际航空大通道,打造面向全球的航空门户枢纽、洲际航空中转枢纽和航空货运转运中心。二是聚焦国际铁路港和亚蓉欧通道能力建设。加快建设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西部陆海新通道区域物流组织中心,构建“7+5”国际铁路及铁海联运通道,完善泛欧泛亚节点网络和四向拓展服务体系。三是聚焦口岸开放平台和口岸营商环境建设。积极申建综保区、保税监管场所和指定监管场地,持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落实成都海关支持成都更大力度对外开放的26条措施,推动综保区提质增效、开放口岸拓能升级、跨境贸易通关便利。四是聚焦供应链物流体系和出口加工基地建设。抢抓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区域性重构机遇,构建以中西部为腹地、泛欧泛亚为目标市场的全球供应链体系,完善对接全球市场的供应链物流解决方案,提供一体化集成化供应链物流服务。

同时,我们将以融入“双循环”、唱好“双城记”为主线,注重强化极核效应和发挥比较优势,同心合力办好成渝共同的事。以成渝共建全球供应链物流体系为重点,提升链接全球通达能力、集聚高端资源要素和全球供应链配送能力,打造“一带一路”供应链枢纽和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和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巩固提升泛欧泛亚开放高地和“双循环”枢纽地位。

04

持续发布1000个新场景和1000个新产品

打造16个新经济优势赛道

● 成都电视台:此次全会鲜明提出构建以新经济为主动能的新优势,请问为什么要这样谋划?另外,我们也注意到,全会提出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新经济发展,请问下一阶段,成都将在哪些方面如何加快推进新经济发展和新动能培育,具体会采取哪些措施?

● 卢铁城: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成都顺应新技术革命带来的产业结构变革,打破产业转型传统路径,大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鲜明提出聚焦“六大形态”、构建“七大应用场景”,着力打造最适宜新经济发展的城市,目前成都新经济总量指数、活力指数、竞争力以及新职业人群数量等排名全国前列、领跑新一线城市。这次全会,市委提出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形成以新经济为主动能的新优势,对新经济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展现了城市发展雄心,其背后的考量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理解,一是从国家发展维度来看,蕴含着坚定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动力引擎的政治担当,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推动城市从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向动力源的“辐射效应”转变;二是从城市发展维度来看,蕴含着坚定推动城市动力转换、形成城市未来竞争新优势的规律遵循,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引领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蓬勃发展,新冠肺炎疫情构建新场景倒逼城市发展方式加速转型,新经济正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力量、城市竞争的“新蓝海”;三是从产业发展维度来看,蕴含着坚定推动新经济创新发展、加快产业跃升发展的城市追求,通过发展新经济摆脱产业从国外到国内、从沿海到内地进行梯度转移的“宿命”,在新一轮全球产业分工中努力实现由跟跑承接到创新领跑的角色转变,推动成都加快迈入世界先进城市行列。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新经济新动能构筑城市发展新优势,增强引领未来的内生动力。一是加速新基建。依托工业互联网、智慧物联网、公共服务网、社会治理网和产业生态圈,立足科技和产业需求实施一批基础网络、数据基地、智慧应用和创新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关键引领性项目,为城市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转型升级打下基础。二是营造新场景。深化供场景给机会行动,面向社会持续发布1000个新场景和1000个新产品,完善“城市机会清单+城市未来场景实验室+创新应用实验室”机制,深入实施“十百千”场景示范工程,为新经济企业释放更多城市发展机会。三是培育新主体。实施新经济项目招引攻坚行动,深化新经济“双百工程”和梯度培育计划,拓展新经济企业海外行行动,以城市的整体力量与头部企业的平台力量深度合作,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支撑作用的平台型新经济龙头企业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本土新经济IP企业,鼓励新经济企业“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支持新经济企业做大作强,推动新经济产业链价值链人才链在成都集聚,以新经济企业爆发式增长激活城市未来竞争能力。四是发展新产业。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加快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支持新经济企业赋能传统产业,加快5G+、大数据+、人工智能+、现代供应链+、清洁能源+新经济产业发展,打造16个新经济优势赛道,加快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

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

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讨论了《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讨论稿)》。

01

让老百姓乐享“公园城市福利”

加快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锦江公园、天府绿道等建设

● 新华社: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提出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这次市委全会也创新提出要突出“生态型、高质量、人本化、有韧性”的公园城市可持续发展特质,请问成都建设生态型公园城市背后有哪些考量和具体举措?此外,我们知道,以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公园城市区别于传统城市发展理念的鲜明特质,请问成都将主要聚焦哪些领域实现创新突破?

● 杨 羽:关于问题一,生态型的公园城市背后的考量是什么?有哪些具体举措?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成都探索公园城市建设模式的充分肯定,也是对诠释新发展理念城市表达的更大期许,赋予成都在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上创新突破、引领示范的重大使命。

这次全会,市委突出“生态型、高质量、人本化、有韧性”的公园城市可持续发展特质,提出建设生态型的公园城市,主要考虑,一是坚定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重大要求。成都生态本底优势特别突出,拥有龙门山、龙泉山、都江堰精华灌区等千年传承的“山水林田湖”生态本底,建设生态型的公园城市,正是成都对中央要求的坚定落实、对城市特质与发展方向的深刻把握。二是把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都自古以来一直传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不断增长。近年来,我们常态化、精细化、科学化抓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成都蓝”“夕阳红”经常刷爆朋友圈,这既充分反应了市民对良好生态的期盼,也正是我们不断努力的方向。三是深化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关于“公园城市”的创新实践。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做出了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决定,开启了生态价值转化路径的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实践经验。建设生态型公园城市就是要继续深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路径。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夯实绿色本底重塑美丽形态、探索推进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构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策划实施一批标志性支撑性重大项目,谋划开展一系列先行改革事项,特别是加快推进与老百姓生活联系最紧密、影响最直接的大熊猫国家公园、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锦江公园、天府绿道、环城生态区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着力构建绿色产业体系、绿色能源体系、低碳生活圈,争取早日形成示范效应,让老百姓乐享“公园城市福利”。

关于问题二,在推动生态价值转化上,成都将主要聚焦哪些领域创新突破?

我们将聚焦城市级、产业级、产品级生态资源运营,围绕“三个创新”探索生态价值转化、推动自然资本增殖。一是创新构建城市级绿色发展动力机制。重点是要让生态资源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生态系统价值核算体系,健全生态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搭建环境资源交易平台,让生态资源成为有价值的资源,有权利主张主体的资源,激发社会主体对保护生态资源的积极性。二是创新生态资源产业级转化路径。让生态成为承载高附加值产业的基础,在天府绿道、蓉城水系等“绿道蓝网”建设中,营造高品质消费空间,依托良好生态场景孵化创新研发、设计咨询等智力密集型产业,培育生态康养运动、生态美学文创等消费升级产业。三是创新产品级生态投入平衡机制。统筹城市经营性生态资源运营,积极开展绿色金融创新,完善以城市品质价值提升平衡项目建设投入、以消费场景营造平衡管护费用的开发模式,实现城市生态投入可持续、资源循环增值可持续。

需要强调的是,在推进“生态型”公园城市建设的同时,市委系统提出的“高质量、人本化、有韧性”等公园城市其他建设内容,我们也会在工作中同步抓好落地落实。

02

每年建成1000条“回家的路”、打造1000个公园城市示范场景、举办1000场“公园绿道美好生活”活动

● 四川卫视:成都连续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安逸休闲、生活宜居一直都是成都的鲜明标识,请问成都在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方面有哪些考虑?作为市民,将感受到哪些变化?

● 杨小广: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全会提出要“秉持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城市理想,建设近悦远来、诗意栖居的品质之城和幸福生活之城”,为我们明确了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目标和方向。成都自古以来享有“天府之国”美誉,丰富的自然禀赋、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文化性格共同赋予了这座城市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优越条件。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大力提升城市宜居属性,我们作了初步统计,目前天府绿道已建成4000公里,空气优良天数较增加52天达287天,轨道交通运营里程341公里,在建里程335公里居全国第1,提升背街小巷2059条,打造特色精品街区121个、公园小区70个。正如您刚才提到的,成都已经连续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大家也都有这样一个感受,这几年天更蓝了、地更绿了、生活也更加便捷了。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领域、各个方面,这里,我重点介绍三个方面的工作举措。

第一个,提升人居环境,加快打造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的城乡美景。持续推进“三治一增”,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大力开展“绿满蓉城、水韵天府”生态提升行动,加快建设“青山绿道蓝网”。具体来讲,“青山”建设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加强龙门山生态保护,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融合雪山、温泉等元素打造城市 “绿肺”。二是加强龙泉山生态修复,实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增绿增景,启动建设熊猫之窗等重大生态项目打造城市 “绿心”。“绿道蓝网”建设加速成网成势,突出承载高品质消费、高能级产业发展升级空间,引导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优化布局。锦江公园深入推进“九大行动”,锦城公园加速“筑景成势”,与社区绿道、河道水系、岸线空间串联成网,打造蓝绿交织、城绿相融的城市“绿脉”。

第二个,优化公共服务,加快完善功能齐备、舒适便捷的配套设施。我们将以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理念统筹城市空间、产业布局,科学规划建设生产生活公共设施,持续开展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三年攻坚”行动,规划建设社区邻里中心,打造适应各类群体需求的生活微场景,实现建成区15分钟基本公共服务圈覆盖率达到80%以上。具体来讲,教育方面,聚焦就近就便入学需求,年底前新建改扩建幼儿园、中小学150所,新增学位13万个,加快建设教育强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医疗卫生方面,健全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策划建设国际医疗中心,实施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和重大疫情预防控制与救治能力提升工程,加快打造国家公共卫生安全标杆城市。出行方面,年底前新开通轨道交通里程207公里,运营里程突破500公里,同步推进公交专用道“连线成网”,社区绿道“串街链户”,进一步完善“轨道+公交+慢行”绿色交通体系。

第三个,推进共建共享,构建治理有序、场景多元的公园社区。具体来讲,有两个方面,一是加快塑造公园社区形态,实现公园形态与社区生活有机融合,治理能力和宜居生活品质同步提升,加快推进城市共建共享共治“七大行动”,今年启动100个主题社区建设,年底前改造老旧院落300个、棚户区5238户,打造公园城市示范街区35个、创建公园小区30个。二是加快构建公园社区场景,依托天府绿道、锦城公园、川西林盘等绿色空间营造消费场景,植入户外消费,引领绿色低碳新风尚、时尚消费新体验、简约健康新生活。每年建成1000条“回家的路”(上班的路)社区绿道、打造1000个公园城市示范场景、举办1000场“公园绿道美好生活”活动。我们希望通过政府、社区、市民的共同努力,加快构建吸引人、留住人、激励人、成就人的城市综合竞争优势,使“公园城市让市民生活更美好”成为最广泛的社会共识。

成都商报-成都发布记者|黎孟、龚玲

制图|卢玥

成都发布编辑 | 孟孃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