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美国怂恿下 澳大利亚跟中国“脱钩”的代价有多大?

美国怂恿下 澳大利亚跟中国“脱钩”的代价有多大?

时间:2019-09-12 12:00:47

相关推荐

美国怂恿下 澳大利亚跟中国“脱钩”的代价有多大?

从“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到关系面临重大挑战,澳大利亚和中国在政治上渐行渐远,经贸关系也面临考验。

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澳大利亚屡次炒作“追责”的问题,最近又试图借香港问题施压,澳大利亚广播公司认为两国关系已经降至历史冰点。

双方民间互信也在恶化——澳大利亚智库洛伊国际政策研究所的民调显示,该国民众对中国的信心下跌至历史新低;北京外国语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的问卷调查显示,只有39%的受访者对澳大利亚有好感,大大低于的58%。

中澳双方在能源、农牧业、教育等领域的关系一直紧密,但背后总有影响双方互信的“第三者”——美国。澳大利亚广播公司表示,澳大利亚曾经认为自己能“左右逢源”,不必做出“选择”,如今已经越来越困难了。

过往积累的问题,近日集中爆发。

中国商务部裁定澳大利亚出口到中国的大麦存在补贴,对其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又因为检疫问题,对澳大利亚4家主要牛肉出口商发出禁令。

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公告称,受疫情影响,澳大利亚国内对华人和亚裔的种族歧视言行和暴力行为明显增加,提醒中国游客切勿前往澳大利亚旅游。

中国教育部发布留学预警,提醒广大留学人员做好风险评估,谨慎选择赴澳或返澳学习。

有统计指出,中国发出的旅游和留学预警如果继续发酵,澳大利亚可能损失1249亿元人民币!

《南华早报》指出,和中美关系不同,澳大利亚更依赖中国的市场和投资,因为中国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但澳大利亚只是中国第七大贸易伙伴。尽管中国从未认可外媒关于中澳“贸易战2.0”的说法,但在目前的贸易摩擦中,澳大利亚显然更痛。

最近,澳大利亚中国工商业委员会和多家大学发起“澳大利亚欢迎你”运动,通过社交媒体宣传中澳友好。多位商界领袖高举中英文的“澳大利亚欢迎你”字样,向中国民间社会示好。

澳媒《新日报》指出:“澳大利亚政府很难在恢复与中国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同时,在背后说中国的‘坏话’、指责中国是‘恶棍’”。

从“左右逢源”到“左右为难”,澳大利亚为何进退失据?

对于跟中国“脱钩”的可能性,澳大利亚社会各界怎么看?

01 压力越来越大

“国际范Plus”发现,随着中美摩擦的持续以及美国国务卿蓬佩奥的全球“游说”,美国的盟友越来越难做人。

《纽约时报》指出,特朗普政府内部的鹰派要求美国的盟友在经济上和中国“脱钩”(decoupling)。

这一点,中国人看在眼里。北外民调显示,49.5%的中国受访者认为美国是中澳关系的最大干扰因素。

如同澳大利亚广播公司所说,因为传统以及意识形态,澳大利亚“当然会选择美国,我们因为价值观和安全利益紧密相连”。澳大利亚经常心甘情愿充当美国的马前卒,换取美国的“庇护”,但也有很多作为是出于自身意识形态的主动选择。

但无论如何,就连澳大利亚的鹰派也恐怕难以否认:在追随“老大哥”的道路上,澳大利亚越来越“跟不上”,压力越来越大。

例如,中美科技上的竞争就波及了澳大利亚。

雅虎财经引述悉尼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一项研究的说法,“中美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科技是关键因素”。从开始,美国就开展巩固所谓“美国国家安全创新”的行动,用法律手段拒绝外国直接投资进入这些关键领域,“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还进一步控制外国学生学习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科目,甚至用法律手段打击“违背美国国家利益”的人士。

该报道指出,比起其他国家,澳大利亚更容易受到主要大国之间科技上对立的影响,这种对立主要来自美国打击中国所造成的管制壁垒。美国的政策打击的是其战略对手,但澳大利亚的科学和科技体系将会日益受到“科技大战”的约束。

根据该研究的说法,由于澳大利亚和中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合作密切,澳大利亚将受到美国越来越大的压力。

该报告的主要作者、悉尼大学的布莱登托马斯-努恩向《卫报》表示,澳大利亚的大学常常和美国、中国的政府机构、国有企业以及武器公司合作,“将会面临很大的干扰和限制”,被迫“选边站”。

他指出:

如果澳大利亚高校继续和中国合作,他们就会和美国订立的规则直接冲突,新的规定、监控和门槛会影响澳大利亚大学的资金来源、国际合作等等。

该报告还指出,面对一个“零和游戏”的世界科技格局,澳大利亚很难独善其身。澳大利亚研究型大学就成为这场游戏“最大的输家之一”。

02 难以“戒掉”中国

中澳经贸关系紧密,中国市场庞大,投资澳大利亚的力度也很大。澳大利亚鹰派,比如国会中著名的对华强硬派别“金刚狼”(Wolverine),就大力鼓吹澳大利亚寻找替代性的市场,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近来澳大利亚和印度、印尼等人口庞大的新兴国家频频接触。不过,经济学家并不看好。“对于澳大利亚来说,基本上找不到像中国这么大的市场。”

BBC和《纽约时报》都专门探讨了澳大利亚在经贸上对中国的“依赖关系”,并直言,对于澳大利亚来说,“中国是难以戒掉的习惯”。

BBC表示,去年澳大利亚生产了800万吨黄金小麦,主要用来生产啤酒和喂猪,中国就买了其中的一半,而且价格不菲。

农场主克里斯·凯利的家族世代生产大麦。他说:

我爱中国人,爱他们。澳大利亚每一位大麦生产商都爱中国,因为他们让我们变得富有。

BBC表示,尽管西方国家都受到某种压力,要求解决和中国在经济上的“再平衡”,但和很多国家不同的是,澳大利亚对于中国的依赖比很多国家都要来得大。中国已经占据澳大利亚最大贸易伙伴位置十年之久,澳大利亚对中国的出口额占其总出口额的32.6%。

澳大利亚向中国输送了铁矿石、煤炭和天然气。与竞争对手巴西相比,澳大利亚煤矿的质量更好,地理位置更接近中国。

“国际范Plus”获悉,澳大利亚教育、旅游、农业等领域的产品,比如红酒,在中国很有竞争力。但是,经济学家警告,这些都是可以替代的产品。目前,澳大利亚大麦和牛肉行业就叫苦不迭。

尽管澳大利亚政府希望不依赖中国市场,企业却未必买账。

东亚专家施洛·阿姆斯特朗博士对BBC表示:“政府告诉企业,你不能把东西卖给中国人,或者你必须卖给其他国家,这很奇怪,尤其是那些国家未必想买你的东西。”

《纽约时报》更指出,在后疫情经济下,“世界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中国”。中国的经济实力使其成为世界避免进入经济下行的最后希望。

澳大利亚龙虾养殖企业主菲德利·卡马达向《纽约时报》表示:“我们都在想,我们还能有什么出路?在世界其他国家受到疫情影响的时候,中国是迅速站稳脚跟的国家。”

他的理由简单粗暴。“虽然他们只是一个单一市场,但他们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

从2000年开始,中国取代日本成为澳大利亚龙虾的主要购买方。到今年初,澳大利亚95%的龙虾都到了中国的餐桌上。

卡马达说:“我们都想过各种办法不要过度依赖中国。我们就是找不到别的办法。”

有统计指出,中国发出的旅游和留学预警如果继续发酵,澳大利亚可能损失1249亿元人民币。

澳大利亚的高校离不开数量庞大的中国留学生。

根据《悉尼先驱晨报》的说法,澳大利亚顶级大学中,中国留学生占了国际学生的60%。

另一项统计表明,自2001年以来,中国连续成为澳大利亚国际学生的最大生源国,中国留学生交的学费就高达651亿元人民币,是澳大利亚国际教育总收入的三分之一。

此外,澳大利亚的海外游客有三分之一来自中国,每年对澳大利亚经济贡献达123亿澳元。

03 是自力更生,还是重归于好?

当然,在与澳大利亚的摩擦中,中国也要付出经济上的代价。但由于澳大利亚只是中国的第七大贸易伙伴,中国还是有一定的底气。

最大的挑战在于金属和能源。中国需要大量的铁矿石、煤炭和天然气。悉尼智库洛伊研究所的网站The Interpreter称,中国正努力和巴西以及非洲国家接洽,希望进口这些国家的铁矿、天然气等。

在澳大利亚的角度看来,卷入了中美纷争、充当反华“马前卒”,就要承受很大的代价。目前,澳大利亚社会陷入了很深的焦虑。

悉尼大学美国研究学院的报告就指出,面对中美科技战,澳大利亚政府应该加强对本土研究和创新的投资。

澳大利亚广播公司也表示,澳大利亚不应在中美中间选边站,而应走自己的路。该媒体引述的一份报告表示,美国政府早就意识到自己不可能继续成为亚洲的老大,如果美国最终不可避免地从亚洲撤出,澳大利亚就不能一直搭美国的战略“顺风车”。“澳大利亚必须有能力对复杂局势做出自己的判断。”

虽然该报道的意思是澳大利亚应当发展自身竞争力,同时不靠近任何一方,但对中国来说,一个不是美国利益“代理人”(这个词来自中国《环球时报》英文版)的澳大利亚,已经是较为有利的局面。

不过,“国际范Plus”发现,在目前的政治氛围下,澳大利亚仍有不少有识之士认为,澳大利亚的出路应当是加强和中国的合作,而不是疏远中国。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简·戈利教授认为,澳大利亚媒体那些甚嚣尘上的反华言论“让人伤心”。

她说:

我在想,如果澳大利亚街上的普通人读到这些声称我们应当疏远中国的头条新闻,他们会怎么想——我一直认为,我们应当好好思考这对澳大利亚普通民众意味着什么,如果我们的下一代因此丢掉工作机会的话会怎样。

BBC指出,戈利教授和她的同事认为,中国是帮助澳大利亚发展、实现繁荣的最大驱动力。更重要的是,中澳经济合作还有大量潜能没被激发出来。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德克·范德克莱博士表示,随着中国中产阶层的崛起,澳大利亚的企业在健康护理、养老等行业有巨大的机遇。

澳大利亚政府前外交政策专家理查德·毛德则表示,澳大利亚和中国在食品安全、能源和气候变化领域有大量合作的机会。

最不愿意看到中澳关系紧张的,是澳大利亚华人,尤其是企业界。

澳华论坛主席、“澳大利亚欢迎你”宣传活动的发起人李逸仙说:“我们听到足够多的政治观点了。但总的来说,是普通民众和普通企业受到了双方交火的冲击。我认为,很多年轻的澳大利亚华人觉得应当跨越这些问题,寻找出路。”

他和澳大利亚的大学、旅游业者还有很多企业都参与了这次与中国民间进行沟通的活动,希望释放出善意,加强双方社会的互信。

是亦步亦趋跟随美国,还是“走自己的路”,或者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借助中国发展的机遇共同繁荣,有待澳大利亚自己选择。

文丨国际范Plus撰稿人 多恩

参考信息来源:ABC (Australia),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BBC, The New York Times, The Interpreter (Lowy Institute), RFI, DW, The Diplomat, 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官网, 澳大利亚外交部官网, 中国外交部官网, HKET, VOA, The New Daily, CNBC, Guardian, 新华社, 腾讯新闻

本文为国际范Plus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图片来自网络。

“国际范Plus”是几位中外资深媒体人带领国际团队打造的“全球新中产读本” 。品质资讯,品位生活。国际视野,精英格局。欢迎关注,获取更多精彩。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