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茌平山东梆子《承诺》成功入选全国基层戏曲院团网络会演

茌平山东梆子《承诺》成功入选全国基层戏曲院团网络会演

时间:2021-07-20 04:08:54

相关推荐

茌平山东梆子《承诺》成功入选全国基层戏曲院团网络会演

“要在全国舞台上亮相的大戏就是不一般”“真想再看一遍”……9月18日,在茌平大剧院,茌平山东梆子剧团《承诺》演出现场,台下观众发出一片赞叹声。循声望去,300多人的剧院座无虚席,连过道上也坐满了人。

“主要是戏好看!”对于这出戏获得超高人气的原因,茌平山东梆子剧团团长周克泉分析:“《承诺》取材于茌平财政局帮包肖家庄镇小高村的真实故事,以第一书记于利民的‘承诺’为主线,艺术地再现了扶贫干部舍小家顾大家、引来兔场兴产业、带动全村群众奔小康的故事,以浓烈的乡土气息、生活气息、时代气息赢得了当地群众的热捧。”

目前,《承诺》已在茌平大剧院演出40多场,场场“爆棚”,叫好声连连。这部戏不仅在当地好评如潮,而且还入选了全国基层戏曲院团网络会演,将于9月25日晚在文化和旅游部官方网站播出。

此次入选全国基层戏曲院团网络会演的戏曲共33部,山东省仅此一部。这是继《一个也不落下》之后,茌平山东梆子剧团的作品再次登上国家级舞台,茌平山东梆子真正“敲”响全国。

茌平山东梆子剧团的成长并非一帆风顺。周克泉告诉记者,茌平山东梆子剧团始建于1950年,其前身是二野十九旅五十五团前进剧社。前些年,剧团曾遭遇“人荒”:退休的、调走的、“下海的”,60多个演职员走得只剩下几个人,甭说排演新戏,连演个像样的节目,人手也不够。有一次,茌平要举办新春晚会,想让剧团出个戏曲节目,结果竟是“没人演”“演不了”。

观念一变天地宽。为推动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茌平打出系列“组合拳”,加快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打破“铁饭碗”,允许电影公司、山东梆子剧团等文化单位面向社会招聘放映员、演职员,实行聘用合同制;打破“大锅饭”,工资不再按人头拨付,根据角色轻重、演出场次等按劳分配;打破“财政包办”的惯例,戏曲、影片、歌舞等文化产品面向社会公开招标。

最先尝到“甜头”的是茌平山东梆子剧团。“,我们从社会剧团招聘了12名戏曲骨干;,从菏泽戏校招进18名毕业生,6个‘00后’当时都是十五六岁的戏苗子;陆续拥有了3名国家二级演员,行当也齐全了。”周克泉介绍说,他们还组建起20人的乐队,购置了流动舞台车。

更给力的是政府采购力度。茌平先后5次调整政府采购价格,戏曲演出招标采购价格补贴由750元/场提至7000元/场,电影放映采购价由100元/场提至200元/场。与此同时,政府购买场次也逐年提高,戏曲、电影分别由100多场、4000多场提至300多场、8700多场,各类演出团队的“钱景”越来越好!

茌平还把40多场戏曲剧目、300多部中外影片以及新书采购目录、文艺演出节目单等印制成册,发至732个村,供5万农户自主挑选,使文化供需精准对接。

由“办”到“管”的变化,也让文化供给质量得到明显提升。电影公司自筹50余万元,将31个电影放映队的16毫米放映设备全部改成35毫米的“大银幕”;《承诺》请来全国一流的主创班子,包括著名编剧韩枫,著名导演陈涛、吴肖华,山东戏曲名家高鼎铸,国家级舞美设计师刘志明等,最终促成了这出好戏。

从“办文化”到“管文化”,最终受益的是老百姓。今年以来,茌平区公益电影放映场次达3900场,戏曲演出达100多场,5万多册新书充实到农家书屋,累计受益群众200万人次,有力助推了乡村文化振兴。

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 蒋希伟 通讯员 郑兆雷 杨兆雪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