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中国戏曲是融合戏剧文学 舞蹈 等多种艺术有深厚民族传统的艺术

中国戏曲是融合戏剧文学 舞蹈 等多种艺术有深厚民族传统的艺术

时间:2019-11-24 00:36:26

相关推荐

中国戏曲是融合戏剧文学 舞蹈 等多种艺术有深厚民族传统的艺术

民国初期京剧和地方戏的发展

中国戏曲是融合戏剧文学、音乐、舞蹈、武术等多种艺术成分的具有深厚民族传统的综合性艺术。

鸦片战争后,由于社会的剧烈变化,古装剧在内容和体例上也都有所变化。在杂剧方面,产生了揭露鸦片毒害的瞿园的《暗藏莺》,讽刺维新党的硕果的《一家春》,歌颂秋瑾英雄事迹的吴梅的《轩亭秋》。传奇剧方面,富有现实意义的作品更多,如惜秋和旅生的《维新梦》反映维新运动;陈季衡的《武陵春》反映八国联军侵华的历史;歌颂秋瑾和徐锡麟烈士的有《六月霜》、《轩亭血》、《轩亭冤》、《开国奇冤》、《皖江血》。这些作品都紧密地结合社会现实,充分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地方戏也很繁荣。瞿秋白同志说得好:“昆曲的清歌曼舞的绮梦,给红巾长毛的叛贼捣乱了,给他们的喧天动地的锣鼓震破了……在同治、光绪之世,我们就渐渐、渐渐地听着那昆曲的笙笛声离得远了、远了,一直到差不多听不见。”而“不登大雅之堂的乱弹——皮簧,居然登上了大雅之堂”。当时各地盛行一些富有反抗性、批判性的戏剧。

著名的丑角(脚)演员刘赶三(1817~1894),名宝山,天津人。初学老生,后改演丑角。以演彩旦戏著名。常在剧中借题发挥,嘲笑权贵。据传出于痛恨李鸿章丧权辱国,在演剧时自编新词予以抨击,竟至受到杖责,郁愤而死。戊戌变法前后,汪笑侬曾编写《桃花扇》,在宣传爱国主义思想方面起过积极作用。

在外国时事新戏的影响下,出于革命宣传的需要,话剧也随之应运而生。话剧又称新剧、文明戏。19世纪末年,上海学生演出话剧《官场丑史》,讽刺政治黑暗腐败。秋瑾、徐锡麟等革命志士的事迹和陈天华的《猛回头》等作品,都曾被编成话剧上演。20世纪初,汪优游等人组织中国第一个业余话剧团——文友会。1906年,留日学生李叔同、曾孝谷、欧阳予倩等组织春柳社,演出过《茶花女》片断,又在东京公演曾孝谷改编的《黑权吁天录》,标志着中国话剧的正式诞生。

不久,王钟声等人在上海成立春阳社,任天知在上海组织进化团,所演剧目多半是爱国、革命的政治题材。尤其在武昌起义后,进化团更是热情配合革命斗争的需要,编演《黄金赤血》、《共和万岁》、《黄鹤楼》等剧。19进化团遭迫害而解散。同年欧阳予倩等人在春柳社的基础上组织新剧同志会,建造春柳剧场,成为新剧另一个有影响的流派。

清代中叶以后,各种戏曲声腔相互融合、繁衍,地方剧种普遍滋生成长,打破了长期以来以昆剧等少数几个古老剧种称雄剧坛的局面。至清末民初,一些兴起较早的地方剧种已经成熟,一批新兴的地方小戏相继进入城市谋求发展。成熟的地方剧种,地域性特点日益鲜明和稳定,表演风格丰富多彩。已定了型的大剧种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汉剧、湘剧、川剧、粤剧、闽剧,已有一定艺术成就和广泛影响,风格韵味各有不同。

京剧是在地方戏高度繁荣的基础上,融汇徽、汉二调由徽班蜕化而成。皮簧原是湖北、安徽一带以西皮和二簧两种曲调为主的地方戏曲,在湖北叫汉剧,在安徽叫徽调,具有深厚的民间艺术基础,集中许多地方戏曲的优点,在唱腔、表演、念白、武打等方面逐渐超过其他剧种。

18世纪末,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个演唱徽调的戏班(简称“四大徽班”)把皮簧戏带入北京。皮簧曲调丰富明快,富有节奏感,便于表达感情;剧本结构简练,语言通俗,题材广泛。皮簧传入北京后,徽、汉两个剧种逐渐融合,再吸收其他剧种的长处,到19世纪中期发展成为一种新剧种——京剧。19世纪60年代以后,京剧盛行,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也是国内外影响最大的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一个剧种。

在名演员中,对皮簧剧的形成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有总领四大徽班的程长庚[12]、谭鑫培[13]等人。20世纪初,著名演员汪笑侬[14]对京剧进行改革,编演《哭祖庙》,借三国末年蜀北地主刘谌反对投降、哭祭祖庙的故事,抨击清王朝卖国投降,宣扬爱国主义思想;还演出《将相和》,借战国故事颂扬不为个人私利而以国家安危为重的爱国主义思想;还同陈去病合办中国第一个戏剧杂志《二十世纪大舞台》。与此同时,出现了如《立宪镜》、《缕金箱》等以时装排演的改良新剧。

清末民初,京剧的显著特点是以剧本创作为中心,表演艺术迅速提高,演技多姿多彩,精益求精。这时出现了令观众倾倒的京剧名角谭鑫培、旦角大师王瑶卿、河北梆子名角田际云……辛亥前后,京津沪相继修建镜框式舞台的新型剧场,建立演出班社,经营方式向商业化方面转化。广大乡村的露台、庙台,城市的茶园酒肆、会馆戏楼,仍是剧曲的演出阵地。

严复、梁启超较早提出戏曲、小说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服务,倡导戏曲改良运动。1904年,陈去病在上海创办《二十世纪大舞台》,标志着京剧理论改良的兴盛。南社诗人柳亚子号召“建独立之国,撞自由之钟”。戏剧理论研究形成热潮。

京剧理论改良大致有以下内容:攻击旧戏弊端,主张戏曲要为现实斗争服务。抨击旧戏的“伤风败俗”和“才子佳人”,宣扬功名利禄的俗套,指出戏曲必须反映社会现实,从而出现同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紧密结合的新戏曲;批判戏曲极端形式主义的倾向,指出戏的高下美丑,关键在于思想内容,而非形式。极力提高戏曲的地位,把戏曲艺术的社会功能看作构成戏曲的根本因素。

陈独秀在《话戏曲》一文中把戏曲视为“普天下之大学堂”,是“改良社会之不二法门”。当时一些有进步思想的戏曲艺术家也极力强调戏曲的教育作用,认为戏曲应是政治斗争的得力工具。清末卓越的戏剧家、民主革命战士王钟声指出:中国要富强,必须革命,革命要靠宣传,宣传的方法,一是办报,二是改良戏剧。他一方面强调戏剧的社会功能,同时也指出戏曲必须随时代发展不断变革。从平等观念出发,他还批判“演戏为贱业”的封建思想,指出戏曲演员乃“普天下之大教师也”。他主张力求自然,在自然中求得真实的美感,使舞台表演更接近于生活。

戏曲艺术以舞台表演为主,理论改良的结果最终要在演剧中得以表现。一些具有进步思想的戏曲家,对大量传统戏剧进行艺术的再加工,思想性、艺术性都有所提高。这样,时事新戏便应运而生。时事新戏又称为改良新戏或时装新戏,内容大多源于当时社会上发生的时事。时事新戏的兴起,与当时一批杰出的作品创作和艺术家的艺术再现是分不开的。汪笑侬在戏剧改良活动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将戏曲改良理论最早用于舞台实践,改编创作了大量京剧剧本。汪笑侬对戏剧改良的认识,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潮,同时也表现出他的爱国主义思想。他以主要精力投入演剧活动,用京剧宣传改良思想、爱国情怀,发扬戏剧“高台教化”的社会作用。戊戌变法失败后,六君子就义,汪笑侬依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两句慷慨之言,挥笔长叹“他自仰天而笑,我却长歌当哭”,即编《党人碑》一剧,讽刺清朝政府捕杀革命党人。

他演的《哭祖庙》在日军占领的大连久演不衰。唱词中“国破家亡,死了干净”八字,一时成了市民们的口头禅。无怪有人说“笑侬之戏,得力于牢骚、怒骂,令人痛快”。汪笑侬的时事新戏的最大特点是,尽可能地保留传统戏曲程式的优点。他演过《黑籍冤魂》中的鸦片烟鬼,恢谐逼真,活灵活现;也演出过自己编写的时事新戏——《瓜种兰园》。

上海新舞台的建立是京剧改良运动高涨的标志。上海新舞台创建于光绪三十四年,创办人是京剧演员潘月樵和夏氏兄弟。它是我国第一个具有近代化设备的剧场,首次将茶园式的剧场改为月牙式舞台,引进布景和灯光,很受观众欢迎。同时取消了案目制度,实行卖票制度,从而保证演员在选择剧目和编演新戏方面的自由。新舞台的演员一律废除艺名。

上海新舞台成立后,编演过大量宣传革命的时事新戏,其中有要求推翻清朝统治的《玫瑰花》;针砭时弊、揭露社会黑暗的《宦海潮》;歌颂革命志士的《秋瑾》、《鄂州血》等。还演出过外国名剧《黑奴吁天录》。

在北方,年青的梅兰芳编演《一缕麻》、《邓霞姑》等时事新戏。伶界大王谭鑫培等也纷纷参加新剧演出。一时戏曲改良之风弥盖全国,同时带动了汉剧、梆子等地方戏的改良。中国戏曲界一派新气象,面貌为之一新。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