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看不见的城市》:最后一位纯文学大师的代表作 颠覆你的想象

《看不见的城市》:最后一位纯文学大师的代表作 颠覆你的想象

时间:2022-12-26 04:17:24

相关推荐

《看不见的城市》:最后一位纯文学大师的代表作 颠覆你的想象

在《看不见的城市》的结尾,卡尔维诺这样写道: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他们,使他们存在下去,赋予他们空间。很多读者把这句话当成结语,努力想在里面找到小说的终极寓意。针对这种情况,卡尔维诺生前多次强调说:这是本由多面构成的书,几乎在所有地方都有结语,它们是沿着所有的棱写成的。

卡尔维诺

卡尔维诺想要提醒我们,《看不见的城市》的叙事结构是一种新型的“晶体结构”,和传统小说有很大不同。结合巴赫金在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时强调的“复调结构”,我们可以这样的理解:“晶体结构”其实是“复调结构”的复杂变体。

除了叙事结构之外,《看不见的城市》的叙事风格也非常独特。它讨论的是一些非常严肃的话题,但叙述方式却非常轻,正如小说中间部分那座“轻盈的城市”一样。在《新千年文学备忘录》中,卡尔维诺讲的第一种叙事风格便是“轻盈”。

下文即结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和卡尔维诺的《新千年文学备忘录》,对《看不见的城市》的叙事结构和叙事风格进行讨论。

一、《卡拉马佐夫兄弟》的“复调结构”和《看不见的城市》的“晶体结构”

“晶体结构”本是一个科学术语,指的是“以原子、离子、分子在空间作三维周期性的规则排列为特征”的一种结构。它是三维的、立体的,是空间化的。而我们平常所说的叙事结构,都是线性化的、平面化的,比如直线(折线)叙事结构,比如多线叙事结构,比如网状叙事结构。

典型的晶体结构

此时存在一个问题,平面叙事结构是如何过渡到立体叙事结构的呢?小新认为,巴赫金在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时强调的“复调结构”,便是一种中间性的结构。

1. 《卡拉马佐夫兄弟》的“复调结构”

俄国文艺批评家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指出: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不是材料直接的结合,而是这些世界、这些具有其视域的意识,结合成更高的统一,即第二级的统一,结合成复调小说的统一。

陀思妥耶夫斯基

“复调结构”本是一个音乐术语,指的是由若干各自具有独立性的旋律线,有机结合在一起,协调流动构成多声部音乐。巴赫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最显著的结构特征是“复调”,主要是出于两方面的认识:一是小说的文本特征,二是小说中的人物意识。下面以《卡拉马佐夫兄弟》为例,对此进行说明。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一部长篇小说,表面上看起来也有一条主叙事线,即卡拉马佐夫兄弟的成长——老卡拉马佐夫去世——审判过程。但事实上,《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一部由若干中篇组成的长篇小说,由“一家人的历史叙事”、“宗教叙事”、“阿廖沙叙事”、“伊万叙事”、“米嘉叙事”等部分组成。

不同部分叙事的结合点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情节关联,而是一种超越情节的关联。我们可以将它理解为“对信仰的追寻”,也可以理解为“对世俗生活的思考”。这种更高层次的关联,就是巴赫金所说的“第二级的统一”。

《卡拉马佐夫兄弟》

此外,《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每个人物都是有自己的独立意识的。虽然阿廖沙是作者最喜爱的人物,虽然佐西玛长老是作者最尊敬的人物,但他们发出的声音仅仅是作品中众多声音的一部分。即使邪恶如老卡拉马佐夫以及德米特里,作者也公正地让他们袒露自己的内心,并且不加批判。因此,《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世界是一个众声喧哗的世界,就像“复调音乐”一样。

2. 《看不见的城市》的“晶体结构”

如果说《卡拉马佐夫兄弟》结构上的“第二级的统一”,已经流露出了空间化的意味。那么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则是一部完全空间化的小说。

《看不见的城市》

《看不见的城市》篇幅远比《卡拉马佐夫兄弟》短小,但组成材料却远比《卡拉马佐夫兄弟》细碎。它分为“记忆”、“欲望”、“符号”、“轻盈”、“贸易”、“眼睛”、“名字”、“死者”、“天空”、“连绵”、“隐蔽”十一个系列,每个系列又由五部分组成。在每一章的开头和结尾,又包含马可波罗和忽必烈的对话。

事实上,《看不见的城市》是由六十五个小短篇组成的,这些短篇本身都是具有独立意义的,就像《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各部分叙事一样。同时,这六十五个小短篇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并且它们之间的联系已不仅仅是《卡拉马佐夫兄弟》那样的抽象的统一,而是具体体现在了章节的分布上面。

《看不见的城市》的章节分布

观察《看不见的城市》的章节分布,我们不难发现:第一章和第九章形成了对称关系,中间的七章则都是从某系列的第五部分到另一个系列的第一部分。每个系列的五部分基本都是分开的,但是不同系列之间又存在一定联系。比如城市与记忆第二部分的结语是“当初的欲望已是记忆”,紧接着章节是城市与欲望第一部分,这个章节讲述的虽是欲望,但也和记忆有非常大的关联。

在卡尔维诺的精心安排之下,《看不见的城市》中的每一个小章节都是一条棱,每个系列的五条棱组成一个面,中间七章的每五条棱也组成了一个面。这些不同的面最终形成了一种空间化的立体结构,形成了一种精致的“晶体结构”。

五边形多面体结构

二、《看不见的城市》的轻盈叙事风格

《看不见的城市》的中心展开了一个关于“轻”的主题,卡尔维诺本人也指出了这一部分的重要性。他曾这样说道:

它与城市主题奇异地联合在了一起……就像是幻想的物象,也许这些纤细的形象(轻盈的城市或其他)是这本书最为闪光的地带。

我们可以顺着卡尔维诺的话,更为深入地进行形象和主题方面的探讨。但小新认为更有意思的是结合《新千年文学备忘录》,对《看不见的城市》的叙事风格进行讨论。

1. 卡尔维诺的“轻盈叙事观”

在《新千年文学备忘录》的第一讲中(为在哈佛大学的演讲写的演讲稿),卡尔维诺开宗明义地写道:

我要谈谈轻与重之间的对立,侧重于对轻的价值判断……我的写作一直涉及减少沉重,我一向致力于减少沉重感:人的沉重感,天体的沉重感,城市的沉重感。首先,我致力于减少故事结构和语言的沉重感。

《新千年文学备忘录》

卡尔维诺虽然没有否认“沉重”的价值,但也不认为“轻盈”是一种缺陷。当然,卡尔维诺所提倡的“轻盈”并非轻举妄动的“轻”,并非随随便便的“轻”,而是一种经过深思熟虑的“轻”。

比如《十日谈》中吉多被众人包围时,他轻快灵便地跳到墓石后面,这个动作、这个行为是“轻盈”的。比如卡夫卡的《木桶骑士》是轻盈的,木桶最终驮着骑士消失在了大冰山之后。在这些“轻盈”背后,其实都暗藏着一个沉重的事实、一种沉重的生活。

文学创作者之所以用“轻盈”的叙述方式绕开沉重,可能仅仅是为了发挥想象力,如同许多古老的民间故事那样;也可能是为了达到慰藉的效果,填补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沟壑;也可能是为了从反面揭示“沉重”的真相,正如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中做的那样。

2.《看不见的城市》的“轻盈”叙事风格

《看不见的城市》中几乎没有一座现实的城市,威尼斯、洛杉矶、纽约等城市仅仅是出现了一下名称。卡尔维诺想象出了这些城市,这种创作方式本身就是“轻盈”的,类似于民间故事或科幻小说的想象。

《看不见的城市》插图

当然,《看不见的城市》的“轻盈”风格不仅仅体现在想象方面,还体现在对每座城市的叙述上面。大多数作家在创作虚构作品时都会努力制造出一种真实感,但卡尔维诺却反其道而行之。《看不见的城市》中既没有确定的空间坐标,也没有确定的时间标志。

在“城市与记忆”的开头(整部小说“城市叙事”部分的开头),卡尔维诺便这样写道:从那里出发,向东方走三天……我们可以对比《山海经·南山经》中的表述:结匈国在其西南。

《山海经》中的“其”是有具体所指的,但《看不见的城市》中的“那里”却始终是不确定的。《看不见的城市》中还有许多类似的表述,这些都是“轻盈叙事”风格的体现,它用“轻盈”的方式取消了那些城市的现实根基,使得那些城市处于一种绝对自由的状态。

此外,想要描述一座城市,最重要的切入点是城市的历史、城市的空间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看不见的城市》当然也涉及到了这些方面,事实上这部小说的十一个系列便是十一个切入口。但是,卡尔维诺并没有用“沉重”的语言叙述这些沉重的话题,他的语言是非常“轻盈”的。

《看不见的城市》插图

比如在讲述扎伊拉城时,卡尔维诺强调“构成城市的是空间量度与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但是他举的例子却如同梦幻般,充满了想象气息。但我们知道,那些事件背后应当是有着一段“沉重”的历史。比如千井之城伊萨乌拉,卡尔维诺对她的描述,似乎仅仅是为了突出“一切都向上运动着”这个特点。但我们知道,一座城市不可能仅仅只有这样一个抽象的特点。

总之,在卡尔维诺的“轻盈”叙述之下,《看不见的城市》中的一切都是不确定的、都是模糊的、都是未完成的。

结语:

《看不见的城市》的叙事结构是复杂的“晶体结构”,因此它的每一部分都是同等重要的,小说的结尾并不一定是作者的结语。《看不见的城市》的叙事风格非常“轻盈”,在它的不确定性、未完成性背后,有着更沉重的现实与历史等待我们发现。至于“轻盈”背后的“沉重”是什么,或许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发现。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