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中国传统文化 少数民族节日文化 “春节”

中国传统文化 少数民族节日文化 “春节”

时间:2022-03-08 05:48:54

相关推荐

中国传统文化 少数民族节日文化 “春节”

本文乃作者小节说文化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傣族的“泼水节”,傣语叫“愣贺尚罕比迈”。“愣贺”是指傣历六月,“尚罕”是年岁、寿岁,“比迈”是新年,可直译为“六月新年”,意译为“傣历元旦”。傣历以公元638年为纪元元年,以每年六月为岁首。傣历年节的时间,按公历计算是每年四月中旬。傣族聚居地属热带与亚热带气候,高温多雨,只有干、湿季之分,而不像我国北方那样四季分明。傣历一年之中,二月至五月为热季,六月至十月为雨季,其余属凉季。傣历五、六月份,是一年之中最炎热的酷暑,也是热季与雨季交替之时,干渴的大地期待着甘露的滋润,绿色的草木企盼着雨水的洗礼,大自然想换上新绿,农民们想播种新的幸福。他们的希望在土地上,在庄稼上,只有风调雨顺,才能使他们的希望成长为现实。傣历年伴随着雨季来临,带着充沛的雨水,人们当然高兴。

傣族的“泼水节”

过节的第一天是“除夕”,第二天(若遇366天的那年还有第三天)是“空日”,第三天(或第四天)是傣历元旦,被称为日子之王。傣族人民喜爱水,皆近水而居;傣家人爱干净,纯洁的水被当作吉祥、美满、幸福的象征。当泼水节的曙光给傣家竹楼送来第一片彩霞时, 男女老少已穿好了节日盛装,他们拿着鲜花、树枝、银碗、水桶、脸盆,伴着欢声笑语,涌向佛寺、街道或广场。人们先去浴佛,尔后泼水祝福。

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首府芒市,人们在广场上搭一座六角形的水龙亭,一条巨大的木刻龙的龙头伸进亭中,龙口下是一尊石佛像,人们把一桶桶水倒进凿成槽的“龙腹”中,清水顺槽流到“龙口”里喷洒在佛像上,这就是浴佛。群众间相互泼水开始时,是用树枝轻掸或用手撩洒,而且还祝福致意。待到渐入高潮后,越泼越高兴,就会忘情地大泼起来,否则总觉得难以表达心中的热诚与真挚。最后是满桶满盆的水劈头盖脸地浇下去,相互追逐,偷袭戏嬉,有朗声的大笑,有欢乐的惊叫,珠玑满天飞,银花头顶开,铜鼓铠锣齐声鸣,男女老少共欢庆。除泼水之外,当地还要举行赛龙舟、放高升、丢包(姑娘投掷花包给意中人)、歌舞等文体娱乐活动。

德宏傣族景颇族

关于泼水节的来历,有不少美丽的传说。其中之一讲的是,很早以前,有个刀枪不入、水火不怕的魔王强占了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魔王从民间抢了7个漂亮的姑娘强霸为妻。第七个妻子是美丽善良、聪慧勇敢的楠棕布公主。她在傣历六月年的一个夜晚,灌醉了魔王,从其口中探得魔王的致命弱点是用他自己的头发勒脖子。待魔王睡得很死时,公主敏捷地拔下他的一根粗头发,迅速勒紧魔王脖子,魔王果然身首分离。

但魔王的头像个火球,滚到哪里哪里着火,烧毁了许多林木和田园农舍。其他6位姑娘赶来,一起用水浇魔头和用东西扑盖魔头,都不能使其熄灭。为了避免魔头再带来火灾, 7位姑娘便轮流抱住魔头,整整抱了7年,魔头腐烂了,灾害免除了。人们为了帮助7位姑娘冲洗掉身上的污秽,纷纷端来清洁的水向她们发洒。从那时开始,为了纪念这7位为民除害的姑娘,每逢傣历新年便要相互泼水,相互祝福,祈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健康安泰。

泼水节的来历

我国台湾省高山族(除以渔猎为主的雅美人外)的“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其共同的特点是:在收获的各个环节(收割、尝新、入仓等)开始或结束时,都要举行相应的祭祀仪式,主要是向祖先神灵祷告,祈求保佑农作物顺利收获,并预祝来年五谷丰收、人畜两旺。祭祀之后,举行会餐、歌舞、游戏及篝火晚会等,有的支系还同时举行成人礼,类似于毕业典礼,让那些经训练与考核合格的男性少年,进入成年人社会,庆贺他们成为真正的男子汉。

此外,土家族的“赶年”(比春节早一天)、珞巴族的“珞巴年”、拉祜族的“苦聪年”、基诺族的“特毛且”(有的音译为“特牟开”)、独龙族的“卡雀哇”、达斡尔族的“阿涅”、水族的“端节”与“卵节”(过端节的不过卯节,过卯节的不过端节)、仡佬族的“仡佬年”、普米族的“大年”等等,都属于农耕性的年节。农业节日中,较普遍的还有尝新节,有的民族称为新米节,即新粮收获之初,所举行的祭祀与会餐活动。

台湾省高山族

在少数民族农耕节日中,广为流传的还有“爱护耕牛”的节日。我国东北地区的朝鲜农村,在每年立春日举行“木牛戏”活动,做一木制牛,鞭打之,并表演耕作活动,以示劝农祈年。云南昆明市西北区沙浪一带的白族,每年农历十月十一日祭牛王,在牛圈门上饰以松枝和白花。哈尼族农历五月初五过“牛纳纳”节,意是让牛歇息。云南兰坪的傈僳族以农历六月初五为浴牛节,给牛洗澡,喂加盐的稀饭,由家中最年长的妇女为牛祝福,并求它回天廷时求天神为百姓消灾免祸。

滇西北的普米族农历正月初二举行驾牛节,用红纸装扮牛角与牛额头,牵牛下地耕一垄,以使来年丰产丰收。尔后到村外的专门场地祭祀,主祭老人把各家的食品取一点放在石板上当祭品。祭毕,一群小伙子分别给牛喂肉、饭、酒。最后,主祭老人也驾牛犁一下地,再宣告众人放牛归去。

“牛纳纳”节

贵州布依族农历四月八日过牛王节,祭祀牛王,以苦丁茶、紫泉酒及五色糯米饭喂牛,并挑选出最强健的牛到斗牛场比赛,斗胜者被封为“牛王”,其主人可获奖品。当晚欢宴歌舞,宾主必对唱《牛王歌》。侗族祭牛神的时间各地不同,湘、桂多在农历四月初八,贵州榕江在农历六月初六过洗牛节,节日要祭牛神于圈栏旁,清扫牛圈,洗刷耕牛,喂精饲料和盐,并把鸡鸭毛插在牛栏旁,焚香烧纸,求牛魔王保佑耕牛健壮无病。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的侗族也“闹春牛”,在立春日以竹篾编“春牛”,组织载歌载舞的春牛队到各家表演,送丰收。领舞者唱的是“春牛登门,风调雨顺”;“春牛游村,五谷丰登”等。主人家要为“春牛”放鞭牛驱蚊捉虱,擦洗身体,梳理牛毛,爱护有加。

参考资料《中国节日》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