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子贡见义勇为没收报酬 为何却遭到孔子批评?

子贡见义勇为没收报酬 为何却遭到孔子批评?

时间:2020-02-04 19:38:41

相关推荐

子贡见义勇为没收报酬 为何却遭到孔子批评?

根据《史记》的记载,孔子一生有弟子3000余人,其中贤者72人。即所谓“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在这三千弟子当中,子路和子贡便是孔子的两大杰出弟子。不仅如此,二人还是孔门十哲之一,死后倍享殊荣,配祀孔庙,受到万世敬仰。

之所以提到子路和子贡,是因为他们二人做了一样的事情,却得到了孔子截然相反的评价。

有一次,子路在河边看到有人溺了水,溺者拼命挣扎、大声呼救。有见于此,子路没有多想,大有“人溺己溺”之感,便动了恻隐之心,施以援手,将溺者救起。回到鲁国,子路受到国人的称赞,那人也送给子路一头牛作为报答之礼,他没有丝毫推辞便欣然接受。我们不管子路的主观动机如何,单就客观效果来看,子路确实名利双收 ,做好事收了回报,道德性不够纯粹,因此受到一些人的訾议便是在所难免的了。

我们再来看看子贡,子贡是个大商人,富可敌国,经常往来于各个诸侯国之间,甚至与国君“分庭抗礼”。他在国外也遇到过类似情况,曾亲眼见到一个国人沦为奴隶,备受欺凌,顿时恻隐之心萌发,于是便慷慨解囊,赎回国人。官府给他赏钱,他不接受。他自有自己的一套说法,认为君子当见义勇为、重义轻利。客观地讲,子贡确实也不差这点钱,不要这点钱,还能获取更大的声誉,怎么也不亏。

这个故事记载于《吕氏春秋·察微篇》,不论真假,我们只作为一个案例来分析,不必考证其真伪。有两种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一种是事实的真,一种是价值的真。但就这个故事来看,价值的真的确高于事实的真。因此,即便它是假的也不妨其真的价值所在。

原文如下: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於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子贡赎 鲁人于诸侯 而让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让我们一般人,从日常经验的角度来看,确实觉得子贡显得高风亮节,做到了无私奉献,而子路却有点做好事求回报的意思。起码从客观效果来说是这样,我们便会不自主的推测他们的动机。无论如何,我们总觉得子贡做的没毛病,而子路却不像做好事的样子,起码不够纯粹。

那么孔子是如何评价二人的呢?孔子的看法还真和我们一般人不一样,自有他的洞见。

孔子认为子路做的对,而子贡做的不对。什么?你没听错,就是这样。

为什么?肯定有深层的原因,我们在层层分析之后,一定会脑洞大开。

子路和子贡都同样做了好事,但子路收了回报,而子贡没有收回报。就是在是否收取回报上,导致了孔子对二者截然相反的评价。根据鲁国的法律规定,如果在别国能够赎回一个本国的奴隶,就会奖励一笔钱。这个法律的设立是有深层考虑到的,就是鼓励大家能够行善,尽管这种行善是有偿的,不怎么纯粹,但总比作壁上观、袖手旁观好吧。我们不否认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但这只是一种抽象的可能性,在遇到具体的道德情境时,总要考虑利弊,这就被私欲隔断,不能将恻隐之心充分地发施出去。一个道德动机并不能直接转化为道德行为,宋儒说“初念是圣贤,转念是禽兽”,每个人见到老太太摔倒了,都会有想去扶的初念,但考虑到她会不会讹诈我就放弃了这个念头。

联系到这里,这条法律的设定就是考虑到这一点。子贡见义勇为,做好事不求回报的做法的确值得称道,但这只有很少的一些有高度自觉的人才能做到。普通人也有做好事的动机,但想到不仅没有回报还得自己贴钱,划不来。尽管可以获得一个好名声,但对缺乏金钱的人来说,名声总是显得虚无缥缈;可是对于有钱人来说就不一样,好的名声无疑是锦上添花。子贡就是这样,尽管他的确做了好事,但毕竟他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不能充分地带动整个社会效益,因此并不值得称道。而子路则不一样,人们看到子路做好事求了回报,连圣人的弟子都这样做,且又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这样彼此效仿,就会在整个社会中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从而带动整个社会效益。

儒家有一个基本的观点就是“君子无责于人,反求诸己”。有过错要想到自己,不能一味的推到别人身上。举个孔子的例子:在《孟子》卒章有记载,鲁国国君祭祀没有给孔子分烤肉,孔子便愤然离开。所谓“郊祭不致燔”,“孔子以微罪行”。一般人以为孔子因为没吃到烤肉,就愤然离开,以为孔子太过矫情。可是他们不知道,使得孔子离开绝对是因为国君太不像话,让孔子失望透顶,以至于不得不弃父母之邦而去。可是离开总得找个理由吧,如果直接把国君之恶揭示出来,就会陷国君于不义。基于这个厚道的想法,总得找个相对较轻的理由,让自己承担一部分恶,以减少国君之恶。如此厚道,不惜自黑,恐怕只有圣人才能做到。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子路,子路做好事求回报,有自黑的影子,通过自黑不过分的彰显他人之恶,的确厚道。反观子贡,自己爱惜羽毛,高风亮节,越是如此,就会让他人显得不那么道德。想想自己没有子贡那么有钱,也做不到那么高的道德要求,因此也就不会有强烈的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了。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也就明白了子贡做好事不求回报为何遭到孔子的批评了。“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儒家的忠恕之道就体现了这个道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正一反,忠恕之道,推己及人。

作者:东园公

特此声明:本文由「鱼羊秘史」制作出品,未经授权,不得匿名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文中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