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故事|坎山和坎山老街那些你不知道的故事!

故事|坎山和坎山老街那些你不知道的故事!

时间:2021-08-20 12:15:52

相关推荐

故事|坎山和坎山老街那些你不知道的故事!

坎山旧称龛山。龛山,属航坞山支脉,其形如佛龛,故名。因“龛”与“坎”谐音,今称坎山。

坎山古濒钱塘江南岸,与江北的赭山对峙如门,滔滔的钱塘江在此出海,故称海门,也叫鳖子门。

明代胡应麟有诗云:“龛赭回望两山屯,天削银屏障海门。”海门之外,一片浩渺烟波,萧山人当时称之为北海。坎山之北的烟墩山、鱼青山、菖蒲山当时还在海中。烟墩山,海拔62米,山顶置烽火,以作航标,有利于船舶来往航行。鱼青山与菖蒲山之间称狮子口,为登陟要地。明代朱纯《登龛山》诗云:“长江限吴越,形势一何雄。岛屿苍茫外,乾坤浩荡中。”这里形势险要,曾为海防要塞。吴越钱武肃王曾屯兵于此。北宋开宝年间(968~975)设“龛山寨”,驻守地方军。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参将汤克宽、三十四年(1555)提督胡宗宪在此驻兵,大破倭寇。三十五年(1556)知县魏堂在此驻乡兵240余名,全歼入侵倭船80余艘。

钱塘江南岸的北海塘,自西向东连接坎山。坎山西麓的塘上,在宋时形成集市,并设商埠。至明嘉靖年间,这里已成为萧山县“三市”之一的龛山市。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钱塘江主流改道赭山以北入海。此后坎山以北形成大片沙地,统称南沙。人们在此栽桑、养蚕、植棉、种麻和缫丝、织布。

清代陶浚宣《颂蚕桑赞歌》云:“浙东大利辟南沙,龛赭纵横十万家。篱下桑田齐一碧,夕阳满耳响缫车。”南沙一带人口集聚,农业发展,缫丝、织布等手工业也较发达。坎山尤以缫丝著称。民国(1928)就出现机器缫丝。当时东乡丝厂生产的“握手牌”细丝,远销欧美。产品在国际市场享有盛誉,为浙江出口之名牌货。

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坎山的商业也日趋繁盛。店屋从塘上老街,向北延伸至双板桥,再至孙家弄,后伸下街而直至大湾头,号称五里长街,商贸兴盛,为南沙第一大镇。镇上,典当设置较早,清代及民国初年即有中孚、颐德、同泰、怀庆4家。规模较大的地货行有祥和生、源丰顺、徐茂成、钱源裕、陆咸昌、施昌春、东裕等,这些地货行资本充足,大多兼营土布。南货业也较兴盛,开业于清末的郁生茂,自设糕点、腌腊、细货加工场,有职工30多人。另外有德和昌、成兴、咸兴等大小南货店20余家。药店有济春堂、天生堂、天子堂等14家,比城厢镇多4家。民国(1930),参加米业公会的行店18家,比瓜沥镇多8家。

当时赭山、南阳、河庄等地输出的农产、食盐和输入的木材、大米,均在坎山中转过塘。泥木等工匠铺坊,规模也很可观,清末的葛六五营造包工场,经常雇工数百人,能承包建房百间以上的工程。轧花、弹花、粉坊业兴起也早。镇上宰牲摊店不下20家。

坎山老街形似“T”字,自宋代起经元明清至民国陆续形成。东西向横头称为塘上,自南至北直街分段称为上街、中街、下街,并有草庵弄、方家弄、泥水弄、孙家弄、郁瑞弄、广福弄、静记弄等10余条弄巷与之交叉。街上有同泰当等深宅大院和戴家、施家等台门,有塘上周祠、万寿庵、东蓍草庵等礼制建筑。旧时中街和下街店面集中,最为热闹。街路原用长方形小石板铺就,20世纪60年代改为横方大石板,80年代分段改筑水泥路面。街宽3米至4米,两侧是鳞次栉比的店铺和民居,大多为一层木结构房,临街木板排门或矮墙排窗,出檐不深,悬山顶居多,外观质朴无华。

老街里的居民

90年代镇上新建振兴商业区、新凉亭商贸居住区,形成了新的商贸闹市区,老街繁华不再,显得有些冷淡。漫步老街,过去的店铺大都排门紧闭,已是人去屋空,令人深感岁月的沧桑。只有下街,还开着数十家小店,古风尚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