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历史上为什么少有介子推的记载?寒食节有关他的传说是真的吗?

历史上为什么少有介子推的记载?寒食节有关他的传说是真的吗?

时间:2020-08-21 15:56:29

相关推荐

历史上为什么少有介子推的记载?寒食节有关他的传说是真的吗?

作为“春秋三杰”之一,介子推的事迹在目前的史料中实在无法了解太多还有,除司马迁在《史记·晋世家》中有零星的记载之外,还有《左传》,而其他史书几近于零。既然能和伍子胥、管仲合称“春秋三杰”,为什么史书里没有关于他的详细记载呢?这似乎是一个谜。而我们对于介子推的认知,大多是通过“寒食节”或是“清明节”的传说中得来的。然而这毕竟是传说,传说本身就含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作为故事,我们可以接受,但作为历史,恐怕还有很多地方值得商榷。

介子推抱树而死

通过《史记·晋世家》,首先可以明确的是,介子推当时是晋公子重耳的一名随侍,跟随重耳四处奔波,最后得以回到晋国,帮助重耳做了国君,史称晋文公。至于割大腿上的肉给重耳吃这件事却没有提及,看来司马迁也不敢确定此事的真假,也可以肯定地说,司马迁写《史记·晋世家》时所掌握的史料中根本就没有这么回事。

晋文公接手了晋国的政务之后,对当年随从他逃亡的大臣们进行赏赐,却把已经隐藏起来的介子推忘了。假若晋文公真的吃过介子推大腿上的肉,这种忠义壮举他能忘了吗?

后来,晋文公可能是想起了介子推,(我用了“可能”,是因为这是我的猜测,史书上没有。也因为司马迁在前面就说过介子推已经隐藏起来了。)晋文公找到介子推要给他赏赐,却被他拒绝了。并说了一段话,原文是:“献公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着,非君而谁?天实开之,二三子以为己功,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曰是盗,况贪天功以为己力乎?下冒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史记·晋世家》)之所以把原文引用到这里,是因为我实在弄不明白这段话介子推是说给谁听的。从语气上看,介子推是有些怨气的,所以他的倾诉对象很可能是晋文公,这样也能证实我上面的猜测是正确的。

晋文公像

如果我的猜测错了,晋文公压根就没想起他来呢?那么这段话就是说给介子推的母亲听的,因为介子推在发完这番牢骚之后,其母亲紧接着问了一句:“盍亦求之,以死谁慰?”意思是说,你为什么不也去请求赏赐么?如果这样死了怨谁?再结合介子推回答母亲的话:“我怨恨那些人,再去效仿他们的行为,罪过就更大了。况且我已经说出了怨言,绝不吃他的俸禄。”这里所说的“怨言”,应该就是上面所引用的那段原文了,可是这种“怨言”介子推会说给自己的母亲听吗?老人家听了又有什么没用呢?所以我觉得,那番“怨言”还是说给晋文公听的,因为那番话看似怨言,实际上就是“谏言”,只有晋文公听到后才有作用。看来我的猜测还是对的。

不管是说给谁听,介子推都已下了决心“不食君禄”。但是老太太心有不甘啊,对介子推说:“那你也要让文公知道一下你的情况,这样总可以吧?”介子推说:“语言是人身上的花饰,我身体都想隐藏起来了,何必再用花饰呢?装饰上花饰是为了显露自己。”老太太说:“能像你说的那样吗?我和你一起隐藏起来吧!”于是介子推背着他的老母亲闭门而去,到死都没有再露面。这是介子推的第二次隐藏,而第一次则可能只是躲在家里不出面,所以晋文公能轻易找到,这一次,应该是永远都不会找到了。

流亡中的重耳

可是介子推的随从们则认为介子推这样做简直有些可怜,就为他鸣不平。他们在晋文公的宫门上挂了一个牌子,上面写道:“龙想上天,需有五条蛇辅佐。现在龙已腾入云霄,四条蛇各自进入了自己的殿堂,只有一条蛇独自悲怨,最终没找到自己的去处。”文公看到了之后,说:“这说的是介子推啊,我只为王室的事情担忧了,还没能考虑到他的功劳。”看来他心里还挺明白的。于是文公派人去叫介子推,但介子推已经躲起来了。经多方打听,文公知道了介子推就住在绵山(今属山西晋中介休市)上,于是就把整座绵山都封给了他作为他的封地,称之为介推田,又把绵山改名为介山,用来“以记吾过,且旌善人”(晋文公语)。

以上是《史记》里的记载,这和《左传》里的几乎是一致的。但奇怪的是,无论是《左传》还是《史记》,里面根本就没有任何关于晋文公因找不到介子推而放火烧山的蛛丝马迹,那么“烧山”说又是怎么兴起的呢?《史记》之前的史书里都没有记载,我们只好把它归之于传说了。

山西绵山风景

描述介子推抱木而死的古籍也不少,像《庄子·盗跖》、西汉经学家刘向的《新序·节士篇》等。但这种描述文学性较强,当属于传说的范畴。既然是传说,我们就不再纠结于它的真实性了,那么这个传说的存在是不是有它的合理性呢?

当初晋文公派了那么多人去山中寻找介子推,为什么就没有找到呢?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在那么大的一座山上寻找一个两个人,的确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于是就有人献计说放火烧山吧,用火把介子推给逼出来,晋文公还真的这么做了。然而晋文公难道就没有考虑过放火烧山可能会引起其它的后果吗?山上若是还有别的百姓怎么办?山火会不会危及周围村落的百姓?再说介子推既然躲藏了,你以为用火就能把他逼出来吗?

传说的结果是介子推被烧死了,和他一起死的还有他的老母亲。你一个人死也就死了,只是可怜了你那白发苍苍的老娘啊!人们把你称为“春秋三杰”之一,你本来是有能力有义务帮助晋文公治理好国家的,可是你却宁愿被烧死也不干,这是“忠”吗?连累你的老母亲也跟着身亡,“百善孝为先”,这是“孝”吗?如此不忠不孝,何有“杰”字一说?人们大都赞美你的“节义”,殊不知儒家的思想里“节义”前面还有“忠孝”二字!所以,这个传说经能得起历史的拷问吗?

绵山一角

相对于传说,我宁愿相信司马迁的《史记》,因为《史记》里虽然没有交代介子推的最后结局,却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美好的想象和祝愿!

好在这只是传说,而历史将会做出公正的评价!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