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聊杜甫 忧国忧民 心系天下百姓

聊杜甫 忧国忧民 心系天下百姓

时间:2021-09-16 19:13:04

相关推荐

聊杜甫 忧国忧民 心系天下百姓

图片丨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作者删除

当时杜甫在政治上遭受重大打击,他从此对仕途心灰意冷,心里怀着满腔悲愤之情,他慢慢发现了这时唐朝的事态,并没有他当年所想的那样美好,反倒是让他失望极了。

他于乾元二年(759年)7月携家离开华州,前往秦州。杜甫举家来陇,起初住在城里,后来因无法支付高昂的生活费用而举家迁居到秦州的乡下。一方面,杜甫靠采药晒药换点银两补贴家用,以缓解生活压力;另一方面,他也不忘抽点时间徜徉于山水之间,与自然亲近。虽然日子过得清贫了些,但这里远离了大城市的喧嚣,远离了政界的尔虞我诈,是居家生活、作诗赋文的绝佳之所,因此杜甫喜欢上了这怡然自得的塞上生活。

杜甫游览仇池时就对这里喜不自禁,不觉有终老此地的想法。 为了表达自己对仇池的喜爱,杜甫在其所作的《秦州杂诗》的第十四首中表达了他对这个地方的喜爱之情,“何时一茅屋,送老白云边”,要是真能如愿,那该是多么美妙的一桩幸事啊,杜甫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慨, 除了仇池,杜甫还游览了秦州城南六十里的东柯谷,并在这里探望了族侄杜佐。 东柯谷里居住着十多户人家,他们都过着美好的田园生活。这里有盖瓦的房屋,有竹林和小桥流水,更有一片富饶的田地,可种瓜种粟,与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地方有异曲同工之妙。

杜甫在《秦州杂诗》的第十三首中这样写了,杜甫在秦州还结交了一个名叫赞上人的好友,他们常一起外出郊游。 有一次,赞上人对杜甫大讲栖息山岩之趣,杜甫听了很感兴趣,于是他应了赞上人之约,来到赞上人居住的寺院。杜甫邀赞上人一起去选一块好的隐居之地,赞上人是位好静之人,杜甫的想法令他十分赞同。于是他们一同前往东柯谷西枝村一带寻找适合搭建隐居之所的地方。 他们登上了山巅,恣意游赏,却没有找到合适的地方,杜甫想要隐居世外的愿望遂暂时告一段落。 就在杜甫向往美好的田园生活的时候,唐朝廷却发生了一件羞愧无比的事。

唐朝与回纥的关系破裂后,嫁到回纥的宁国公主被回纥遗弃归唐。当年宁国公主一心为国,远嫁回纥。后来回纥可汗死了,回纥想要宁国公主殉葬。宁国公主说:“回纥因为爱慕中国的风俗文化,所以才愿娶中国的女子为妻,如果依着你们的风俗,那么何必要到万里之外去寻个女子来结婚呢?” 宁国公主凭着自己的机智,逃脱了被殉葬的命运,不过她却被送回了唐朝。本以为回归到了亲人身边,她可以找回往日的娇贵与尊严了,可没想到朝廷却以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为由,不许她回到宫里,硬逼着她重返回纥。宁国公主不甘受辱,投井自尽。

杜甫得知此事后,心中悲愤无比。他原本就对朝廷实行的这种妥协的“和亲”持反对态度,现在公主被回纥遗弃,大唐不但不反思“和亲”政策,反而要宁国公主重返回纥,逼得公主投井自尽,实乃自取其辱。他挥毫写下了《即事》这首诗,详细记录了宁国公主因“和亲”而饱受屈辱回唐一事,并对以政治为目的的“和亲”进行了有力的谴责。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闻道花门破,和亲事却非。 人怜汉公主,生得渡河归。

秋思抛云髻,腰只剩宝衣。 群凶犹索战,回首意多违。

杜甫除了反对以政治为目的的“和亲”外,还心系少数民族百姓,倡导民族平等。 杜甫在秦州时,尊重这里的风土人情,与当地的少数民族居民关系处理得非常好。而唐朝的统治者对少数民族所持的态度恰好与杜甫截然相反,安史之乱表面上看是安禄山、史思明之辈作祟,实际上就是唐王朝统治者歧视和压迫少数民族而造成的。

杜甫站在秦州的寒山上,遥望马邑州,脑子里浮现着这些少数民族人民在战争中成排倒下的场景,顿时对他们充满了怜悯之情,并对唐朝廷的变相镇压表示了愤怒。以下这首诗就是见证:

高秋登寒山,南望马邑州。 降虏东击胡,壮建尽不留。

穹庐莽牢落,上有行云愁。 老弱哭道路,愿闻甲兵休。

邺中事反覆,死人积如丘。 诸将已茅土,载驱谁与谋。

这首诗是杜甫对朝廷战争的批判,也极大地表达了他对少数民族人民的同情。也表达了他对与唐朝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态度表示谴责。

杜甫忧国忧民,为天下百姓们着想,从他的诗词里面就能看出这些来,杜甫的很多诗词都表达了他对当今事态的看法,以及谴责当时的政治腐败,文化腐朽,天下的百姓为此都受着苦,为这些人打抱不平。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