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以两汉时期的道家思想转向为支点 理解道家思想 从道到术的转化

以两汉时期的道家思想转向为支点 理解道家思想 从道到术的转化

时间:2019-03-20 05:00:11

相关推荐

以两汉时期的道家思想转向为支点 理解道家思想 从道到术的转化

从理论意义上说,我们可以相对清晰地指出基础观念在道教信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观念的整合连接信仰的旨趣与具体的实践技术。

然而,一旦展开观念史的研究,我们就必须面对"何谓道教信仰的基本观念"的课题,我们如何明确道教信仰中的某些观念代表了道教信仰的旨趣以及道教信仰实践建构的基本出发点?

要明确有哪些是道教信仰的核心旨趣与基本观念,就必须首先准确地定义出道教的特性,与此相对,要理解道教的信仰特性,就必须首先明确其核心旨趣与基本观念——我们似乎陷入了一种循环论证的怪圈。

实际上,正如上文讨论中已经明确的那样,道教信仰的观念内容及变迁历史涉及中国传统思想及信仰的各个层面,也体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思想和信仰特征,因此,任何专题研究都不能展现道教观念历史的全貌。

围绕身体、不死与神秘主义这三个主题展开观念史的研究,在不同观念的分析中以期达成如下的目标:一方面理解这些观念在道教之外的信仰和思想语境中的形成史和语义结构,另一方面则尝试以典型案例和文本分析的方式理解道教整合、融汇和改造特定观念的模式,并从中理解道教信仰的独特性,以及道教信仰不断适应和融入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生活语境中的基本路径。

不死的生命关切是道教信仰始终不变的主题,与此同时,从实践体系和信仰技术的角度看,神秘主义色彩是道教信仰的基本特质。更为重要的是,不死的关切与信仰技术都是指向身体,并且是以身体为载体展开的。

因此,围绕着身体、不死与神秘主义,可以形成从旨趣到实践的融合,从而为道教的理解提供一个整合性的视角。

当然,我们也应该清晰地意识到观念史研究方法的缺陷:一方面,观念历史的梳理需要跨文本、跨时代的语义学以及诠释学分析,将观念语汇抽离出来进行分析需要面对文献史与思想史的客观性质疑;

“道教”

另一方面,观念历史的诠释显然是指向对道教信仰的整体理解,我们实际上无法保证这样的理解不是化约和过度诠释。由此,在具体的研究之前,我们需要明确以下两点:其一,本书中涉及的观念历史分析主要聚焦中古以前的文献,并且着重两汉至魏晋时期的文献分析73,以避免过度的文本跨越可能带来的附会和过度诠释;

其二,我们的研究目的并非确立理解道教的"正确"路径,而是尝试用专题研究说明观念史分析可以使看似"纷繁不经"的道教变得可理解,进而言之,观念史的研究只是为理解道教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在本土信仰语境中不断融入和整合的历史过程中,道教如何保持自己的特质,并在不同时代和地域的日常生活中保持独特的价值和活力?

不言之教:老庄的神秘主义底色,道教研究,要从道家思想入手,这是一个思想史的常识,也是一个语义学的要求。从术语意义上,道家与道教的关系就是一个需要澄清的课题。通常意义上,道教学者基本不会认同道教信仰源自道家思想的说法。

道家思想、神仙信仰及方术方士被认为是道教的端绪。74然而,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先秦道家思想与道教信仰产生之间的直接关联是很难以文献的形式确证,被认为是张氏天师道世系撰写和推崇的《老子想尔注》以及代表老子神话趋势的《老子铭》等文献75,可以视作两汉时期道教信仰产生的文化语境,却不能证明《道德经》及《庄子》文本本身及其思想与道教信仰之间的承继关系。

柳存仁先生用道和术来区分道家思想的两个层次:"用我们现代人的话来说,道是一种思想、见解、主张,是理论。要是讲的完全是玄渺的、空虚的话,它就只可以说是道,没有什么术可言。因为术是方法,它是帮助把理论付诸实践的具体的步骤。

先秦以至秦汉之间各派的思想家……的道和术,几乎是离不开的。就这个意义上来说,术几乎成了道的一部分……汉初贾谊的《新书》有《道术篇》分析得很清楚,他说,道者,所以接物也。其本者谓之虚,其末者谓之术。虚者,言其精微也,平素而无设施也。

术也者,所从制物也,动静之数也,凡此皆道也。"76道与术的区隔可谓精当,正如中国传统思想中思与行的区别,放到道家思想的环境中,我们可以联想到体道之思与治国养生之术的区隔;置于道家和道教的区隔上看,我们可以理解为与道合真的思想境界和长生不死的生命技术的区隔。

对于道家思想体系而言,道与术分别是体与用,而体用之间是没有界限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很难直接否定道家思想的超越面相及其信仰空间。

此外,学界之所以不愿意否定老庄思想与道教信仰之间的源流关系,是因为老庄思想独特的思想气质和表达方式与道教信仰之间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是源自观念和意旨,乃至语词使用上的一致性。拓展来看。

在某种意义上植根于本土的道教信仰与中国古代思想诸家之间都存在着观念连接,或者说中国古代思想共同构成了道教信仰的思想资源和根本关切。

然而,在谈论道教信仰的观念来源,特别是神秘主义及其观念渊源的时候,我们就需要重新审视《道德经》和《庄子》文本的思想内涵及其特质。

就文本的内容来看,《道德经》和《庄子》的基本观念都有一种神秘主义色彩;但通过文本历史和思想语境的梳理,我们发现,《道德经》和《庄子》中的神秘主义特质可能代表了先秦时期一种独特的思想风格,而不仅仅是某几位思想家的独特创造。

我们从《道德经》和《庄子》入手,就是要尝试说明先秦道家思想中蕴藏的神秘主义色彩,及其思想从道向术的转向中展现出的信仰空间。

由此,在观念史的视野中,我们需要在思想史和信仰史之间理解道家思想及其文本。我们从先秦道家思想家的文本入手,从基本观念与言说方式转向面向主体自身的自我超越,分析其思想内涵。

在此基础上,以两汉时期的道家思想转向为支点,理解道家思想从道到术的二次转化,通过身国一体、由道入仙,由养生到治身的转向,说明思想史中活跃的道家如何可能成为道教信仰的思想资源与观念基础。

总体而言,在春秋战国(前770—前221)直至两汉时期(前206—220)都十分活跃的道家学派在思想史和信仰史上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方面,它在先秦及两汉的思想市场中提供了一种与儒家和墨家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及生命态度,并延伸到政治思想与社会生活中78,为那个时期的思想跨度和张力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另一方面,通过深刻的反思、诗性的语言和瑰丽的想象79,为那个时期的思想开创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在与本体的灵性密契和生命体验中体认和实践真理,提升生命境界的神秘面相。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