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刘备“三顾茅庐” 还是诸葛亮“毛遂自荐” 历史真相究竟如何

刘备“三顾茅庐” 还是诸葛亮“毛遂自荐” 历史真相究竟如何

时间:2019-01-24 01:30:45

相关推荐

刘备“三顾茅庐” 还是诸葛亮“毛遂自荐” 历史真相究竟如何

刘备“三顾茅庐”,还是诸葛亮“毛遂自荐”,历史真相究竟如何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很多典故经过这部书的流传而深入人心。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在书中罗贯中是这样写的: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有枪就是草头王,众英雄纷纷拥兵自重,割据一方。曹操把持朝廷,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坐领江东,虎踞一方,刘表、张鲁、刘璋等人也都是各有各的地盘,唯有汉宗室亲刘备空有一个豫州牧的头衔,却始终没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多年来浪迹天涯,如丧家之犬,最后投靠本家兄弟刘表门下休整。但刘备志向远大,经历多次失败仍然不忘初心,他不甘心寄人篱下,始终图谋王霸之业。他虽然有关张之勇为之冲锋陷阵,但在谋略上却无人可用,自始至终没有人给他制定一个像样的战略规划,因此他急需一个高级智谋之士为之筹划。在徐庶和司马徽的大力推荐下,刘备和关羽、张飞起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

第一次去时,恰巧诸葛亮外出,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外出闲游去了,只见到了诸葛亮的岳父大人黄承彦。张飞本就对诸葛亮不感冒,打心眼里根本就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嚷嚷着快点儿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意思是自己对诸葛亮十分敬佩,请他出来帮助自己匡扶汉室,共同挽救国家危难。过了一段时间,还没见到诸葛亮的踪迹,刘备准备第三次去请诸葛亮。关羽认为诸葛亮不过是一个浪得虚名的腐儒,没有什么真本事,没有必要再三请他。张飞更极端,要用绳子绑架诸葛亮。刘备力排众议,第三次拜访诸葛亮。

诸葛亮得知刘备再次来访,便拿足了架子,摆够了造型,才和经久考验的刘备坐下谈话。诸葛亮为刘备制定了长远的战略规划,刘备一听茅塞顿开,心中直说这趟来对了,为了邀请诸葛亮出山,他再次祭出了他的绝招“哭”,用眼泪和鼻涕感动了诸葛亮,从此诸葛亮为蜀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刘备三次亲自敦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作“三顾茅庐”,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历来为人传颂。但“三顾茅庐”的是真实的历史吗?

“三顾茅庐”的记载,只存在于《三国志》中,再没有其他史料与之相印证。在与之相关历史人物记载中,竟无一处提到刘备三顾之事,这个被后世尊为礼贤下士的经典事迹在三国时代竟无人提起,不得不让人生疑。与此相反,有些史料对刘备和诸葛亮见面的相关记载,与《三国志》的记载大相径庭。

根据《魏略》记载,刘备来到荆州后,驻扎在樊城。曹操统一了北方以后,诸葛亮判断自己所在的荆州将是曹操的下一个攻击目标。而经过多年对刘表的了解,诸葛亮认为刘表不是干大事的人,不是自己心目中的老板,于是选择加盟刘备集团,他来到樊城求见刘备。

这是刘备与诸葛亮初次相见,之前诸葛亮的名气并不大,只有他朋友圈内少部分人认可他的才能。而刘备对诸葛亮并没有什么深刻印象,见面后又见诸葛亮年少,并未对他特别在意,一边干着编起草鞋的手工活,一边和诸葛亮谈话。诸葛亮便说,将军的雄心壮志难道就是编草鞋吗?刘备很不高兴,回答说你这是什么话!我不过闲来解闷罢了。诸葛亮接着说,将军你与刘表和曹操相比怎么样?刘备说,我们俩比不上。诸葛亮说,既然都比不上,难道就坐着任人宰割吗?刘备说,我正在为此事而发愁,你有什么好主意?诸葛亮就给刘备提出若干建议。经过这一番谈话,最后,刘备才“以上客礼之”。西晋司马彪《九州春秋》也做过相同的记载。

我们先不讨论《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记载是否属实,来说说《三国志》记载的“三顾茅庐”的不合常理之处。第一,“三顾茅庐”时,曹操几十万大军正整装待发,即将南下,新野、樊城首当其冲,刘备危如累卵,已经到了火烧眉毛的时候,诸葛亮对这个紧迫的现实问题避而不谈,反而制定《隆中对》这样一个长远规划,非常不合乎情理。第二,诸葛亮制作《隆中对》是战略规划,需要高度保密,当时是刘备和诸葛亮两人的闭门会谈,连关张这样的核心人物都不在场,这次会谈的纪要怎么会变得天下尽知呢?与之相比较的是,郭嘉初见曹操时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后人一字不知,只留下了曹操的一声长叹:能使我安天下者,必此人。看来,所谓《隆中对》,很有可能是后人根据《出师表》而分析整理的。因此,“三顾茅庐”之说的可信度也应大打折扣。

那么,陈寿在写《三国志》时采用的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的说法:刘备亲自到隆中找过他,而且去了多次,这也是诸葛亮决定出山辅佐刘备的直接原因。从诸葛亮出山到北伐上《出师表》,前后不过二十年的时间,许多当事人都还在世,诸葛亮凭空捏造一个“三顾茅庐”的故事,无论从诸葛亮的为人看,还是从当时的实际情况看,恐怕都不可能。

那么《三国志》和《魏略》、《九州春秋》的记载为什么会不一样呢?真相很可能是这样:最初如《魏略》所记,诸葛亮求见刘备于樊城,刘备虽以上客待之,但没有特别器重他,感到屈才的诸葛亮又辞别了刘备。后来徐庶、司马徽等人极力向刘备举荐,刘备才认识到诸葛亮的价值,只好亲自出马,三顾茅庐,重新把诸葛亮请了出来。正因为有前面的那段小小的插曲,刘备求贤的过程才如此曲折,需要“三顾”才让诸葛亮回心转意。

但不管是诸葛亮向刘备“毛遂自荐”,还是刘备“三顾茅庐”,或是二者兼而有之,最终的结果是诸葛亮终于出山辅佐刘备,终于使刘备完成王霸之业。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