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 真的只是诸葛亮对刘备的考验

《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 真的只是诸葛亮对刘备的考验

时间:2020-02-26 14:40:31

相关推荐

《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 真的只是诸葛亮对刘备的考验

“三顾茅庐”长期以来都被后世读者解读为求贤若渴的佳话,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很有问题的见地。我们看看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的真实状态是什么。被曹操于新野击溃,率领不足一千人的残余部队南下继续投奔刘表,犹如丧家之犬。

一个颠簸半生却无立足之地的落魄军阀,面对着一位被大才“徐庶”举荐的足以“逆转乾坤”的“天下大才”,能不积极努力追求一把么。

所以刘备三顾茅庐,真的只是诸葛亮对刘备的考验么?

其一,当时的时代大背景决定了,刘备三顾诸葛亮是一项必然要完成的任务。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军阀混战。不管是“四世三公”的名门望族袁绍、还是出身阉宦世家的曹操,抑或是偏安一隅的刘璋、刘表,都只是割据一方的土皇帝,汉室于其而言,可尊可不尊。这也就意味着一位落魄的的“皇叔”,其身份毫无价值。

由此推论,“三顾茅庐”不但跟诸葛亮考验刘备的“真诚度”扯不上关系,甚至连礼贤下士都算不上。要知道,这时的刘备已经落魄到“上无片瓦盖顶,下无立锥之地”的地步,他有什么资本去礼贤下士。礼贤下士都是那种双方一高一低,或者至少应该身份平等的存在。

其二、当时诸葛亮与刘备所处的位置,诸葛亮处于“上手”,而刘备只是连个“下手”都不如的追求者。

诸葛亮当时处于“闲云野鹤”般的自由状态,这符合汉末时期儒生的入世状态。且出不出山也并不影响他“文智无双”的名号,而且其追求者众多,甚至连最强大的军阀曹操都亲自致信请其出山。足见诸葛亮是处于一个“待价而沽”的状态。

反观刘备,则是一种完全相反的状态,自东汉中平元年(184年)逐鹿中原后,二十三年过去了,仍然几无立足之地,甚至濒临被曹操赶尽杀绝的境地。好不容易得到一位“大才”徐庶的襄助,却还被曹操用计赚走,所以,他必须能够请得诸葛亮出山。

其三、在徐庶亲自登门造访,为刘备做说客时,被诸葛亮无情拒绝,并被当面怒斥。

《三国演义》载:“亮作色而言:‘汝以我为享祭之牺牲乎!’拂袖而入。庶乃满面羞惭,不辞而退。”

这句话说明两个方面。一方面,徐庶并无把握诸葛亮能够出山,所以要为刘备打前站,做说客;另一方面,诸葛亮对于徐庶这种安排十分的反感,甚至出现了当面怒斥的行为,这在古代文人之间的交流中极为罕见。

其四、从后续诸葛亮的行为上能够看出,其根本就不认可刘备,这只是刘备的一厢情愿。

诸葛亮在将徐庶斥走后,就自顾自的潇洒游玩去了。我们站在一个正常逻辑上来思考这件事。假如我们有个朋友告诉我们,未来一段时间会有一个人来登门拜访,请务必接纳,即便内心有一千一万个不愿意,但是出于对两者情谊的考虑,是不是也得在家等着,不要出远门。

可是看看我们的“智圣”诸葛亮先生,跟个没事人似的,潇洒出门玩去了。其实,这本身就说明诸葛亮排斥刘备的摆放及聘请。

其五、刘备得诸葛亮,更多的是感情投资、天命以及刘备的审时度势所导致的结果。

第一次,拜访诸葛亮,是“感情投资”,在没有任何感情铺垫的基础上,刘备很自然的受挫了。第二次,是“天命”,暴雪伴随,在风雪中等待多时,令刘备的“三顾”显得含金量十足。第三次是“审时度势”,在看到诸葛亮午休不予接见他的情况下,自站于堂下,静默守候,将堂堂一位皇叔的姿态放低到尘埃里,这不能不为人所动容。

所以,自然而然的,我们的大贤诸葛亮先生,决定出山了。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看出,刘备追求诸葛亮的过程,从一开始就不是所谓的“诸葛亮考验刘备”。有的只是诸葛亮的强烈抵触,以及刘备作为一名即将被剿灭的军阀的不懈追求。只是从最终的结果来看,似乎符合“考验”之说,但是遍观整个过程,从未体现过这一点。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