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父与女》:眷恋与思念背后 蕴含着对成长历程哲理性的沉思

《父与女》:眷恋与思念背后 蕴含着对成长历程哲理性的沉思

时间:2021-11-19 09:38:25

相关推荐

《父与女》:眷恋与思念背后 蕴含着对成长历程哲理性的沉思

Father and daughter is a film about longing,the kind of longing which quietly,yet totally,affects our lives.——迈克尔·杜德维特

《父与女》是动画导演迈克尔·杜德维特创作的动画短片,于2001年上映。该短片时长8分钟,获得了第 73 届奥斯卡佳动画短片大奖、第54 届英国电影学院佳动画片提名。

短片的情节很简单,讲述了一位父亲带着女儿骑自行车,他们来到一个湖边,父亲坐上小船离开。在之后的岁月里,女儿经常骑着自行车到湖边眺望,等待父亲回来。

一个简单的故事能从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备受观众喜爱,这得益于它的主题以及创作手法。这部短片虽然只有8分钟,但里面蕴含的细节与情感却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导演将女儿对父亲一生的眷恋和思念都浓缩在这短短的8分钟里。

很多人都从女儿对父亲一生的守望、父女间深厚的情感来解读这部短片,但这不足以说明短片的魅力所在。因此,本文我将从线性省略的叙事方式出发,结合电影符号的象征意义来谈谈这部短片是如何在有限的时空内传递情感、呈现主题的。在本文第三部分,我将谈谈父女亲情背后导演对生死及个人成长的哲理性沉思。

01、采用第三视角下的古典叙事结构,将小女孩的成长过程分为3个阶段,利用开放式结局对父女亲情进行重新解读

①采用古典叙事结构,将小女孩成长过程分为3个阶段

这部短片中,小女孩一共骑行了11次,根据故事内容可以把这11次的骑行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女儿与父亲一起骑到湖边,父女依依惜别。第二阶段是女儿从小女孩、少女、中年妇女到老妪,在等待中老去。第三阶段是女儿已经步履蹒跚,独自走向湖中,意外与父亲重逢。这部短片采用了三段式叙事结构,属于古典叙事结构,按照线性的时序来展示故事。在情节把控上,省去不必要的事件,将女儿的一生浓缩到这短短的8分钟内,用8分钟的时长来展示女儿对父亲的守望。

短片省略了很多情节,那它是如何推进故事、呈现主题的呢?短片中不断出现女儿往返湖边的情景,每次路过湖边,她都会驻足,眺望父亲离开的方向。用11次骑行的情节,来展示时间的变化,从而向观众展示女儿成长的过程。

在11次骑行中,导演用到了自行车、湖、白杨树、船等元素,通过这些元素将故事串起来。

②采用极简的叙事风格:模糊情节,舍弃对白

简约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60年代所兴起的一个艺术派系,以最原初的物自身或形式展示于观者面前为表现方式,意图消弥作者借着作品对观者意识的压迫性,让观者自主参与对作品的建构,最终成为作品在不特定限制下的作者。

简单来说,极简主义就是要摒弃繁琐、细枝末节的东西,追求简洁和本质。这在《父与女》这部短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首先,在故事情节上,导演摒弃无关的情节,只截取了女儿骑行的相关部分。《父与女》主要表现的是父女之情,所以短片中没有出现母亲。女儿的丈夫、孩子、朋友也都是用剪影一笔带过。

其次,在画面呈现上,导演采用了单调的色彩和简单的人物形象。短片中,没有出现任何鲜艳多彩的颜色,而是用了黑、白、昏黄等色彩。人物、事物以线条勾勒为主,线条简练,连人物的表情都没有刻画。

最后,弃用对白,用背景乐表现主人公心境。短片中没有出现对话和对比,通过背景乐的变化,来突出女儿当下的心情。

总之,《父与女》这部短片在故事情节、画面呈现、人物对白等方面,都体现了极简主义的艺术风格,以少见多,通过细节、动作等元素来呈现主题。

③重新解读父女之情,用开放式的结局升华主题

龙应台在《目送》里写过非常经典的句子: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而这部短片,却给我们展现了不同的父女母子关系。父亲在女儿年幼时便离开,女儿终其一生都在等待父亲,她盼望有一天能与父亲重逢。

短片结尾,女孩蜷缩在父亲曾经乘坐的小船里。忽然,她感受到了父亲的气息,朝着前方奔跑,与父亲重逢,与开头相呼应。我们不知道这是女孩的梦境还是在彼岸的世界,但不管怎样,她与朝思暮想的父亲重逢了,她跑过去与父亲相拥,升华了整个短片的主题。

02、图形和符号给予观众强烈的心理暗示,通过反复出现的符号暗示电影主题,把观众带入更深层次的意境中

很多电影都会采用寓情于物的创作手法,通过特定的景物来表达主人公的情感。《父与女》这部短片也不例外,今天我就来谈谈短片中三个反复出现的景物所代表的意义。

①车轮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自行车贯穿于整部短片,如果说自行车象征着生命,那么车轮则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展示车轮的镜头大多是特写镜头,这在这部短片中很少见,短片主要用到了远景镜头。

曹文轩在《小说门》里说道 :

“东方哲学里,时间常被看成是圆形的———像轮子的运转一样。在这里,时间获得了两个形象———一辆金泽闪闪的马车,在一直向前,而它的轮子,却只在作相对的圆周运动———一个时间向前,一个时间在循环。”

短片中,车轮滚动的速度和频率是有所变化的,它代表了女儿生命的活力。比如,在与父亲一起骑行时,女儿还年幼,上坡时速度较快,这表示女儿的生命力旺盛,在父亲的庇护下她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导演把女儿一生的经历都具象化到自行车及车轮的滚动里。通过特写镜头,观众们能从滚动的车轮里看到四季轮回,时光流逝,也能看到女孩的生命历程。

②湖象征着死亡与归宿

除了自行车及车轮,湖也是短片中反复出现的景物。影片开头,父亲停下自行车,慢慢走向湖边的小船,划着小船离开,再也没有回来。

湖在这里象征着死亡。在父亲走后,女儿每次路过湖边都会驻足眺望,像是在等待远方的父亲归来。然而,终其一生都没有等到父亲。

短片的结尾与开头相呼应,结尾处的女儿已经是一个年迈的老人,她颤颤巍巍地走向湖中,躺在父亲曾经乘坐的船中,仿佛是年幼时依偎在父亲的怀中。到这里,女儿已经年迈,她走向湖中暗示着她走向人生的归宿。

③白杨树象征着父亲高大的形象

短片中,湖堤上种了一排白杨树。一开始,画面中只出现了两棵白杨树。父亲临走前,把自行车靠在其中一棵树旁,与女儿在树旁依依惜别。此后,白杨树旁成了女儿缅怀和守望父亲的地方。

矛盾先生曾在《白杨礼赞》中这样赞美白杨树:

“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白杨树高大挺拔,生命力顽强。所以经常被用来比喻坚强不屈、力争上游的人。短片中,导演用了白杨树而非其它植物,是在用白杨树来比喻父亲的形象。

虽然父亲在女儿年幼时就离开了,但他在女儿心中的形象一直是高大挺拔、不折不挠。而白杨树所代表的精神也陪伴女儿走过一生,引导她克服遇到的艰难。

03、在没有对白的短片中,动作细节、经典场景、电影名字都是导演呈现电影主题的方式,父女之情的背后是对生与死的思考,独特的呈现方式让生与死具有了独特的审美价值

在一部8分钟的短片中,如何生动地表现人物心理和呈现主题是对导演的一个考验。《父与女》中,导演善于运用动作细节来刻画人物内心,通过经典场景的重复出现来具象化女儿的一生。

①通过动作细节衬托女孩内心的孤独及其对父亲的眷恋

短片中没有对话,也没有对白。导演通过动作细节来呈现女孩的情感。女孩骑自行车是贯穿整部短片的线索,呈现了她从小女孩变成少女、妇女,直到老妪的过程。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女孩骑车上坡时的速度、状态都具有不同的深刻内涵。

女孩第三次和第五次骑车的场景中,她在上坡的时候动作显得很吃力。这是为了表现失去父亲的庇护,女儿在生活会比同龄的孩子更艰难。

在女儿最后一次跟自行车出现的场景中,她已经是一个年迈的老人,她推着自行车颤颤巍巍地走在湖堤上。到了父亲曾经停车的白杨树旁,女儿也想把自行车停下。可是车子总是一次次倒下,最后女儿决定不再把车扶起。这暗示了女儿到了体力不支的年纪,为她后面一步步走向湖中做铺垫。

值得注意的是,女儿每次来到湖边,都会朝父亲离开的方向眺望。这个翘首的动作表现了女儿对父亲深深的思念。短片聚焦于女孩与自行车之间的关系,通过骑车(或推车)的动作,来表现女孩的经历和变化。

另外,影片中多次出现女孩顶着寒风艰难前行的场景,这象征了我们人生道路上遇到的风风雨雨,也许我们都应该像这个小女孩一样,无论多么艰难,都要学会独立地克服困难。

②将女儿一生的经历浓缩于一个经典场景

这部短片的表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与散文有点相似,形散神不散。8分钟的短片意味着空间和时间极其有限。所以导演将短片浓缩于一个生活场景。片中的场景大部分取自荷兰中部广阔的平原——导演的家乡。

导演的呈现方式,就像是散文中用的排比手法。从陡坡到湖堤这一段路是短片中重复出现的场景。女儿在不同的年纪出现:一开始是与父亲,后来是跟朋友,再后来是与丈夫、孩子,最后一个人。

导演通过女孩不断往返,把她的一生浓缩于一个经典的场景。在这个场景中,导演用到了大量的远景镜头,营造出一个空旷的虚无感。整个画面虽然平静,但昏暗的色调却给人一种悲伤的感觉,让观众对小女孩的孤独和眷恋感同身受。

③电影名字高度概括影片内容和深刻主题

这部电影的英语名字是《Father and Daughter》,中文译名是《父与女》。片名简单朴素,高度概括了短片的主角。通过片名,我们能大致猜出短片要讲的内容和主题。

不过我更喜欢日文译名:《岸边的两个人》。

“岸边”突出了界限。在短片中,湖象征着死亡,岸上则象征着生命。“岸边”其实可以理解为生与死的界限。

“两个人”在短片中指的是父亲和女儿。但如果引申开来,可以把“两个人”理解成我们自己和我们身边的亲人。因为短片中父亲与女儿所面对的生与死,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问题。

日文译名《岸边的两个人》的表达方式,其实与余光中先生在《乡愁》中那句“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总结一下:

《父与女》这部短片表达的不仅仅是父女之间的深厚的感情,更是对生与死、个人成长的一种探讨。尤其是在情节设置和电影符号中,将这种对生命、成长的思考表现得非常深刻。

短片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有机结合,围绕了女孩对父亲的等待展开,通过简短的篇幅表现出深刻的内涵,引起观众对亲情、生死、成长的思考。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