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静海融媒记者蹲点日记:“养牛专业村”里的“牛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静海融媒记者蹲点日记:“养牛专业村”里的“牛

时间:2018-08-05 11:05:22

相关推荐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静海融媒记者蹲点日记:“养牛专业村”里的“牛

肉牛养殖大户慕全喜是镇原县的“名人”。据说,他不仅靠养牛增收致富,还将自己积累的经验和技术无偿传授给乡邻。在他的带动下,镇原县新城镇孙庵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养牛专业村”,村民依靠养牛走上了致富路。今天,我们一早便出发,前往慕全喜的家中一探究竟。

“哞......哞......”隔着圈舍,从远处就能听见阵阵的牛叫声,走近一看,几十头牛正低头吃着草料,时不时还向外张望。慕全喜正精心呵护着他的这些“宝贝”,一会儿摸摸牛的犄角,一会儿给牛添些饲料。这些身健体壮的“家伙”,已然成为这里脱贫路上的“致富牛”。

新城镇润钰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慕全喜的妻子王小玲在铡草

“现在村里家家户户都养起了牛,自家种的玉米不够喂,我们都要从其他村买玉米、干草回来。现在,家家户户都有专门粉碎干草的机器,操作也方便。”说着说着,慕全喜暂时放下了手里的活儿,兴冲冲地给我们介绍起了他的“牛娃子们”。村干部告诉我们,的时候,慕全喜便成立了镇原县润钰养殖专业合作社,目前肉牛存栏50多头,每头成年牛的市场均价在2万元左右。

新城镇润钰养殖专业合作社内的牛棚

说起“牛”这个话题,慕全喜便“刹不住车”,滔滔不绝地和我们讲起了村里百姓养牛的那些事儿。这时候,在一旁铡草的王小玲接过了话茬,“前些年,老慕一直在外面打工,老母亲瘫痪在床,我既要照顾母亲和小孩,还要养猪、种庄稼,实在顾不过来。后来老慕为了能让我好过一些,就回到了家里。”一家人要生活,没有了慕全喜的务工收入,就还得再寻个挣钱的门路,渐渐地,他们便把目光集中在了收益慢却稳定的肉牛养殖上。

从刚开始的20多头到现在的50多头,养牛让慕全喜成为孙庵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靠养牛富起来的慕全喜,为全村群众脱贫致富提供了样板。村上因势利导,按照“党支部+协会+合作社+规模户”的产业发展模式,组织成立了养牛协会,吸收养牛户、贫困户加入协会,协会会员达到355人,其中贫困户150人,不定期举办技术培训,推广饲料科学配比、疫病防治等实用性技术,引导全村群众发展养牛产业。

“刚开始,大家都束手束脚,不敢放手去做。”养牛协会会长慕小伟回忆道,村里多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就连村主任选举大会也不忘给村民普及肉牛产业的优势。村民们也经常看到电视上、手机里来自静海的扶贫干部带来的新理念、新想法,再加上政府产业奖补资金,越来越多的村民改变了老观念、老路子,开始主动学习养牛技术,了解市场行情。

我们也了解到,现在,孙庵村已经成为以鑫犇旺、兴旺、润钰3个标准化养殖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带动的专业养牛村。全村养牛户达到523户,占全村的70%,年存栏2200多头,户均养牛达到3头,养牛年收入达到1000余万元,养牛已经成为全村的主导产业。

记者手记:“斩断穷根勤为本,脱贫致富闯当先”。慕全喜通过养牛成为致富带头人的故事传遍了十里八村,而在政策支撑、干部支持下,越来越多的镇原百姓逐渐内生出对脱贫致富的信心,向着更光明的未来走去......

来源:静海融媒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静海融媒记者蹲点日记:“养牛专业村”里的“牛故事”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