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蒙古国出土一石碑 上书两种文字 当地人看不懂 中国人却看得懂

蒙古国出土一石碑 上书两种文字 当地人看不懂 中国人却看得懂

时间:2020-08-09 00:06:16

相关推荐

蒙古国出土一石碑 上书两种文字 当地人看不懂 中国人却看得懂

为了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蒙古国非常重视国家的考古发掘工作,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蒙古国就开始了对境内部分历史遗迹的考古发掘。但是在考古过程中,蒙古国却遇到了一个瓶颈,那就是不认识自己祖先的文字。

比如1953年,在蒙古国北部的库苏古尔省,发现了一处元朝时期的历史遗迹。经过蒙古国考古人员的发掘之后,一批珍贵的文物随之出土。在所有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一块石碑。这块石碑高144厘米,宽78厘米,厚20厘米,上面刻有两种文字,分别为汉字和传统蒙古文。

其中汉字268个,分别是抬头五个大字,以及右侧12行小字。传统蒙古文只有三行,刻在石碑的左侧。这块石碑出土后,发生了一件很尴尬的事,当地人只能分辨两种文字的类型,但表达了什么内容,他们却不得而知。最后没办法,还是找了相关懂得汉文和传统蒙古文的专家,才搞清石碑的具体内容。

原来这是一件蒙古帝国时代,为蒙哥汗祈福的石碑。蒙哥是成吉思汗之孙,托雷的长子,忽必烈的哥哥,1209年生于漠北草原,1251年继位蒙古大汗。蒙哥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收服了高丽,灭亡了大理,只是没有灭亡南宋,最后于1259年,死在了四川东钓鱼山下。

这块石碑立于1257年,也就是蒙哥去世前两年,立碑人名叫八立托,是成吉思汗的外孙,斡亦剌部首领忽都合别乞之孙,脱劣勒赤与成吉思汗女扯扯干公主次子,和蒙哥的关系为表兄弟,后来八立托又娶了悉基公主为妻,成了皇室驸马。1257年,为了祝福蒙哥寿辰,以及率军南征,八立托在其夏营地德勒格尔木伦河附近,建了一座寺庙,并立碑为蒙哥汗祈福祝寿。

碑文抬头五个大字为“释迦院碑记”,蒙文具体内容为:“祝蒙哥合罕万寿无疆,愿此福分荫及子孙后代,八立托立碑”。汉文损坏的文字较多,提到了释迦院的原址,本在长安,库苏古尔地区的释迦院相当于重建,其他内容基本也是祈福国泰民安,以及对蒙哥的祝福。最后立碑时间为“丁巳(蒙哥汗七年,1257)季夏中旬后五日,立碑人“驸马八立托,公主”。

值得一提的是,1257年,南宋仍然存在,而这块石碑却用蒙古文和汉文两种文字书写,这着实有点奇怪,但仔细一想,也不足为奇。因为早在1234年,蒙古灭金后,淮河以北地区已被蒙古大军控制,这就使得他们可以广泛接触中原文化,用两种文字书写,也间接说明了当时的一些蒙古贵族已经接受了中原文化。

如今,石碑被收藏在蒙古国家博物馆,是研究斡亦剌历史和宗教信仰的珍贵资料,也是今存为数不多,弥足珍贵的早期蒙古文字实物资料之一。不过长期以来,蒙古国当地人却看不懂石碑的内容。看不懂汉字,并不奇怪,因为自从脱离中国之后,蒙古国当地和中国有关的文化元素基本被破坏殆尽,但看不懂传统蒙古文就有些奇怪了。

传统蒙古文又叫做回鹘式蒙古文,自1204年成吉思汗崛起之后创制,一直是蒙古族的传统文字。我国的蒙古族一直使用回鹘式蒙古文,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但外蒙脱离中国后,由于受到苏联的影响,开始使用以斯拉夫字母为基础创制的西里尔蒙古文,全面抛弃了祖宗的文字。西里尔蒙古文又叫做斯拉夫蒙古文,外来词汇较多,可以从左向右横写,方便排版,但同时也没有了传统蒙古文书写迅速,兼顾不同方言的优点。而且和传统蒙古文相比,西里尔蒙古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就比如这块石碑,蒙古国当地人看不懂,我们中国人却看得懂。为了消除这种不利影响,近年来,蒙古国一直在推广传统蒙古文的使用,不过推广文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蒙古国如想全面恢复传统蒙古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