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欲知孔子离不开《论语》 而李长之《孔子的故事》是首选阅读书目

欲知孔子离不开《论语》 而李长之《孔子的故事》是首选阅读书目

时间:2023-01-15 04:10:33

相关推荐

欲知孔子离不开《论语》 而李长之《孔子的故事》是首选阅读书目

语易文化倾情推荐:李长之《孔子的故事》,这才是有血有肉的孔子!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

导读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孔子十五岁时,就立下了要好好学习各种知识和本领的志愿。三十岁时,他放佛对任何事都有个主意了。四十岁时,他心里就更亮堂了,什么话也迷惑不住他了。五十岁时,他觉得事情成不成都取决于命。六十岁时,他耳朵里听到任何不如意的话,也能冷静地去分析,犯不上生气了。七十岁时,他才做到无拘无束,可是一举一动,也都离不了谱儿。——据李长之《孔子的故事》整理

评价

活了七十三岁的孔子,虽未了却自己的“生前事”,但“死后名”却被世人传播四方。据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接自己去”的民间谚语,就来自孔子和孟子的享年,孟子活了八十四岁。语易虽一介草民,但偶尔也会想:孔子的一生是怎样度过的?时人是怎样评价孔子的?孔子开创的儒学为何影响巨远?这些问题似乎可以在著名学者李长之的《孔子的故事》一书中得到解答。

《孔子的故事》出版于1956年,李长之时年46岁。李长之用惟妙惟肖而不失原意的语言,活灵活现地勾勒出孔子跌宕起伏的一生。李长之认为,孔子“所处的时代还是奴隶制时代而不是封建时代”,并把碰壁的根本原因归究于他没有完全突破旧的等级秩序,而且新思想又与当时的变革现实相矛盾。“他有进步面,有落后面,有软弱处,而进步面是主要的,这就是我对孔子的估价。”

曲阜孔庙

十五立志

孔子的祖先曾是贵族,但到孔子时早已没落。孔子的父亲孔纥,字叔梁,是个武官。大房施氏生了九个女儿,但没有儿子;二房生了长子伯尼,又叫孟皮,却有足疾;三房颜徵在生了次子孔丘,字仲尼,据说“生而七漏”。伯是老大,仲是老二,故有“孔老二”之说。孔子的父母年龄相差悬殊,颜徵在时年不满二十岁,而孔纥已经六十六岁了。因不符合礼制,颜徵在过得不称心。

更不幸的是孔子三岁时,父亲便去世了,悲催的是连父亲的坟墓都不被允许告知。孔子的幼年可谓是孤苦可怜,以致于连个像样的玩具都没有,只能拿着盘碗模仿些祭祀行礼的仪式,这让他过早地感受到了人情冷暖,养成了谨慎敏感的性格。孔子八岁的时候,开始崇拜一个叫季札的吴国人,季札对鲁国还保存着较为完备的周朝乐歌非常赞赏。孔子整理《诗经》时,就深受其影响。

穷困的生活并没有把健壮的孔子击倒,而是精力充沛地发奋学习,“在十五岁已经立下了要好好学习各种知识和本领的志愿”。孔子十七岁的时候,母亲去世。幸亏一个叫曼父的人的母亲,告诉了他父亲的墓地,孔子才得以把他的母亲和父亲合葬。有一次,孔子得知鲁国的贵族季氏正在宴请名流,穿着孝服就跑去了,结果却被家臣阳虎以“叫花子”为由把少不更事的孔子撵走了。

三十而立

孔子知耻而后勇,逐渐成了博学多能的人,而孔子却谦虚地说,他只会赶马车。因为“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之中,只有“御”被认为是最底下的本领。孔子十九岁时,和亓官氏结婚,一年后有了一个唯一的儿子。因鲁国的国君向他贺喜时,送了一条大鲤鱼,孔子便给孩子取名为孔鲤,号伯鱼。可见孔子虽然只有二十岁,但已经得到一国之君的赏识了,可惜未受重用。

历久弥新的《论语》

孔子在二十六七岁的时候,才得以有过管牛羊和当会计的差事。孔子对此认为,“我往日没有得到从政的机会,可是我因此有了学会各种本领的工夫”。孔子三十岁时,为郑国的大夫子产逝世而痛哭,并称赞他是宽厚慈爱的人。“我到了三十岁的时候,放佛对任何事都有个主意了。”孔子开始有了第一批弟子,其中包括子路、颜路和曾点,而子路跟随孔子差不多竟有四十年之久。

孔子虽然把贵族垄断的文化教育普及给一般人,但是也有个条件“只要谁拿十条干肉来作入学礼,我没有不教他的”。孔子到洛阳去拜见当时担任保管文物工作的老子具有重大的意义。老子认为孔子应该“去掉骄傲,去掉很多的贪恋,去掉一些架子,去掉一些妄想,这对你都是没有好处的,一切事不要太任自己的性”。孔子回去后,对弟子们说“老子就像龙一样”让人捉摸不透。

孔子见过老子后,虽然变得更加成熟起来,但仍希望有机会在从政方面施展抱负。孔子曾这样安慰自己,“不愁没有地位,愁的是自己没有成套的东西;不愁人家不知道,只要自己有了成套的东西,自然会有人知道”,可惜机会仍然没有到来。三十五岁的孔子,想在齐国大干一场,却因其繁琐的改革措施被晏婴击中要害,加之齐国的贵族想陷害他,使得齐景公压根就不想重用他。

孔子讲学

四十不惑

孔子回到混乱的鲁国时,虽然已经三十七岁了,但他仍在等待着从政的机会。“我到了四十岁,就心里更亮堂,什么话也迷惑不住我了。”转眼间,又过了十年,孔子的心开始淡定下来,把精力主要放在教育事业上,并说“我五十岁了,事情成不成是命呵”,“我的志愿是:老的过安稳日子,朋友相信我,年轻的对我挺怀念”。孔子五十一岁时,终于在鲁国当了中都宰开始从政。

五十知天命

孔子干得很有政绩,一路升任司空,又升为司寇,可谓是真正参与政治了,并在对齐国的外交上取得重大胜利,并削弱了鲁国的贵族势力。齐国因害怕鲁国继续强大,便送了八十名美女和一百二十匹好马给鲁国国君,加上国内当权派也怕孔子长久搞下去会削弱到自己的势力,结果齐国离间成功了。五十五岁的孔子带着弟子投奔卫国,却在卫国受到国君的监视,于是又离开了卫国。

当有人说孔子像条丧家狗时,他竟笑着说:“一个人的长相是不足为凭的。说我像条丧家狗,倒一点不错!一点不错!”在过匡城的时候,孔子和弟子又被匡城的人包围了,后来经过武装战斗才得以解围。想到晋国,却恰逢晋国国内正在进行着战争。于是,孔子又折回卫国,度过了不愉快的三年时光,并说“我没见过看重道德像看重美色那样的人”!卫国政变后,孔子到了宋国。

六十耳顺

孔子和弟子在大树底下正温习学过的礼仪,宋国司马桓魋却带人砍倒了大树,还要杀孔子。于是,孔子又到了陈国。陈国的国君很平庸,经常受到吴国和楚国的欺凌。此时,正是吴王夫差打败越王勾践的第三年,而孔子停留在陈国三年“也没能取得什么显著成绩”。孔子说:“我在六十岁上,耳朵里听到任何不如意的话,也能冷静地去分析,犯不上生气了。”孔子又要到楚国去。

孔子在外漂泊了十四年

从陈国到楚国,必须经过蔡国的负函,而此时正值吴楚交战。孔子和弟子在路上就被乱兵围住了,粮食已经吃光了,甚至有些人已经病倒了。弟子们越来越沉不住气了,但是孔子照常给弟子们讲学、弹琴、唱歌,并解答弟子们心中的疑问,其实孔子是在自我陶醉。最后,孔子等人终于在楚军的护送下到达了负函。此时的孔子,已经六十三岁了,却遭到了顽固贵族势力的强烈反对。

孔子决定重回卫国,在回卫国的路上,却接二连三地遭到了许多人的嘲讽,这多多少少地引起了孔子思想上的波动。到达卫国后,孔子主张整顿名称的政策却还是不受欢迎。当鲁国到卫国请冉有回去辅佐时,孔子竟得意地大喊“我有回国的希望了”!子贡看出孔子是想回家了,便让冉有想办法把孔子请回去。冉有立功后,果然向季康子推荐了孔子。孔子回国后,已是六十八岁了。

孔子在外漂泊了十四年,虽没有显著的政绩,但他的眼界变得更加宽广了,同时看淡了从政之路。当鲁哀公向孔子请教治国之策时,他只是说“任用好人就是了”。孔子虽然不再热衷参与具体的管理,但不意味着他对政治毫不关心。比如:“国家不怕人少,怕的是贫富不均;不怕穷,怕的是不安定”、“暴政比老虎还可怕”、“如果有大事,我虽然不在位,我还是应该知道的”。

七十不逾矩

晚年的孔子认为,“吃粗菜,喝清水,枕着胳膊睡一觉,这就有很大的乐趣”。李长之认为,孔子“大概在早年所收的弟子是以培养他们从事政治活动为主的,晚年所收的弟子是以培养他们作文化学术工作为主的”,并把教育方法概括为四大特点:因材施教,注重启发,以身作则,踏实虚心。比如:“光是学习,不去思考,就得不到什么;光是思考,不去学习,也是白费精神”。

思无邪的《诗经》

孔子曾说:“我不会创作,我只是转述;我喜欢古代的东西,并且愿意做解释的工作。”孔子编写的《春秋》,“记载一件事情,往往不是写的事情本事怎样,而是写他认为事情应当怎样”,被后世称为“春秋笔法”。孔子在整理《诗经》时,认为“三百多篇诗歌,归结于一句话:思想不要下流”,这代表了孔子“适度而不是过分,健康而不是病态”的艺术要求,至今仍有启示。

在孔子六十九岁时,他唯一的儿子孔鲤去世,享年五十岁,留有一子孔伋,号子思。在孔子七十一岁时,他最得意的弟子颜渊去世,并痛哭地大喊着“老天要了我的命了,老天要了我的命了”!在孔子七十二岁时,他最亲密的弟子子路阵亡了,身体被卫庄公剁成肉酱,孔子赶紧让人把屋里的酱盖起来,只因看了心里难受。孔子七十三岁时病重,七天后不治身亡,弟子们哀痛不已。

孔子死后,很多人为他守坟三年,尤其是子路住了六年才离开。孔子曾说:“我到了七十岁上,才做到无拘无束,可是一举一动,也都离不了谱儿。”弟子们常常思念孔子,并记录下来,于是慢慢地就有了历久弥新的经典之作——《论语》。“到寒冬,人们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是不易凋零的”,这可以说是孔子精神的真实写照。最后,再次感谢李长之先生,为我们奠定了孔子之路。(完)

谢谢关注·语易文化·欢迎转发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