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致敬|带着钟南山院士团队战术 抗非英雄徐远达逆行武汉

致敬|带着钟南山院士团队战术 抗非英雄徐远达逆行武汉

时间:2022-02-09 17:56:27

相关推荐

致敬|带着钟南山院士团队战术 抗非英雄徐远达逆行武汉

前,非典肆虐,他冲在一线,后,新冠肺炎爆发,他再次请缨驰援。

在武汉工作近两个月了,“每天不进去看一看病人觉都睡不着。”这已成了他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他是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研院第五党支部书记、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51岁共产党员徐远达。

▲徐远达

最难的是头两个星期

咬牙扛下来

年末岁初,新冠肺炎疫情从武汉爆发,迅速蔓延全国,阴霾笼罩中国大地,防疫工作进入战时状态。

作为经历过非典的老将,徐远达预感,这将又是一场硬仗。

除夕夜(1月23日),科室年轻同事桑岭受国家指派前往武汉支援,曾经的“抗非”主战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广医一院”)8楼ICU里的“火药味”愈发浓烈。

徐远达暗自铆足了劲,要跟这场来势汹汹的病毒“大干一场”。

1月26日,医院接收了第一个从外院转过来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战“疫”正式打响了。

作为党支部书记,徐远达走在最前面,白天在ICU里面参与危重症患者救治工作,工作之余,晚上认真学习诊疗指南及防控指南。

当医院再次接到组派医疗队援助湖北指令时,徐远达毫不犹豫报了名。

五天后,他如愿成为广医一院第三批援助武汉医疗队队员之一。徐远达坦言,虽然之前随黎毅敏教授去了湛江、深圳、珠海会诊,病区里也收治了几例危重病人,但接触时间不长,这个新病毒的发展规律有待摸索。“出发前,当时心里仍有一丝忐忑。”

但是,国家有难,共产党员就应该先上!

徐远达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发挥作用,“抗非”经验和呼吸重症的技术优势带到武汉战场,“我们是钟南山院士团队,绝对不能辜负国家和人民的期望。”

一行夜路,飞驰的高铁上,徐远达静静地望着窗外万家灯火,没有跟队友太多交流,脑海里面不断闪现着这半个多月来的会诊画面,反复思量治疗过的新冠肺炎危重患者各种情况与诊治策略,尽可能从中找出这种病毒的“破绽”,为驰援武汉工作做好充足准备。

抵达武汉第2天,在领队张挪富副院长带领下,医疗队立即进驻武汉协和西院,并接管ICU病区。“最危重的病人送到我这里来!”抗击非典时期,钟南山院士掷地有声的话,在武汉再次得以践行。

然而,医疗队很快发现,这里的ICU感染防控措施不过关,不符合收治传染病人要求。

结合20多年呼吸传染病重症救治的工作经验,徐远达为该院ICU改造贡献了两个方案:一是在病房安装一个带有过滤效果的抽风口;二是关闭正压,采取开窗通风的方式。

考虑到方案一工程大、耗时长,医疗队决定采用第二个方案。

▲徐远达现场为改造缓冲区提供意见

花了一天半的时间,顺利改造完成。2月3日晚8点半,协和西院重症病房正式开始接收病人。徐远达接收了第一位外院转入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并及时为其完成气管插管。

作为临时行政主任,徐远达负责整个医疗组的统筹工作。然而,面对一个新的环境、一群从未接触过的同行,大家的工作习惯、思维方法有所不同,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合理排班、调动起所有人的积极性……这对有着二十多年工作经验的徐远达来说是一项挑战。病人陆续转了进来,救治工作刻不容缓。

徐远达和张挪富教授一边为重病人制定救治策略,一边与来自不同单位的医疗团队磨合,制定符合临床实际的医疗制度、流程,想办法让大家好好执行。“头两周是最痛苦的阶段”,他坦言。

幸好有“大后方”医院的支持,钟南山院士、黎毅敏教授、刘晓青主任及时给予许多指导建议,让前方战士尽快地调整、适应。

一天两进重症病房

与年轻医生分享“独门秘籍”

扛过了最难熬的头两个星期,各项制度流程逐渐理顺,工作也步入了正轨。

每天早上8点半,徐远达准时出现在交班现场。医疗交班、院感交班、物资交班,他认真听取各方面的工作情况与安排,再参与医疗组的重病例讨论,分析总结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协助张挪富副院长做好行政工作方面的安排与部署。

上午十点半,徐远达会按照规定严格穿戴好防护服,带着医生进入隔离病房查房。

跟随他查房的医生发现,每次进入隔离病房,徐远达都会拿着一张密密麻麻写满字的纸,上面清楚地记录着病区每位患者的基本信息和呼吸机支持参数,激素、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种类以及患者需要关注的医疗要点等内容,久而久之,大家都称之为“徐主任的独门秘籍”。

原来,这是他摸索出的一个提高效率的“小妙招”。

“由于穿上护服、勒上N95口罩后,人体容易缺氧和疲劳,大脑思维灵活性会降低,难免出现有所遗漏的情况。”为了及时有效干预患者病情,不放过任何一个细枝末节,徐远达进隔离病房前都会做好功课,提前将每位患者当前的详细诊疗信息记录下来,以便查房时万一出现病情变化可迅速有效做出决断和处理。

徐远达还将这个“小妙招”分享给队员,建议他们也一起带上“葵花宝典”进病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新冠肺炎没有特效药,但方法是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将每位患者的诊疗方法及效果记录在纸上,方便有效总结患者的诊疗计划。”

为了节约防护物资,避免反复出入引起院感隐患,徐远达连续查房两三个小时后,并没有选择离开病区透一下气休息一会,而是从病人通道去其他病区进行会诊,确定当日转入ICU的人员名单。“我们的污染区是相通的,穿着防护服就可以直接去会诊,还可节省一套防护服。”徐远达有点得意地说。

最多一次会诊,徐远达连续看了七八个危重症患者,这样一圈下来,到下午两点左右才能离开病房,穿在里面的衣服全部湿透,甚至能拧出水来,“当了这么多年ICU医生,我已经养成了一个ICU胃,两三点吃午饭很正常,习惯了。”他不自觉地又开起玩笑。

到了下午,徐远达会处理一些行政事务,或参与广医一院钟南山院士团队远程会诊,组织专家组讨论危重病例的治疗方案。

晚上五六点,他又再次穿戴好防护服进隔离病房查看病人。尽管经过多方协调,办公室配备了对讲机和视频监视屏幕,可以指导医护人员操作,但是徐远达仍然坚持走到床边查房,“如果不进去看看,我实在不放心。”朴实无华的一番话,感动了患者,也激励着年轻队员。

▲脱下防护服的徐远达,全身湿透

医学前辈们的那句“哪里有重症患者,重症医生就在哪里”,徐远达一直铭记于心。在新冠肺炎没有特效药物的情况下,他更真切体会到“方法是在实践中摸索”“理论来自于实践”的含义。

超负荷的高强度工作,也有让这位“抗非”勇士体力不支的时候,实在太累时,他就在办公室椅子上稍稍眯一会,调整一下再继续奋战。

夜深人静时,这位慈父般的ICU人仍在病区逡巡,那并不高大的身影,诠释着这位奋战一线的共产党员的初心与大医情怀。

对病人一丝不苟

对自己却经常善忘

徐远达对待病人一丝不苟,对自己却常常“将就凑合”。

一次,有位患者病情恶化,突发血压低、心率快,血氧饱和度下降至85%以下。正在查房的徐远达立即组织抢救,调节有创呼吸机参数,让护士抽快速血气分析,静脉泵入去甲肾上腺素、补液等一番对症治疗后,患者血氧饱和度达到93%,但血压仍然不稳定。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隔壁床的患者也出现突发状况,徐远达又急忙带领医护人员进行抢救。

等到两位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生命体征平稳,徐远达才放心地离开。这时候,已经是下午两点多了。

有时出舱后,还没来得及喘口气歇一会,又接到其他病区会诊的紧急通知,徐远达马不停蹄地赶赴会诊楼层。回来之后,得知晚上有新收重症患者,徐远达便会第三次进舱指导抢救工作。

一天下来,在查房、抢救、会诊、新收、抢救中渡过,经常会忘了吃饭这回事。队员们不忍心,劝他多吃点,他总是笑笑:“真的吃不下了!”想为他准备些爱吃的,能吃的,他总是笑笑:“我都可以的!”

▲实在太累时,徐远达就在办公室椅子上稍稍眯一会调整状态

徐远达忘我工作的精神,在前的抗非战场上,已经开始了。三个月没有休过假,为抢救病人48小时没有合过眼,“我放心不下这些病人”,同样的话,从前说到了后。

年轻队员里,这些了不起的工作态度,在他看来,却并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别。“我是医生,看护好病人,是我的职责!”一向低调做事的徐远达很少跟人提及非典往事,很多年轻人是在其他前辈们的讲述中得知,这位温文尔雅的ICU老兵是“抗非”英雄,曾因抢救病人而被感染,治愈康复后又马上重回战场,以出色的表现荣获广东省抗击非典一等功。

▲抗击非典,徐远达(左)在分析患者胸片

两位恩师锻造了他的“韧劲”

从2月1日出发前往武汉,徐远达已经在协和西院连续工作近两个月,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尽管,后期国家卫健委、广东省卫健委增派了多支医疗队支援,但作为最初到达的重症医学“核心团队”,徐远达承担的重任超乎想象,除了指导参与救治工作,还要想方设法让这艘装有不同“品牌”发动机的“大船”平稳行驶,“先后有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30多支队伍前来支援,还有很多是非呼吸科、重症科的医护人员,我们要手把手带起来。”

徐远达回忆,曾有个新来的医生穿戴好防护服跟着护士去干活,两个小时之后才发现不太对劲,跟错了人。这也给他提了个醒,每新来一支队伍,都要做一次培训,小到物品摆放位置,大到病区管理,只有队员们了解熟悉后,才能尽量避免犯错。

为此,科室制定新规矩:新队员跟班一周再上岗。为帮助新队员尽快熟悉工作,徐远达每天带领他们进入病房查房,手把手指导如何操作呼吸机、体外膜肺(ECMO),讲解危重症患者的治疗及观察要点,让新队员尽快熟悉患者病情。

徐远达在队伍里就像“糊裱匠”,哪里漏就去补哪里,而他们又不仅仅是“糊裱”,更讲究战略战术,“对我们来说,这又提高了要求,核心团队不允许犯错,不然这艘大船就会失去平衡,怎么能抵御风浪呢?” 徐远达这么要求自己,也是这么带领队员战斗。

虽然不善言辞,但他身上却透露出一股特殊的韧劲。徐远达说,这是得益于两位恩师的言传身教,“我最钦佩两位专家,一位是钟南山院士,一位是侯恕教授,他们可以说是我进入ICU的领路人。”

1992年,徐远达毕业进入广医一院工作,有幸跟随两位专家学习、工作。每个星期天早晨,钟南山院士一定会回医院去ICU床边查房,风雨不改;侯恕教授传授了很多重症基础知识,让他感受到了重症医学的魅力。

两位专家的一言一行深深地影响着他,徐远达也慢慢形成了“少说话,多做事”的性格,而当困难与挑战来临时,他又毫不畏惧,冲锋在前,发挥出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参与新冠肺炎疫情救治工作以来,徐远达很少与家人联系,“特别感谢省市卫生健康委、妇联、工会等单位对前线人员家属的关照,定期送新鲜果蔬生鲜食品到家里,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

谈起今年即将参加高考的儿子有志向学医时,徐远达感到很欣慰,“之前他的态度还不太明朗,这次战‘疫’让他也有一些触动,能学医很好,可以和我一样,去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武汉樱花盛开,英雄回家的日子越来越近。

他们是逆行者,哪怕所有人都谈新冠色变,也敢朝着病毒进军!

他们是钢铁战士,哪怕只有最简单的防护,也要筑成一道健康长城!

他们是白衣天使,哪怕敌人再狡猾再强大,也要挡在死神之前一步不退!

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哪怕脸上手上布满伤痕,也要含着泪把微笑留给病人!

医者仁心、大医精诚、临危不惧、舍生忘死、冲锋在前、无私奉献……

没有一个词汇,能够完全概括他们的伟大;

没有一篇文章,能够真正描绘他们的风采;

他们是民族的脊梁,他们是时代的力量。

为加强对医护人员先进典型和事迹的宣传,彰显“珍爱生命、崇尚科学、乐于奉献、团结进取”的广东医生精神,自2月23日起,启动“致敬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先进典型主题宣传工作,由广东省卫生健康委直属机关党委主办,省卫生健康系统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会、人之初杂志社承办。广东卫生在线同步重磅推出“致敬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栏目,每天将推出一位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生动呈现先进典型可亲可敬、可歌可泣、可学可为的时代风采和精神风貌,讲述一线故事,记录医者情怀。

邀你投稿

在援助湖北医疗队、省内定点救治医院

和基层等战疫一线中

如果你有

医务工作者、防疫人员、基层防控人员的感人故事

欢迎点击以下小程序给广卫君投稿

表现突出、事迹过硬、作出贡献的均可

广东卫生在线“致敬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征稿活动小程序

记者 | 周颖怡

编辑|苏海宁 责编|黎晓心

通讯员 | 韩文青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

点亮小花花,送给我们的抗疫英雄!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