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淬火千年古村落丨取个盼水村名 水火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故事

淬火千年古村落丨取个盼水村名 水火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故事

时间:2024-02-05 05:19:07

相关推荐

淬火千年古村落丨取个盼水村名 水火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故事

读友您好!欢迎浏览《乡约河南》栏目,如想聆听河南乡音,品读河南故事,请点击右上方蓝色“关注”哦!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话题是:淬火上千年的古村落丨取了一个盼水村名,水火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故事?

河南新安,有个甘泉村。她北临黄河,南面畛水,位于豫晋古道之上,小村有烧制陶瓷上千年历史。宋元时期,村子多以烧制钧瓷为主,明末清初黑瓷较为盛行,清朝中晚到民国,民用瓷、黑瓷更为繁荣,鼎盛时期曾被誉为“小洛阳”。随着时代的发展,搪瓷不锈钢餐具品和塑料制品的大量出现,日用陶瓷逐渐萧条。

繁华走远,留下旷古的宁静;岁月斑驳,凝成悠远的乡愁。

入村那天,正值春夏交替,刮着斜斜的风,飘着蒙蒙的雨。

那风,可是宋元的风?

那雨,可是明清的雨?

撑着伞,沿着一条水泥小路,走下一个慢坡,就一下走进了古村落的宁静,沉浸在了岁月的深处。隐隐传来的几声犬吠和鸡鸣,也缥缈成一个前世的梦。

村子在低洼处,随处可见废弃的陶窑、用“笼盔”垒成的墙和沟畔的围挡。

村头巷尾到处都是堆积如山的“笼盔”,专业匠人解释说,“笼盔”就像蒸笼一样,将陶瓷制品扣在里面,防止炉灰掉落在产品上,产品烧制出来后,它的使命也就完成了。烧制陶瓷的时间久了,“笼盔”也日积月累,越来越多。当地人就把它们利用起来,成为村子特有的建筑材料。

当密密麻麻的半圆形“笼盔”排列成墙时,泛着烈火烧制的焦黄,用手触摸,似乎还能感受到火的余温。众多这样的墙高高低低地排开,村子就成了一幅千年的古画。

碾瓷土的石碾还在,马厩的石槽还在,形态各异的河光石铺成宽敞的村道,仿佛一场浩浩的时光的河流刚从这里漫过。

村子紫色的桐花、雪白的槐花开得正盛,成为村子唯美但不华丽的点缀。

雨是有情的吧,有了雨,让古村落有了水洗的清晰;风也是有情的吧,有了风,让古村落弥漫着乡村才有的香。

这就是不老的甘泉,散淡中蕴含着骨质的硬朗,质朴中透着原始的本真。

据说,村子原本只有几户人家、不多的姓氏,因为制陶的兴盛,吸引来了南来北往的商旅过客,有的索性就在村中落户安家,使得村子变成了1700多口人,五六十个姓氏的不小的村子。

在一个破败的院落前,村民告诉说,可别小看这个院落,这里曾是一个生意兴隆、客商汇集的客栈。就是这短短的一句话,院落一下喧闹起来,酒旗招展,红灯高挂,一张张八仙桌摆起的宴席上,觥筹交错,高谈阔论。

在长满野草的石拱桥前,告知这曾是豫晋古道的必经之地。目光从桥洞中穿过,一下就望见了巍峨的汉关、奔腾的黄河和跋涉的驼队。

在一个悠长的胡同前,村民介绍说,这是燕家胡同。燕家曾是一个经营陶瓷的大户,两边的房舍都是燕家的,所以用燕家胡同命名。这悠长的胡同,是不是也蕴藏着比胡同还悠长的往事,是不是也走过了弥漫一世的花香,走过了牵挂一生的月亮。

在一座高高隆起的山堆前,村民振振有词:不要小看这座小山,这可是经年累月村里的窑场倾倒废弃的陶片、瓷片堆积起来的。这样的积存,连接的又该是当年何等兴盛的景象,几十个、上百个烧窑,是不是可以装下一天的彩霞;在裸露着古铜色上身的窑工的身后,排列的该是有着“沙场秋点兵”气势的陶瓷的胚胎和成品。一坛高粱酒下肚,那窑工是不是也会扯起嗓子吼一段豫剧:“见尔等一个个健壮英勇,又好似七郎八虎到宋营……”

是的,“小洛阳”可不是浪得虚名。在这里,每走一步,都会叠印到前人的足迹上,都会踩醒陈年的记忆;每捡起一片陶瓷,都会捡起一段繁华、一段故事。

面对甘泉,耳畔有埙的回声,扯动起无尽的思绪。

想起了求索。那是多么漫长的求索。我们的先人们在山山岭岭间,寻寻觅觅,历经了多少次的尝试,多少场经验的累积,才发现了制陶的瓷土。

想到了灵动。在那没有机械化、自动化的年代,就是凭着手和心的配合,完成了30多道工序。那手,一定是长满老茧的粗糙的手,那心,一定是装满了苦辣酸甜的心,就是这手和心的灵动,有了不亚于刺绣的精致,不亚于诗词推敲的韵致。

想到了智慧。土是沉默千年的土,火是可以焚毁一切的火,窑匠成了“红娘”,成就了土与火旷世的姻缘,跳出了倾国倾城的舞蹈。土的软硬,被拿捏得恰到好处;火温的高低,被调教的婉顺柔从,这样才有了形态各异的陶制品,才有了颜色深与浅、光度暗与亮的“窑变”。

想到了恩情。就是这古老的村子,千余年的岁月,送出了多少的瓷灯、瓷碗、瓷盆、瓷缸,才有了纺线中的光明,才有了口中的滋味,才有了衣衫的整洁,才有了收获的存放。就是这个村子,千余年的岁月,由“官窑”的荣光甘于退居成日用瓷的普通,又因为众多替代品的兴起,变成了无言的沉寂。这多像牵着历史小手的仁慈的父母,看着历史在时代更迭的路上一点点长大,自己由光彩照人的青春走进鬓染霜花的暮年,含辛茹苦,无怨无悔。

当然,村子也没有完全沉默,在几个兴起的陶制品企业中,见到被都市人钟情的豆芽罐。深情地抚摸着一件件精美的豆芽罐,想到了呼唤。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食品安全受到挑战,各种快餐大行其道的今天,一个个豆芽罐是不是在呼唤,它要唤醒我们远离家的灵魂的流浪,唤醒我们舌尖上的绿色、饭碗中烟火味道,就像夕阳西下、炊烟袅袅的村口,母亲呼唤着不知回家的孩子……

村子之所以叫甘泉,是因为村中那眼甘甜的清泉,而今,清泉干涸了。

站在泉的遗址边,感到了莫大的怅然。那清泉,可是母亲耗尽的乳汁。

是的,那甘泉就是母亲耗尽的乳汁,只不过,没有干涸,永远也不会干涸,而是化为了历史成长的滋养,融入了文化永久的血脉,也正无声地浇灌着因长久奔跑而口干舌燥的生活。

远眺,几个撑着花伞放学归来的孩子,从岭上,正蹦蹦跳跳地跑向村子;转身,一位打扮入时、衣着光鲜的女游客,正撑着雨伞,在悠长的巷子里,用如水的双眸,对着古墙凝望。

一动一静,一谐一庄,就这样耐人寻味地与古老的村落定格在一起。

好美呀!心不觉一颤。

撰稿|郭建立 (部分图片来源网路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