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红色音符抗战歌曲|“王二小”是千百个英雄的化身——《歌唱二小放牛郎》创作故事

红色音符抗战歌曲|“王二小”是千百个英雄的化身——《歌唱二小放牛郎》创作故事

时间:2021-12-18 04:47:24

相关推荐

红色音符抗战歌曲|“王二小”是千百个英雄的化身——《歌唱二小放牛郎》创作故事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中华民族是一个历经沧桑和磨难的民族,当我们走在今天、走向明天,永远都不能忘记历史忘记先烈。在抗战时期,诞生了大量优秀的抗战歌曲,这些歌揭露了侵略者的暴行,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山河破碎的悲愤、对家乡的怀念……这些用血泪凝成的歌声,让人激情澎湃、血脉偾张,激发了中华儿女保家卫国、抗战到底的决心和斗志。“王二小”是如何诞生的呢?作曲家的女儿为您讲述。

劫夫在辽宁北镇大庙(资料图)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道哪儿去了,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

时光荏苒,这首家喻户晓的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已在中华大地流传了70余年。借助这首歌曲,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也被广为传颂。这首诞生于抗日战争中期的歌曲究竟是如何被创作出的,而“王二小”是否确有其人?为此,记者采访了作曲家劫夫的女儿李丹丹,请她来讲述歌曲背后的故事。

1942年春,日军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之冀中区进行全面“扫荡”,切断冀中区与北岳、平西、冀东各区的联系,使冀中区陷于孤立,根据地面积大为缩小。5月至6月,日军华北方面军采取“铁壁合围”“反复合击”“分区清剿”“辗转抉剔”等战术,对冀中平原进行残酷“大扫荡”。

中共冀中区委和冀中军区指挥主力部队3万余人,在冀中区人民及北岳、太行、冀东、冀南等区八路军配合下,展开反扫荡作战。这段几乎是晋察冀革命根据地最为艰难的时期被称作“五一”反扫荡,而《歌唱二小放牛郎》就诞生在这个背景之下。

秋后,敌人的“扫荡”终于在我军民奋力抗击下宣告失败,活动于冀西地区西北战地服务团的同志从各地陆续回到灵寿县郭苏河畔的小山村两界峰集中。这时,劫夫在与群众生死与共,一起度过了反扫荡的日子之后,也回到了这里。

一天,劫夫与诗人方冰坐在房东家的场院里晒太阳,谈起各自在反扫荡中接触到的可歌可泣的人物和故事,两人感叹不已,于是,相约把那些动人的故事写出来,纪念英雄、激励民众,也让后人从这些歌里了解这段历史。

方冰是个急性子,马上取出一支钢笔尖,插在高粱秆上,蘸着红药水,在一张麻纸上不一会儿就写出了《歌唱二小放牛郎》等两首歌词。劫夫觉得,歌词很抒情,叙事也很简洁。于是,他一边用手打着节奏,一边哼着、记着,一个多小时,曲子谱好了。

劫夫先将曲子唱给了方冰听,方冰觉得流畅、优美,很有感情。之后,劫夫又将曲子唱给西北战地服务团美术组和音乐组的人征求意见,还到战士和老乡中去教唱,听取他们的反馈。

两位创作者为什么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创作出一首传世经典,李丹丹说,原因在于他们的厚积薄发。“那时,父亲就像一位游吟诗人。他背着简单的行李卷和各种制作乐器的工具,或跟随部队,或在各处采风,饿了就着凉水吃硬得啃不动的饽饽,棉袄破了就用根绳子系上。广袤的土地和英勇的人民给了他创作的素材和灵感,他的创作始终离不开人民。”

通过印发歌片、口口相传,《歌唱二小放牛郎》很快就在西北战地服务团中间、在郭苏一带群众中、在军区抗敌剧社、在八路军战士中传开了。不久,《晋察冀日报》将其发表,于是,这首歌便在整个晋察冀边区,以及陕甘宁边区,甚至敌占区的保定、北平的青年中传唱。

在西北战地服务团,第一个唱这首歌的是顾品祥。这首歌,她也整整唱了半个多世纪。

顾品祥的演唱,是劫夫一句一句教出来的。劫夫强调,要根据歌词的内容来确定演唱时的轻重、强弱、快慢,不能直筒地唱下来。比如,在唱第三段中“正在那十分危急的时候,敌人快要走到山口”时,要唱得稍快一些,表现出急促、紧张的情绪;在唱到“他的脸上含着微笑”这句时,要唱得轻点,更亲切一点;在唱到“他的血染红蓝的天”这句时,要强劲有力,表现出对英雄的赞美和对敌人的仇恨……劫夫还用农村的葫芦瓢,仿照曼陀林做了一个瓢琴,让她自弹自唱。

整个战争年代,顾品祥抱着这个瓢琴,走到哪里,就把《歌唱二小放牛郎》唱到哪里。

新中国成立后,《歌唱二小放牛郎》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被编入小学音乐教材,成为全中国少年儿童的必学歌曲。如今,距离《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创作已过去70余年,这首歌依然在一代代青少年中传唱。

在李丹丹看来,《歌唱二小放牛郎》之所以能如此长久而广泛地流传,是因为歌曲的隽永。“这是一首‘雅曲’,旋律非常典雅,但唱出的故事是通俗的。整首歌曲都表现着善良淳朴。歌曲虽然讲述的是一位小英雄牺牲的故事,但并不是在用‘刺刀’唱,而是在用‘善良’歌唱。”

新中国成立后,劫夫和方冰都曾接到过许多群众来信和报社的问询,希望他们提供二小的家乡住址,有些来信甚至根本不相信二小已经死去,要求创作者提供二小的生活情况。那么,是否真的有王二小呢?李丹丹说,歌中的王二小不过是那个年代千百个英雄的化身,是一个生活真实基础上的艺术典型。“父亲和方冰叔叔希望用歌曲让那些在敌人面前不屈的英雄的事迹得以流传,教育后来的人。现在看来,他们的想法已经实现了。”

9月5日《中国文化报》第2版至8版特别推出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特刊》,

其中第2—3版刊发“红色音符抗战歌曲 ”

报道《“王二小”是千百个英雄的化身 》

↓↓↓↓↓↓↓↓↓↓↓

记者:刘淼

责编:李扬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