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奥斯卡8项提名《婚姻故事》:写尽婚姻的亲密与孤独 温情与残酷

奥斯卡8项提名《婚姻故事》:写尽婚姻的亲密与孤独 温情与残酷

时间:2019-01-01 08:08:49

相关推荐

奥斯卡8项提名《婚姻故事》:写尽婚姻的亲密与孤独 温情与残酷

“从此不再是一个人要处处时时想着念的都是我们你付出了几分爱就圆满了几分”

张宇的这首《致你们》的歌词,显然出自一个“过来人”之手。婚姻,就是把“我”变为“我们”的故事。而离婚,则是重新把“我们”变回了“你”、“我”。

上映于的美国爱情故事片《婚姻故事》,提名了8项奥斯卡奖。这部电影,深刻而真实的记录了一首“婚姻协奏曲”。看影片的名字,也许会让人误会,以为它描述的是婚姻生活的琐碎与烟火气,但实际上导演另辟蹊径,从“离婚”的角度切入,带我们领略了婚姻的复杂与残酷。

在这部电影中,导演将婚姻的矛盾与复杂渲染的淋漓尽致,这让每一个有过感情经历的人,都能在观影时轻易的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电影的主人公查理和妮可居住在纽约,有一个8岁的儿子。查理是一位才华卓著的先锋派导演,经营着一家剧团,事业蒸蒸日上;妮可曾是一名影视新星,现在在查理的剧团里,担任演员。婚姻走过漫长的之后,妮可越发痛苦,她感觉自己完全成了查理的附属品,并因此提出了离婚。而查理却对此浑然不觉——即使他已经和妮可分床而睡,但仍能保持着平静的心境。

妮可决定回老家洛杉矶接演一部电视剧,在那里,她结识了干练的女律师劳拉。劳拉轻易的打开了妮可的心门,让她改变主意,雇佣离婚律师来完成自己的离婚程序。于是,说好了的“好聚好散”演变为一场离婚大战。在这场硝烟弥漫的战争中,妮可和查理扒掉了原本刻意维持的体面外衣,两败俱伤,婚姻的残酷与真实也随之被展现的淋漓尽致。

影片的结尾,妮可离婚后回到老家洛杉矶定居,事业上取得了成功,重新找回了自己。而查理也放下了之前的固执与偏见,走上了自我救赎。虽然两人之间的默契和温情还在,但他们却再也不能回去了。

这部电影最出色的地方在于,它把明明相爱的两个人不得不分离的、复杂的共通性精准而深刻的表现了出来。

今天这篇文章,我将从关系、隐喻和叙事三个角度来解读这部电影。

1.从“关系”的角度解读婚姻:亲密关系总是与权力之争如影随形

虽然我们不愿意面对,但却不得不承认:权力之争和亲密关系总如影随形。

① 电影中层层递进的描写

妮可第一次见到律师劳拉时说:“我感觉自己很小”。这个“小”正是她心理上“弱势”地位的体现。在电影中,有很多细节都暗示了这个事实。

比如,妮可在自述中说自己“见查理两分钟后就爱上了他”——这个值得玩味的细节,似乎暗示了两人之间的权力关系从一开始就定下了基调。

工作中,查理是青年才俊的艺术家,而妮可却出身自青春性喜剧,是一脱成名的新星,在世俗的偏见之下,妮可难免自惭形秽。所以,她选择了“放弃演艺事业,在查理的剧团担任女演员”的决定显得顺理成章。

而家庭生活,延续了两人在工作中的权力关系,小到公寓家具的选择,大到孩子的教养方式,总是查理说了算。正因为如此,妮可才感觉自己在婚姻生活中感觉迷失了自我,成了查理的附属品。

不过,这种权力关系的状况在妮可“觉醒”之后,发生了戏剧化的倒转。当决定用离婚的方式获取更多的自由之后,两人关系的“掌控权”重新回到了妮可手中。

在电影中,导演用四次对话,层层递进的展示了两人权力关系的更迭,将忽强忽弱的权力之争表现的淋漓尽致。

第一次对话的背景,是妮可已经提出了离婚。查理对此态度平静,并未有任何异常。甚至在妮可第二天即将飞到洛杉矶的前夜,他还忍不住像往常一样,对妮可的演技品头论足。妮可看似平静的听完了查理的批评,扭身回到小屋后,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在这一场,查理是强势者。

第二次对话发生在妮可已经决定雇佣离婚律师之后。妮可将离婚文件交给查理,两人之间的气氛瞬间变得尴尬起来。但即使如此,截至到此时,查理虽然对妮可改变之前的决定找了律师参与离婚的事感到错愕,但在内心深处,仍自以为是的笃定两人会和平分手。殊不知此时,他和妮可的关系已经悄然发生了改变。

第三次对话火药味十足,两人在电话里为儿子在哪上学的事互爆醋口,此时,妮可再也不是那个“即便是在令人尴尬的场合,也能让大家感到自在”的女人”,查理的被动与狼狈和妮可的放飞自我,形成了鲜明对比。两人的矛盾浮出水面,权力关系开始倒转。

第四次对话,将权力之争的矛盾推到了高潮。在长达8分钟的吵架镜头中,两人的状态,从最初的克制到最后的歇斯底里,戏剧冲突十足。最终,这场争吵以查理说出了最恶毒的诅咒之后的崩溃大哭结束,他完全失去了往日的冷静。至此,两人的权力之争彻底反转。

在导演精心呈现的镜头里,我们也仿佛看到了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投影。即使没有经历过离婚大战,但爱侣之间的情感角逐和情绪张力,我们都不会陌生。

从某种意义上说,争夺“掌控权”是人类的本能。因为掌控感直接和人的底层需要——“安全感”息息相关,在婚姻生活里,围绕着“家具按谁的品味购买?”、“家里是整洁还是随意?”、“孩子发烧是应该马上输液还是多喝热水?”之类琐碎的问题,会经常爆发战争。这些战争的本质,其实都是在争夺“谁说了算”。

认清这一点很重要。否则我们会很容易把自己想要说了算的欲望解读为“对方爱或者不爱”——比如很多女生都会说,你没有那样做,证明你不爱我。只有看清关系之中的权力之争,我们才能看到自己的掌控欲究竟有多强,我们是多想让对方听我们的,按我们的想法去做?我们才能觉察:自己那么多的愤怒和失望,到底是从何而来?

真相残酷但却真实: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争论是非对错,但其实只是在进行一场关系里的权力之争。

② 看似无情甚至无耻的离婚律师:却是婚姻中权力之争的“遮羞布”

弹幕上很多人在看片时骂查理请的那位无情又自私的离婚律师。但正如查理的离婚律师所说:“刑事律师会看到坏人最好的一面,离婚律师会看到好人最坏的一面。”——亲密关系的权力之争,往往在离婚的时候到达顶峰。

也许很多人都希望在感情消逝的时候保留一份体面,但事实上,在离婚时真正能做到体面的人却少之又少。究其原因,是因为婚姻不同于单纯的感情纠葛,它是感情、利益、事物以及全部社会关系的集合体,而离婚则意味着将这个复杂的集合体生硬的一分为二。所以,主观上,妮可和查理都希望能够和平友好的分手,但在离婚大战中,想要获取个人利益最大化,却需要尽量把对方塑造成人渣。

电影中的两个人似乎并不喜欢吵架和争论。在整个离婚过程中,他们的交往总体是平和的,律师的辩论代替了他们大部分的争吵。甚至两人都认为双方律师在法庭上的争论“太过了”,但事实上,请律师作为“遮羞布”才似乎是更为体面的方式。因为,当离婚大战进入白热化的阶段,他们两个人直接的对话,只会让情况向不可遏制的相互伤害发展,而律师的代言反倒可以在一定程度减少这种撕破脸的伤害和尴尬。

导演用“可恶的离婚律师”变相的向我们展示了婚姻中的残酷,但同时也为妮可和查理之间的温情保留了空间。

这正是婚姻的复杂所在:既残酷,又温情,既充满来自权力之争的互相伤害,但同时也有无数点滴片段,证明着彼此曾经的合作与亲密。

2.从“隐喻”的角度解读人物: “双城背景”隐喻性格差异

电影中多次从他人之口提到“space”这个词。空间,是真实的物理空间,更是双方的心理空间。导演巧妙的用两座城市作为隐喻,刻画男女主角的性格。而在两座城市来回切换的镜头,则将电影故事的矛盾推向了高潮。可谓构思精巧。

① 查理&纽约

查理和妮可最初生活在纽约——这是一座属于查理的城市。

妮可这样描述查理:“没给自己留退路就从印第安纳州搬到纽约”,“比任何纽约人都更像纽约人”,可以说,查理是典型的纽约客,他身上有纽约客的一切特征:自信、独立、精明、清冷、疏离。

查理执着于纽约,这和他糟糕的原生家庭和成长背景不无关系。

第一,纽约是最繁华的大都市,只有在这样的城市打拼,才能证明自己的成功(价值)。

原生家庭糟糕的人,多数缺少自信,所以他们比任何人都更需要依靠“成功的事业”来证明自己的价值。相比较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专注事业更容易取得成功,从而获取价值感和掌控感。

对于查理来说,在钢筋水泥丛林中他会感觉更舒服,因为可以抱有自己的权利和习惯。

第二,纽约虽然是繁华的大都市,但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人与人之间却少有来往。这契合了查理性格中的“封闭和孤僻”。

表面上看,查理非常可人,他能照顾到剧团里每一个人,哪怕只是一个实习生的情绪,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是一个真正开放、热情的人,而更像是他的人格面具。真实的查理,是刻板而封闭的。这从他日常的活动的范围就可见一斑——近乎两点一线,只来往于家、剧场以及剧场旁边的一个灰暗逼仄的小酒馆,在那里和几个熟悉的剧团工作人员喝酒聊天。

在人格的五个维度当中, “心理疆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维度。很显然,查理的心理疆域很小,所以他对妮可总想回到“更大,更自由”的洛杉矶的愿望充耳不闻。对于人格封闭的人来说,太大的空间不但不会让他们感到自由,反而缺少安全感。

② 妮可&洛杉矶

地域差异直接和文化背景相关。妮可生长于温暖而幅员辽阔的洛杉矶,她的性格与习惯于钢筋水泥丛林的查理完全不同。查理性格冷峻、富有条理,而妮可则热情、感性,宜人,正如查理所言,是“即便是在令人尴尬的场合,也能让大家感到自在”的女人”。

在婚姻关系里,妮可明显付出更多,隐忍更多,包容更多,同时,成长也更多。

成长型思维与人格的开放性密不可分。所以,当妮可一旦认知了自我,找到了方向,就很快的获得了飞速的成长。

在电影的结尾,妮可事业上取得了成功,也有了新的男友,比查理更快的走出了离婚的阴影。而反观查理,在离婚一年后才刚刚想通,愿意尝试来到洛杉矶生活。

两座城市,代表着男女主人公不同的立场(观点),牵引着剧情冲突的发展和推进,更隐喻着两人截然相反的性格。从这个角度说,双城记的故事似乎注定了两个人分道扬镳的结局。

3.从“叙事”的角度解读故事:这是一场“我们”和“我”的故事

电影语言本质上是一种叙事语言,导演通过不同的叙事角度“讲故事”,来传达自己的理念。

① 双线叙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脚本

电影是故事的载体,而我们每一个人,则是自己故事的载体。理解了自己“故事”的叙事方式,也就理解了人生。

在电影中,导演使用了“双线叙事”的手法,镜头不断在两位主角之间来回切换,从双方的视角来讲述同一个故事,试图用相对公正和客观的叙事手段来展示婚姻的复杂性。

在心理学上,也有一种类似的治疗手段——“叙事疗法”, 它摆脱了传统上将人看作为“问题”的治疗观念,而是透过"故事叙说"、"问题外化"、"由薄到厚"等方法,使来访者变得更自主、更有动力。

简单的说,叙事疗法就是让来访者换一个角度重新讲述自己的故事。这时候,我们常常会发现:同一个故事,在不同的视角下,结局完全不同。之所以会这样,究其原因,是因为人在本质上是自我中心的动物,我们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尤其是人格发展水平不够的人,更容易将自己置身于“受害者”的位置,从而失去了客观和公正。

在妮可的故事脚本里,她是“自大查理”的受害者,她被困于小小的剧团之中,被剥夺了发声和创作的机会,成为查理的附属品,但在查理的故事脚本中,他成了被妮可“利用”,逃离洛杉矶、开始新生活的工具。

在电影中最高潮的“吵架8分钟”里,妮可指责查理从不尊重自己的想法,而查理则攻击妮可“明明是自己选择不发出声音,但是又要抱怨没有得到发声的机会”。

……

当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故事脚本中,并选择性的相信自己的故事才是最真实、客观的版本,就必然会因为“偏差”而产生“谬误”。正如萧伯纳所说:“沟通最大的问题在于,人们想当然地认为已经沟通了” ——不管是唇枪舌战,还是貌似耐心的交流,但很多时候,只不过是各自待在自己的频道里,不断的重复着自己眼中的故事而已。

人的成长,最根本的一点在于打破自恋的壳,也就是学会从自己的角度跳出来,也能去倾听别人的故事。在婚姻中,只有拥有这种能力,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和尊重。婚姻中两人的关系,才能从“权力之争”走向深度的“情感链接”。在此之前,理解、尊重这种美好的词汇,都只能是一种愿景。

② 结婚和离婚:是“我们”和“我”的故事

正如十一郎的歌词里写的那样,结婚,就是把“我”变成“我们”,而离婚了,自然就是把“我们”重新分为“你和我”。

婚姻中的“问题”多源自于此。习惯于从“我”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事情常常显得很糟糕,但是如果从“我们”的角度看待问题,则会更多的看到彼此的相同之处。

朋友A家的小孩发烧,A认为可以先物理降温,多用传统的多喝热水这种方式保守治疗,而A的丈夫认为应该马上打针输液。两人为此争执不下,爆发激烈的战争。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两个人都是从自己的经验和认知出发,看到的多是对方与自己的不同,这样,就很容易陷入争夺对错的权力之争。

但其实,两个人共同的意愿是,他们都希望孩子病好。如果能把角度从“我”转向“我们”,他们就会更多的看到彼此之间的联系和共同点,看到双方有相同的“终极目标”,只是在实现目标的方式上,各有不同,这样,理解对方就变得容易很多。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同。而实际上,幸福的家庭多是能从“我们”的角度去看待婚姻,求同存异,而不幸的家庭则更容易强调差异,忽略“我们”的整体性。

在电影中,婚姻的残酷被展现的淋漓尽致,但是婚姻的温情同样打动人心。妮可和查理虽然最终走向了离婚的结局,但是他们都深爱着儿子,并因“双方都不希望大人的婚姻解体伤害孩子”这个共同的目标,最终从混战走向了和解。

【写在最后】

婚姻是复杂的,很难用单纯的某个词来概括和形容。《婚姻故事》这部电影的最成功之处,就在于将婚姻的复杂性表现的淋漓尽致。

婚姻中的我们,最亲密也最孤独,最熟悉也最陌生,我们常常像两只刺猬,无比渴望和对方亲近,但是离得太近又会互相伤害。

所以,经营婚姻是一种需要付出艰苦努力的能力,而非唾手可得的天赋。

但是无论到了何时何地,生而为人,我们都拥有独立的选择权。对于婚姻来说,在婚姻中成长、修行,不断锤炼自己的人格,大概是婚姻最大的意义。

我是有梦想的唐糖,欢迎您的关注。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