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在历史上英法联军攻陷广州的故事 你们知道多少呢?

在历史上英法联军攻陷广州的故事 你们知道多少呢?

时间:2019-08-03 05:33:24

相关推荐

在历史上英法联军攻陷广州的故事 你们知道多少呢?

今天小编说历史带领大家一起来分析说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的故事吧!成丰七年(1857年)三月,法国政府委派葛罗为办理对华交涉的高级专使,率兵来到中国。“亚罗号”事件发生后,正在上海交涉修约的美国驻华委员伯驾闻讯赶回香港,准备参与行动。

咸丰六年十月,美舰两艘由珠江驶向广东,被清军误击,美国军舰紧接着攻克了5座清军的炮台。事后,叶名琛对误击事件道歉,美军退出所占炮台。尽管伯驾等美国在华官员一再要求武力侵华,建议占领台湾、舟山等处,然而美国对外用兵权归于国会,国内又南北对立,势如水火。因此,美国政府仍坚持用“和平”的方法达到修约的目的,婉拒英国结为同盟的要求,但在修约问题上却答应同英法一致行动。

成丰七年(1857年)三月,美国政府派列卫廉为驻华公使。此外,还有俄围。俄国由于侵华方式和目的与英、法、美有所不同,所以俄国的侵略对中国造成的损害最大。这样,当时世界上最强太的四个国家——英、法、美、俄联手对付清王朝,其中英、法是主凶,美、俄是帮凶。而此时的清王朝正处于国内普遍反叛的困境。

太平天国、天地会和各少数民族纷纷竖起义旗,关内十八行省中,已有十三省卷入于战争,其余直隶、山西、甘肃、陕西、四川等省,也不时爆发一些颇有规模的聚众抗官事件。这种清朝自建立以来从未遇见的混乱局面,使清王朝陷于立国以来前所未有的危险境地。

因此,尽管成丰帝内心仍坚持对外强硬的主张,但在叶名琛一再奏报“胜利”之后,仍然害怕英国会再次报复,引起战争,谕令叶名琛尽早了结中英争端至于停止对外贸易,历来是清王朝“驾驭外夷”的重要手段,但此时国内战争的规模,使清政府财政空前紧张,粤海关每年数百万两的关税已成为清王朝坚持战争的重要饷源。原来一直是外国人要求恢复通商,而现在却变成了清朝皇帝要求恢复通商,并在给叶名踩的谕令中多次提出。

叶名琛早已得知额尔金来华的情报,但他认为,这是因为英国政府不满意包令等人与中国挑鲜,因而另外派人来广东订约。七年闰五月,额尔金到达香港,想要联合法、美进行交涉,但法、美新使未到,想要进攻广州,兵力又不足。此时,印度爆发了士兵起义,使得原来想要调往中国的英军不能如期前往。额尔金见此时留在香港毫无意义,便返回印度,并将已调往香港或尚在途中的英军撤回印度,用以镇压士兵起义。

叶名琛却把额尔金的行动误认为是英国无能的表现,认为他的“以静制动”方略取得很大效果。九月,列卫廉和俄国公使普提雅廷先后抵达香港,十月,额尔金返回香港。此时,英国已基本控制了印度的局势,将兵力转移到中国。英在香港、广州一带有军舰43艘,舰上官兵5500余人,香港还有陆军4000余人。

法国在香港、澳门一带也有军舰10艘。兵力已集结完毕,四国使节在商议后,于二十七日让额尔金、葛罗分别照会叶名琛,提出三项要求:第一,入城;第二,赔偿英国自“亚罗号”事件以来的损失,为马神甫事件向法国道歉、赔偿:第三,清朝派“平仪大臣”与英、法进行修约谈判。这个照会限定叶名琛十日之内答应前两项,否则“令水陆军重为力攻省垣”这无疑是最后通牒。但是,叶名琛却不这么认为。

中英争端以来,他在香港等处派有大量探子收集情报,但他仍用陈旧的观念去分析情报。他所感兴趣的是,额尔金在印度兵败逃至海边,正好得到法国军舰相救,才逃过这一劫难,英国女王“国书”刚刚送到香港,令“中国事宜务使好释嫌疑”,“毋得任仗威力,侍强行事”等此类子虚乌有之事。根据他的分析,额尔金新到任,如果将以前英方提出的要求置之不理,害怕国内的舆论对他不利,因而这次的照会不过是试一下而已,另外,印度士兵起义后,英军没有饷银来源,如果能像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奕山似的给予银两600万,也能解燃眉之急。

于是,叶名琛得出结论,额尔金的照会是英国在无计可施之后的“求和”行动。叶名琛还据错误的情报认为,葛罗的这次照会是英国从旁怂通的结果,不是法国自己的要求,而且在美国的大肆嘲笑后,已感到惭愧。根据以上分析,叶名琛于十月二十九日复照额尔金、葛罗,拒绝了英、法的要求。三十日,英法联军占领广州珠江对岸的河南。

十一月初九,10天期限已经到了,英、法专使通知叶名深,他们已经把事务移交给军事当局。同一天,英法陆海军司令也照会叶名琛等大吏,限二日内,广州清军退出九十里之外。叶名琛无视这些行动,仍拒绝接受英、法要求。两日过去了,英法联军还没有行动。叶名琛以为英、法不过是情吓而已,再加上叶名琛好扶战,此时成语都是吉祥的预告,使其增强了这种认识。

广东著名行商伍崇曜,看到这种情形想要出面向英、法贿赂以求和,托人向他进言,遭到痛斥。十二日,他上了一道长达七千言的奏折,声称“英夷现已求和,计日准可通商”,表示要“乘此罪恶贯盈之际,适遇计穷力竭之余”,将英方的历次要求“一律斩断葛藤,以为一劳永逸之计”。

成丰帝接到此奏折,心中悬虑已久的中英争端,竟能得到如此圆满的解决,总算放下心来。谕令中称:“叶名琛既窥破底蕴,该夷伎俩已穷,侯续有照会,大局即可粗定。”他指示叶名琛,“务将进城、赔货及更换条约各节,斩断葛藤”。

成丰七年(1857年)十一月十三日,即叶名琛上奏的次日,英法联军以战舰20余艘、地面部队5700余人向广州发起进攻。炮弹落到总督衙署,兵士们又一次一轰而逃,而叶名琛仍然独自在府内寻拾文件,声称“只有此一阵,过去便无事”。十四日,英法联军攻入城内,广州城陷,叶名琛等大吏仍居城中,并不逃跑躲避。广东巡抚柏贵请行商伍崇曜等人出面与英法议和,伍崇照进见叶名踩,叶仍然坚持不许英国人人城会见。

二十日,他还再次重复过25天就没事了,各士绅说和就可以了,万万不可允许英法入城之类的昏话。二十一日,英法联军搜寻广州各衙署,捕走叶名琛,送上英舰。他仍保持钦差大臣的威仪,准备与英法专使谈判,然而额尔金、葛罗根本不见他。第二年,他被送往印度。仍以“海上苏武”自居,因死异城。叶名琛的所作所为,当时人们曾讥讽为:“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相臣度量,疆臣抱负,古之所无,今亦罕有。

叶名琛的所作所为天津条约签订打下了基础,接下来的故事且听小编下回分解细说,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