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一教育孩子就“炸” “诱导式规劝”让家长和孩子轻松“沟通”

一教育孩子就“炸” “诱导式规劝”让家长和孩子轻松“沟通”

时间:2019-09-18 11:22:02

相关推荐

一教育孩子就“炸” “诱导式规劝”让家长和孩子轻松“沟通”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朋友丽丽家有个"熊孩子",她经常为管教孩子而头疼。由于丽丽家是双职工家庭,平日里工作很忙,所以在孩子四岁以前,都摆脱给爷爷奶奶照顾。爷爷奶奶出于对孙子的疼爱,对孩子百依百顺,任何提出的要求都满足,也因此孩子养成了一身的坏习惯,任性、嚣张跋扈,还很容易哭闹。

当丽丽发现了问题的时候,就把孩子接回家照看,并想要对孩子好好地进行管教。但是丽丽没有想到的是,由于孩子被宠溺坏了,管教起来很有难度。孩子不但与丽丽他们不亲近,还完全不听丽丽的管教、命令,甚至还经常把爷爷奶奶搬出来。

但是周末我去丽丽家做客的时候,被孩子的变化惊讶到了。我刚一进门,丽丽家的孩子就十分热情地喊叫我,热情地招呼我进门,甚至还亲手给我拿了拖鞋。这在以前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场景。我惊讶于孩子的转变,也好奇为什么孩子会从任性不懂事转变为性情温和、待人友好的样子。

于是我问丽丽:"你家孩子怎么突然变化那么大?"

丽丽用一脸骄傲的神情对我说:"之前我教育孩子都是简单直接地对孩子进行说教,但是我最近在育儿书里学到一个方法,叫诱导式规劝。"

我好奇于这种方法的神奇效果,于是我回家后仔细地查了一下资料。发现这种方法在我们教育孩子、和孩子沟通方面都很有帮助。

那么什么是"诱导式规劝"呢?它到底有什么神奇的效果呢?

一、 为什么一教育孩子就"炸"

相信很多家长都会有这样的困惑,在我们教育孩子的时候,很多时候我们都还没有开始批评教育,但是孩子已经有抵触心理了,而当我们刚开口说话的时候,孩子的情绪就已经不行了,甚至有时候还会大吼大叫地哭闹。

为什么一教育孩子就"炸"?为什么孩子听不得批评?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的"批评""教育"方式不对。

最典型的一种错误的教育方式就是"直接说教"。

当我们面对孩子的错误时,为了让孩子改正,让孩子往好的方向去发展,所以我们会经常用一种"过来人"的身份去教育教导孩子,直接点出孩子的错误,并且直接提出要求让孩子按我们的"期望"去完成。

这种教育方式只是单方面的"说教",单方面地跟孩子"讲道理",但是"说教批评"往往会引发负面的效果。

美国心理学家Lisa A. Serbin曾经在美国幼儿园做过一项实验,她将一些拥有乱扔玩具、经常欺负同学、任性哭闹的不良行为的孩子分为两组,让老师对一组的孩子进行说教批评,而对另一组的孩子则采取缓和的引导方式。实验结果显示,那一组多次被老师批评教育的孩子表现出更多的反抗和攻击性,而那一组被缓和引导的孩子有明显的改进。

该实验结果表明,直接的"说教"不但不能起到教育、引导的作用,反而会引发负面的效果,加剧孩子的不良行为。

就像教育学家卢梭说的: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我们一教育孩子就"炸",一"批评"孩子就情绪激动,很多时候都是因为我们的批评教育方式错误。

二、 "诱导式规劝"给我们的启示

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批评方式是好的、正确的方式呢?上文我们讲的"诱导式规劝"就不失为一种好的教育方式。

"诱导式规劝"在说服技巧中的一个专业术语,它是跟"直接说教"相反的一种教育方式。放到育儿领域来讲,就是当我们教育批评孩子的时候,不要直接地点明孩子的错误,直接对孩子进行批评,而是用一种较为迂回的方式,诱导孩子自己去感知,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经常采用的方式就是"带画面感"地沟通,将道理"故事化",以故事的形式向孩子传达。

那么为什么"诱导式规劝"可以称为一种好的教育方式呢?它有以下两个优点:

1."故事化"的教育能让孩子"感同身受"

孩子都是喜欢听故事的,特别是能够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故事,当孩子在听故事时,常常会有代入感,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化作故事里的主人公,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

《像TED一样讲话:世界顶级大脑的九个演讲秘密》一书中就证实了这一观点。书里做过一项研究,研究者让一个人讲故事,几个人听故事。并且在故事进行时,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扫描故事的人和听故事的人的大脑。

研究发现,故事开始后,听故事的人的大脑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讲故事的那个人的大脑的镜像。

也就是说讲故事的人动感情,听故事的人也跟着动感情,讲故事的人怎么想,听故事的人也会怎么想。

因为听故事的人已经融入到故事中,自己感受着故事中所发生的事情。所以用"故事化"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更能够让孩子感同身受并且接受。

2.带"画面感"的沟通更能让孩子记住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Steven Pinker曾经说,孩子常常更容易接受故事传达的经验教训。父母与其在孩子面前说一大堆批评和教育,还不如给孩子讲一个故事来得深刻。

以故事传达的方式其实就是"带画面感"的沟通,而带画面感的故事更能让孩子记住。因为单纯的"说教",通常都是我们过往经验的传达,对于孩子来说是抽象的、难以理解和接受的。但是用将故事的方式,将道理化作一个个"画面",会更具体和生动,能让孩子更容易接受和记住。

脑科学家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对文字信息的编码只有一次,但对图像信息的编码则有两次,所以图像信息,更容易被大脑被记住。这是因为大脑皮层中有四分之三的神经元是用来处理视觉信息的。

基于我们的大脑偏好,当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带有"画面感"的沟通、教育比直接说教更让孩子接受,且更有利于孩子记住。

三、 如何利用"诱导式规劝"与孩子沟通

"诱导式规劝"的核心就是不直接对孩子进行说教,而是通过讲故事等方式对孩子进行间接地灌输理念与观点。"讲故事"是"诱导式规劝"中不错的选择,因为每个孩子都是喜欢听故事的,但是这就要求家长们要培养自己的"讲故事"的能力。

1.首先要学会编故事

"诱导式规劝"里的"讲故事"是为了让孩子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与不足,让孩子能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自我意识和自我改进。

所以很多时候绘本里的故事,经典的童话故事等等都不符合孩子的真实情况,因而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根据孩子的真实情况进行编故事。

一位叫安纳史可夫的外国奶爸就用自己编故事、讲故事的方式教导、纠正了孩子爱打人的不良行为。

他的孩子很爱打人,在他试了所有的办法都无法纠正孩子的行为时,他给孩子编了一个故事,故事的主题是:一只愤怒的小牛很爱欺负别的动物,也因此他没有朋友,当他有一天不小心失忆后,他变成了一只很有爱心、经常助人为乐的小牛,也因此他拥有越来越多的朋友。

就这样一个愤怒的小牛变好之后拥有美好生活的故事,这位奶爸给孩子讲了四年,期间一直围绕这个主题,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加角色,加剧情。而他的孩子也在他6岁时,成为学校里人人都喜欢的孩子。

这就是根据孩子的真实情况编故事,这种方式能更有针对性,直接针对孩子的不足与缺点,并在潜移默化在让孩子改进。

家长们不要觉得"编故事"很复杂,而有畏难的心理,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生活中的小事或者某个情境,或者孩子喜欢的某个事物,将其编入故事中。

2.讲故事的语言要贴合孩子心理

家长在给孩子讲故事时,要十分注意语言的表达。

在语言上,要通俗易懂,简单生动。因为孩子的理解能力与水平不高,所以切忌用高深的语言对孩子将故事,最好就是用日常的大白话,像跟孩子在日常中对话一样对孩子进行表达。

在语气上,要适当夸张,做到生动形象。家长在跟孩子讲故事时切忌用念报告的语气,没有一点抑扬顿挫,语气平平,如果用这样的方式,不但不能引起孩子的兴趣,还会让孩子彻底失去听故事的兴趣。

所以家长们要自身融入到故事的情境中,带有感情地给孩子讲故事。通过不断变化与起伏的语气,让孩子融入故事的情境中。

3.讲故事时要注重对孩子的引导与启发

我们要始终记得,我们对孩子"讲故事"是为了孩子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改进,而不是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所以就需要我们在必要时对孩子进行引导和启发。

比如我家宝宝有一段时间不爱刷牙,他爸爸就编了一个"小熊不爱刷牙"的故事,故事里的小熊很喜欢吃糖果,但是又很不喜欢刷牙,结果有一天小熊的牙齿都掉光了,每次说话的时候都像个"老太太"。孩子听得很开心,而且也被没有牙齿的小熊逗笑了。

但是我们给孩子讲这个故事不是为了逗孩子笑,于是我向孩子提问:"为什么小熊会变成一个像没牙齿的老太太呢?"

孩子回答我:"因为他不喜欢刷牙"。

于是我又问:"那你想不想像小熊一样,牙齿掉光,每次说话都漏风呢?"

孩子答:"我不要"

于是我乘胜追击:"那么故事里的小熊告诉我们,不想牙齿掉光要每天做什么呢?"

孩子说:"要坚持每天刷牙。"

所以有了后面的引导和启发,这个故事才有了教育的意义。

教育孩子是一门很大的学问,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挫折,有时候采用迂回的方式会比直接的方式更有效。虽然简单的"说教"既省时又省力,但是往往起不到效果。而"诱导式规劝"需要我们花费更多的心力与时间,但往往能够起到神奇的效果。

我是奶果妈妈育儿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