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保障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 推动肿瘤规范化诊疗势在必行

保障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 推动肿瘤规范化诊疗势在必行

时间:2021-05-22 12:36:35

相关推荐

保障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 推动肿瘤规范化诊疗势在必行

「本文来源:壹生」

每年的11月是“全球肺癌关注月”,这是国际肺癌研究学会在2001年发起的一项全球性倡议,目的是呼吁世界各国重视肺癌的预防,提高人们对肺癌的防癌、抗癌意识,普及肺癌的规范化诊疗知识。

随着医学不断进步与科技持续创新,近年来肿瘤领域的新技术、新药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通过国家医保目录谈判、带量采购、进口抗癌药关税优惠等多项举措,国内抗肿瘤新药的可及性不断提高,肿瘤患者的用药负担显著降低。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肿瘤患者拥有更多治疗选择的同时,如何针对适合的患者用药、如何用好药、合理用药,也成为临床医生面临的一大课题。为加强肿瘤规范化诊疗管理工作和促进抗肿瘤药物的合理使用,《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抗肿瘤药物分级管理专家共识》等各项政策文件近年来相继发布,肿瘤规范化诊疗成为业界关注焦点。

科学检测 助力肿瘤临床诊疗变革

肿瘤规范化诊疗始于科学的检测,之后才有精准用药。因此,科学的检测不仅是保障患者疗效的基础,也是当前临床专家的主流共识。广东省人民医院终身主任吴一龙教授表示:“不单是肺癌,包括所有的癌症,患者前来就诊时,首先要做的就是确定其是否真的罹患癌症,这是最关键的第一步。通过组织活检判断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只有这样才能得出患者确诊某种癌症的结论,单纯的CT等影像学结果不能作为诊断的依据。”

吴一龙教授

如今的肿瘤治疗不像既往只有一种化疗方案。以肺癌为例,肺癌可以分成十几种,不同患者的治疗方案各异,如何区分、选用何种方案取决于基因检测。对此,广东省人民医院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张绪超认为:“基因检测是当今肿瘤诊疗规范化的核心。在临床给出患者治疗方案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肺癌患者有无携带药物作用的靶点。如果未进行基因检测就擅自用药,不仅会造成经济浪费,还会延误患者宝贵的治疗时间。”

张绪超教授

事实上,基因检测的临床裨益可能远不止于此,包含基因检测在内的分子诊断未来将贯穿恶性肿瘤疾病的全程管理,包括初次诊断、治疗后的疗效预测、耐药提示、耐药机制分析、耐药后用药选择和预后评估等环节,不单局限于晚期病人的初次诊断。张绪超补充道:“从这些方面来看,精准肿瘤学发展至今离不开分子诊断这一基石。分子诊断加入临床决策是重大的诊疗变革,这对肿瘤的临床规范化治疗以及用药规范具有极大的意义。”因此,张绪超教授建议患者对国内外指南中的全部靶点及有重要医学证据的靶点进行基因检测。

据悉,目前也有相关检测机构和基金会为患者提供基因检测上的慈善补助,帮助减轻经济负担,由此鼓励更多患者通过科学、规范的检测,接受精准的临床治疗。

今年6月,中华病理学杂志出版了《非小细胞肺癌分子病理检测临床试验实践指南(版)》,为非小细胞肺癌的分子病理检测规范给出专业化的实践指导。近年来,临床对分子分型检测的需求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基因靶点需要检测。而在过去的实践过程中可以发现,检测不充分、样本质控不达标或其他原因导致技术上的结果错误,从而得出不恰当的报告、假阳性、假阴性结果等情况确实存在。在张绪超看来,病理检测规范化文件的出台正逢其时。“为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病理检测要进行规范是理所应当。”

当然,在操作不规范的因素外,一部分假阳性、假阴性结果的产生可能是由于当前各类基因检测方法的技术特点不同所导致的。因此,目前也可以通过多基因检测结合高灵敏度的单点检测,获得更为精准的检测结果,为后续的精准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性依据。

指南引领 提高临床诊疗决策科学性

完成基因检测、明确患者是否携带药物可作用靶点后的下一步,便是临床诊断、治疗与用药的选择。为此,记者专门采访了广东省人民医院终身教授吴一龙及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药剂科翟青教授。

面对当前层出不穷的肿瘤新药和新疗法,临床医师如何加以甄别,为患者提供最合适的治疗方案,吴一龙教授在采访中特别指出几点:“第一,医生应优先考虑已经获批的药物;其次,只获批了二线适应证的药物不应用于一线适应证治疗;第三,药物的选择需要综合考量药效、药物毒性停药时间、患者用后生活质量和经济负担这四个维度。”

采访中,吴一龙特别强调了肿瘤规范诊疗管理政策文件出台对指导临床肿瘤规范化诊疗的重要性。“从开始,卫健委下属的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专门制定了《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并且每年都在修订和更新,现在已经非常成熟了。这也是目前最具有权威性的文件。《原则》的出台对指导临床用药,尤其是特殊情况下的用药有很大意义。”此外,吴院长还特别强调临床医师需要加强对指南的学习,遵循指南中的原则进行临床治疗。

当下,肿瘤患者的生存需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这就要求多学科团队(MDT)的深度参与。除了临床医生这一与患者距离最近的群体之外,肿瘤药师在药物不良反应处理和用药管理层面,也可以给到临床医生一定帮助和建议。随着跨癌种药物、不同疗法联用的情况越来越多,复杂的肿瘤治疗现状对药师提出了更高要求。翟青指出:“肿瘤规范化诊疗的需求迫切,当下抗肿瘤药物在临床应用中通常不是单药,往往是靶向、免疫等多种机制药物的联合使用,情况较为复杂。对药师而言,熟练掌握指南、了解前沿疗法、发展亚专科都是必须的。”

翟青教授

医患同心 打通规范化最后一公里

在肿瘤规范化诊疗的闭环中,患者同样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其自我管理认知的提升对促进肿瘤规范化诊疗意义深远。不可否认的是,现阶段患者更多属于被动接受疾病知识,对诊疗认知并不全面,这也导致了部分医患矛盾的产生。这其中,医生如何发挥解释作用举足轻重。

而在临床实践中,指南往往承担的是参考和指导的作用,具体到每位患者的诊疗,需要医生作出更符合个体差异化的调整。吴一龙坦言,由于现代药物发展和临床研究的速度要快于监管部门审批,药物批准滞后在所难免。“针对这种情况,在抗肿瘤药物的合理应用上,有些全球都较为接受、得到公认的规定。例如,某药物国内未获批该适应证,但在国际上已获批;国内外无获批适应证但已有大型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结果佐证,以上两种情况可以视情况给药。”这一切的前提是,医生须在用药前获得患者充分的知情同意,明确告知用药考虑、药物优缺点等,这是保证减少医患纠纷的前提。

与此同时,有的患者缺乏疾病自我管理能力,或者相信病友群中治疗信息,忽视个体差异性、盲目自行购药进行自我治疗,上述情况也给规范化治疗带来诸多风险和阻碍。

在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协助医师完成肿瘤规范化诊疗的层面上,翟青建议,“患者对自身已接受过的治疗方案以及彼时的治疗效果,都要有明确的记录和了解。此外也要清楚自身所使用药物的副作用并及时反馈,同时配合医生完成所需的定期检查。当然,家人给予患者的支持和照顾,对稳定病情也同样重要。”

我国肿瘤防治形势仍然严峻,现阶段与《健康中国行动(—2030年)》提出的“到年和2030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分别不低于43.3%和46.6%”的癌症防治行动目标仍存在不小差距。科学检测认知不足、诊疗水平非同质、医患纠纷频发都是肿瘤治疗领域待闯的难关。

但与此同时,业内普遍认为,随着国家卫健委牵头制定的指导原则、管理办法等政策的贯彻与执行,将开创肿瘤诊疗和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规范化的全新局面,未来更需要监管部门、临床医生、药师、患者以及企业等多方联手,来共同推动肿瘤诊疗规范化的高质量发展,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维护肿瘤患者的健康权益。

声明:仅供疾病教育时参考使用,不用于任何推广目的。如有疑问请咨询医疗卫生专业人士。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