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科普」吸烟 肥胖 酗酒 缺乏运动 都有可能导致癌症发生?

「科普」吸烟 肥胖 酗酒 缺乏运动 都有可能导致癌症发生?

时间:2023-03-14 07:44:46

相关推荐

「科普」吸烟 肥胖 酗酒 缺乏运动 都有可能导致癌症发生?

本周是第26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

今年宣传周主题是“癌症防治共同行动”,旨在倡导政府、社会、个人积极行动起来,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打造健康支持性环境,广泛开展防癌科普宣传,提高全社会癌症防治意识和能力,有效遏制癌症带来的社会危害,降低癌症疾病负担。

什么是癌

癌症是一类严重危害健康的慢性病,也是一大类疾病的总称,我国每年新发癌症超过350万,死亡病例超过200万……

图源: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

如何预防癌症的发生

确保每年定期体检。癌症初期没有症状,想要发现它需要依靠定期筛查,早发现癌细胞,治愈率会非常高。

图源:央视新闻

改变不健康生活方式

可以预防癌症

(步步爱豆每日答题)

图源: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

早诊早治才是提高癌症生存率的关键

关注身体出现的癌症危险信号,如果出现以下症状应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治。

图源: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

在人类与自然环境相处的过程中,疾病是我们需要客观对待的某种宿命。如何更精准地了解自己的身体运行,如何更坦然地面对生命与死亡,也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命题。

时尚健康2月刊,采访《癌症传》译者马向涛,一起探讨癌症。

TH 您能简单向我们介绍一下人类抗击癌症的发展历程吗?

马向涛 古希腊的体液学说认为黑胆汁是致癌元凶,盖伦主张在治疗方法上应该进行导泻治疗排出体内的黑胆汁。18世纪60年代,苏格兰外科医生约翰·亨特对于盖伦学说充满了质疑,他不露声色地在伦敦的诊所里为患者实施肿瘤切除术。由于麻醉术与无菌术的问世一举铲平了阻碍外科学进步的两座大山,因此外科医生认为扩大切除就可以彻底治愈癌症。

19世纪80年代,德国学者埃尔利希率先提出了化学治疗(化疗)的概念。1943年,科学家在研究化学武器的毒性反应时发现芥子气可以缓解淋巴瘤患者的病情,而法伯医生也使用叶酸拮抗剂在世界上首次治愈了儿童白血病患者。

1895年,德国学者威廉·伦琴发现了一种强大的辐射能可以在钡屏上留下白色磷光,于是将其命名为“X射线”。1896年,也就是在伦琴发现X射线一年之后,21岁的医学生埃米尔·格鲁贝灵机一动尝试使用X射线来治疗癌症。由于X射线只能用于局部病灶治疗,因此它对于转移性肿瘤的疗效有限。

虽然手术、化疗与放疗在20世纪50年代已经形成了治疗癌症的三驾马车,但是这些手段依然无法阻止凶残狡诈的癌症继续出现转移复发。因此科学家开始应用临床试验来评价上述方法在患者中的疗效,并且逐步摒弃了某些曾经占据统治地位的传统手段。随着癌症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与基因治疗等手段也在日新月异,从而使人们在抗癌战争中向着胜利的彼岸又前进了一大步。然而时至今日,我们依然没有完全破解癌症发病机制的奥秘,人类探究癌症的道路仍然漫长。

TH 《癌症传》英文原版的封面是只螃蟹,是有什么寓意吗?

马向涛 大约在公元前400年的希波克拉底时代,希腊语“螃蟹”作为癌症的代名词首先出现在了医学文献中。据说原因是肿瘤周围经常分布着某些扩张的血管,而这让希波克拉底想起了螃蟹挖沙时的样子。此后又有许多作家、医生以及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完善和演绎。

在一些人眼中,肿瘤坚硬粗糙的表面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结实的螃蟹壳;还有人则认为肿瘤在体内悄然扩散就像螃蟹快速潜行。甚至还有人提出,癌症引发的突然刺痛就像是被螃蟹钳子夹到了一样。所以英文原版使用了螃蟹作为封面图片。

TH 为什么您会选择翻译《癌症传》这本书?

马向涛 其实《癌症传》的中文版本在此之前已经上市过,之所以这次中信出版社邀请我来重新翻译这部获奖作品,是因为我与原著者穆克吉医生有着相似的背景。虽然我从未与穆克吉医生进行过沟通,但是同为医者的经历却令人感到十分默契。

《癌症传》不仅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医学史,同时也是人类挑战自然的壮丽诗篇。当我初次遇到这部作品时就感到心潮澎湃。本书的核心故事围绕两位重要人物展开。他们作为理想主义者生活在相同的年代。其中第一位人物是西德尼·法伯,他被后人誉为“现代化学疗法之父”。第二位人物是社会活动家玛丽·拉斯克,她具有传奇般的社交能力与政治能量,与法伯在抗癌战争中并肩奋斗了几十年。

众所周知,屠呦呦教授于荣获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而她在还曾经获得过拉斯克奖。在该奖项的所有获得者中,有将近90人同时也获得了诺贝尔奖,因此拉斯克奖也被誉为“诺奖的风向标”。《癌症传》以时间脉络作为叙事的主线,它不仅重温了这种顽疾的前世今生,还深入到历史、文学以及政治等领域,就像一部惊心动魄的史诗大片令人叹为观止。

TH请您分享一个书里面令您印象深刻的故事,可以吗?

马向涛 《癌症传》中的每一个故事都精彩纷呈,不过其中有一位科学家的经历却令人唏嘘。20世纪50年代,华裔美国学者李敏求认为,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的水平可以作为反映癌症存在的标志。如果还能够检测到HCG的话,那么就意味着癌症仍然隐藏在体内某处。尽管各种证据均表明肿瘤已经消失,但是李敏求却不认为患者就此治愈。他执着地坚持用药直到患者的HCG水平降至零点。

当美国癌症研究所伦理委员会获悉李敏求的做法之后随即恼羞成怒。此前这些女性患者被认为已经达到了“治愈”的标准。由于无法从她们体内找到肿瘤存在的证据,因此追加化疗很可能会对患者产生严重的毒性反应。虽然人们对李敏求桀骜不驯的性格早有耳闻,但美国癌症研究所还是认为他在这件事上走得太远。1957年7月中旬,李敏求在伦理委员会申辩无果后被当场解聘。

不过最后这份执着还是迎来了光明。就像李敏求预见的那样,追加化疗终于将挥之不去的HCG水平降至零点。当他的患者在完成了几轮追加化疗之后,上述方案的优势就开始逐渐显现出来。那些早期停药的患者都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肿瘤复发,而采用李敏求方案治疗的患者却能够保持病情稳定。

李敏求在无意之间发现了肿瘤学领域一项重要的基本原则:系统性治疗应该延续至肿瘤症状完全消失后很长一段时间。与此同时,HCG水平可以被视为此类肿瘤的标志物。在此后的数十年间,越来越多的临床试验将证明这项原则毋庸置疑。

但是在当年,肿瘤学领域还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意义。直到数年之后,美国癌症研究所才惊讶地发现采用李敏求方案治疗的患者均未出现复发。然而他也以个人前途为代价采用化疗治愈了首例成人肿瘤患者。TH所以医学也是在试错中发展的,也走过不少弯路?就像其他学科一样,医学的发展也不会一帆风顺。在悉达多·穆克吉医生的另一部著作《基因传:众生之源》里,就记载了一项失败的基因治疗案例。美国青年杰西·基辛格因为临床试验的冒进而丢掉了性命。这项失败的试验让曾经辉煌的基因治疗全军覆没,最终给该研究领域留下了一道永恒的伤痕。

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就彻底否定前进的方向。放眼未来,基因治疗终将成为临床上可以信赖的治疗手段。它将摆脱初期试验质量低劣的阴霾,并且从过度科研的前车之鉴中汲取失败的教训。

TH几年前日本放射科医生近藤诚的著作《不要再上癌症的当》风靡一时,其中很多观点,比如得了癌症之后不要做手术,不要放疗、化疗之类的,您是否认同?

马向涛 完全不认同。之所以这部作品在问世之后受到广大关注,是因为当时恰逢某位日本明星胃癌手术被媒体报道,而公众在恐惧中需要这种“不战而胜”的心灵鸡汤。尽管手术、放疗、化疗等手段的疗效已经得到共识,但是毕竟这些治疗手段还无法实现治愈癌症的愿景,同时它们也会多少带来某些并发症或者不良反应。

在追求美好生活的指引下,人们渴望能够获得某种低毒高效的普适性疗法,其实这也是医学界为之不断奋斗的目标。当然我们作为专业人员也应该肩负起科普的重任,将复杂的疾病通过生动的故事展现出来,最终让广大公众掌握防病治病的知识。

TH您认同,有种说法是:纯粹的科学并不在意发现导致的结果,其信徒只对探索真理感兴趣吗?

马向涛 我认为这种观点非常危险。科学技术发展对于社会的影响可能是一把双刃剑,人们需要认真反思使用某些技术的潜在危害,并且积极寻求对这些工作进行规范与约束。虽然自我实现的意识成就了人类不断创新的品质,但是它同时也可能是滋生卑鄙龌龊的温床。

现在谈论摆脱这种逻辑的影响还为时尚早,然而我们应该在认清其本质的同时保持警惕,防止它在过度扩张中恃强凌弱或者助纣为虐。例如,我们在基因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需要制订一份宣言或者行动指南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尽管科学技术本身并不带有色彩,但是它也是充满欲望的试验场,而我们的言行举止就是人性写照。

TH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这样一个翻译而来的大部头,读起来是否有困难?

马向涛 虽然穆克吉医生的作品都是大部头,但是我认为篇幅不会对阅读造成任何障碍。穆克吉医生是一名印度裔美国科学家,他的叙事风格非常符合东方人的特点,并且刻画人物的方式颇为细腻。我们可以从他的字里行间找到似曾相识的感觉,仿佛这些栩栩如生的故事就发生在身边。 《癌症传:众病之王》是作者悉达多·穆克吉历时6年,凭借翔实的历史资料、专业文献、媒体报道、患者专访等众多信息完成的著作。此书从多个维度讲述了人类抗癌战争的历史。

TH 您提到了文化的重要性。阅读如此,医学在人类社会产生作用,文化的影响是否也是举足轻重的?

马向涛 毋庸置疑,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举足轻重。作为具有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更有责任要担当起继往开来的重担,理智看待文化与科技的发展,在尊重多元文明的基础上走出中华民族的强国之路。

TH 那么在中国治疗癌症患者,是否也有特殊的文化禁忌?

马向涛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癌症的描述并不多见,人们对于疾病以及死亡多少有些禁忌。例如,我就曾经接诊过一位年长的癌症患者,刚开始也会在交流时感到有些拘谨。由于术后切口恢复得并不顺利,因此我和她约好隔天到家里换药。可惜几年之后,她体内的癌症卷土重来。随着病情进展,无法下咽的她希望能够在家里接受治疗。我考虑再三后做了一个冒险的决定:不仅在家里为她放置了深静脉插管,同时还在家里完成了全部配液与输液。

我们后来开始谈起了死亡的话题,而她也开始安排自己的后事。其实类似的病例还有很多。我在此想表达的是,虽然文化禁忌有其产生的背景与渊源,但是它不应成为阻碍患者维护健康与尊严的借口。

TH 就像特鲁多医生的那句名言:有时去治愈,经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马向涛 这句名言被人们广为传颂。虽然目前我们已经掌握了丰富的医学知识,但还是无法将癌症从人类的生命中彻底根除。就像许许多多的病例一样,我们或许应该专注于生活质量而不是消灭死亡。

鸣谢 马向涛 编辑 采写 张鸣

新媒体编辑 霹雳 版式 霹雳

本文部分内容原载于时尚健康2月刊

ID: shishangjiankang22

图片来源于时尚健康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时尚健康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许可,。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