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搬迁入住旅游景区——中和镇雪花湖易地移民搬迁安置点见闻

搬迁入住旅游景区——中和镇雪花湖易地移民搬迁安置点见闻

时间:2021-08-10 20:23:40

相关推荐

搬迁入住旅游景区——中和镇雪花湖易地移民搬迁安置点见闻

搬迁入住“旅游景区”

“坐拥湖畔,无限风光在眼前;竭诚服务,幸福就在你身边!”这响亮的话语并不是某地产开发商的广告,而是三都县中和镇雪花湖易地移民搬迁安置点的真实写照。

花红柳绿的四月天,记者走进三都县中和镇雪花湖易地移民搬迁安置点内,阵阵春风扑面而来,宽阔的雪花湖湖面水光潋滟,波浪层层,一栋栋高大的安置房围绕在湖岸,一条条阡陌纵横的柏油马路通向千家万户,成排的房屋之间,砖砌的人行道宽大整洁,两边栽种着各类景观树,迎着春风,或鲜花满枝,或绿叶葱茏,一幅“春色满园关不住”的美丽画卷跃然眼前,让人仿佛走进闻名已久的旅游胜地。

为打好易地扶贫搬迁这场硬仗,三都县中和镇党委政府首先在易地移民搬迁安置点选址上就“别有心思”,因地制宜的选用雪花洞周围原本贫瘠荒芜、凹低不平的荒地,借助其地处S206省道一旁的地理位置优势开发利用,通过统一设计和规划,让劣势资源变活,荒地变热土,激发移民安置点的发展新动力。

在旅游规划设计上,安置点围绕 “一心四轴五带六节点”展开:“一心”指的是以雪花湖为中心; “四轴”指的是滨湖大道以及其余三条车行道;“五带”指的是二条横向的景观大道、一条登山道、二条幽山静道;“六节点”指的是陆铎公广场、迎宾广场、乐鱼广场、铜鼓广场、轮滑广场、民族大舞台。

据了解,雪花湖移民安置点项目总投资3.84亿元,规划土地面积约66.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4万平方米。安置点为度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建设住房83栋586套,二期66栋760套,全为步梯房。建筑结构采取居商分离建设模式,共有门面674个,为搬迁群众搭建自主创业平台。截至目前,完成搬迁任务1217户5832人(低保209户750人,已脱贫879户4264人、未脱贫338户1568人)已搬迁入住。一串串数据,搭建起了当地广大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

“新家就是旅游景点,太开心了,做梦都没有想到。”

“我不是来旅游的,这里就是我的家,我的家很美!”

“房屋又宽又好,很幸福,真的感谢政府。”

……

安置点内遇到的每一位移民群众,谈及自己的新家,都笑得合不拢嘴,喜上眉梢,搬迁群众杨胜开便是其中的一员。

杨胜开还盛情地邀请记者上他的新家坐一坐。一座三层楼高的安置房,二三楼是杨胜开的家,总面积120平米,房屋里厨房、洗手间、灶台、橱柜、洗手台等一应俱全,一家6个人可以舒舒服服的居住在里面,对于一楼的门面,只要杨胜开愿意,政府也可以免费三年租给他们一家作为创业基地。

“感谢习总书记,感谢党中央。”家中一幅图画上的话语,正是杨胜开一家人最真实的心里话。图画上是杨胜开家新、旧房屋的图片对比,用“天壤之别”一词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父亲建的,几十年了,下雨天上面下大雨,下面下小雨,刮风大一点还怕倒咯。”用手指着老家的房屋图片,杨胜开表情突然变得有些伤感,回忆过去生活的困苦,他心中仍然五味杂陈。

曾经的居住地山高沟深,杨胜开夫妇俩质朴而勤劳,每一天都起早贪黑、犁耙耕种,但生活依旧困苦。造成他们一家贫困的正是“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

“幸福生活从搬迁开始!”7月,杨胜开一家搬迁到了中和镇雪花湖易地移民搬迁安置点内,两个小孩在不远处的镇上读书,杨胜开在附近打零工,一向在家相夫教子的妻子也收获一份“自由职业”——绣马尾绣。

“我们做这个马尾绣,楼下的马尾绣专卖店就专门收,我做好了,拿给她们,她们就拿去卖。收入也还可以。” 妻子陆婷花一边绣着马尾绣,一边跟记者说,对于现在的生活,她心满意足。

站在安置点内,水族民族文化风情扑面而来,刻有水书文字的指路牌,带有水书文字的路灯,还有房屋外墙上随处可见的马尾绣图案……无不展现出水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一整排店面上,各种写着马尾绣、水书等店面牌匾也随处可见。

据了解,中和镇是水族人民的聚集地,总人口为81083人,水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8%,享有“中国赛马之乡”“水族马尾绣艺术品之乡”等荣誉称号。近几年来,中和镇依托民族文化资源,重塑民族文化核心带动功能,将移民与旅游资源、扶贫产业相融合,以移民安置点为中心,集中打造“产、展、销、体、游”为一体的金凤凰马尾绣非物质文化园,将移民安置点变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旅游景区,预计可吸纳就业1500人,不断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和自主“造血”能力,进一步带动农商旅一体化融合发展,为旅游扶贫创造“新机遇”。

“等我们这里开放了,有人多了,我就用一楼的门面来做点小生意,挣更多的钱。”杨胜开憧憬着未来,满心欢喜。

中和镇在打好易地扶贫搬迁这场硬仗上狠下功夫,全力将易地移民搬迁安置点打造成为民族文化旅游景区,努力开创旅游扶贫新模式,实现搬迁群众可持续发展。同时,始终坚持以产定搬、以岗定搬的要求,贯彻落实“五个三”后扶机制,切实解决好搬迁群众就医、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困难,确保与当地居民享受同等待遇,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据了解,安置点周围配备有超市、农贸市场、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服务中心、幼儿园、公厕、垃圾中转站以及700个生态停车位等配套服务设施,满足多种功能需求。

当地成千上万个“杨胜开”搬出了“穷山窝”,住进了旅游景区,迈向新的幸福生活。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