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我国最后一个少数民族基诺族聚集地——基诺山寨游玩儿感受

我国最后一个少数民族基诺族聚集地——基诺山寨游玩儿感受

时间:2024-08-06 07:16:12

相关推荐

我国最后一个少数民族基诺族聚集地——基诺山寨游玩儿感受

基诺族是云南省人口较少的几个个特有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基诺语,没有文字,过去多以刻木、刻竹,记数、记事,通用汉语。基诺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民族乡及四邻的勐旺、勐养、勐罕等地。1979年,基诺族被正式确认为单一民族,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基诺族总人口数为23143人。

基诺山,位于云南西双版纳景洪市东北部基诺乡巴坡寨,这里是西双版纳州基诺族传统文化保护区,是了解基诺文化最重要的窗口。基诺山寨的寨门是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图案,山寨是在一座小山上。我们沿着上山的石阶往上爬,一路上很多牛头装饰品挂在树上和路旁,显得古香古色,颇具民族风情。

所谓的牛头路一共有有210级台阶,台阶周围挂满了牛头骨。在基诺族的传统中,小伙长到16岁,要举行成年礼。男子成年的标志就看他能不能独自猎杀一头牛,割下牛头,放在这条路的两边,就代表你已经成年了。因此有多少牛头就表示族里有多少成年男子,外族的人看到这些牛头就不敢轻易地攻打山寨了。

走到半山腰,我们看见几位基诺族老年男子穿着民族服装在敲竹筒,边敲边唱,是欢迎我们的到来。但你有没有发现,这三位敲竹筒的基诺人手中的竹筒数量不一样。第一位拿一个,中间那位拿两个,第三位拿三个,不知是什么说道儿。

再往上走看到一男一女雕像,这一男一女便是基诺人的祖先。身穿基诺族服饰的小导游给我们讲起了基诺的传说故事(见下张图的说明)。他们是亲兄妹,基诺族是他们两兄妹结婚后而繁衍的后代,所以他们是娘亲舅舅大。基诺人男女结婚以后生下了孩子,既可以把妈妈的老公叫爸爸,也可以叫舅舅。儿舅舅还有很多权利,比如给小孩子取名字的权利呀,小孩子结婚一定要到场呀等等。

导游小姐介绍说,玛黑玛妞被认为是基诺族的祖先。他们成了亲并生育了六个儿女,三男三女,长大后又相互婚配,形成了基诺族乌优(老大)、阿哈(老二)、阿西(老三)三个胞族,基诺族的后代便繁衍下来了。这种近亲结合繁衍后代,只能带来本民族的退化,相信这种情况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了(民政部门能给登记吗)。

一块写着“阿嫫腰北”的木牌立在下边,旁边有个介绍,全文如下:

阿嫫(母亲)腰(大地)北(创造)简介

远古洪荒,混沌宇宙,大地茫茫之中诞生了一个力大无比的女神。她举起右手分开天地,左手抓起泥土形成山河,搓下污垢变成万物。然而,动植物争吵不休,互相残害,世界混乱不堪。她造七个太阳晒死部分植物,造洪水淹灭了部分动物,造一面大鼓把玛黑、玛妞放在里面。大鼓随洪水飘到基诺山,兄妹俩走出大鼓成婚,繁衍了基诺族。

再往上走,看见一座塑在山上的巨大的女性的脸,两旁的绿草是她丰满的胸,这像征女性拥有一切。基诺族是母系社会,女性享有更大的权力,所以在基诺族想生活的滋润点,要么当舅舅,要么作女子。

基诺族的布料用腰机纺织而成,名为“砍刀布”,妇女头戴的披风式尖顶帽就是“砍刀布”最具特色的代表。织布时,妇女席地而坐,经线的一头拴在自己的腰上,另一头拴在对面的两根木棒上,纬线绕在竹木梭上。

操作时用双手持梭来回穿行,每穿行一次用砍刀式的木板将纬线推紧,周而复始,一块漂亮的“砍刀布”便织成了。

基诺族人即不信奉佛教也不信奉道教,他们有自己的信仰。基诺族认为山有山神,地有地神,寨有寨神,谷有谷神。每年祭祀的活动很多,传统节日、喜庆丰收,生儿育女、天灾人祸都要祭祀神灵。这根石柱就是他们的图腾,上刻有基诺族信奉的神祗,最上层是太阳,并经常举办宗教仪。

让我颇感意外的是基诺族尊奉诸葛孔明,传说基诺族的祖先是孔明南征部队的一部分,因途中贪睡而被"丢落",这些人后来虽然追上了孔明,但不再被收留。为了这些落伍者的生存,孔明赐以茶籽,命其好好种茶,还让他们照他帽子的样式盖房,祭鬼神时也呼喊孔明先生。

这是山寨长老的住宅,称为卓巴。卓巴房是每个村寨里的族长居住的地方,住在山顶上,地位越高,住得越高。过去认为妇女生孩子有血光,为不祥之事,因此,本族妇女只能去卓巴房的阳台生孩子,加之是近亲繁殖的后代,与外界又与世隔绝,医疗条件差,新生儿存活率不高。国家领导人来视察以后,在基诺乡建了医院,才逐渐摈弃了一些陋习,由两千多人繁衍至当今的两万多人。

在西双版纳基诺山区还有氏族大家庭共居的长房遗迹,还有青年人谈情说爱的“公房”遗址,还保存着剽牛古俗。在偏僻的地方,还会见到树叶信和不少古代遗风。西双版纳基诺山这块我国基诺族的聚居地,是研究基诺族社会历史、领略基诺风情的唯一去处。

卓巴房进门是一个门厅,里面是几间相连的房间,有卓巴的客厅,客厅两旁有小房间,依长幼排列,每家人住一间。房子不够可以扩展,基诺人居住不分家,都是数代同堂,十数口甚至数十口人都居住在这种大屋里,在房子的最右侧的阳台,是女人生孩子的地方。孩子出生后,要在这里接受考验,用冷水给孩子浴身,生命力强的保留,弱者自然淘汰。以优化生命,繁衍后代,这是基诺民族自有的一套独特的生存法则。

基诺族民居是典型的竹木结构,一般是两层,楼下用竹木柱子架起,底层是的空的,二楼是主人生活起居用的。基诺族曾经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我们参观了基诺族首席长老住过的故居,目睹了基诺族人使用过的农具和生活用品:火炉、鱼笱,蓑衣,镰刀,织布机等。

当导游说基诺族的女人以前要在阳台生孩子的时候,我的下巴都要掉下来了。有人问,如果下雨怎么办。她告诉我,那就改在楼梯生,总之就是不能进房间。孩子生下来要用冷水洗,产妇则只能在火塘旁临时搭的床上坐月子,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89年。

我们听完介绍,继续上山。到了山顶,路口有一面大鼓,可以供游客敲的。然而,寨子里的鼓楼里的大鼓是不可以随便敲的,要长老才可以敲鼓的。我们来到一个宽阔的广场,这里即将举行“太阳鼓舞”大型演出。

鼓声阵阵,歌声响彻山寨。“太阳鼓舞”拉开了帷幕。我们一边吃着烤肉,一边看着祭鼓仪式。一位男青年用酒祭鼓,然后用瓢勺装米撒向鼓面,一群青年男女围着大鼓跳起欢快的舞蹈。粗狂奔放的动作,激情欢快的音乐,随风舞动的红绸,清脆空灵的竹筒,修长浑厚的木棍,伴随着刚劲的舞步,奏响了一曲基诺山寨历史与现实的最强音!

因为他们的祖先是从鼓里走出来的,所以鼓在这个民族的地位最甚高。他们视太阳鼓为神灵的化身和村寨的象征,认为它能保佑全寨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因此,基诺族人民世世代代跳大鼓舞,以纪念祖先“阿莫腰北”。基诺太阳舞,基诺语称“厄扯歌”,也是基诺族民间舞蹈中,历史最悠久最具代表性,在群众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基诺族人把太阳鼓作为神物,并以歌舞、节庆等形式加以崇拜和纪念。每逢基诺山寨重要的节日,例如:每年的“特懋克”(打铁节),要敲响大阳鼓,全寨的人都欢跳“太阳鼓舞”。 “太阳鼓舞”成了基诺族的一个文化符号。如今,基诺族的太阳鼓舞,已经被确定为西双版纳州评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吐槽!看到这里感觉这趟基诺山寨的旅游快结束了。直觉告诉我:这里是我去过的西双版纳最差地景点了,没有之一。就是一个小山村,从下走到上面,然后下去,没了。这儿160元的门票高的出奇,连七十岁以上的老人也不放过,也要花上100大洋买票,这恐怕是全国独一无二的的。看演出给你弄了两块熏肉,一小段玉米,几块红薯就美其名曰“有吃的。”呸!这是为了让你安心看表演,因为中途要卖书法。还好意思说不要钱,只要600元装裱费,去买的人脑子被灌水了还是被门夹傻了。我们是来扶贫的吗?

看完演出,沿着栈道就开始下山。平心而论,这里的环境还是不错的,是避暑的好地方,唯一的缺憾是没有水景。

下到半山腰,栈道旁建有一座铁匠炉,据说其他的基诺山寨都有铁匠炉,似乎成了标配。他们自己能生产斧头、镰刀、锄头、铁犁等生产工具和刀、铲、锅等简单的生活用具。铁匠技术肯定是从汉族那里学来的,不过,本人感觉,这只是一场表演而已。他们用的工具肯定是从市场上卖的!

下山还可以看到另一场演出,主题是上刀山和狩猎。期间还有一位小伙子表演口吐烈火,弄得空气里散发着一股汽油味。

狩猎节目,表现了基诺人打猎的过程。他们用自制的弓箭,飞镖,标枪等向猎物发起攻击,依靠集体的力量捕获猎物。这些基诺族小伙子,哪里还有本民族的特质,早已汉化了,准确地说,他们只是演员而已。

在打猎过程中,自然有人功劳大一些,有人功劳小一些,用这种顶竹竿的方法,确定谁的功劳大,难免有偏颇。

抬着猎物高高兴兴回寨了。

再往下走,就是出口了,我领到了一根香蕉。这就是宣传中说的,下山路上有免费的水果 (西瓜 菠萝 香蕉)随便吃,但是不让拿走。后来听当地人说,这里是政府扶贫的项目,七十岁的老人也不能免票的。果真我们是扶贫来了,啥也别说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