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1940年八路军发动 1940年八路军发动什么取得毙伤日伪军2.5万多人等

1940年八路军发动 1940年八路军发动什么取得毙伤日伪军2.5万多人等

时间:2021-04-29 06:40:53

相关推荐

1940年八路军发动 1940年八路军发动什么取得毙伤日伪军2.5万多人等

#头条创作挑战赛#

去年提前收集了历史上中国共产党

党的防疫故事素材,后来已不适合,简单整理下,以作纪念。

中国共产党从来是讲科学、爱人民的。1932年中央苏区时期就发动了防疫卫生运动,有效抑制了苏区传染病的流行。1940年,陕甘宁边区成立防疫联合委员会,成员单位包括中组部、边区政府、八路军留守机关等党政军单位,统筹全区防疫工作。

1944年,抗战胜利前一年,延安周边发生恶性传染病,一天内可导致患者死亡,对群众生命构成严重威胁。边区政府一面发动边区中医和西医紧密合作,以中药方剂icon+疫苗接种的方式,有效控制疾病发展。一面派遣防控人员深入疫区中心调查疫情发生原因,战争年代已无法想象他们经历了什么样的困难,最终在延安边区医院,防疫人员化验出了疫情源头——肉毒杆菌icon。根据肉毒杆菌的特性和当地生活习惯,针对性制定了防控方案,最终阻止了疫情的继续发生。

有效的诊治手段,科学的溯源过程。历史上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条件极为艰苦的抗战时期,相信科学、依靠人民,最终战胜了疫情。

1940年7月,一名16岁的八路军战士杨二娃送情报,被两只野狼追赶,他急忙爬上树躲避,但没想到一堆日本鬼子也过来了,在树上的杨二娃闭上了绝望的眼睛。[微风]

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许多场战争,为了保家卫国,男女老少,只要能扛得动枪的,几乎都参军上了战场。

当年,在各地的战场上,有很多少年英雄冲锋陷阵,据说,最小的抗战英雄,才不到八岁。

这些少年英雄,是抗战时期不可缺少的主力军之一,有不少少年英雄都创造了抗战神话,例如小兵张嘎,小英雄雨来等等,虽然年纪小,但这些孩子们的头脑却一点也不输给大人们,他们的小脑瓜里总会有一些抗战的奇思妙想冒出。

今天要讲的故事,就发生在一位16岁的少年抗战英雄身上,因为她性格活泼开朗,大家都亲切地喊她“杨二娃”。

杨二娃从小生活在河北省的一个小村落中,她的童年时光幸福又平淡,但日军的侵略却打破了所有美好。

日军抵达杨二娃所在的村子之后,对村里的民众进行了惨无人道的虐待,青壮年会被抓去做苦工,而像老人小孩这样没法干活的人群,则会被日军残忍杀害。

日军侵略时,杨二娃藏在地道中,幸运地躲过了一劫,但日军做的种种暴行,全都被杨二娃看在了眼中。

当时的杨二娃只有12岁,原本应该与家人幸福的生活在村子中,读书写字,放牛种地,可日军却将一切都打破了。

后来,八路军来到村庄里,赶走了所有日寇,八路军在路边张贴标语,鼓励大家踊跃参与进抗战之中,杨二娃看到告示,自告奋勇地跑去找到了八路军,想要报名参军。

但杨二娃年纪太小,又是个女孩儿,她尝试了好几次,无一例外都被拒绝了,但杨二娃并没有放弃,她在八路军的指导下,加入了少年共青团,与八路军一起守村。

后来,在杨二娃15岁生日之时,八路军部队队长为她送上了一个特殊的礼物,那就是准许杨二娃加入八路军的许可。

加入八路军后,杨二娃在部队中担任的是侦察兵,一天晚上,组织下发了任务给杨二娃,需要她连夜赶往另一个战区护送情报。

前往另一个战区,只有一条山路能走,而敌人早已在这条道路旁设置了据点,此行可谓是危机重重。

为了尽量躲开敌人的埋伏,也为了掩盖自己的行踪,杨二娃选择在山林间穿行,山林中树木丛生,没走多远,杨二娃就被横出来的树枝划破了皮肤,身上隐隐作痛,但她却从没放慢脚步。

正当杨二娃马上就要穿越出这片林子时,身前突然响起几声令人毛骨悚然的狼嚎,杨二娃吓得一哆嗦,步子顿了顿,定睛一看,发现不远处正有两只大狼直溜溜地的盯着自己。

杨二娃害怕极了,她转身就往后跑,正好碰上一棵大树,她连忙手脚并用爬到了树上,期间还不忘用手捂着口袋里的情报。

两只狼见杨二娃爬上了树,也依旧不死心,在树底下你来我往地打转,眼看天渐渐亮了起来,杨二娃急得眼泪都快流出来了,此刻,她害怕的并不是被狼吃掉,而是怕自己没办法传递情报,这封情报牵连着许多战士的性命。

但是,祸不单行,狼还没走,杨二娃又听见了从不远处传来的脚步声,还有一些嘈杂的交谈声,来的人说的是日语,看来是日本兵。

杨二娃明白,来的人肯定是敌军,但现在她进退两难,杨二娃着急地流下了眼泪,她只能顺着树干又往上爬了爬,尽量将自己隐藏在树冠之中。

敌军离杨二娃越来越近,杨二娃的呼吸都快停滞了,她的心扑通扑通跳,手不自觉地捏紧了口袋中的情报。

就在快要接近杨二娃的这棵树时,突然,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响彻云霄,树上的杨二娃也被吓的一机灵,她偷偷地探出头观察情况,原来,是敌军踩到了地雷,一行人都被炸成了重伤,两只狼也因为受惊逃跑了。

这是个好时机!杨二娃心中这样想着,她动作麻利地从树上爬了下来,飞快地跑开了这个危险的区域,顺着既定的路线继续前进,终于在天亮之前将情报送达了目的地。

俗话说:“吉人自有天相”,这句话用在杨二娃身上是再合适不过的,送信路上遇到两只饿狼,还差点被敌军逮到,但即使这样,她还是安全的逃脱了。

但让人难过的是,在战争时期,并不是所有人都像杨二娃一样好运,更多的战士都是马革裹尸。

战争是如此残酷,希望我们的国家能够更加强盛,所有人都能生活在和平之中。

“四·二九”冀南军区突围战纪实(连载之三)

叶景涛

1940年8月20日—12月15日,八路军组织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这次战役不仅有力地回击了蒋介石集团对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诽谤言论,更为重要的是,此役彻底打破了日本鬼子不可战胜的神话,鼓舞起全国各界对抗战胜利的信心和决心。

日寇对蒋介石集团采取“诱降”为主、战争为辅的战略,然后回师北上,对八路军根据地进行所谓的“华北治安战”,加紧对冀南区的扫荡、蚕食和封锁。建炮楼、筑公路、挖封锁沟,到1942年初,敌人的据点、碉堡由1941年的498处,增加到700多处。据点与据点之间,不仅距离缩短,还增修了公路,并在重要区段挖了封锁沟。公路和封锁沟在全区内长达4880公里。当时,刘伯承师长曾形象的指出:“敌人要用铁路作柱子,公路作链子,据点作锁子,来造成一个囚笼,把我们军民装进里边去,凌迟处死。”

面对日寇的囚笼政策,冀南军民在党中央和一二九师的领导、指挥下,从没有停息过战斗,并给予敌人以重创,彻底打破了日寇想把华北作为其“兵站基地”的梦想。

故城大地、运河两岸,打击日本侵略者的燎原烈火熊熊燃烧起来。

1、东高才大捷(见单篇)

2、截获日军运输船

1940年农历九月。

驻武城一带的八路军十九团得到一个重要情报:近期,日军从临清一带集结了20只大木船,满载掠夺来的粮、棉、油、花生等物资,将运往天津,于九月初六日起航。

十九团请示上级,决定在卫运河两岸武装截获日军货船。

自南向北的京杭大运河,流经故城全长150多华里,在京杭大运河所过的县域中,属最长的一段。元代以后,朝廷开通今武城至临清段的运河,用以漕运粮食物资,故又有“运粮河”之称。

运河两岸,风光旖旎。春夏秋冬,各具千秋。

千百年来,运河养育着两岸百姓生生不息。比起其他地区,这里的人们总有丰衣足食的自豪感。即使在运河决口的时候,也有“开口一年,三年好种田”的谚语。说的是运河水肥,一年开口子,农田三年不用施肥照样丰收。谚语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在运河开口子的年份,光是水里的鱼虾,就差不多够人们的口粮。老人们传说,大水过后,沟沟壑壑里的鱼虾,可以用麻袋往家里运。有算计的人家,用盐腌制起来,可当口粮。水大的年份,淹没房屋的时候很少。可惜的是,那时候的盐不好买,人们只好把鱼虾晒成干,以度过特殊年份。

历史上,因为大运河的存在,两岸百姓也是饱受战乱之苦。“五胡乱华”、金人南侵以及元人南侵等北方少数民族的每次南侵,都是把运河作为战争的通道。两岸百姓勤劳勇敢、不怕牺牲的基因,也在此过程中得以传承和发展,并逐步形成为一种集体人格。

运河,也成为日本鬼子运送战略物资的河道。

日本侵华后,把从中国南方各地掠夺来的粮棉油等战略物资,日夜不息的漕运天津,然后运往日本。

运河一度成为日军掠夺侵华物资的大通道。

八路军和两岸百姓对此恨之入骨,决心截断这条水上通道,杀一下日本鬼子的嚣张气焰。

9月初,八路军和武城县大队,通知沿河群众延迟收割两岸百米内的玉米、高粱等农作物。

每到晚上,就有十几名水性好的战士,在河里训练:拿一根苇子管,含在嘴里,比谁躺在水里的时间长!

几天的时间,他们都成了《雁翎队》里面的战士了!

战斗的日子也临近了!

九月初五日夜间。

八路军十九团、武城县大队、民兵,悄悄埋伏在卫运河东岸的吕洼、梁院,西岸的草寺、叶庄、辛堤一带的高杆(这些农作物按照季节早该收割,因战斗需要而延迟)农作物田间,静候着日军船只的来临。

天大亮了,还不见日军船只的踪影。

埋伏在两岸的干部战士有些焦急。

侦察兵回来报告:“日军夜间行船怕中埋伏,原定于晚7点的开船时间,改为今早7点。”按照敌人的变动,预计下午日军船队才能到武城界内。

中午,几个村子的党员和“堡垒户”悄悄送来干粮,干部战士隐蔽着吃了午饭后,又回到埋伏的位置。

下午3点多,敌船队从南向北驶入八路军的伏击圈。

指挥员从望远镜里清楚看到:敌人的船队共20只,前有小汽艇开道,汽艇上高插日本“膏药旗”,旗下两边架着两挺歪把子机枪,四个鬼子趴在机枪后,盯着前方。后边的大木船上各有四个鬼子持枪押船,船队约有250米长,船上盖白色大苫布,因为吃水深,航行缓慢。

两岸上,有200多日伪军护航。日伪军徒步端枪前进,乍看上去,很是耀武扬威。

(待续)

1940年8月,八路军在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的指挥下,向华北敌占交通线和各据点发动了大规模进攻战役,即“百团大战”。

八路军这次歼灭战,为何被誉为抗战史上“硬碰硬”的杰作?

1940年6月17日,八路军120师358旅旅长张宗逊接到上级命令:率部向山西娄烦县米峪镇攻击前进,力争将日军上村大队歼灭。

张宗逊根据师首长的指示,立即调整了部署,组织部队以战斗姿态从临县白文镇向东北开进。

17日4时,358旅4团1营在曹家掌附近与由米峪镇向静乐撤退之敌遭遇,4团根据旅首长的决心,迅速抢占了该村东南高地,准备苦战以拖住敌人。

日军上村大队一路急行,于13日最先到达娄烦镇,14日杀进米峪镇,结果却是扑了个空。

上村以为八路军120师主力及后勤机关一定是因为自己攻势迅猛,逃往对久镇。所以,15日一早,上村分兵两路,自己率主力500余人经屹绥村攻击对久村,另200余人为策应,经杜里村向对久镇进行两面夹击,结果还是扑了个空。

上村忽然间感到有点手足无措。他的任务就是配合攻击双龙镇、对久镇地区,围歼八路军120师主力及后勤机关。现在他已提前到达对久镇,但并没有发现八路军120师的主力,他不知自己下一步应向什么方向进攻,只好等上峰的指示。

上峰的指示于15日夜到达,但令上村感到有点莫名其妙,越生虎之助命令他务必于第二天撤回到静乐。

上村以为自己从静乐出发就是要配合主力部队对八路军120师进行围歼,但现在寸功未立,主力部队正在共产区内四处突奔,为什么命令我撤呢?

上村到底是个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高材生,知道服从命令的天职,虽然心存疑虑,但他还是按上峰指示于16日到米峪镇,并于17日拂晓向静乐方向撤退。没想到刚刚离开米峪镇,就与八路军遭遇了。上村一时兴起,立即组织部队展开进攻,对我军抢先占领的村东南高地更是势在必得。

但这一仗实在令上村感到有点意外,他的部队从早上4时一直攻击到8时,整整4个小时,一个小小的高地竟然没能夺下来。庆幸的是,其它几个制高点已经抢占,算是与八路打成平手。

与敌遭遇的消息传到358旅指挥部后,旅长张宗逊坐不住了,他立即赶到前沿指挥作战。观察了战场的态势后,重新调整了部署:

命令716团3营接替4团3营阵地,向敌谷练村以西高地发动进攻,4团3营集结在兴旺庄作为旅预备队;

716团2营和4营对敌米峪镇以北高地发起进攻,准备夺取敌人所掌握的全部制高点,将敌人压迫于大川内,于黄昏后发起总攻,将敌人一举歼灭。

狡猾异常的上村似乎也看出了张宗逊的这步棋,命令部队死守各制高点,不许退后一步。

由于此战是在敌扫荡初期在内线战场进行的,敌人斗志尚存,知道外线他们的部队会很快到达,遂拼死抵抗。

716团3营虽然曾一度占领了敌谷练村的两个制高点,但在敌人猛烈的反冲击下得而复失。各制高点争夺异常激烈。一上午苦战,双方形成对峙。

中午12时,358旅716团1营和第2支队从罗家岔赶到加入战斗,我军攻击力顿时大增。

敌各制高点危在旦夕,上村感到形势有点不妙,开始动摇。见外线援兵迟迟不见动静,便决心坚持到黄昏后突围。

下午17时,358旅部署调整完毕后,全线向敌人发起总攻。716团2营占领米峪以北高地,残敌退到山下向东突围,遭我4团1营堵击,转向兴旺庄逃窜,又遭我4团主力迎头痛击,日军不得己退入大川内。

与此同时,我2支队也进入谷练村。天黑后,主力冲进大川与敌近战肉搏。一场混战,除少数日军从潘家庄逃出去外,大部被我军歼灭。

张宗逊见此时主动权掌握在我军手中,不宜与敌人打成乱战,遂决定以少部兵力监视被围残敌,主力集结整顿,并准备于18日围歼残敌。

日军第9混成旅团旅团长越生虎之助闻知上村大队在米峪镇附近被围,心中吃了一惊。他没想到八路军竟敢在他大军压境的形势下,有勇气以遭遇战的形式欲将他一个大队一口吃掉。

他一面急令静乐、古交、文水等地部队驰援米峪被围的上村大队,一面协同第16混成旅团旅团长村井,指挥各路“扫荡”部队迅速展开,向八路军腹地纵深推进。

120师首长发现日军“扫荡”部队全面展开,加速向我根据地内地推进,特别是增援米峪之敌2000余人正向米峪疾进,为防止被动,急忙命令358旅张宗逊将主力火速转移,准备下一步作战行动。

张宗逊眼见残敌全歼在即,撤出战斗难免可惜。当下,他命令4团接替716团对谷练山残敌的攻击任务,并限4团务必于当晚结束战斗。

由于师里有要求,张宗逊特别交代4团,无论能否全歼残敌,黄昏前部队必须撤离。随后,张宗逊率旅直、716团、2支队向罗家岔转移,各部队向赤坚岭集结,准备下一阶段的战斗。

幸运的是,9团对残敌发起的攻击还算顺利,经过激战,将残敌大部歼灭,并安然向赤坚岭转移。

此战,八路军120师张宗逊358旅一反常规,在敌对我根据地发动大规模全面进攻的初期,果断把握战机,一举全歼日军精锐的上村大队500余人

米峪镇歼灭战,被誉为八路军在抗战史上“硬碰硬”的杰作,为彻底粉碎日军的这次扫荡奠定了胜局。

1940年8月,八路军在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的指挥下,向华北敌占交通线和各据点发动了大规模进攻战役,即“百团大战”。

1940年8月,八路军在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的指挥下,向华北敌占交通线和各据点发动了大规模进攻战役,即“百团大战”。

1937年9月至1940年5月,朱德指挥八路军在华北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放手发动群众,创建抗日根据地。图为朱德在华北前线。

东高才大捷(上)

叶景涛

1940年8月15日。

冀南军区所属部队新七旅、新九旅及地方武装人员数万人,为配合百团大战,在石家庄——德州铁路沿线,展开了大规模的交通破击战。

每天下午,部队由故城西高才出发,步行六十里赶到石德路,在夜间掩护群众铲平路基,搬运铁轨、枕木,炸毁涵洞、桥梁,直到黎明前撤出战斗,再回到故城县东高才村一带宿营。

日寇为了维护铁路,也几乎天天都要到东高才村及周围村庄进行报复性扫荡。

这几乎成了规律。

军区首长抓住了敌人这一扫荡规律,决定在铁路破击战斗中,利用空隙,顺手牵羊,在东高才村一带打一次伏击战,给日军一个厉害看看。

这个任务交给了新七旅十九团和新九旅二十五团。

东高才村地处故城县西部边沿,周围有西高才、饮马河、南岭踪、北岭踪、杨福屯、大李庄、小李庄等村。这些村子群众基础较好,是我抗日斗争活动的中心区域。正因为如此,这一带又处在敌人据点的包围之中:在东南方十八华里处,是郑家口据点;在西南方二十华里处,是白佛寺据点;在东北方十五华里处,是北獐鹿据点;在西北方十三华里处,是三朗据点。

敌我斗争的激烈可想而知。

新七旅旅长易良品、政委文建武;新九旅旅长桂干生、政委王景德、副旅长杨宏明等部队首长,在故城县四区区长黄世忠带领下,亲率营团干部和参谋人员,仔细查看了东高才村周围可供我军利用的地形地貌。

当来到从杨福屯去东高才的交通沟和横在杨福屯北面的一条数里长的河堤时,桂旅长说:“这里的地势很好,东高才可说是进可攻,退可守啊!”

易旅长又顺着交通沟察看了南、北岭踪等村的沟、坎、土丘等地貌后,也认为杨福屯村北是比较理想的伏击阵地。于是当即决定:由十九团驻南、北岭踪;九旅旅部驻杨福屯;二十五团一营驻东高才;二营驻西高才;三营驻饮马河。在东西高才之间构筑工事,形成一个朝正北方向开口的钳形阵地。

兵力部署完毕后,旅首长又向可能来增援的郑口、白佛寺、北獐鹿、三郎等据点方面,派出了警戒部队,封锁了各村路口。

周围村子的老百姓,听说八路军要在这儿打大仗,群情振奋,人心沸腾。在区、村干部的组织下,迅速组成了担架队、弹药运输队。自卫队员还帮助战士挖战壕、做掩体,妇女们则推碾子推磨,忙着做干粮、烧水。

军民们一齐忙于作战准备之中。

8月21日拂晓。

我军指战员进入阵地。旅指挥部设在东高才一所小学里。

上午十点多。

掩护修筑德石铁路的日军约五百人,由青兰车站分三路开了过来,对东高才、西高才和南岭踪同时发动攻击。

日军肆无忌惮、大摇大摆的行进着:前面步兵高举着膏药旗,呐喊着,冲锋般的速度前进;后边用四匹大洋马拉着一门射程十五华里的“八八式”野战炮,对着东、西高才猛烈轰击。

霎时间,枪声、炮声响成一片,硝烟滚滚胜过云翻雾滚。

一股日军先向十九团二营阵地南岭踪进攻,被我军战士一阵手榴弹、排子枪打退后,丢下十几具尸体,又绕道向东高才村扑过去。

这一战,彭老总说:不要请示了,打!失掉3个团,却得到40个团

1939年12月,阎锡山在晋西南发动十二月事变,派孙楚军包围袭击阳城、晋城、沁水、浮山等县抗日政府,杀害牺盟会干部和抗日民众。其中,以阳城最为残酷。

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正从恒曲返回总部的路上,得知事变爆发,立即向事变中心地进发,以弄清情况,稳住局势。

12月25日,彭德怀在沁水的东柿庄见到山西新军——决死三纵队司令员戎子和,获知三纵游击8团已在旧派军官的把持下叛变,立即下令戎子和:

“马上返防,把各团不可靠的旧派军官全部控制起来,带部队迅速向高平黄克诚344旅靠拢!”

戎子和一走,警卫班报告:“孙楚军最凶狠的独8旅和国民党27军,已进入沁水县境,到处抓人、杀人。”形势一发千钧。

彭德怀下令携带的电台立即与总部通报,并向总部和中央提出以陈赓为司令、黄克诚为政委,组成晋豫边八路军第二纵队司令部,将现在太(行)南的八路军各部和决死第三纵队统一指挥起来;令贺龙、关向应率部立即由冀中返晋西北,统一指挥同蒲线以西的八路军和决死队,对付晋西事变;令决死一纵队进入安泽以南,以抗击顽军对晋东南的进攻。

部署完毕,彭德怀冒雨连夜向高平黄克诚344旅进发。

黄克诚驻在高平县的陈垣,听说彭老总在沁水,十分着急,立即派人前来接应,正好半路接住。当夜,彭德怀到达344旅部。

27日,彭德怀报告总部、北方局和延安:“决死三纵队8团、9团、11团已叛变,我董(天知)、刘(锡五)等部在高平西40里处之杜寨,被独8旅(孙楚)包围,已突围来此。”

彭德怀还报告:“此次晋东南之严重事变,反动派未受任何打击,已得阵地全失,党政军组织已溃散,到处被暗杀,这是我们紧急关头没有及时处理,这是严重教训。”

当日,决死三纵队剩下的200余人突围到达陈垣。彭德怀命344旅部大张标语,热烈欢迎慰问,做好饭菜等候。事变前,彭德怀曾下令戎子和对所部进行清洗,但戎子和认为几个团长都是自己发展起来的,清洗决定没有执行,所有发生三个团叛逃事件,此刻他惭愧地称自己是“败军之将”,又听说彭老总对干部十分严厉,准备见了彭德怀领受一顿训斥,不料见到这个场面,他和突围官兵又悲又喜。彭德怀的讲话很简短:

“世界上没有不打败仗的军队。重要的,是要败而不馁。”

晚上,彭德怀把三纵队的几个干部叫来,和他睡在一个炕上。仔细询问情况,要求他们特别注意中央军在这次事变中的举动。听了大家的汇报,他决心发动一场反摩擦战役。

第二天下午,彭德怀告诉老部下黄克诚,决定要聂荣臻秘密率晋察冀主力南过正太路,和八路军129师会合,以优势兵力迎击阎锡山必将扩大的反共狂潮。

“这样一件大事,不要请示一下中央吗?”黄克诚问道。

“不用!”彭德怀说,“我们在敌后,随时遭日军‘扫荡’,自卫反击必须选中要害,速战速决。此事需要前方临机决断,中央在后方是难于下这样的决心。形势紧迫,事不宜迟,就这么干,打!”

随后,彭德怀的断然行动,获得了党中央的赞同。

1940年1月,八路军对阎锡山实行反击。

在晋西北,决死第二纵队和八路军吕梁支队突破阎军的包围,与决死第四纵队会合。贺龙率120师主力从冀中返回,肃清晋西北反共的阎锡山旧军。晋西北根据地局面一新,成为陕甘宁边区的可靠屏障。

在晋东南,按照彭德怀的命令,决死一纵队把阎锡山的旧军官全部集中,控制起来。1月中旬,蒋介石下令5个军进犯太南、太岳。19日,彭德怀下令陈赓386旅主力移驻太岳,统一指挥太岳的八路军及决死队。敌军不敢再战。太岳阵地也得到了巩固。彭又下令黄克诚统一指挥太南八路军及决死三纵队,恢复了太南的部分阵地。

阎锡山苦心导演一场反共大戏,企图以旧军吞并新军。在这一次事变中,他控制了晋西南,占领了晋东南部分地方,但是,完全退出了晋西北;他拉走了决死三纵队的三个团,由于彭德怀的断然措施,山西新军40个团全跑到中共一边了。

事变由阎锡山首先发起,彭德怀后发制人,事后阎锡山苦不堪言,跺脚大喊:

“三年扩军,我们全帮中共干了。”

蒋介石知道后,更是大骂:“阎锡山自诩山西人精明得很,居然败于彭德怀一介武夫,真是愚不可及!”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