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宋应星的著作是什么 宋应星的著作是什么被誉为什么

宋应星的著作是什么 宋应星的著作是什么被誉为什么

时间:2018-11-26 11:14:16

相关推荐

宋应星的著作是什么 宋应星的著作是什么被誉为什么

宋应星不仅创作出17世纪唯一的工艺百科全书,还是一位很有风骨之人。在清朝入关以后,为了拒绝出仕和避免留辫子,宋应星选择隐居不出,不仅写下了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天工开物》,也成为了一位值得钦佩的历史人物。

《天工开物》中,宋应星详细记录了当时农民培育水稻、大麦新品种的事例,并深入研究了土壤、气候、栽培方法对农作物品种变化的影响,又注意到不同品种蚕蛾杂交引起变异的情况。

通过这一系列农业方面的研究记录,说明通过人为的努力,可以改变动植物的品种特性,得出了“土脉历时代而异,种性随水土而分”的科学见解,将我国古代科学家关于生态变异的认识推进了一步,为人工培育新品种提出了有力的理论根据。

如果说我们在当代拥有袁隆平这位伟大的农业学家,那么宋应星可以说就是袁老的前辈。跨越三百多年,宋应星与袁隆平竟然在《典籍里的中国》节目中相约握手,不禁让所有人为他们都透过一粒种子找到了造福华夏人民的共同梦想而感到泪目。

除了《天工开物》,在这一穿越千年的节目中,我们还看到了《尚书》《诗经》《孙子兵法》等流传至今还能为我们的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的多部著作典籍。

我们在感恩这些古人勤其一生致力于写下这些传世著作典籍之外,也必须要为字节跳动在古籍保护上给予的不间断的支持和修复。从开始,字节跳动便成立古籍保护的专项基金,并建立12家古籍保护人才培训基地和传艺中心。

修复古籍绝非易事,往往需要能耐得住枯燥和寂寞,需要日复一日的耐心和专注度。目前古籍修复的人才依然短缺,大量的古籍著作需要更多的修复人才加入到这支队伍来。

好的消息是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成为修复师,这也证明了字节跳动持续输出的古籍保护计划正在被更多的年轻人所认识和接受,也慢慢重视这些老祖宗留下的无价瑰宝。

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古籍修复,为我们伟大的中华文明留下的智慧结晶能全部重见天日,帮助我们能更好的生活和发展!

#年轻人做古籍修复师是好选择吗#

揭秘宋应星《天工开物》:失踪300年,偶然间重见天日

《天工开物》一书,是古代科学家宋应星根据自己的研究经验所写,其中记载了明末时期中国古代农业与手工业总结出来的经验技术,以及一些其他领域的技艺,如造瓷、冶金等方面。

正是这样一本著作,曾被外国称之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但实际上这本著作在最开始面世的时候就被当时的官府列为禁书,近三百年后才因一次意外而重新展现在中国人的眼中。

在国内销声匿迹的《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是由宋应星在明末清初时撰写而成,而它真正出现在中国人眼前却是距撰写完成三百年后的民国时期。

彼时别说是一些学者、教授不知道这本书,就连图书馆中也未有收纳。反而是在国外的图书馆中能找到不同语言的译本。

它第一次出现是在民国时期,有人在一本《云南通志》中发现了关于《天工开物》的痕迹,对它产生了好奇,但是国内遍寻不得,后来才在外国的图书馆中找到译本。

这时人们才知道,中国古代还有这样一本囊括了多个方面科技的百科全书,而这本书在国外十分流行,还得到了“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这样的赞誉。

《天工开物》在中国消失的这三百余年中,国外早已运用这本百科全书开展了各种工农业领域的改进,就在他们惊叹于中国人的智慧的时候,完全没想到,这本书在中国竟没有几人知晓!

这是一种完全不合理的现象,承载着如此多工艺的这本书怎么会没有得到中国人的重用呢?相关学者对此展开调查,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这本书被当时的政府列为了禁书。

时代承载的无奈

原来,宋应星生活的年代正是明末清初,彼时清军入关,明朝覆灭已是迫在眉睫。宋应星作为明官,虽官位不高但也心系天下,对清朝廷并无半分好感。

况且,在明朝覆灭的第二年,与他情谊甚笃的亲兄长宋应升服毒自尽,这让宋应星更仇视清朝政府,甚至拒绝了官府的征辟。

所以宋应星在这本书中对清廷的描写皆是用“北虏”等侮辱性的词语,而对已经覆灭的明朝则是极尽崇拜之情。正因如此,这本书被清廷注意到之后立刻宣布其为禁书,不许在国内流传。

清廷完全没意识到这本书对于社稷的作用,他们只顾着在平定天下后统一众人的口舌,而错失了对国内农业、手工业等发展的新契机。反而是这本书流传到了国外,并受到了国外的推崇,这才会有如此多版本的译文在国外的图书馆中典藏。

直到300年后,这本书重新面世,让我们再一次看到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也看到了古代科学家励精图治的创新精神。

#头条创作挑战赛#

《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此书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本人有幸收藏一套电子版。#济宁头条#

#宜春头条#科学巨匠宋应星故里奉新县宋埠镇建立天工广场,宋应星雕像矗立广场中央。这是家乡人民为愐怀这位科学家而作。

宋应星(1857一),字长庚,明朝著名科学家。举人出身,著作《天工开物》传播日本、欧美等国,享誉全球。

“宋应星”与“袁隆平”的神奇会面,拖着长辫子,身着马褂儿的宋应星,真的合适吗?。

最近在《典籍里的中国》的电视节目中。出现了“宋应星”和“袁隆平”会面的画面,艺术家们试图通过这样的创造,来展示出我国古代农业科学家宋应星和现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伟大。

节目的初衷本来无可厚非,可是视频中的宋应星却是一个拖着长长辫子的清朝人形象。

宋应星生活的时代是明末清初,他活了80岁。有60岁是生活在明朝,只有生活在清朝。他先后经历了明朝的万历、天启、崇祯和清朝的顺治、康熙时代。它在农业科技和手工业上均有重大贡献,他的著作《天工开物》被国内外的科学家所推崇。

宋应星是江西南昌人,他在明朝完成了读书、科考、做官以及著书,他的人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明朝时期度过的,他的内心也是心向明朝的,他和他的亲哥宋应升生曾在明朝做地方官。他们都曾全身心的投入到拯救明朝的事业中,1646年其兄宋应升为明朝殉国自杀。而宋应星也从此隐居不出,拒绝在清朝出仕为官。

宋应星一生最大的成就不在仕途,而在科学上,他所著的《天工开物》是对中国几千年农业、手工业及其他科学的总结。

我们看待一个人物,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之下,这也是历史唯物主义所倡导的,对于这样一个心向明朝的历史人物,豆包认为如果是身着汉服的形象出现可能更为合适,这可能也是宋应星所愿意看到的,这样才是真正的实事求是。

而剃发衣服本身就是一个民族压迫的体现和象征。

清朝已经灭亡100多年了,中国人剪掉辫子也100多年了,可是它可能还长在某些人的心里。

#历史#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准确的解释![赞]

荆州锦衣卫

《天工开物》插图大赏

《典籍里的中国》

央视出品,必非凡品《典籍里的中国》主持人撒贝宁和王嘉宁,以舞台话剧的形式,每每看之,皆热泪盈眶,感动不已,故记

-3-7《天工开物》明,宋应星,全书共三卷十八篇,全书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以实用为主。内容与其相似的还有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沈括《梦溪笔谈》

-3-21《史记》西汉,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走进历史,你才知道司马迁为了写《史记》承受了什么,忍受宫刑,由男人变太监只为了继承父遗志写史书,难,难,难啊!

-5-2《本草纲目》明,李时珍,述本草要籍与药性理论,共52卷。

-6-31《尚书》最早书名为《书》,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传统《尚书》(又称《今文尚书》)由西汉学者伏生传下来。传说是上古文化《三坟五典》遗留著作。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中的《书》指的就是《尚书》。伏生一家为了护书,妻子都死了,可悲可歌,可叹。

期待更新……

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由宋应星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丁丑),共三卷十八篇,全书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注:图片出自云简APP 典籍-绝版图谱

#古董# #典籍#

《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丁丑),共三卷十八篇,全书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是中国科技史料中保留最为丰富的一部,它更多地着眼于手工业,反映了中国明代末年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产力状况。4月,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版)》

宝贝!《天工开物》共分18卷,并配有123张手绘图丨典籍里的中国-头条百科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