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锦州儿童软件编程培训班 少儿学编程软件

锦州儿童软件编程培训班 少儿学编程软件

时间:2022-03-03 00:35:10

相关推荐

锦州儿童软件编程培训班 少儿学编程软件

#头条故事会#赤峰神探马玉林。有一部电视剧叫《神眼》不知道您看过吗?这可是真人真事。讲述的就是我的家乡,赤峰市公安局的步法追踪专家马玉林的传奇故事。说他是专家却大字不识一个,说他天资聪颖也确实经苦难造就,经他口述整理的步法追踪技术已经写进了公安大学刑侦教科书里。马玉林侠肝义胆嫉恶如仇传奇的形像成为赤峰人的骄傲。

马玉林,1906年生于赤峰市元宝山区元宝山镇长胜村马家营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由于家境贫寒,十二岁的他就开始给地主放羊了,一旦丟了羊,少不了要挨打受罚。小小的马玉林,每天就对着羊的脚印琢磨,天长日久,他从羊的走向,蹄子着地的硬度深浅还有步子大小,就能判断出羊的大小、公母、胖瘦、体貌特征、毛色,总结出了一套码踪的硬功夫。

晚上圈羊从来不数,马玉林仅凭脚印就能知道羊丢没丢,丢的是哪只羊,走失的方向。按图索骥,准能找到。

十里八村的乡亲们,谁家丢失了牲畜财物,都会找马玉林帮忙,每一次都能能如愿找到。因此,被称为"马脚印",也正是这码脚印,他才既帮了人也得罪了偷东西的人。有一次就遭到了土匪的报复残害,给他的家庭也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1934年,还是民国时期,喇嘛地有一农户丢了两头毛驴,其实是让土匪给偷了去。马玉林追踪着驴的蹄印,一路追踪到杀人沟,在沟底,两头驴正栓在那里。土匪眼看着到手的毛驴被牵走了,怎么能善罢甘休?一直就伺机报复,这天土匪正往村里赶,有乡亲给马玉林报了信。马玉林赶紧带着两岁的儿子到深山里躲藏起来,偏偏这天又下了大雪。衣薄天寒又不敢回家,儿子生生冻掉了九根脚趾,成了终身残疾。土匪没有找到马玉林,恼羞成怒,砸了他的家,他的妻子遭到毒打后双目失明。贫穷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

解放后,马玉林和千千万万的农民一样,在农村生活居住种地谋生。那个时候虽然仍很贫穷,但日子总算安稳了。从小的经历,也让马玉林养成了嫉恶如仇和乐于助人的品质,他的码踪技能也继续为乡亲们提供着帮助,"马脚印"成为传奇人物而家喻户晓。

直到1959年,马玉林协助破获了一起大的盗窃案,破格成为了公安战线上的一名战士。

那是1959年腊月二十九的夜里,赤峰市有一个乡供销社的分销店被盗,丢了4匹布300元钱,还有香烟,食用油等等。这在今天看起来不多,但是在当年可是一个大案了。因为现场足迹混乱,破案受阻。后来有人举荐了马玉林。马玉林来到现场,反复端详现场的两种脚印。天刚亮就开始追踪。只见他拿着一根树枝,一边走一边画圈,同行的公安人员看的目瞪口呆将信将疑,一直追到犯罪分子的家门前,马玉林扔下手中的树枝,指着眼前的院子说:可以抓人了。果然,这家的父子俩供认不讳。仅用了三天的时间就破了案。因此被破格批准收编到赤峰市公安局刑警队,成为了一名识踪员。

马玉林在公安战线上战斗了几十年,破获案件无数,他的码踪技能破案的准确程度和速度在公安部名声大震。锦州铁路公安系统等多地邀请他介绍经验,表演步伐追踪";曾经到朝阳、风城、包头、陕西、广州、上海、南京、武汉等地协助破案;多次为辽宁、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宁夏、青海等公安部门送来的单个足印做鉴定,给犯罪分子"画像",除少数有年龄差异外,其他的如性别、身高、体态、行走姿势等都基本准确;他和他的徒弟一起收到外地送检的石膏、照片等单个足迹和有关特征,涉及1200多起案件,经他鉴定的就有700多起,准识率高达58.3%。

1965年7月,南京电影院连环盗窃案;1972年6月,北京海淀连续发生十余起闹鬼案;1973年春,河南安阳铁矿银行分理处特大抢劫杀人案等大案要案的破获,直到1981年1月,马玉林参与破案近百起,无一失手。

1964年,公安部邀请马玉林和徒弟苗青春在北京召开"步伐追踪技术"总结汇报会。现场就设在公安部西警犬训练基地。公安部长副部长、北京市公安局长、解放军各部保卫部长300多人现场观摩。马玉林当场辨识现场足迹,准确的指出是在场的某某人。观摩会还模拟设计了一场复杂的盗窃案,组织了一次技术表演。马玉林现场追踪1.5公里准确破案。受到公安部领导的赞扬。

马玉林曾多次被评为市、局的先进工作者,内蒙公安厅曾授予“追踪能手”称号。

大字不识的马玉林,通过口述,别人帮助整理,他的"步法追踪技术",编写进了步法追踪技术教材。而他的传奇故事也被编写成长篇报告文学《神眼》《神眼马玉林》,以他为原型拍摄成了6集电视连续剧《神眼》。

1981年1月马玉林病逝。卒年75岁。因为他在公安战线上做出的重大贡献,国家公安部,政治部都发来唁电表示哀悼。

马玉林,是赤峰人的骄傲。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赵士祯给皇帝献上“迅雷铳”,经过改进后可以连发四十弹,算是现代机关枪的原型。

赵士祯,浙江乐清人,宋太祖赵匡胤的后裔,对热兵器颇有研究。1578年,赵士祯担任鸿胪寺主簿,八品官职;1596年,赵士祯升任中书舍人,从七品官职,没啥影响力。

从仕途上看,赵士祯没啥亮点,但在研究热兵器上则贡献很大。嘉靖年间,浙江是倭寇重点“关照”的对象,倭寇擅于使用火器,尤其是鸟铳,给赵士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万历年间,中亚、西亚雄主土耳其崛起,横跨欧亚非三大洲,在热兵器的使用上很有一套。朵思麻,土耳其派来明朝进贡的使臣,专门管理火器,赵士祯与他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从朵思麻这里,赵士祯了解到土耳其鸟枪、鸟铳、火绳枪等热兵器的制作与使用原理。赵士祯善于学习,掌握了相关的资料,并加以改进、创新。

经过数年的努力,赵士祯相继研制出了掣电铳、迅雷铳、鲁密铳、火箭溜等热兵器,并在明军中推广开来。

掣电铳,具备西洋铳与弗朗机炮的优点,移动方便、射速快,还可以跟明朝的“战车”搭配使用。

鲁密铳,重七八斤,长六七尺,并配有钢刀,是土耳其火绳枪的改进版本。敌军冲杀,可以远距离射击;敌军靠近,则抽出钢刀,近身格斗。

火箭溜,威力大、射程远、命中率高。再则,火箭溜重量不大,很轻便,在阵地战中大放异彩。

迅雷铳,就是可以连续发射的火铳,起初连射5发,二次改进增加到18发,三次改进增加到40发,可谓是现代机关枪的原型。

康熙年间,火器专家戴梓在迅雷铳的基础上,研制出“连珠铳”,效率更高,再配合“子母炮”的使用,清军在征讨噶尔丹时连连获胜。

赵士祯善于研制火器,并将其制作原理、构造图案、使用方法等详尽说明,编写成《神器谱》等著作,印刷给将士传阅。

明朝末年,宁远之战、锦州之战、松山之战、大小凌河之战、山海关之战、怀庆之战、扬州之战、潼关之战等重要战役,火器都是起到“定鼎”作用。

无论是明军、清军、农民军,如果没有热兵器的帮助,结果也是一败涂地。松锦之战第一阶段,明军以火器突袭,多尔衮连战连败,若是明军骑兵给力,估计就是清朝什么事情了。

清军在松锦之战中逆袭,是皇太极御驾亲征,并携带24门“红衣大炮”,才扭转了颓势。扬州之战、潼关之战,清军都是等“红衣大炮”到来,才敢进攻。

明清时代,热兵器无疑是主流,谁能走在前列,就可以在战斗中压倒对手,赢得胜利。明朝初年,沐英改进火铳,发明“三段击”战术,平定西南,击败缅甸。

永乐皇帝朱棣,建设专业化的热兵器部队,即“神机营”,以火器、火炮为主要作战武器,配合骑兵、步兵作战,威震塞北。

赵士祯改进火器,发明掣电铳、迅雷铳、火箭溜、鲁密铳等兵器,在明军中推广开来,在明朝中后期的军事作战中影响巨大。

徐光启,向意大利人利玛窦学习,研制多种火器,并提出组建30万专门使用火器的部队,一举平定辽东。可惜,明朝财力不足,内部相互倾轧,没能实现。

戴梓发明的“连珠铳”、“子母炮”等热兵器,在清朝初年无疑具有领先水平,傲视同时期的其他国家。康熙三征噶尔丹,乌兰布通之战、昭莫多之战,验证子母炮威力的强大。

遗憾的是,康熙皇帝并未重用戴梓,其所发明的“连珠铳”也没有推广开来。再则,清朝固守“骑射为本”的祖宗家训,对热兵器的研制、推广并不上心,让清军在鸦片战争中吃尽苦头。

赵士祯一生,仕途不顺,为了研制火器,散尽家财。同乡诗人何白赋诗:“散尽千金空四壁,秋风萧瑟卧文园。”却功在国家,彪炳千秋,值得敬佩。

他是开国中将,最受林彪器重!林彪死后,他说公道话得到毛主席盛赞。我军的第四野战军将星荟萃,猛将如云。其中,有一个人,名气不大,却是林帅最器重的将军,这个人就是苏静。

苏静19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海澄(今龙海县)县,青少年的时候,苏静为了谋生,曾到缅甸讨生活。1932年,苏静回国参加海澄县红军游击队,投身革命工作,1936年入党。

苏静参加了中央苏区的第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并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苏静当时所在的部队是红一军团,军团长是林彪,政委是聂荣臻。长征中,红一军团的主要角色就是开路先锋。

苏静的职务不高,就是一个小小侦察参谋,却是先锋中的先锋。他率侦察部队前出收集情报,为长征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聂荣臻后来在回忆录中评价苏静:“红军过草地,苏静同志在前面开路是有功的”。

长征途中,苏静带队绘制的路线图高达数百张,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如今还保存着苏静当年绘制的数张路线图。

由于苏静在侦察、情报搜集方面的出色表现,红一军团在改编为115师时,许多人都被降级使用,苏静却被提升为侦察科科长。

抗战期间,苏静参加了平型关等战役和开辟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斗争。解放战争期间,苏静先后长期在山东军区和东北民主联军任职,主要还是参谋和情报工作,参加了开辟东北根据地的斗争和辽沈、平津、渡江等战役。

苏静长期作为林彪的老部下,颇受林彪的赏识和器重。大洼战斗结束后,林彪高兴地对秘书季宗权说:“一个苏静等于十万兵”。林彪给苏静这么高的评价,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苏静确实有这样的能力。

1946年初,东北民主联军主力在东北的境遇并不好,急需要一个大胜仗来鼓舞士气,提升战斗信心。

前方总指挥部情报处处长苏静率领100多位情报人员历经千辛万苦搜集到一个情报,让林彪率部打了进军东北以来的第一个漂亮歼灭战。

不久后,在苏静情报的指引下,林彪再次打了胜仗,这两次战斗,歼灭的是黄埔悍将陈明仁71军87、89两个师的主力部队。

塔山阻击战中,在战斗最焦灼的时刻,林彪派苏静前往塔山督战,被将士们戏称为“监军”。由此可见,林彪对苏静的信赖。

后来,为了早日攻下锦州,苏静和朱瑞深入锦州外围的义县搜集情报,朱瑞不幸触雷身亡。好在苏静深入前沿时发现了攻克锦州的一个好办法:2纵5师在攻打义县时采取的坑道近迫作业攻城方法非常适合城市攻坚战。

林彪很快采纳了苏静提出的坑道近迫作业攻城方法,并迅速在全军推广,很快攻下锦州。之后,东北野战军在攻克天津时,也采取了类似的办法。

1949年,苏静将军三次参加了与北平谈判代表的谈判,北平和平解放,苏静将军功莫大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南军区副参谋长,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军务部部长,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特殊时期,苏静调到铁道部、国家经委、国家计委做领导工作。1967年,苏静到铁道部主持工作(军管会主任),还是周总理亲自提名的。苏静在特殊年代当领导,对造反派们都是一碗水端平,铁道部相对比较稳定。

1968年,苏静调任国家计委军管会主任。他和周总理一道竭力保护时任国家计委主任余秋里(开国中将,独臂将军),并派一名炊事员照顾他。

解放后,苏静的家与林彪家距离只有一条街之隔,步行也就十几分钟。然而,苏静只去过林彪家两次,还都是因为公务,还都进行了请示。即使在苏静人生最艰难的时刻,他也没有寻求过林彪的庇护。

林彪出事后,苏静被隔离审查,当周总理听闻苏静只去过林家两次时,倍感惊叹,也有点不太相信。苏静在相关批判会上,坦坦荡荡地大声承认:“我与林彪的关系最密切!”

一向温儒尔雅的苏静,这次反而大声说出这样的真话和公道话,足见其不是落井下石之人,也不计较会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苏静的言行,更让人感到他人品的伟大,毛主席也觉得此人敢讲真话,人品可贵,苏静也因此并没有受到任何处分。

值得一提的是,苏静将军酷爱摄影,漫长的岁月中,他给许多重要人物都照过相,却从来没有主动要求与这些重要人物进行合影。心如止水,淡泊名利,坦坦荡荡,这就是苏静将军。

1976年,苏静在国务院工作,1978年就又回到军队工作,1980年开始享受大军区正职待遇。1997年,苏静将军病逝,享年87岁。

退休后的苏静对自己的历史功绩看得很淡,但对自己的老部队和老首长却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

苏静曾受委托编写四野战史,后来随着林彪叛逃出事,四野战史的编写也停止了,上世纪90年代,苏静主动辞去四野战史编写组副组长职务,主要原因是他不知道该如何去写林彪。

1951年1月,首批志愿军空军部队奔赴朝鲜参战,时任解放军空军司令的刘亚楼来到北京,向毛主席汇报工作,得知空军部队的建设红红火火时,毛主席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听完刘亚楼的汇报后,毛主席点点头,笑着问道:“刘司令,平时工作累不累呀”?

刘亚楼将军“啪”敬了一个礼说道:“保证完成任务”。

主席笑着摆摆手:“空军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你辛苦了”。

随后,主席又问道:“对了,你的爱人翟云英同志,最近在做什么”?听到主席关心自己的家庭,刘亚楼如实向主席做了汇报,但主席听到回答后,笑容渐渐消失,眼眶也湿润了。

刘亚楼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将才,194月8日,刘亚楼出生在福建武平县湘店乡,他家境贫苦,但怀揣着深深的爱国情。

19岁那年,便加入了红军队伍,同一年入党,参加革命后,刘亚楼屡建奇功,先后担任红十军团连长、营长、红四军第三纵队八支队政委等职务。

1936年,他被选中进入抗大学习,毕业后没多久,他便担任抗大教育长,为我党培养了无数优秀人才。

1939年,刘亚楼被送到苏联,进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刚到苏联的时候,刘亚楼对俄语一窍不通,别说学习了,日常生活交流都有困难。

但刘亚楼正是凭借毅力用最短的时间攻克了俄语难关,随后,他在苏联学习、实习了七年,积累了很多知识。

直到1945年8月,他跟随苏联红军一同进入我国东北参战,抗战胜利后,刘亚楼担任东北民主联军参谋,先后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重要战役。

在战斗中,刘亚楼总是深入战场一线,对敌情进行分析,并做出最完美的决断。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但为了安全起见,毛主席暂时住进了香山别墅内,没想到,这个举动真的躲过了一场巨大的危机。

5月4日晚,六架画着“青天白日”的B-24轰炸机,从北平上空掠过,并向南苑机场,投下了30枚炸弹,整个南苑机场顿时化为一片火海。

这件事让老主席再次确定,组建一支强大到能够抵御任何空中袭击的空军,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但是,让谁来负责呢?毛主席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刘亚楼,原因很简单,刘亚楼在苏联学习过很长一段时间。

其次,刘亚楼早在1946年5月,便担任了东北民联航空学校校长,所以让他来组建新中国的空军,是最合适不过了。

于是,肩负重任的刘亚楼,放下了南下作战的行李,马不停蹄地赶到苏联,寻求苏联专家的帮助。

10月25日,中央军委正式任命刘亚楼为新中国首任空军司令,任命肖华为空军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随后,在五天之内,刘亚楼与肖华一起,组建了哈尔滨、长春、锦州、沈阳、济南、以及南苑六所航空院校。

但鲜有人知的是,刘亚楼作为我国的首任空军司令,其实会晕机的,为了熟悉飞机,刘亚楼多次亲自乘坐,但每次都吐得昏天暗地,但每次乘机时,他都毫不犹豫。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空军的建设不得不加快脚步,因此我国对空军的投入也加大了,在那个并不富裕的年代,我国每年在空军建设上都要投入几千万元。

但主席从没怀疑过刘亚楼会中饱私囊,因为一看就知道,刘亚楼身居高位,穿的衣服却补丁摞补丁,常年的劳累,让他的身体也越来越不好了。

看着刘亚楼的脸色,毛主席也不免担心起来,有一次,毛主席给刘亚楼放了一天假,让他休息休息,顺便置办两套衣服。

但刘亚楼坚决不肯。一直等到空军正式踏上战场,他才稍稍放松下来,去找毛主席汇报工作。于是,便有了开头那一幕。

毛主席问他:“你的爱人翟云英怎么样了”?

刘亚楼回道:“报告主席,我让她去学习了。如果哪天我去见马克思了,她也能自己养活孩子”。

这句半开玩笑的话,让毛主席沉默良久,他知道刘亚楼身体不好,高强度的工作让他经常胸口疼痛难忍。

后来到医院一查才知道,刘亚楼的肝硬化已经十分严重了,想到这,主席的眼眶湿润了,他本就是个特别重感情的人。

听到刘亚楼这样说,主席说道:“以后不准再说这种话,我没去见马克思之前,你们都得好好活着”。

听到主席情真意切的话语,刘亚楼也不禁红了眼睛,他颤抖地向毛主席敬礼道:“放心吧主席,保证完成任务”。

但这一次,刘亚楼将军并没有完成主席交给他的“任务”,1964年9月,正在工作的刘亚楼,突然感到一阵眩晕,身体的剧痛让他忍不住蜷起身子。

周总理知道后,命令他去医院疗养,但谁都没想到,他这一去,竟成了永别。

刘亚楼为新中国,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哪怕是他生命的最后时光,他都还一直心系祖国空军事业。

他殚精竭虑,誓要为祖国找到对付美国U-2侦查机的办法,还心心念念地编写着飞行员的教材,但奈何当时的他已经十分虚弱了,他只好嘱咐身边的人说:

“飞行员的训练教材,你们一定要编写好,如果我看不到了,就把它放到我的墓前”。

如今的中国,已经成为了空军强国,五代战机歼-20,也早已翱翔天际,这一切都离不开先辈们的付出,他们的故事,我们永远都不会遗忘。

#我来科普# 1945年8月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谈判接近尾声。8月11日,中共《新华日报》抢先刊登了以“蒙古人民共和国”为题的报道,公开承认“外蒙古人民共和国”。中苏条约公布后,《解放日报》《新华日报》又高度评价了苏联在中长铁路,旅大等问题上“充分尊重了中国的权益”,是一个“以平等待我的社会主义国家”(1)。而稍早的8月10日深夜12时,毛泽东决定尽可能夺取“察哈尔,热河,东北,山西,绥远等各大城市”,扩大解放区,并不经苏联,国民政府同意单方面脱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周恩来则立即起草的以延安总部总司令朱德名义发布的第一号令,而不是国民政府任命的“第18集团军总司令”(2)。1945年9月,中共代表陈云与苏联代表会谈时,苏联代表承诺中共可在“红军未占领东北及所占大城市二公里以外地区发展”。9月21日,苏军代表再次承诺将对东北中共军队提供武器与物资。至1945年底,在苏联红军的支持下。中共中央向东北总计派出10万部队和2万名干部,先后从苏军手中接管了山海关,锦州,沈阳,抚顺,鞍山,本溪,辽阳,营口,安东,通化,开原,铁岭,四平,齐齐哈尔等东北大中城市,并获取大量武器装备,物资给养和工厂设备等。(3)9月底,苏联政府突然命令驻中国热河,察哈尔等地的苏蒙军队“得令暂缓撤退”,并要求中共中央“筹三个月粮食及补充冬衣”,允其“接收承德,平泉,赤峰等城”。同时秘密援助中共军队武器装备,物资。(4)1945年10月3,4日,苏联红军代表两次接见中共东北局领导人彭真,提醒中共应先控制南满,称“把这里掌握了,北面还有什么要紧”。并当场承诺向中共提供3万支步枪,1000挺机枪等武器装备。还直言苏联最高统帅部“已下最后决心将东北全部交中共”,建议尽快在东北组建军事指挥机关,派30万军队进入东北。(5)1945年10月6日,莫斯科指示中共中央应尽快先控制东北。10月11日,苏军代表再次招见中共东北军领导人彭真,承诺帮助中共接收东北的武器,物资,政权和企业。10月18日,苏军统帅部又敦促中共东北局“更积极放手阻击国民党军与接收政权。除将大批军用物资转交中共,苏军还指派一名代表,专门负责同东北局保持联系”。(6)史料来源:(1)8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订来源《新华日报》载《蒙古人民共和国:昨晨向日本宣战》1945年8月11日第2版。(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分册第217-218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3)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等编《辽沈决战》载伍修权《配合苏军解放东北》,第153-155页。(4)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册第295页载《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部署致中共赴渝谈判代表团电》1945年9月26日。(5)彭真编写组编《彭真年谱》第1卷第308-309页。(6)彭真编写组编《彭真年谱》第1卷第314页。#历史# #历史冷知识# #谣零零计划# #历史真相官#

〔读书札记〕陈云:不能只看到这一方面的作用,还必须看到其他方面的作用

一件事情做完以后,或阶段或年终进行复盘,总结经验,是提高水平的重要方法,毛泽东就说过,他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

总结成功经验的时候,不能只看到这一方面的作用,还必须看到其他方面的作用。但是我们在总结工作的时候,容易犯的一个毛病,就是不能实事求是的估量自己或自己这个团队所起的作用,容易把平台的作用和自己的作用混为一谈。我们干没干事?干了,共产党员还能不干事?但看什么事情都要用联系的观点看,一件工作的成功。或许多工作的成功,是多种因素起的作用,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这里有思想方法的问题,解决思想方法的问题要学理论,特别是多读老一辈革命家的经典文献,那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产物,从中可以悟出方法。我经常给身边的同志讲过陈云的一篇文章:对编写《辽沈决战》一书的意见。陈云在这篇文章中认为,辽沈战役的胜利“绝不只是和战役的参加者,和战役的组织、指挥以及具体战斗有关,而是有着多方面原因的。“

陈云一共讲了六条原因,他讲的六条虽然不长,但有很深厚的哲学功力,虽然没用哲学术语,但把主观客观、宏观微观、内因外因、主要次要、集体个人各个方面的因素都讲到了。他说:

首先,是由于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打败了日本关东军。这为我们的大部队能抢在国民党前面迅速进入这 个地区,为改善我们的装备,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那时,苏联党对我们的力量估计不足,并有雅尔塔协定的约束,但他们还是尽力帮助我们还是尽力 帮助我们的。东北背靠苏联,东邻朝鲜,这对于我们在和国民党作战中的后勤补给和伤病员的运送、安置也是十分有利的条件。

其次,是由于全国各个 根据地的支援。为了支援东北,先后调进去了山东军区的主力,新四军[266]的第三师,陕甘宁三五九旅、抗大、炮校等部队的一部分,以及冀东、 冀中、晋绥、冀鲁豫军区的大部分或一部分部队,共十多万人。另外,还派进去了一百个团架子的部队干部和二万左右的党政干部,其中包括二十个中央委员和候补 中央委员。这些力量再加上抗联原有的力量,为我党我军在东北的发展奠定了十分雄厚的基础。为了迅速歼灭东北的敌人,东北局[269]曾向中央提 出,希望关内能牵制更多的敌人兵力,不使他们再增援东北。那时,全国各个战场都打得很好,确实牵制了大部分敌人兵力,以至敌人大部队不仅没有再进来,有的 还出去了。这也是全国对东北的巨大支援。可以说,如果没有全国各个根据地的支援,没有一野、二野、三野和华北野战军的支援,就不可能有四野 ,不可能有东北战场的胜利。

第三,是由于我们动用正规部队进行了剿匪。东北的土匪实际上就是伪满军警和地主武装,如果不把它们剿干净,农民就发动不起来,后方也不可能安稳。

第四,是由于进行了土地改革。贫苦农民翻了身,我们党才能在东北站住脚,扎下根,我们的部队才可能有那么充足的兵源、充足的粮草,来和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军队较量。

第五,是由于建立了巩固的东北革命根据地。东北解放区原有的经济基础就比关内各解放区雄厚,它拥有不少比较好的产粮区,所谓“呼海巴拜,绥化在外”, “金复海盖,辽阳在外”;还拥有沟通各地的铁路和一批大中小城市;再加上我们在解放区迅速建立了政权,抓紧恢复生产建设,发动翻身农民踊跃参 军,充分动员各方面的人力、物力支援解放战争,这就使我军有了一个强大的后方,物资特别是粮食供应有保障,部队可以不断扩充,而且调动起来快,机动性强。

第六,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由于党中央、毛主席为东北局制定了完全正确的工作方针,为辽沈战役制定了完全正确的作战方针。如果按照林彪的打法,主力围困长春不南下,以后占领了义县又不打锦州,而要回师长春,那就不会有辽沈战役,东北的胜利就不可能来得这么大,这么快。

陈云讲完这六条后指出:总之,战役参加者的作用,战役的组织、指挥,这些对于战役的胜利无疑都是十分重要的。林彪作为四野的司令员,在当时正确的地方,我们也不必否定。但是不能只看到这一方面的作用,还必须看到其他方面的作用。只有这样看待辽沈决战,才是全面的,符合历史唯物论的。

陈云看问题的方法,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虽然我们所做的事情是不大的,但正确地看待自己在团队中的作用,正确地看待自己的小团队在大团队中的作用,正确地看待个人和集体的作用,自己作为下属正确看待领导的作用、自己作为领导正确看待群众的作用,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自己这个团队和别个团队的关系,功不独居、过不推诿,才能在总结经验中进步,才能把我们的事业推向前进 。

#红楼梦#

孔尚任著《红楼梦》研究

作者:沈抱书

《红楼梦》作者是孔尚任的结论,通过第一回原文署名解析上已经得到印证。由于孔尚任先生在当下文学界,被认可的还是曲作家,以《桃花扇》为代表作。现代读者基本无人阅读戏曲剧本了,对《桃花扇》的创作过程和立意并不太熟悉,有必要在这里重温一下。

《桃花扇》创作背景:孔尚任的父亲孔贞璠曾在明朝为官,在明朝灭亡之后,与明朝的遗老不时聚会,抒发亡国之悲和人生愤慨。孔贞璠和好友重气节、和刚直不阿的品格,对孔尚任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贾凫西、孔尚则、秦光仪等人,对孔尚任创作《桃花扇》起到了重大影响。孔尚则在弘光朝做过刑部郎中,秦光仪是孔尚任的岳父,因为在崇祯朝曾避乱于孔尚则处,故而从他们那里得知大量的南明遗事。同族的孔贞璠、孔尚达以及贾凫西等遗老,不时来往,时常聚在一起痛饮狂歌,抒发忧乱之慨。据孔尚任自己说,他早就有过把南朝遗事形诸笔墨的想法。“予未仕时,每拟作此传奇,恐闻见未广,有乖信史,寤歌之余,仅画其轮廓,实未饰其藻采也。”出仕后,经过十余年的辗转奔波,返京多暇,“乃挑灯填词”,终于完成了这部作品。

《红楼梦》创作背景一直是谜,从原文和脂批,读者只能领会到作者隐藏了一段伤怀的故事,第五回很多专家视为《红楼梦》总纲的一章,从已知的人物原型看,确实如此。

第五回作者借贾宝玉梦幻太虚,用判图判词概括了金陵十二钗、副十二钗和又副十二钗人物结局,以十二钗曲唱出了全剧的起因、十二钗的生平和贾府的祸端及结局,最终以贾宝玉堕入迷津收场。从表面文章看好像是对小说人物的预演,读者却不知道背后还有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素材复杂,没有《红楼梦》作者的引导,世人即便是文学大师,也无法将小说人物和故事情节还原回去,这就是《红楼梦》成谜的主要原因。

《红楼梦》的创作背景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先从《红楼梦》的人物原型分析一下,目前已经解析出来四百多人,分别有明代朱祐樘及后继的皇帝,大清努尔哈赤及其子孙(至康熙),明朝弘治时期至南明的主要政治人物,后金至大清康熙前的主要将领和重臣。《红楼梦》主要活动场景是大观园,其历史背景是明清主战场“辽东”,即山海关至锦州卫战略(关宁锦)防线。在这场国家存亡的斗争中,双方都涌现出大批可歌可泣的人物,也不乏被世人唾弃的人物。由于结果明亡清兴,对历史的记载必然出现一边倒的情况,自顺治年间,清廷招集大批学士进行明史纂修,以万斯同为首的明朝遗老,本着历史的真实性,倾力完成了《明史稿》,即《明史》的初稿。然而直到康熙去世也未能定稿,原因自然是内容不合时宜。《明史稿》的成果后来被王鸿绪篡改并掠夺,为掩盖修史改典的面目,在部分修史人员的建议下,清朝廷将大量明史原始资料焚毁。作者为留存被焚毁的原始史料内容,产生了用小说记录历史的想法。也就是小说中写空空道人访道寻仙,巧遇刻于石头上的文字(作者的一个比喻),并抄录回来以传后世。

《红楼梦》为什么采用双面异色绣写作方法呢,作者又如何将历史记于小说中的呢?对历史有研究的读者都知道大清文字狱第一案“明史案”。据史料记载,明史案是由庄廷鑨编写《明史》而引发的清初最大的文字狱案。双目皆盲的浙江湖州富户庄廷鑨出钱购买明人朱国祯一部未完成的《明史》,然后延揽名士,增润删节,补写崇祯朝和南明史实,其父庄允诚于顺治十七年冬将书刻成,即行刊书《明史辑略》。顺治十八年为归安知县吴之荣告发,这时廷鑨、允诚已死,被掘墓刨棺,枭首碎骨,尸体被悬吊在杭州城北关城墙上,示众三个月,廷鑨弟廷钺被杀。所有列名参校、刻印买卖者均因此获罪,重辟70余人,凌迟18人。

在文字狱如此残酷的朝代,作者孔尚任虽然著有《桃花扇》,但与《红楼梦》背后的内容相比,却有根本的区别。《桃花扇》所写的是明末发生在南京的历史,展现了明末南京的社会现实。揭露了弘光政权衰亡的原因,同时歌颂对国家忠贞不渝的英雄,淋漓酣畅的痛骂误国卖国的奸臣。但并不涉及大清秘史,也不背离朝廷对南明历史的评价。而《红楼梦》中记录了从努尔哈赤起兵始,至康熙帝继位的部分大清实录,虽然现在看部分在《清史稿》中已有记载,有些极隐秘的只在野史中传录,但也有无任何记录和传言的内容,这些隐秘的内容无论如何是会被朝廷禁止的。随着《红楼梦》研究的推进,这一切疑点都将被解开,本文仅作浅显分析,以引导读者了解《红楼梦》的创作背景。

《红楼梦》作者是谁,智者明理,断不可听信闲言碎语,孔尚任先生早已预知文人墨客之讹传,暗留密码于文中,今得见天日,是作者之幸,《红楼梦》之幸。

日本关东军参谋部编写的《满洲事变实志》记载:古贺联队被歼是满洲事变以来“最大的悲惨事件”。这个事件的前因后果是什么呢?具体如下:

1932年1月4日,日军第38旅团骑兵第27联队的联队长古贺传太郎接到命令,让他率领骑兵联队去剿灭锦西的抗日武装。古贺传太郎被誉为是常胜将军,对锦西民团这种抗日武装丝毫不放在眼里。

古贺传太郎骄傲自满,只挑选了87名精锐的骑兵跟随,很快就过了杏山、塔山、沙河营,在太阳快落山时,抵达了锦西卧佛寺。

古贺传太郎驻扎卧佛寺,让锦西伪县长刘国栋前来汇报情况,并认为来迎接的人少了,用马鞭把刘国栋打得遍体鳞伤。很快,辽西抗日民众自卫队得知情况后马上将古贺包围在卧佛寺。古贺决定与锦西民团展开正面决斗。

9日凌晨,古贺派松尾少尉率领辎重队回锦州领取弹药给养,,留下村上中尉带领一小队骑兵守护联队本部,自己亲率0多名骑兵和28名步兵小队向城西出发。

抵达西园子后,古贺兵分两路:一路由石野步兵小队沿女儿河南岸直奔龙王庙西山;另外一路由古贺率领骑兵在南,穿过田野,奔拉拉屯房后向西窜犯。

激战很快打响,古贺在南路遭到“西五会”袭击,北路的石野小队也遭到袭击。激战一个上午,石野小队长被打死,日军且战且退。

在日军遭到袭击时,突然接到报告说县城遭到“西五会”袭击。古贺不敢恋战,率领日军赶往县城救援。古贺赶往县城时,路过西园子遭到了埋伏在这里的“西五会”队员袭击。

在西园子中部有炮楼一座,民团刘国臣等12人在此坚守,他们居高临下痛击日军,截击古贺联队。周围阵地上,也埋伏了不少自卫队士兵。古贺骑马奔入西菜园子,刘国臣等人马上开枪,一颗子弹从古贺的左肋打入,另外一颗子弹从小腹下打入,古贺翻身落马。

古贺的副官米井大尉跳下马来,背起古贺就跑,没跑几步就被一枪打翻在地。勤务兵上原冲过来背起古贺,又被一枪打中头部毙命。日军机关枪队长星野大尉架起机枪扫射炮楼,掩护日军抢救古贺。

炮楼上的民兵战士郑世吉连发两枪,打中了星野大尉的大腿,星野流血不止,昏死过去。日军只剩下10余人,由野口中尉指挥,野口用机枪压制住炮楼火力。让日军拉来高粱杆堆在炮楼下放火烧炮楼。

炮楼上的战士们仍在坚持战斗,不料大火烧爆了楼上的一个火药桶,引发了爆炸。除了几个战士跳楼逃生之外,刘国臣等9人全部牺牲。日军摧毁炮楼,抬着古贺往县城跑,全力将他带去抢救。

古贺一路被日军抬着,鲜血顺着大路流淌,到县城不远处时,古贺因为失血过多而死。古贺率领87人骑兵出城,遭到中国民团自卫队1000多人围攻,古贺等4名军官被击毙,士兵被击毙40多人,重伤20多人。

另外,去锦西取弹药的松尾辎重队也全部被歼,缴获轻机枪1挺,步枪27支,战刀1把,大车5辆,弹药数箱。古贺被打死后,日军取消了古贺联队的番号,古贺联队自此消亡。

古贺被锦西抗日民团消灭,一直以来饱受争议,很多人认为不实。为查清此事真相,本人专门查阅了相关资料。终于在档案之中找到了三张照片,一张是古贺的全家福,一张是古贺被打死的炮楼,一张是古贺被火化的照片。

这三张照片的发现,直接证明了古贺被打死的真实历史。现在将这三张照片放在这里,供大家查阅。

战神林彪独创的“三三制”,“一点两面”,“四快一慢”战法横扫东北国军,写进西点军校教材。

【一点两面】一点两面集中优势兵力,攻敌一点,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具体在战斗中表现为只进攻敌一点,这一点既是敌弱点也是我军进攻重点,只进攻这一点还不够,还必须形成“两面”,对着一点进行向心攻击。同时围困住两面或三面,不能四面都围住。有意放敌人跑出来,在运动中消灭敌人。引申出来著名的打法:围点打援,实实虚虚,围点为虚,打援为实。

【三三制】就是每个步兵班编成三个战斗组,每组3-4个人,小组中必须有老兵新兵组成,老兵带新兵。冲锋进攻时由2名士兵冲在前两点,组长或老兵在后面以小组为单位组成三角形往前冲,这样敌人的炮弹,飞机炸弹对我军的损伤极大降低了。几颗炸弹伤不了我几人。

【四快一慢】就更绝了,所谓四快一慢重点就是在于一个“慢”字。

进攻之前的任务是先侦查地形,勘探敌情,布置火力,做好战前动员。这个时候务必要慢,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可一旦进入战斗阶段,就要实施四快:

1、准备要快,

2、前进要快,

3、突破和扩大战果要快,在猛打猛冲的战法下,重兵把守的锦州31个小时就被拿下,邓宝珊以为能守一个月的天津29小时就被攻克。

4、追击敌人要快,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就是“猛追”。辽沈战役中林彪就说了,“纵队不要去找师,师也不要去找团,都去找廖耀湘就行了。”气的廖耀湘直骂娘:“你们共军打的什么仗?”

一慢是战役指挥员发起总攻的时间要慢。

不管是“上级催骂”,还是敌人兵力变化,一定要等到兵力和火力都准备就绪才能发起攻击。

林彪的这几种战法,不光在解放战争大放光彩,在抗美援朝中也得到了充分使用,极大了降低了炮火伤亡。

林彪的三三制,四快一慢,一点两面战法手册至今仍然编写在美国的西点军校教材里。林彪果然是在战争中成长起来,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战神。

#大决战#

【读书札记】陈云:不能只看到这一方面的作用,还必须看到其他方面的作用

一件事情做完以后,或阶段或年终进行复盘,总结经验,是提高水平的重要方法,毛泽东就说过,他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

总结成功经验的时候,不能只看到这一方面的作用,还必须看到其他方面的作用。但是我们在总结工作的时候,容易犯的一个毛病,就是不能实事求是的估量自己或自己这个团队所起的作用,容易把平台的作用和自己的作用混为一谈。我们干没干事?干了,共产党员还能不干事?但看什么事情都要用联系的观点看,一件工作的成功。或许多工作的成功,是多种因素起的作用,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这里有思想方法的问题,解决思想方法的问题要学理论,特别是多读老一辈革命家的经典文献,那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产物,从中可以悟出方法。我经常给身边的同志讲过陈云的一篇文章:对编写《辽沈决战》一书的意见。陈云在这篇文章中认为,辽沈战役的胜利“绝不只是和战役的参加者,和战役的组织、指挥以及具体战斗有关,而是有着多方面原因的。“

陈云一共讲了六条原因,他讲的六条虽然不长,但有很深厚的哲学功力,虽然没用哲学术语,但把主观客观、宏观微观、内因外因、主要次要、集体个人各个方面的因素都讲到了。他说:

首先,是由于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打败了日本关东军。这为我们的大部队能抢在国民党前面迅速进入这 个地区,为改善我们的装备,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那时,苏联党对我们的力量估计不足,并有雅尔塔协定的约束,但他们还是尽力帮助我们的。东北背靠苏联,东邻朝鲜,这对于我们在和国民党作战中的后勤补给和伤病员的运送、安置也是十分有利的条件。

其次,是由于全国各个 根据地的支援。为了支援东北,先后调进去了山东军区的主力,新四军的第三师,陕甘宁三五九旅、抗大、炮校等部队的一部分,以及冀东、 冀中、晋绥、冀鲁豫军区的大部分或一部分部队,共十多万人。另外,还派进去了一百个团架子的部队干部和二万左右的党政干部,其中包括二十个中央委员和候补 中央委员。这些力量再加上抗联原有的力量,为我党我军在东北的发展奠定了十分雄厚的基础。为了迅速歼灭东北的敌人,东北局曾向中央提 出,希望关内能牵制更多的敌人兵力,不使他们再增援东北。那时,全国各个战场都打得很好,确实牵制了大部分敌人兵力,以至敌人大部队不仅没有再进来,有的 还出去了。这也是全国对东北的巨大支援。可以说,如果没有全国各个根据地的支援,没有一野、二野、三野和华北野战军的支援,就不可能有四野 ,不可能有东北战场的胜利。

第三,是由于我们动用正规部队进行了剿匪。东北的土匪实际上就是伪满军警和地主武装,如果不把它们剿干净,农民就发动不起来,后方也不可能安稳。

第四,是由于进行了土地改革。贫苦农民翻了身,我们党才能在东北站住脚,扎下根,我们的部队才可能有那么充足的兵源、充足的粮草,来和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军队较量。

第五,是由于建立了巩固的东北革命根据地。东北解放区原有的经济基础就比关内各解放区雄厚,它拥有不少比较好的产粮区,所谓“呼海巴拜,绥化在外”, “金复海盖,辽阳在外”;还拥有沟通各地的铁路和一批大中小城市;再加上我们在解放区迅速建立了政权,抓紧恢复生产建设,发动翻身农民踊跃参 军,充分动员各方面的人力、物力支援解放战争,这就使我军有了一个强大的后方,物资特别是粮食供应有保障,部队可以不断扩充,而且调动起来快,机动性强。

第六,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由于党中央、毛主席为东北局制定了完全正确的工作方针,为辽沈战役制定了完全正确的作战方针。如果按照林彪的打法,主力围困长春不南下,以后占领了义县又不打锦州,而要回师长春,那就不会有辽沈战役,东北的胜利就不可能来得这么大,这么快。

陈云讲完这六条后指出:总之,战役参加者的作用,战役的组织、指挥,这些对于战役的胜利无疑都是十分重要的。林彪作为四野的司令员,在当时正确的地方,我们也不必否定。但是不能只看到这一方面的作用,还必须看到其他方面的作用。只有这样看待辽沈决战,才是全面的,符合历史唯物论的。

陈云看问题的方法,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虽然我们所做的事情是不大的,但正确地看待自己在团队中的作用,正确地看待自己的小团队在大团队中的作用,正确地看待个人和集体的作用,自己作为下属正确看待领导的作用、自己作为领导正确看待群众的作用,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自己这个团队和别个团队的关系,功不独居、过不推诿,才能在总结经验中进步,才能把我们的事业推向前进 。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