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小学生话剧剧本 小学生话剧剧本大全三到五人

小学生话剧剧本 小学生话剧剧本大全三到五人

时间:2019-03-31 18:32:05

相关推荐

小学生话剧剧本 小学生话剧剧本大全三到五人

#天南地北大拜年#带着女儿排练视频短剧,自己写的剧本,全班师生一致好评!表演的还可以,就是有点偏离舞台,二等奖

1961年,南京前线话剧团排了一个话剧,遭遇禁演。周总理获悉后,亲自指点。一时间该话剧火遍全国,还拍成了电影,成为我国电影史上经典之作。

1961年,时任南京军区政治部文化部部长、剧作家沈西蒙受邀编写一个话剧剧本,传颂当时轰动全国的“南京路上好八连”的事迹。

接受邀请后,沈西蒙剃了个光头,搬进八连,和官兵们同吃同住,朝夕相处。他在八连蹲点40多天,又闭门谢客1个月,终于完成剧本,起名为《霓虹灯下的哨兵》。

前线话剧团召集多名骨干演员彩排话剧,可是提交到军区领导审核时,剧本却被枪毙了。理由是剧本里描写的军队干部和士兵都有很多缺陷,不符合人民解放军的正面形象。

那么剧本到底写了什么呢?

该剧讲述了上海解放初期,解放军某部八连奉命驻防南京路,面对大上海的“十里洋场”,一群普通的士兵遭受到“糖衣炮弹”考验的故事。

要说剧中人物形象,有几位的确是有缺点的。

比如三排长陈喜经不起“香风”熏染,瞧不起自己乡下来的妻子春妮;上海籍新兵童阿男自由散漫,私自外出被连长批评一下,就要脱军装走人;八班长赵大大则看不惯上海滩的乌烟瘴气,坚决要求上前线去等等。

可是大家都认为,解放军的官兵有缺点是正常的,况且这些缺点在指导员及同志们的帮助下都及时改正了。官兵们开始时迷茫不适,到后来都经受住了新的考验,找回了为国为民的初心。

剧目遭到禁演,甚至有领导下令,禁止剧本外传。剧团团长沈西蒙也只能将其放置一边。

直到1961年秋天,在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中国戏剧家协会到全国调研各地文艺创作情况,调研组幸运地发现了这个被枪毙的剧目。他们把相关情况,向周总理做了详细汇报。

周总理听后很意外,特意来到陈毅副总理办公室,讲了《霓虹灯下的哨兵》剧组的遭遇。面对这位上海解放后的第一任市长,周总理还开玩笑地说:你管的部队真了不起,一个排长、班长都不能犯错误!

陈毅副总理听明白事情缘由后,当场和周总理讨论,要让前线话剧团来北京演一场,让大家都来评判一下。

1962年12月,《霓虹灯下的哨兵》剧组来到北京。周总理和邓颖超大姐一起看了试演出,他肯定这是一部优秀的革命现代戏,感谢剧团为首都人民送来了一台好戏。随后他提出了几点意见,让剧组尽量修改。

两周后,在原来的剧场,话剧又重新上演。这次,周总理请来了文艺界很多领导和名家,有周扬、田汉、曹禺、老舍等,当然还有陈毅副总理。

演出很成功,结束时,现场掌声经久不息。

周总理把这些特殊观众都留了下来,请他们给这出新剧提意见,并要求,称赞的话可以少讲,主要是提出批评和建议。

快言快语的田汉首先发言说:“好久没看过这样好的话剧了,演员们演得生动而形象,特别是连长和春妮两个演员特别出色,只是剧中几个反面人物有点公式化。”

有人开了头,大家都活跃起来,对剧目纷纷评论。陈毅副总理也深有感触地说:“有人说部队里不能有缺点、有矛盾,哪有这种道理呢?我们的部队之所以战无不胜,就是不断克服困难和缺点才壮大起来的呀!”

这次演出后,周总理又专门召集剧组开了几次座谈会,还亲自提出了70多条建议,涉及剧本、导演、表演、服装、道具、化妆、舞台效果、台词等多方面。周总理的建议即专业又中肯,大家都说周总理堪称总导演。

周总理的关怀点燃了剧组人员的热情,大家认真探讨,反复修改、排演。历时3个月,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终于正式演出。

那一次演出是在中南海怀仁堂,毛主席观看了演出后,连声称赞:“演得好,话剧是有生命力的。”演出结束,毛主席与演员一一握手,还和演职人员合影留念,鼓励大家创作出更多的好戏。

随后,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在北京一炮打响,社会各界反响强烈,观众好评如潮。在首都公演了3个月,场场爆满。

1963年,全国各地有30多家文艺院团争相排演该剧,《霓虹灯下的哨兵》像一道道“彩虹”,红遍大江南北。

还是在这一年,周总理指示,要把这台话剧搬上大银幕,并且特别关照:电影要用前线话剧团的原班人马,一句台词不能改,一个演员不能换,导演要用熟悉部队生活又熟悉上海的王苹导演。

就这样,经过另一番辛苦的艺术创作,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诞生了。它把“好八连”的故事生动地展现给了亿万观众,成为是我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霓虹灯下的哨兵》从话剧到电影,从审核未过到成为经典,周总理功不可没。然而,这只不过是周总理长期关心和关注文艺、戏剧事业的一个缩影。

周总理对文艺事业的关爱,让很多文艺界人士难以忘怀,他的关注也极大地推动了新中国文艺戏剧电影事业的发展。#人物#

作者/筱米

编辑/呆呆 幽

剧本

人生如戏剧,编导演一体。

人事偶闯入,环境常加戏。

困扰如影伴,苦乐得失替。

过客反为主,空来又空去。

#淮北头条# 淮北市的“兄弟相斗”,因一棵树而起,经调解而和解,淮北市的这一出泗州小戏≪分树≫,近日荣获大奖。

在“江浙皖沪”三省一市戏剧家协会等联手举办的小戏剧本征集、展演评选中,淮北市选送的现代泗州小戏《分树》获一等奖,这是安徽省获奖作品中唯一一件一等奖作品。作者是国家一级编剧、市戏剧曲艺家协会主席孙伟和市戏剧创作研究室特约编剧孙步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编剧孙步文是个“90后”,他连续3年入选省孵化计划。

泗州戏,俗名“拉魂腔”,一开唱就能把魂拉走,唱腔优美、旋律动听为其特色,流行于淮河两岸广大地区。20世纪50年代初,首次赴京演出,郭沫若称赞泗州戏“是淮北人民的一朵花”。安徽省四大优秀剧种(徽剧、庐剧、黄梅戏、泗州戏)之一,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泗州戏的重镇在宿州、蚌埠。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观众巨减,传统戏曲泗州戏包括淮北花鼓戏等都面临生存危机,迫切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扶持,再拉回观众的魂。

图一,孙伟,长期从事戏剧创作,立足本土文化,创作了一大批和淮北有关的作品,出版专著《孙伟剧作选》。

图二,≪分树≫剧照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