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革命烈士的故事 达州革命烈士的故事

革命烈士的故事 达州革命烈士的故事

时间:2020-05-04 18:32:03

相关推荐

革命烈士的故事 达州革命烈士的故事

[祈祷][祈祷][祈祷][玫瑰][玫瑰][玫瑰]

浅谈历史人物故事

她被捕后折磨一天一夜,致敬革命烈士!

00:08

#中国人的故事# 【她们的名字,我们永远记得】#多想让您看看今天盛世之中国# 向警予、杨开慧、赵一曼、江竹筠、任长霞……每当我们重温这些名字,心中总是感到自豪、充满敬意:她们是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是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是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正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员前赴后继、英勇奋斗,才成就了百年大党的辉煌历史。@中国妇女报

1988年,山东省政府追认了1位革命烈士,并为他在家乡树立丰碑。

这名烈士叫窦来庚,曾在抗日战争时期,带领手下300名战士英勇抗击日寇,最终全部捐躯,谱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窦来庚是山东临朐人,年少时就开始习武,长期的训练使得他身手矫健,曾经在全国武术考试中荣获第一名,相当于封建王朝的武状元。

韩复渠主政山东的时候,曾经邀请窦来庚担任国术馆总教头,由他招收学员,培养武学方面的人才。

窦来庚拳术高超,在他的亲自指导下,国术馆培养出一大批武林高手。日寇侵入山东后,韩复渠不战而退,导致多座重镇沦陷。

当时,窦来庚负责韩复渠的警卫工作,便跟着他撤到后方。但窦来庚心里很不痛快,他一直想上前线和敌人厮杀,但军令不可违抗。

1938年,韩复渠被蒋介石枪毙,窦来庚这才带着手下100多名警卫奔赴山东前线。

这支部队并没有正式编制,只能算是义勇军,但在窦来庚的带领下,很快聚集了800多人,长期和日寇周旋作战。

半年后,义勇军被改编为山东省保安十七旅,窦来庚担任旅长。

窦来庚的主张很明确,在面对日寇入侵的时候,中华儿女不应分地方出身,也不要管男女老幼,只要有一颗报国心,就应该投身抗日运动。

在窦来庚的号召下,附近的青年纷纷加入部队,他带领的十七旅迅速扩张至3000多人。

窦来庚是个很有头脑的指挥官,他从来不和鬼子蛮干,而是通过破坏敌人后勤补给线的方式,长时间袭扰日寇。

当日寇出动大军围捕窦来庚的时候,他立即带着部下撤退,这是典型的游击战法。有一次,窦来庚带领战士们拆除了日寇铁路线路长达2000米,使得鬼子指挥部大为恼火。

为了消灭窦来庚部,鬼子出动附近10多个县的兵力,向十七旅发起总攻。

那天,鬼子大军压境,窦来庚手下虽然有几千人马,但和鬼子差距还是比较大。窦来庚召开动员会,号召大家与阵地共存亡,否则对不起家乡的父老乡亲。

日伪军将十七旅驻地团团围住,从四面八方发起进攻,还动用了很多重武器。1个多小时后,我军阵地被敌人突破,残余部队不得不暂时后退。

窦来庚带领幸存的战士且战且退,一直和敌人周旋,打到最后我军只剩下100多人。鬼子猛扑上来,窦来庚带领战士们发起反击,一场激战过后又倒下50多人。

日寇看窦来庚如此顽强,更加怒不可遏,要求活捉这名抗日英雄。窦来庚告诉身边的战友,宁愿死在战场上,也绝不会向鬼子低头。

就这样,十七旅最后50多名将士,和鬼子展开浴血搏杀,几乎死伤殆尽。窦来庚眼看战士们全部殉国,弹药也已经耗尽,便在鬼子活捉他之前饮弹自尽。

抗战时期,如果人人都像窦来庚这样不怕牺牲,勇敢地和鬼子搏杀,相信早在鬼子侵略东三省之前,就已经被挡在国门之外。

70多年过去后,窦来庚的事迹已经逐渐被人淡忘,但我们不应忘记,如果没有这些抗日英雄,绝对不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珍贵的老报刊

向秀丽为抢救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用自己的身躯挡住了烈火的蔓延,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于1958年1月15日逝世,年仅25岁。

广州人民政府追授向秀丽为革命烈士,广州日报头版头条刊登向秀丽的生平和英勇事迹。

无产阶级革命家林伯渠为向秀丽题词:”磊落光明向秀丽,扶危定倾争毫厘;一身正比泰山重,风格如斯世所师“。

向秀丽的共产主义风格在这个时代广泛流传,她是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和"最美奋斗者“!

渠县早期地下党员、岩峰独立营连长文必达,1934年1月,在国民党反动派屠刀下壮烈牺牲。在短促的一生中,他将全部智慧和热血贡献给人民的解放事业。1981年11月四川省渠县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烈士的事迹,广为人民传颂。烈士的英名,永垂青史。

1934年1月红军战略转移,撤离渠县后,二十军杨森部第四混成旅杨汉域又占渠县。他们与地主豪绅相勾结,大肆反攻倒算。还乡团视文必达为眼中钉,肉中刺,采取了最为毒辣的两手。一手派部队抢走文必达家全部财产,拆毁房屋。另一手悬赏通缉:活的大洋立百,死的两百。

大兴团总石照初(文的干亲家),带领一个班的民团,把隐藏在黄草坪的文必达夫妇捉拿归案。石照初果然领偿银五百,德国造手枪一支。

受人拥戴的文必达被捕的消息不胫而走,群众痛惜万分。瞬间,有七八十人前往取保。为首的李德清、罗光洁,苦苦向杨汉域陈述:文必达为人正直,是好人,该释放,今后我们担保他走正路。

而杨汉域口露杀机,恶狠狠地说:“良民可保,匪盗必除!要保,在鬼门关等候!”他逐一套问取保众人是否真保。有三十多人斩钉截铁地回答:“敢保!”殊知一一被扣,个个处以罚款,多者大洋六七十,少的十元。

在狱中的二十多个日日夜夜,文必达与顽敌进行了多次较量。敌人首次提审,文必达先发制人,质问道:“我有罪,该受审。妻子是良家妇女,非盗非娼,何罪之有?”无可奈何,敌人只好释放。

当妻子魏连芳含泪出狱时,文必达忠言叮嘱:“把孩子抚养成人,教他做个有骨气的人。我为革命流血,死而无怨”。

敌人想从文必达口中掏出所需要的情报,采用软硬兼施手段。什么“高官厚禄”、 “迅即释放”的甜言蜜语,遭文必达顶了回去,什么“鸭儿浮水”、“坐软板凳”之类的酷刑,文必达强忍吞食了。

敌人咆哮的喝问:“你说你是共产党员,还有哪些是?”

“共产党员多得很,成千上万,数不清!中国有,外国也有,尤其苏区最多。要问姓名,我们一路去!”文必达毫不掩饰地爽朗答对。

凶残的敌人绝望了,只好挥起屠刀。

1934年1月26日,乌云罩顶,寒风袭人,大地一片凄凉。敌人在岩峰场四周山头架起机枪,戒备森严。押赴刑场前,敌人赏文必达酒饭,硬汉文必达心底明白,敌人的施舍,只能暴露其对革命者的残忍。他怒目而视刽子手,冷冷地说:“腥臭的酒饭不能沾污我的清白。”

无奈,刽子手剥光他的上衣,将瘦骨鳞峋的身躯捆绑起来,押向米亭子操场。铁骨铮铮的文必达,昂首挺胸,大义凛然,迎着呼啸的寒风,缓缓地走向刑场。刽子手把他绑在网球场的桩上,文必达仍面不改色,左右回顾,仿佛告慰父老兄弟:我是站着死,没有跪着生。

刽子手先用刀轻轻地在他脖子上上一抹,鲜血直冒。文必达回头厉声喝斥凶手:“要杀就杀,何必如此。二十年后我还要回来,那时……”一言未了,刽子手李之焕用力一刀,未达目的,又复上几刀,头颅滚地。紧接又举刀砍掉左右二膀。人面兽心的刽子手进而剖腹取肝,在铁匠炉上烹而吞食。

围观的众乡亲目睹敌人之残暴,文必达慷慨就义之悲壮,无不凄然泪下,悲痛欲绝。文必达把自已的热血洒在祖国的大地上,谱写了一曲人间最为壮丽的赞歌。

为实现人民解放而杀身成仁的文必达,在狱中以血和泪写成了千古绝唱的诗句,充分表达了他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境界,纯洁无瑕的革命品质。诗曰:

头断身裂志不折,马列主义若日月;

革命胜利人类福,杀身成仁光荣血。

#信阳师范学院##革命烈士小故事#是你们在狼烟四起中横刀立马,是你们在鞑虏肆虐时杀敌卫国,是你们挺起了展族的脊梁;烈士们,我们将继承你们的遗志,共砺国魂!

一位革命烈士遗孤的故事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河北省高碑店市辛立庄镇有个杜村。村子里有个刘老太爷,今年93岁高龄,近日不幸去世了。老人的逝世,不禁引起乡里乡亲的哀痛和悼念。

老人家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儿女齐全,子孙绕膝,五世同堂,人丁兴旺,家族繁盛,可谓洪福齐天。在村子里,老太爷威望很高,人们都啧啧称赞他和老伴教子有方,兴家有道。儿女及孙辈们,从军的,从政的,教学的,经商的,个个都优秀,家家都富裕。三里五村乃至整个高碑店市,提起杜村刘家,没有不佩服,没有不竖大拇指的。

但是,要说起刘老太爷的当年的身世,那可真是天下极其少有的坎坷,凡是了解或者听说情况底细的,无不唏嘘不已——这位老爷子年幼少年时不知道吃了多少苦呀,遭过多少难呀!

老爷子老家本来是河南的,可是是哪个县,哪个村的,老爷子自己也说不上来,而别人则更无从知晓。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老爷子当年年幼刚记事的时候,他的父母都是河南当地的地下共产党员,他们为革命工作而不幸暴露了身份,遭到敌人的残杀,敌人又到村里寻找当时刚刚五六岁刚刚记点事的刘老太爷,准备斩草除根。幸好村里好心的邻居掩护他,让他逃出了魔掌。

刘老太爷于是就一路向北讨饭逃亡,最终来到了河北,辗转到了高碑店县境内。在一个叫XX的村子里,他终于被一户姓刘的夫妇收留,当了养子。由于当时他都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母姓什么,叫什么名字,于是就随了义父,姓刘了。在刘家,虽然也因贫困而免不了吃苦受累,但毕竟义父义母给了他一个温暖的家,并让他读了几年私塾。他从革命烈士的遗孤,到成为刘家的义子,度过了长身体的童年。

可惜好景不长,他的义父义母后来不幸都染病先后离他而去,刘老太爷又一次成为了孤儿。再后来,他又流浪到杜村,一户好心人又收养了他。这户人家,老两口只有一个独生女儿,刘老太爷来到杜村后,两位老人视如己出,掌上明珠,又供他读书识字。后来他长大成人了,老人把女儿许配给他,他既是儿子义子,又成了女婿。一家人其乐融融,度过了一段美丽时光。

不久,河北解放了,后来新中国也成立了,刘老太爷成长为家里的主劳力,家里的顶梁柱。儿子,女儿也一个个出生了。五六十年代,家里日子虽然也比较艰难,但在老爷子的努力经营下,家庭还是比较幸福的,随着儿女们考学参军从政,家族日渐兴旺发达了。可惜的是他的老义父走得早,没能赶上幸福年代。而欣慰的是老义母(也是老岳母)健康长寿,终于等到了孙辈们长大成人有出息有成就的那一天。

老人曾自豪地对邻居说,你看看,我的二孙子都当上部队大官了,老三也在政府当干部了,我的孙女都把买卖做到天津去了,我是多么幸福呀!杜村刘家,不知不觉成了名门大户,成为乡里乡亲的骄傲。

后来,刘老太爷的义母老岳母去世的时候,采用了当地送葬的最高规格——在家里排葬十天,请戏班子唱大戏,——一是因为这是喜丧,二是这是感恩,感谢老人给了后代的幸福,三也是展示新社会新时代刘家后人的荣耀呀!

刘老太爷这一辈子,少时命运多舛,异常艰辛。做为烈士遗孤,他在逃难路上,不知道吃了多少苦。幸运的是他先后遇上两户好心人收留了他,并把他抚养成人。

按道理,他亲生父母都是革命烈士,他应当享受烈士家属后代的待遇,可是由于父母牺牲时他年龄太小,都不记得父母姓甚名谁,也不记得老家是什么地方什么村子,结果除了他自己依稀记得老家是河南以及逃难的经历,也没有谁能证明他是革命烈士遗孤!

明明就是烈士遗孤,却无法得以承认,他的父母是革命烈士,可是也可能无人知道他们,也可能成为无名烈士,甚至后世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和当时参加革命的事迹!

世事就是这样令人慨叹不已,以致无可奈何。好在苍天有眼,刘老太爷尽管年少时异常坎坷,但成年之后,终于赶上新社会新时代,开始让家庭走向康庄大道,他跟老伴也收获了晚年的幸福!(遗憾的是他老伴早他几年就离他而去了天堂。)

这里还应该提到一件事,刘老太爷至始至终没有忘记给他人生幸福的养父养母,他不仅对后来的岳父岳母尽了孝道,也在前几年把之前的义父义母的坟迁到了杜村刘家坟地,四位养育过他的老人葬在了一起。这足以证明他的孝心,刘家家族的孝道!

革命遗孤刘老太爷走了,他可能去找他的亲生父母和四位养父母去了,愿老人在那边安享幸福!衷心祝愿他的儿女孙辈们一代更比一代强,事业辉煌,光宗耀祖!

12月8日深夜初稿

12月22日中午修改稿。

文章写的引人入胜,就是每篇都有错别字,为你一直以来宣传革命烈士的事迹和精神的文章点赞!

晚上没下雨

他突遭叛徒砍杀,重伤后打跑叛徒,为保密件和经费拼死爬出七里路

#清明祭英烈#革命烈士的故事:王朴

王朴生于1929年,牺牲于1943年,河北省完县人。他生长的太行山石岭下的河北省完县野场村,11岁时被大家推选为儿童团团长,牺牲时只有14岁。王朴诞生在村里一户贫苦农民的家庭里。在他开始懂事的时候,日本强盗发动了“七七”芦沟桥事变, 侵占华北,战争的火焰烧到了他的家乡太行山。日寇烧杀抢掠的凶残行为,在王朴幼小的心灵燃起民族仇恨的烈火。

有一次,野场村的乡亲们全被日寇赶到村子里,王朴也是其中一个,日寇拿着一份由汉奸金珠子提拱的村干部和抗日军属名单,叫汉奸翻译把他们一个一个拉出来,然后狗汉奸龇牙咧嘴地问王朴:“你就是野场村的儿童团团长王朴吧?”。王朴理都不理这个狗汉奸。“你一定知道八路军的东西藏在那里, 说出来就放你回家。”“不知道!就是知道也不会告诉你鬼子和狗汉奸!”王朴面不该色得回答。日寇猛地抽出了东洋指挥刀,指着王朴的胸口,狂叫道:“你的小八路,快快的说,你不说死了死了的!”王朴面对日本鬼子强盗的刺刀,想起了“五不誓言”,想起了张喜子和秀大伯,更想起了自己领着儿童团团员宣言的誓言“头可断,血可流,秘密不可泄!”于是把牙一咬,昂首挺胸,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就这样,王朴英勇的为自己的祖国献出年轻的生命。

#军营里的故事# 阜新部分战友八一建军节前来到革命烈士〈杨子荣烈士陵园〉扫墓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