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托物言志诗 托物言志的诗小学

托物言志诗 托物言志的诗小学

时间:2021-07-27 03:05:32

相关推荐

托物言志诗 托物言志的诗小学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托物言志诗。

这首诗最绝妙之处在于通过小切口,将鹅与鹤长相相似,却境遇不同进行对比,从而道出了人与人长相相似,才华相似却因平台不同,而导致命运不同的残酷真相。

“君因风送入青云,我被人驱向鸭群。”这两句是说,你借助风力,飞入青天云霄,自由翱翔,“我”却命运不济,被迫和鸭子为伍。这是写“鹅鹤命运之不同”。

一个“风”字,道出了鹤比鹅命运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没有“风”的凭借,鹤也只不过就是鹅。因为平台不同,两个才华相当的人命运也就此不同。有平台的人,就会走得更远,得到更好的发展。而没有平台的人,纵然满腹才华,也只能徒劳无功。正如姜太公,若不是周文王给他一个舞台,他只能做一个渔翁了。再如诸葛亮,若不是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他的命运也就只能是,“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我被人驱向鸭群”,犹如白话,却寓意深刻,形象表达了鹅被人驱赶的悲愤与不平。一个“驱”字,表达了鹅不甘心与鸭为伍的命运,却又无可奈何。

“雪颈霜毛红网掌,请看何处不如君?”这两句是说,“我”长有雪白的脖颈、洁白的羽毛和红红的脚掌,请看“我”哪一点比不上你?这是写“鹅鹤长相之相似”。

“雪颈”“霜毛”“红网掌”,是鹅的才华具体表现。即鹤有的才华,“我”都有,只是没有风送“我”罢了。诗人用了“雪”“霜”“红”三种颜色,极简练地概括了鹅的特点与惊艳,让人知道鹅的美丽不输鹤,从而生出怜悯同情之心,引发人们的深深共鸣。

“不如”二字,表面上看是写鹅与鹤的比较,实则透露出诗人对于自己才华的自信与遭遇不公的一种悲愤与不平。

纵览全诗,平白如话,寓意深刻,发人深思,是咏鹅也是自咏,是哀鹅也是自哀,是为托物言志诗中的绝妙佳作。

图片

这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一首托物言志诗。

这首诗写于1195年,当年四月,杨万里拿干薪到了截止日期,五月,召杨万里赴京,杨万里辞谢不往。后递呈了辞职报告,六月宋宁宗驳回。杨万里坚持要辞职,宋宁宗没办法,给了他一个升焕章阁待制,提举兴国宫的闲官,最终杨万里选择了归隐山林,不问世事。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写下的,野菊其实就是诗人的一种自喻,也是诗人当时心情的一种真实写照。

“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首联是说,不肯给文人骚客当干粮,岂能随流俗在重阳节被俗人赏识。这是写“野菊之骨气”。

野菊,既不需要文人来吟咏夸赞,也不需要俗人在重阳赏识。一个太雅,一个太俗,都不是野菊的志向所在。“未与”“况随”四字,就将野菊独不同流俗的高洁傲岸刻画出来了。宁可孤芳自赏,也绝不取宠于人。

“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颔联是说,正因为身在野外才更增添了一份清幽淡雅之色;哪里肯因为无人来赏,而减去自己美妙的花香呢。这是写“野菊之色香”。

“在野”二字,不但点出了野菊的生存环境,同时也暗示着诗人辞官归隐的内心想法。“在野”的好处是“有幽色”。即便“无人”,“妙香”仍然不减半分。这就应了屈原那句“兰生幽谷,不为无人而不芳”的“自我”精神。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颈联是说,已是傍晚时分,在绿色的半山腰中恰好与野菊相逢;即使匆忙也要折一枝淡黄的野菊。这是写“诗人之相悦”。

此处与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兰叶春葳蕤》中诗句,“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其诗境是一致的。一个是“相逢半山碧”,一个是“闻风坐相悦”,一样的“相悦”,一样的操守,一样的坚贞,一样的孤傲。说的是草木之心,野菊之品,实际上则是言人格之高,灵魂之贵,人生之适。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尾联是说,野菊应该会嘲笑那些东篱下的家菊,即便是家菊也要向陶渊明寻求恩宠惠顾。这是写“家菊之觅宠”。

这两句通过野菊与家菊的对比,表现了野菊高贵品质。野菊,不但不需要文人夸、俗人赏,甚至不需要隐士宠。野菊,就想做回自己,一个不要活在别人眼光中的自己,一个可以自由自在绽放的自己。

人生最重要的就是做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自在,不必阿谀奉承,也不必自轻自贱,要内修而不要外索。自在,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正如张九龄诗中所说,“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君子,在任何地方都会绽放自己的光芒,并不需要外假于人,而是内求诸己。

纵览全诗,一幅在野的野菊图跃然纸上,是意外的相逢,也是必然的相逢。绽放在杨万里道路上的野菊,让杨万里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也坚定了他的人生抉择。

李商隐颇有才华,但是很不幸,卷入晚唐的牛李党争中,成为了政治牺牲品。他一生坎坷不幸,胸有大志却处处受挫,因此他的很多诗,都是自悲身世遭遇,甚至一些爱情诗,也是托物言志,读来大有一种凄美之感。下面这首《题小松》,便借助一棵小小的松树,寄托了诗人傲然高洁、不屈不挠的高尚品质。

题小松

唐·李商隐

【怜君孤秀植庭中,细叶轻阴满座风。

桃李盛时虽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葱。

一年几变枯荣事,百尺方资柱石功。

为谢西园车马客,定悲摇落尽成空。】

开头四句,通过对小松一年四季的遭遇,表现了它坚贞不拔,傲霜斗雪的高洁风姿,诗人开篇便说:“怜君孤秀植庭中”,对小松充满了同情与喜爱,它孤独地挺立在庭院中,虽然被人冷落,但是细叶清风,带给人无限清凉,而在三月桃李争艳的季节,它依然不随波逐流,保持孤独地本性。第四句,诗人更是给出了极高的赞誉,“雪霜多后始青葱”,在霜雪凛冽的寒冬时节,桃李早已成为枯枝残树,而小松非但没有枯黄,反而更加郁郁葱葱了。

诗人在前四句,毫不避讳地对小松进行了赞美,而值得注意的是,李商隐所赞美的松,不是“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的老树,而是正在挣扎成长的小松,诗人用“孤”、“秀”等字眼描写小松,犹如一位翩翩美少年,可就是这样的小松,却又有孤高不俗的品格,如何能令人不爱?

诗人对小松的期盼是殷切的,说“一年几变枯荣事,百尺方资柱石功”,花开花落,荣枯数载,耐得住寂寞的小松,经历了严寒酷暑,锤炼了坚贞不屈的意志,等它长成百尺苍松的时候,便成为了栋梁之才了。其实一年只有一荣一枯,但诗人却夸张为一年几变,更加反衬出了小松的坚定和耐力。

最后,诗人对那些只知道欣赏桃红柳绿的车马客说,等到霜雪纷飞、百花凋零的季节,你们就会感到无比失望了,但是小松迎霜傲雪,反而会变得更加青葱,话语之间,对小松充满了赞赏和信心。

李商隐的这首诗,别开生面,歌咏了不惧严寒、挺拔成长的一棵小小松树,对转瞬即逝的桃李充满了讽刺,同时鄙视了社会上的浅薄庸俗者。这首诗的显著特点,便是对比烘托的手法,比如,以桃李春日之盛,对比小松的“孤秀”;以桃李冬日之凋零,衬托小松的“始青葱”,带给人十分深刻的印象。

清代王士祯曾提出:“咏物之作,须如禅家所谓不粘不脱,不即不离,乃为上乘”,李商隐的这首诗,虽然不是他的代表作,但清新隽永,别有韵味,艺术上自有其独特之处。#图文创作打卡挑战活动#

这是五代诗人修睦的一首咏物诗。

秋雨过后,田地显得格外空闲;一层又一层,落满了深红色的叶子。这是写“落叶之时空”,即闲田之上,秋雨之后,落叶应时而落。“重重”二字,写出了落叶之多、之深、之迅捷。

落叶思绪翻飞,一心向往着春日;哪里肯信,秋风来袭,自己就要落下枝头。这是写“落叶之窘境”。此句运用了拟人手法。落叶一直以为自己只会生活在春天里,生活在明媚里,生活在幸福的世界里,何曾想好日子很快就到头了。这是暗示那些朝秦暮楚的人,一定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为下文诗人高洁傲岸的人格作铺垫。

一些落叶,随流水而去;一些落叶,在河边暮色中盲目空舞。这是写“落叶之无格”。遇到危险,它们只不过随波逐流,任意东西,丝毫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落叶之所以遭遇这样的下场,是因为它贪慕春光,目光短浅,只愿意活在别人给的短暂快乐里,而忘记了自己的初心使命,所以一旦遇到危险,也就树倒猢狲散了。

只应像松一样卓然自立,而绝不与落叶同道,随俗浮沉。这是写“诗人之志向”,即像松自立,志趣高洁,不与落叶为伍。“自立”二字,可作全诗诗眼,亦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表面上这是一首咏物诗,实际上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至此,诗人不愿做落叶随俗浮沉,而愿意做松树卓然自立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这是宋代词人张孝祥的一首山水词。

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张孝祥知潭州(长沙),期满后乘舟北上,途经洞庭湖畔的黄陵山时,遇风受阻,加上北伐之志一时受挫,于是托物言志,写下了这首词。

行船遇到风阻,便露宿黄陵山下,心态闲静自如,颇有王维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乐观豁达。

岂止行船会遇到风浪,人生又何尝不会遇到大风大浪。遇到大风大浪,人生应该怎么办?当然只有乐观向前。倘若一蹶不振,就不会拥有美丽的明天。

这首词最绝妙之处正在于“留我”二字。这人世间的一切“留我”,都是最好的安排。

凡是有不好的一面,就有好的一面。虽然行程受到阻碍,但是却可以留下来欣赏眼前的美景。人生太过追求目的,而忽视过程的美丽,是得不偿失的。

慢慢走,欣赏啊。人生就像是一场旅行,每个人的终点都是一样的。既然如此,何不用心慢慢体会,好的与不好的。你所经历的一切,都将成为你的独家记忆,让你成为最好的自己。

满载着一船秋色,行驶在十里湖光里,真是美不胜收!这是写“三峰之美”。虽然船儿受到了风阻,然而眼前的美丽秋景,还是将词人的心情变得快乐起来。

波神有意留我看醉美斜阳,放起波光鳞鳞的细浪。这是写“三峰之阻”。明明是受阻,换个角度看问题,就大不一样,那就是“留我”。这是老天有意“留我”欣赏眼前的美景吧,否则怎么会突然刮起一阵风来呢?既然是上天安排的,那一定得顺其意,安其心,乐其趣。

看斜阳,放细浪,表面看是波神的安排,实际上是词人自己的悠然心境与独特审美所致。正如李白诗中所云,“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眼前的“一船秋色”“十里湖光”“斜阳草树”“鳞鳞细浪”,都不用一钱买而自来,岂不是波神对词人的一番美意和眷顾。

明日风向回转,那就更好;今夜露宿于此,倒也何妨。这是写“去留无意”。凡事不必太执着,一切随缘。对待风浪,当有李白“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的洒脱;当有苏东坡“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旷达;当有“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淡泊。船到桥头自然直,车到山前必有路。天无绝人之路,任何事情都是有转机的,遇事不用慌,遇事不用急,需要保持冷静,泰然处之。

暂且水晶宫里,听奏《霓裳羽衣曲》;明天一定能登上那壮观的岳阳楼。这是写“美好可期”。在大风大浪中,眺望未来可期;在人生险阻中,逆流而上。这就是豪放的张孝祥,就是坚持北伐统一的张孝祥,也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张孝祥。

登上岳阳楼的词人,最终为我们留下了绝世佳作《念奴娇·过洞庭》,登上了他词学的巅峰时刻。若无今夜的“粼粼细浪”,哪有明日的“明河共影”“表里澄澈”,所有的苦难,都是通往辉煌的必经之路。

依据古诗歌的题材和表达的感情大致可分为

1咏史怀古诗: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

2托物言志诗: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

3山水田园诗:山光水色养性灵,登山观海总溢情

4送别怀人诗: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

5羁旅思乡诗: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断肠人

6边塞征战诗:金戈铁马征战事,大漠秋风慷慨情

7即事抒怀诗:一枝一叶一世界,亦喜亦悲亦啸吟

8干谒言志诗: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9吟咏画作诗:疏松近水笙声迥,青障浮岚黛色横

七绝•咏蛙

—毛泽东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注释】:这首咏蛙诗气魄很大,作者托物言志,以蛙自比:虽是小人物,也有龙虎之姿,也有不凡气慨。

老师点评精彩,您过奖了,我是早上被喜鹊叫醒,灵感一来,就随手创作了这首诗,欲罢不能而已……//@方格布裙子:言之有物,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赞][赞][赞]

刘小笨笨01

现代诗||枝头的喜鹊文/刘小笨高高的松树塔尖上一只喜鹊傲视着世界长长的尾巴坏人休想轻易抓住黑白分明的身躯藏着黑白分明的眼晴谁爱他他就用清脆的歌声唤醒你黑夜里的黎明

诗词是中国语言文化的瑰宝。诗词用精炼的、跳跃的、写意的、留白的、含蓄和委婉的语言来表达作者对人、对物、对事的感受。诗歌是想象和激情的语言。

“托物言志”常在诗词中使用,源于作者对某一特定事物内在意义的直觉顿悟,之后再将这种直觉的顿悟进行提炼并完善,最终形成单一而明显的主旨。咏兰诗词则是作者采用“托物言志”法寄意于兰。要写好咏兰诗,首先要掌握兰与自己感情的内在联系,描述时,要以兰的特点为核心表达自己的意愿。写作方法有比喻、拟人、象征,对比等。由于艺兰人在艺兰过程中对兰的特征有长期的观察、体验,所以对兰的品德、品性或品质有比较多的了解,对兰的感情也较一般常人丰富。因此,艺兰人比一般人有了更多咏兰的感情基础。通过写花、写草,描姿、描韵,歌颂兰的品质、品德,借兰咏志,借兰诉情。

图片

历史上有许多优秀的咏兰诗词。如杨万里的《兰花》“ 雪径偷开碧浅花,冰根乱吐小红芽。生无桃李春风面,名在山林处士家。政坐国香到朝市,不容霜节老云霞。江篱圃蕙非吾耦,付与骚人定等差。 ”

余同麓的《咏兰》:“手培兰蕊两三栽,日暖风和次第开。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时有蝶飞来。”

郑板桥的《山兰》:“山上山下都是兰,香芬馥郁是一般。可恨世人薄幸眼,只因高低两样看。”视角不同,表达的感受也不一样。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价值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