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傅氏明字辈起名大全男孩子 傅氏取名男孩兴旺吉祥类

傅氏明字辈起名大全男孩子 傅氏取名男孩兴旺吉祥类

时间:2018-06-07 16:06:16

相关推荐

傅氏明字辈起名大全男孩子 傅氏取名男孩兴旺吉祥类

石牌坊建于明崇祯(1641年),为明思宗朱由检为了表彰当朝兵部左侍郎傅永淳的功绩,赐封其祖孙三代即傅承训、傅承問、傅铤、傅永淳。明代称兵部为中枢,傅永淳及其父、祖,三世四人都封赠兵部左侍郎,故称“三世中枢”。灵寿傅氏为当地望族,从明成祖至清末500年间,两朝进士以上为官者达39人。#石家庄头条#

#头号周刊#为何汉朝外戚势力庞大,而从两宋开始外戚就从政治舞台消失了呢

如果用一句话来解释的话,就是随着皇权集中,外戚和宗室的衰弱,乃至最后退出政治舞台也是必然。

外戚泛指指皇帝的母族和妻族,外戚掌权必须要有两个先决条件,皇帝年幼和太后临朝。而这一点在两汉时期,是外戚主政的巅峰。之所以能够如此,第一就是吕后开启了外戚干政的序幕,皇帝(刘邦)纵容和赋予了外戚的政治权力。使得外戚掌权具有了合法性。从吕后为刘邦辛苦创下的基业,再到后来的的窦氏外戚、王氏外戚、傅氏等,外戚接连不断的主政,就是说明皇帝宗室不够强大,需要与外戚共同控制权力,来预防权臣和士族对于最高权力的觊觎。

另外,每当新皇即位,总要加封皇后、太后等母系一族,封外戚是汉朝约定成俗的优良传统。而皇帝对于宗室天然的不信任(七国之乱),即便是成年的皇帝也是重用外戚掌权,掌军。尤其是到了东汉,皇帝普遍早逝。幼主登基。就这样形成了一种诡异的政治模式,太后临朝,外戚主政。等到小皇帝成年,自然不甘心,为夺回权力,就重用宦官诛杀外戚。循环反复形成了女主加外戚PK皇帝加宦官的政治局面。用一句话来形容的话,就是皇帝强势时,外戚基本不能有太大的作为。

两晋的情况比较复杂,就不细说了,唐朝基本上没有外戚专权和主政。唐玄宗登基后,严厉限制外戚和宗室对朝政的干预,这一点做得很成功,但却出现了太监专权。

到了两宋时期,两宋是既无外戚专权,也无权臣秉政,更无太监专权时。但两宋先后有七位太后临朝听政,太后主政也没有重用外戚,整个宋朝,外戚的官职总体都不高,宋朝虽然出了个刘太后主政,后来差一点学武则天,这属于个别现象。但也没有重用外戚(也无外戚可用,出身不高)。是和士大夫共享权力的。明朝更是如此,朱元璋严禁后宫干政,明朝的后妃守规矩。也没有太后临朝的事情。明宣宗驾崩后,儿子朱祁镇只有8岁,权力一度处于真空状态,张太后拒绝临朝听政,明确表示:“毋坏祖宗法,第悉罢一切不急务”。由于她开启了好头,后来就没有敢太后临朝了。

从外表看,因为宋、明的后妃出身都不太高。宋朝后妃基本上都是武将的后代,明朝后宫是平民里选的。还有就是宋明打一开始就没有重用外戚意思,只给钱。不给实权。最关键一点就是,宋和明两朝,基本上没有幼主登基,从根本上断绝了外戚主政的机会。自两宋之后,皇权越发集中和稳固,别说外戚专权,就来权臣主政和篡位都,没有了。

#游遍中国##山东##武城# 武城县是山东省德州市所辖的一个县。位于山东省西北边陲,鲁西北平原,京杭大运河东岸。

建置于春秋时期,西晋太康年间称谓武城,沿用至今。汉置东武城县。晋太康中去东字改武城县。据《临清直隶州志》:“夏禹七代孙芸,封公子武于此,因名。”1958年12月,将武城合并于夏津县,隶属聊城专区。 1961年6月,夏津、武城分立,并恢复德州专区,武城属之。

【武城民俗·抬花杠】

抬花杠又称花杠舞,据当地民间艺人讲,是由明弘治年间,人们抬着花篮去祭祀大姑神衍生而来的艺术活动,主要流传于武城县南屯一带抬花杠舞蹈动作粗犷、豪放,其表演形式为两人抬一杠,中间为一0.6米见方的杠柜组成,杠柜上扎竹苗,竹苗上饰绢花、纸花并栓上许多铜铃,顶端竖立一支鸡毛掸,下挂一盏罩红布的华盖,合成一体意为“吉星高照”。

抬花杠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山东卷》,1992年,在中国沈阳国际民间文化艺术汇演中荣获优秀节目;1996年参加山东省委宣传部、文化厅举办的齐鲁民间广场艺术展演,荣获“黑牡丹奖”。

【武城民俗·四女寺的传说】

武城县四女寺村是一个历史名镇,位于德州市德城区与河北省故城县三县(区)交界处的大运河南岸,其贯以“四女”地名的由来,源于一个美丽、动人而又千古流传不衰的民间传说。

相传,西汉景帝时,此地(安乐镇)有一乐善好施的傅氏夫妇,年届五十,膝下只生四女,皆姿色出众,聪慧过人。因父母无男儿,四姊妹为侍奉双亲,改着男装,矢志不嫁,共祝二老长寿,同时为表心愿,各植一槐,对天盟誓:“槐枯则嫁,槐茂则留”。为争养双亲,四姊妹各暗中用热水浇她人之槐,以期烫死,免得贻误其他姊妹青春。殊不知,热水浇槐槐俞繁茂,结果四女同室事亲,朝夕焚修,日夜诵经,卷不释手,以祝父母长寿,遂修道成仙,举家超升。人去迹存,四棵槐树依然亭亭玉立,于是世人遂改安乐镇为四女树,后人为纪念四女,使其德世代相传,便为其建祠塑像、树碑立传,后又将四女树更名为四女寺,一直沿传至今。

四女寺在历史上居水陆交通要冲,依仗京杭大运河码头和“九州通衢”官道,四女寺的传说,除广泛流传于周边县区外,还沿大运河远扬千里之外。不仅如此,历代官吏、文人墨客也为我们留下了精美的游记、诗词,对四女“和睦事亲”的传统美德大加赞誉,历经千百年流传不衰。

【武城特产·三白瓜】

武城三白西瓜是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的特产。三白西瓜以皮如玉、瓤如脂,籽如珠而冠名“三白”,汁甜含蜜香,籽少爽口,瓤不泻,味不变。武城县三白西瓜品质优良,别具风味。

三白西瓜是武城县传统特产。明清时期曾定为贡品。因武城县优越的气候环境与独特的土壤条件,成为当地的一大名产。据史载,三白西瓜自唐五代以来就有栽培,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另据民间传说,此瓜种为王母娘娘所授。它以皮如玉、瓤如脂,籽如珠而冠名“三白”。

【武城名吃·武城旋饼】

旋饼是山东武城传统名点,制作历史悠久,源于武城县郭庄村(今故城县建国镇郭庄,郭庄过去属于山东武城,1964年划给了河北省,但是旋饼的余香却留在了山东武城)。被授予“山东名小吃”称号。

相传崇祯春,李自成攻打北京,路经武城。闻香下马,带领身边随从径入小小的馅饼棚,饱餐之余,兴致勃勃地看了馅饼师傅的旋转技艺,说“你闪持着馅饼牌子,看这做法岂不是旋饼吗”于是,武城旋饼因此而得名。

【武城特产·武城西瓜】

武城西瓜是武城县主要土特产品之一,历史悠久,驰名省内外。早在明成化年间(公元1645年至1487年)就开始栽培,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武城西瓜具有汁多、沙瓤、果肉细腻、纤维少、瓜瓤甜脆甘美、味似冰糖,不仅是夏令解暑止渴的冷食佳品,而且含脂肪、蛋白质、葡萄糖及多种维生素。

【武城特产·武城辣椒】

中国武城辣椒城被命名为“中国辣椒第一城”,年交易量达到2.5亿斤,交易额10亿元。

武城辣椒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据文字记载已有600余年的历史,武城县志中有“番椒,色红、鲜、味辣”的记载。武城辣椒以皮薄、肉厚、色鲜、味香、辣度适中,含辣椒素和维生素C居全国辣制品之冠。营养物质丰富、品质优良享誉古今。常年种植面积15万亩左右,约占全国辣椒种植总面积的7%,鲜椒产量35万吨左右,被中国特产经济开发中心和中国果蔬专家评审委员会命名为“中国辣椒第一城”、“中国辣椒之乡”。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