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宝宝起名字要找大师吗 给孩子取名字需要找先生算一下吗

宝宝起名字要找大师吗 给孩子取名字需要找先生算一下吗

时间:2024-05-08 10:56:04

相关推荐

宝宝起名字要找大师吗 给孩子取名字需要找先生算一下吗

我是一名36岁中年失业者,今天来到头条第32天,总收益329.22元,明天又可以提现了,刚好回本略有结余。为了做头条,上个月特意到寺庙花30块钱上炷香,找大师给名字开光(开光的时候大师说向来都是给实物开光,名字的光不知道怎么开。我说小事,就用您的金口玉言喊一声“乐屹的乐很牛逼,肯定发大财”就行了,大师说这样得加钱,于是我加了20块),回来后又花200块找专家设计头像。

你们觉得这名字和头像牛逼不,反正我很喜欢。

看到那些大佬们每天几百几千的收入,再看自己挖空脑袋写出来的文章怎么也不爆的时候,我也曾经气馁过、彷徨过,想要放弃,觉得自己就不是做自媒体这块料。

但是当看到很多人每天才几分收入的时候,我又恢复了自信,觉得还有努力争取一把的希望。

32天不算长,铁棒磨成绣花针也要几十年呢,只是距离月入上万的目标誓言远的没边,重改下目标,年入上万应该不难吧。

反正难不难我都决定走下去了,坚持学习坚持写,别人能做到的我咋就不能呢?

其实文章分发了好几个平台,还有其他上面的收入,加起来还是不少的。我在这里不敢说,怕头条大大不高兴,不给展现量,毕竟头条还是目前对新人最友好也是流量最高的平台,别的都可以不做,但头条不能不做。

这收入平均下来正好一天10块,够买两包面一根火腿肠,算是解决了三餐问题,只要饿不死,就要好好干,日子会越来越甜。#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

别再被借《易经》之名、行蒙骗之实的所谓大师们忽悠了

绝大多数人没看过《易经》,也完全看不懂,只是知道只言片语,然后被一些所谓的大师忽悠,穿凿附会,盲目崇拜。很多时候,封建迷信的宿命论,套上一个“易经”或“国学”的马甲,就能以深奥的神学之名,忽悠一大批人。《易经》确有一些古朴的哲学道理,但是显然模凌两可,左右逢源,起于蒙昧,相当原始。和欧洲古希腊哲人和文艺复兴后启蒙大师们的系统性成就相比,可以说微不足道。即使和中国春秋战国后来的诸子百家相比,也显得寻常初级。三千年前周文王的造诣,说有多高的境界,还是要谨慎地阅读,不要被一些空洞的道德所绑架,更不要想投机取巧地以为通过读易经,就能一通百通地治百病,进而成为愚昧可笑的乌托邦。

「文学大师课」

谈谈“文学与百姓”

作者:沈嘉柯

(刊发于江苏省《风流一代》杂志)

当贾宝玉初次见到林黛玉的时候,觉得这个妹妹非常漂亮,就给林黛玉取了表字“颦颦”。

探春这个时候故意询问,取这个名字有什么典故?贾宝玉就说出自《古今人物通考》。

探春一听,就觉得不对劲,她对自己这个哥哥的性格脾气很了解,干脆戳穿了他在杜撰典故。

贾宝玉就嘿嘿一笑,说了一句大实话: “除了《四书》,杜撰的也太多呢。”杜撰这个事情,古今中外多了去了。

看看,贾宝玉这孩子天赋异禀,太聪明了。他说的没错。

谈到创作,我们都知道,小说是虚构的。那么小说之外的文章呢?那些诗歌、随笔、散文、杂记等等,是完全真实的吗?那些小说里写到的名人传说故事,都是真的吗?

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莫言就很实诚。莫言说:“关于散文的真实与虚假的问题,我开始也认为散文必须写作家的亲身经历,写确实在生活中让他感悟很深的一件事。后来我发现不是这么一回事,包括很多大家的著名散文。……散文可以大胆地虚构,而且我相信 90%的作家已经这样做了,只是不愿承认而已。”

我忍不住噗呲笑了。莫言要是早点看看《红楼梦》,就不至于人家贾宝玉十几岁就明白的事情,他得到几十岁的年纪才醒悟。

好在,一旦醒悟了,莫言就放开胆子,天马行空自由奔放了。莫言坦率地承认“咱家那些散文随笔基本上也是编的。咱家从来没去过什么俄罗斯,但咱家硬写了两篇长达万言的俄罗斯散记,咱家写俄罗斯草原,写俄罗斯边城,写俄罗斯少女,写俄罗斯奶牛,写俄罗斯电影院里放映中国的《地道战》,写俄罗斯小贩在自由市场上倒卖微型原子弹。”

正所谓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文学艺术追求的是更好的艺术效果,是容许杜撰的。只要别编过头,穿帮了。那就只有反效果,普通读者会怀疑起你写的一切真实性。

在现代社会,学生们写作文的时候,也喜欢杜撰虚构名人名言乃至名人故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我当然是不赞同这种做法的,平时多积累,何必临时抱佛脚瞎编呢。就算要编,我建议不要编鲁迅先生的,因为北京鲁迅博物馆专门推出了在线检索系统,从此以后,鲁迅先生说过的所有话,都可以查询真假了,莘莘学子们可就不能瞎编啦。

《红楼梦》里还写过一件有趣的事情。大观园里的才子才女们开诗社,恰好贾芸送了贾宝玉两盆白海棠来。

社长李纨就提议,如此好花,何不就咏起它来?当时现场的二小姐迎春说道:“都还未赏,先倒作诗。”

薛宝钗直接说:“不过是白海棠,又何必定要见了才作。古人的诗赋,也不过都是寄兴写情耳。若都是等见了才作,如今也没这些诗了。”

大观园的才女们开诗社,咏白海棠写诗,压根就没赏花,直接开始写诗了。大家不仅写了,还写出了好句子,比如林黛玉的“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薛宝钗说的话,还真的没错。宋代就有个活生生的例子。

在庆历四年春天,范仲淹的官场好友滕子京被贬官,贬到到巴陵郡,也就是今天湖南岳阳一带。

滕子京是个做实事的官员,重修了岳阳楼,邀请范仲淹写文章纪念,还送了一幅《洞庭秋晚图》供他参考。

范仲淹压根没登楼,全凭想象,参考一下资料,写了传扬千古的名篇佳作《岳阳楼记》。

我们的古人写文章写诗主要是为了抒发抱负,表达心中的情感,并不是为了专门记录建筑物景观,也不是在写应用文。

风景名胜只是一个言志的对象,抒情的载体。换一个地方,换一栋楼阁,也可以写出好文章。

所以我们这些现代人,爱读书是好事,但千万不能太呆板。要聪明地读,看穿古人玩的“把戏”: 不过是白海棠,又何必定要见了才作。

先在心里有了登楼的好文章,后有江南名楼的诞生。

归根结底,真正打动世人的,不是春和景明,郁郁青青,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更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恰如北宋张载的“横渠四句”所总结的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不管是写诗填词,还是编小说故事,一切文人,心中如果没有人民群众老百姓,所写的东西就必然失去价值。

“生民”与“太平”,就是一切意义的根本。‍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