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豫北驾校大客车科目三考试 豫北科目三考场在哪

豫北驾校大客车科目三考试 豫北科目三考场在哪

时间:2018-10-01 05:59:33

相关推荐

豫北驾校大客车科目三考试 豫北科目三考场在哪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

笔者家居豫北,距郑州市150公里,开车走京珠澳高速公路到省会郑州,也就是一个半小时。可以这样说,不慌不忙赶到郑州办个事,吃个饭,轻轻松松,有的是大把时间。

这是现在,在过去可是不敢想象,没有高速,没有快车,更没有私家车,去一趟郑州,就这150公里晃晃悠悠需要一天的时间。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只要去郑州,就绕不过黄河,所以对我们的母亲河——黄河非常敬畏,印象很深。

第一次去郑州,还是一九七五年,从汤阴县火车站上车,车上人多拥挤不说,火车是见站就停。也不知道走了多长时间,列车员过来要求车窗关闭,绿色的车窗帘全部拉上,不让乘客往车窗外看。越是不让看,越是想看,趁列车员不注意,偷偷拉开窗帘一角,隔着窗帘缝隙看到火车已经驶入到黄河岸了,黄河水波涛汹涌,黄河岸边一排排的大炮、高射炮直冲云天。原来这是那个年代的军事秘密,解放军战士是在守护黄河大桥,保证过往车辆的安全。

再次经过黄河大桥已经是一九八三年的暑假了,笔者带领学生外出洛阳、少林寺、中岳庙、郑州夏令营,游览大巴车由企业支持,学生、老师50人组成。返回鹤壁时,已经是下午的五点多钟,夏天日常夜短,想着晚上一定能够赶回鹤壁,等大巴车排队刚上了黄河大桥,大桥贴着水面,车下黄河水咆哮,激浪翻滚,学校张老师紧张地说:“这要是掉进黄河里就完了”!就这样一句话,惹恼了汽车司机周师傅,周师傅怎么说也不走了,谁劝也不行,坚决倒车停到了黄河南岸的旅馆,无奈学生、老师在旅馆睡了一晚上,次日早上才乘车离开郑州黄河大桥,一路回来,“乌鸦嘴”也成了张老师的代号。

笔者记录的是过去老黄河大桥的历史,大桥木板铺面,车辆单行道,车辆排队过一次黄河大桥,最快也需要几个小时。我们欣喜地看到,现在郑州建有多座黄河大桥,多桥飞架南北,河南日新月异。您有黄河大桥的故事 ,不妨也拿出来晒晒,共享其乐![祈祷][祈祷][祈祷]

1995年的年底我们一帮小青年在豫西南的小县城,乘坐大巴车来到市里转乘绿皮火车,先到达洛阳,然后又到达豫北的小县城汤阴开始了异地生活,这也是我第一次去到县城,第一次出远门。

黑咕隆咚也不知道几点钟,迷迷糊糊被人带到了事先分好的宿舍。再过来我被安排到了修理部,负责维修,因为我会烧焊,钳工。

随着来到修理部,我的痛苦生活就开始了,因为我还要负责厨房的事情,跟修理部领导接触越来越多,接触越多我就越痛苦。领导家在市里每到周五下午他都要从小卖部的后门偷偷溜回家,让他的助手提前在我采购副食品时从周一开始就每天克扣经费存到周五全部换成值钱的领取回来给他带回家。围墙边上有一颗大柳树每次助手先把装满东西的蛇皮袋子扔下去,然后再送到汽车站给领导送过去坐汽车回市里。

有一次助手也是不走运,翻墙时掉下去摔地上脚背韧带撕裂,休息了好几个月才好,助手也是敢怒不敢言,吃哑巴亏,因为他想留在单位有所发展,不敢得罪领导。

以前通信不发达,只有正规单位才有转一圈拨一个号的电话,20多年没见面,前两年朋友们有微信群了,兄弟们都联系上了非常高兴。唯独群里没有当年长期搜刮民财几个人。

正所谓民心所向,天命所归,勿以恶小而为之。听说当年的领导如今搞了个学生托管维持生活,就是学生放学了家长没下班学生可以在他那里写作业那种,天道轮回,苍天饶过谁。还是遵纪守法与人为善才是人间正道。

今年国庆回趟老家。我发现几个比较有趣的现象。

一,就是堵车,和往年堵车不一样,往年无论如何堵车,高速是让上的,今年堵车高速不让上导航带你走小路。走下面小路,一个红绿灯就堵一段。

二,高速上都是10~20万之间的车多,其中德系车日系车和国产车成为主流。新能源车几乎见不到。既面见到的也是油电混合汽车。

三,新手司机多,回一趟老家400多公里,高速上一路有6个车祸,大多数都是新手女司机,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叫交通规则,高速上遇事情反应较差,我所见到的被抬到救护车上面的都是女的,没有一个男的。

四,400公里只见到两辆大巴车,零几年刚出来工作的时候高速上到处都是大巴车,小车占比还比较少。这也侧面说明了中国人的生活质量在提高, 家家都有一辆小车了。

五,高速公路上所见到的农村差距还是比较大的。苏南的农村和苏北的农村就有较大的差距。皖南的农村和皖北的农村也有较大的差距,豫东的农村和豫北的农村都有差距,为什么一个省的南方比省的北方发展的要好?

六,南方的产品质量相比北方的要好。比如说饮料,泡面,服装,两轮电动车和三轮电动车等等,南方的产品都是国际大牌,北方大多数都是杂牌,质量还不好,就算是北方的也是大品牌,但生产出来和南方品质也不一样。

以上6点就是回到老家或在高速上的见闻。小伙伴们还需要什么要补充的,可以在下方评论区补充,感谢大家的关注,点赞,评论[祈祷][祈祷][祈祷]。

穷家难舍

老家在豫北黄河北岸,我有一种别样的“恋家”情结,用“穷家难舍,故土难离”形容也不为过。

听娘说,我小时候跟父母去走亲戚,到亲戚家不大一会儿,就吵着要回家,即使去外婆家,也是匆匆吃过午饭,就央求着回去。

老家是一个有六、七百人的小村庄。我在村里上了小学,在邻村学校读了初中,吃住都在自己家。“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村上哪有棵大树,哪个地方有土坑,甚至路上的凸凹都一清二楚。

我中招考上了县第二高中,需住校。周日报到,直接就上课,我们那时没有军训。在校整整学习生活了六天,是我离开家最长时间。一周就很想家,周六下午,骑自行车飞奔回家。

时光飞逝,转眼就该上高三。为迎战高考,我们毕业生四周一返家。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家中没有电话,互通信息不方便,真是度日如年啊!

大概是高考前的两个月,母亲记错了我回家的日子,返校第三周,娘记成第四周了。周六上午就调拌饺子馅,包好,直到周日晚上,我也没有到来。回家听父亲说起这事儿,虽没吃上饺子,我心里无比感激。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呀!

后来,我考上了郑州的一所院校。父亲陪我坐大巴车去报到。在校园办理完入学手续,我们把行李搬到寝室,我下楼买了一些生活用品,回来时,爹已把被褥铺得平平整整,将其他物品摆放到位。吃过饭后,爹在路边等长途客车,父亲上车了,和爹一同回家的念头油然而生。学校离家近,周末特别是农忙的周末,我经常回家。

毕业了,上班了,供职的单位离家近五十华里。先是骑自行车,后来买了摩托车,春夏秋冬,一般是两周回家一次,带些水果、蔬菜之类的,陪父母聆听锅碗瓢盆“交响曲”,到农田体验“劳动最光荣”的接地气。

结婚了,生子了,回家的“队伍”壮大了,常回家看看没有改变。近几年,开车回家来去方便,我和妻都有驾照,也就二、三十分钟的车程。

爹娘已经七十多岁,二老不习惯在我县城的家居住。“过几天到家”是我和妻共同的“口头禅”。陪父母谈话聊天,随手简单家务干;和乡亲见面寒暄,叔伯抽支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老家,亲眼所见家乡的一草一木;在老家,切身感受父母的大爱永驻;在老家,真切体会乡亲的热情纯朴。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穷家难舍,难舍穷家!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