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事迹 生源地助学贷款农信

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事迹 生源地助学贷款农信

时间:2023-08-05 14:33:30

相关推荐

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事迹 生源地助学贷款农信

朋友:早上好,今天把这个故事说给你听,91岁的王大爷拾荒助学,他的事迹为世人所感动…

时年25岁的袁占彪出生于青海西宁互助县的一个贫困家庭。在他13岁时,父亲因脑溢血突然离开人世,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全压在了母亲身上。

看到母亲每日为十多亩地辛勤劳作,袁占彪很是心疼。他想放弃学业,减轻母亲的经济负担,但遭到了母亲的坚决反对。母亲对他说:“家里的贫困是暂时的,我能扛得住。我只希望你能好好学习。”从此,袁占彪一头钻进了初中课程的学习中。经过艰辛的努力,初中毕业参加中考,他的成绩位列全校第一。

然而,懂事的袁占彪只要一想到母亲那快压弯的背,就忍不住落泪。他何尝不想上高中,读大学,但家里实在太穷了,实在没办法同时供他和弟弟读书。家里除了一盏电灯,没有任何家用电器,就连每月的两元电费也要向邻居们借。

于是,袁占彪含泪对母亲说:“我已经15岁了,是‘男子汉’了。我计划先辍学打工,帮助家里减轻负担,供弟弟上学。等家里经济条件稍好的时候,我再上大学。”

2000年的秋季,当同学们愉快地踏入高中,开始了崭新的学习生活的时候,袁占彪却正式辍学在家,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干起了农活。农忙时,他在家同母亲一起种地,农闲时则到西宁打工。他什么苦活儿都干过:端过盘子,干过建筑小工,甚至修过青藏铁路。一年下来,挣了四千多元。虽然收入不高,但毕竟能够养活自己,还能把剩余的钱寄给家里供弟弟读书。

的春节,袁占彪初中时的一个同学来找他玩。此时袁占彪的弟弟已长大成人且已念了大学,于是他的同学就鼓励他:“你学习成绩那么好,何不去读书考大学?”看到当年比自己学习成绩差的这位伙伴都考上了大学,袁占彪不禁心动了。当晚,袁占彪兴奋得一夜未睡,心里一直在想:“我要读书,我要考大学!”在同学和母亲的热情鼓励、支持下,袁占彪重拾课本返回校园,读起了初三。只花了四个星期,他的学习成绩就稳坐了第一名的宝座。后来,他又来到教学质量更好的西宁28中继续读书。两个月后参加中考,他以全县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互助一中宏志班。

高考,袁占彪考了558分,以学校第八名的成绩考入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9月1日,袁占彪拿着6 000元生源地助学贷款及向亲戚借的3 000元到校报到。作为华中科技大学届“最大龄”新生,1985年12月出生的袁占彪明显比“90后”的同学成熟。师生们在得知他的不平凡经历后,无不深受感动。他们迅速在学校网站上宣传他的事迹,将他称为“励志哥”。

更令袁占彪激动和难忘的是,六号晚上,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根叔”的校长李培根亲切接见了他并与他座谈。校长李培根鼓励他说:“25岁上大学,一点都不晚!实际上,我也是25岁才上大学。高中毕业后,当过农民、工人,绕了一圈后才回到大学校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贫穷和磨难是你一辈子都受用无穷的财富,这是普通的大学生无法比拟的。希望你不要因为曾经受苦而为出人头地所累,更不要刻意去追逐名利。”

能够当面聆听“根叔”的谆谆教诲,袁占彪倍感温暖和幸福。这漫长的求学路,袁占彪走得艰辛而坎坷,但不论道路如何崎岖,他都会一直坚持走下去。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一定会明确自己的目标,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认认真真做学问。”

看到这样一则助学事迹。93岁老人舒服民是一位老党员,在他的日记里,记录着他10多年默默资助武汉市江夏区贫困学生圆梦的故事。

90多岁的老人,本应该是在家安享晚年,可是舒服民却更关心那些家庭困难的贫困生。

,舒服民得知江夏区高中生陈莹家有困难,便主动找陈莹出资1万元帮助她。高考后,陈莹不负众望,考上了湖北大学。

江夏一中学生祝冰洁的母亲在外打工,父亲因白血病住院。 ,舒服民向包括祝冰洁在内的贫困学生捐款4万元。

祝冰洁一直以为舒服民是个有钱的“好老板”,后来才知道他是位90多岁的老党员。

,祝冰洁考上了吉林大学,之后,她写信向舒服民告知了这一喜讯。这封信由舒服民一直保管着。

江夏一中的毕业生金一飞以669分考入清华大学,一家人高兴的同时也忧心忡忡:家中月收入只有5000元,还有老人常年要花钱吃药。舒服民得知情况后,立即拿出一万元帮助金一飞交了入学报名费。

舒服民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在报党恩!”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舒服民向党组织一下缴纳了10万元专项党费。

从至的十年里,舒服民共捐赠16万元,帮助武汉87名贫困学生。

舒服民说他希望自己的后代要向他学习吃苦奉献的优良作风,每一分钱都应该花在对社会有益的事情上。

在家庭开支方面,他尽可能地节省,但他总是慷慨地赞助有需要的学生。有人建议他把钱留给家里人,不要再捐助了,舒服民老人家却说:我在报党恩,以后还要捐助更多贫困学生。

凭心而论,舒服民是个值得敬佩的优秀老党员,他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后辈去学习。

舒服民更是一位有爱心的老爷爷,俗话说:“勿以善小而不为”。舒服民的事迹不是小善,而是“大善”。

现在头条公益“渝爱助学计划”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让我们向舒服民老爷爷学习,将爱心一直延续下去,帮助那些穷困山区的贫困生。#开心做好事#

,云南考生林万东以713分成功考入清华,清华校长在开学典礼上,特意在3800多名新生中点名表扬他,林万东有啥特别之处?如今3年过去,他怎么样了?

2001年出生的林万东,家庭条件颇为特殊。全家7口人挤在几间小平房里,屋子里几乎没什么像样的家具,甚至可以用家庭四壁来形容。

但这样一个家,是母亲孔大桃在工地上背着上百斤的泥沙和砖头,一趟又一趟地爬十几层楼梯攒下的辛苦钱建起来的。

林万东的父亲患有严重的脑梗和腰痛,几乎干不了体力活。父亲和85岁的爷爷常年寻医问药,家里还有3个孩子上学,林万东的母亲几乎一刻也不敢停歇,只能用瘦弱的肩膀扛起整个家庭的重担。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小万东很早便懂得父母的艰辛,当别的孩子玩耍时,小万东早早起床干家务;当别的孩子已经睡下,他却挑灯夜读,只为多学一点知识。

村里小学师资力量薄弱,小万东也没有任何补习的机会,他只能靠自己,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专找苦命人。,林万东考上镇里的初中后,家里的负担更重了。

母亲孔大桃没什么文化,在镇里赚不到钱,只能远赴昆明建筑工地打零工。她一米5的个子,每天干着和男工一样的重体力活,背着数百斤的砖头,泥沙和建筑材料,爬十几层楼,4个月就瘦了30多斤。

每次回家,母亲的手上都布满了伤痕和血泡,可她从不在孩子们面前喊苦喊累。姐姐心疼不已,对母亲说道:“我不上学了,出去打工供弟弟们读书!”

谁知,此举遭到母亲强烈反对:“我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你们不能跟我走一样的路。”

就这样,3个孩子没一个辍学,而林万东更是拼了命地学习,他深知,只有读书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善全家人的生活。

林万东每天都比别的孩子早2个小时起床,穿着单薄的衣裳,走过漫长而崎岖的山路,到离家8公里外的镇上中学上课。

可林万东并非天才,常常在学习中遇到“拦路虎”,家庭条件让他几乎没有补习的机会,更谈不上买什么教辅书。但林万东决不放弃,用过人的毅力解决难题,一遍又一遍学习,直到弄懂为止。

高中三年,林万东光一门课,就攒出来21本错题集,所有错题本垒起来比人还高。

6月,林万东考完最后一门,匆匆离开了考场,他和母亲一起去了昆明的工地打工,准备整个假期都在工地上搬砖,扛水泥,为自己攒上大学的学费。

一天干完活下来,林万东手上全是血泡,可这只是母亲平时工作强度的1/3。林万东内心十分触动,在日记中写下 “唯有自强不息,我们才有日后的无限可能”。

那时的林万东还不知道,他的未来即将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天,18岁的林万东在工地上搬砖时,收到了考上清华大学的消息。他以总成绩713分,成了云南曲靖市的理科状元,在云南省排名第22。

一时间,寒门贵子林万东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鲜花和掌声扑面而来。

面对这个喜讯,全家人喜极而泣,特别是父母都激动地流下了眼泪。

社会各界好心人表示愿意给予资助,可林万东却婉言谢绝了:“我不在意前方是艰难险阻还是五彩缤纷,我只知道这是一条新的路,而我正努力带着家人在这条路上一起走向幸福。”

林万东自强不息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清华大学校长邱勇特意在开学典礼上,点名表扬了这个来自大山里的孩子。

林万东进了清华大学自动化专业后,屡次在期末考试中考了全系第一名。,他还参加了学校“春霖抗疫助学”活动的志愿者,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父母对孩子最质朴的愿望。一个成器的孩子不仅仅带给父母喜悦,甚至还寄托着他们的尊严。

其实,林万东的事例,和《送东阳马生序》的作者宋濂十分相似。他们都出身贫寒,教育环境相对落后,家中更没什么可以依仗的背景和资源,全靠自己不怕吃苦,努力学习来改变命运。

我们都说读书很苦很累,但我们看看不读书的人生有多残酷。一个叫徐门楠的考生因高考交了白卷,一时间成了许多学生心目中的“英雄”。

可十多年过去,他只能辗转在各种各样的工地和流水线上,把所有脏活累活干了个遍。提及多年前的“壮举”,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后悔了!如果当时有人劝我,我一定不考0分!”

其实,对于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没什么背景没什么选择的时候,高考是最直接最简单的路。曾经华为招聘了8个博士生,年薪最高201万,最低89.6万。这些博士生同样都是普通家庭的孩子,全靠自己努力,才一步步走到今天。

其实,做家长的你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选择的余地,有能力去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只是,孩子们还太小,没有足够的阅历,总以为读书是为了家长和老师,不懂得读书最终的受益者其实是自己。

所以,我建议家长们,给孩子们一套《孩子你为自己读书》放在他们的床头,让他们明白学习真的可以改变命运。不管基础怎么样,只要他们现在开始努力奋斗,就一定能拥有美好的人生!

孩子为你自己读书

“我要继续蹬三轮,挣钱支教!”1987年,一位七旬老人的决定遭到无数人的质疑,十几年后,他竟累计捐款了35万之多。

这位老人叫白方礼。

19,他在河北的贫寒农家出生,13岁那年,迫于生计,小小年纪的他就已外出打零工补贴家用。

之后的岁月,因饥荒和战乱他四处流离,到了1944年,靠着拉三轮车,他总算在天津落了脚。

新中国成立后,靠着娴熟过硬的拉车本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白方礼顺利进入运输厂,继续蹬着三轮车,日子得以安定下来。

虽说白方礼没有进过学堂,但他的心中却埋下了读书的种子,所以一直以来,白方礼都有一个心愿,再苦再难也要让子女们上学读书。

他是这样想到,也是这样做的。靠着拉车的微薄收入,他咬紧牙关将自己的3个子女和侄儿都培养成了大学生。

时光如梭,子女们相继成家立业,家里的日子越来越宽裕,白方礼也迎来了自己的退休生活。

按理说,辛苦了大半辈子,白方礼终于可以安享晚年了,可闲不住的他却又干起了三轮拉客,这一干就是十来年。

74岁那年,在孩子们的劝说下,白方礼决定停下休息,安度余生。

可是,随后的一件事,却开启了他新的人生。

1987年,白方礼在回河北老家的途中,发现田间有一些衣着破烂的孩子在干农活。他第一反应就是,这么小的孩子怎么没有去上学?

一番询问后,得知因为贫穷,一些家庭都选择让孩子早早辍学,回家种地,白方礼心里隐隐作痛:一定要帮助这些孩子去上学。

回家后,白方礼向子女们宣布他要捐钱支教,并果断地拿出攒了几十年的5000元钱,全部捐给村里,让孩子们走进学校。

要知道,在上世纪80年代,工人的月工资也只有几十元,这5000元无疑是一笔巨款,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人们对此惊叹不已。

让大家没想到的是,这5000元却仅仅只是个开始,白方礼早已暗暗下定决心,他要继续蹬三轮,挣钱帮助更多的孩子。

这一决定无疑会引来旁人乃至子女的不理解,但白方礼却开心地说:“只要孩子们能上学,我浑身都是劲。”

就这样,74岁高龄的白方礼一脚一脚蹬着三轮车,几毛几角地攒着孩子们的学费。很快,他就发现自己挣的钱远远不够,他必须想办法挣更多的钱来帮助更多的孩子走进学校。

思前想后,老人做出了一个让众人惊叹的决定:卖掉两间老房子,申请贷款,我要开公司助学。

看着执着大义的老父亲,子女们虽心疼他年迈的身体,但对他的决定还是给予了支持。

随后,在得知白方礼的事迹和他的想法后,政府大力支持,白先礼支教公司在火车站旁顺利落成。

这件事引来了无数的非议,有些人觉得他异想天开,甚至讥讽他是为了博眼球,根本不是真心做好事。

但白方礼却充耳不闻,从不解释,他严肃地立下规矩:公司挣的钱全部用来助学,不得做任何他用。

随着公司规模日趋扩大,更多的孩子得到资助,可白方礼却从未停歇,风里来雨里去,这一蹬又是十来年。

在此期间,为了攒下钱,白方礼十分节俭,从来不买新衣服,忙起来的时候,多数都是两个馒头、一杯开水,就着咸菜,填饱肚子就行。

每当子女们看着老父亲过得这么辛苦,不免会心疼地责怪他,他却甘之如饴:“不要担心我,我过得很快乐。”

或许是因为从小的苦难人生,才让老人拥有了如此的大爱,才觉得这助人走出困境的日子一点也不苦。

后来,白方礼老人年纪大了,实在蹬不动三轮车,他放心不下上不起学的孩子,又去帮人看车挣钱,将挣的毛毛钱细心地攒在旧饭盒中。

到了2001年,88岁的白方礼已步履踉跄。他来到天津耀华中学,拿出那个旧饭盒,交给校长:“我老了,这500元也许是我捐的最后一笔钱。”

望着老人佝偻的身体、沧桑粗糙的脸和双手,再看看饭盒里一叠叠整齐码放的零钱,校长将老人颤抖的手握在手心,几度哽咽,在场的老师和学生无不泪流满面。

这些年,白方礼捐款高达35万元,他资助的学生就有300多个,好多孩子相继走进大学,开启了崭新的未来。

,老人因肺癌去世。

当灵车缓缓驶出医院,万人空巷,道路两旁站满了拉着横幅送别学生和群众,他们痛心的哭泣声,还有自发组成的车队那响彻云霄的鸣笛声,久久回荡。

如今,白爷爷已经离开了,但在许多人心中,他又似乎从未远离。这位平凡的老人,用一颗无私执着的心蹬出了不平凡的精神。

作者:秋月

编辑:剩草

#头条创作挑战赛##社会#

【商大分享】学生心中难以忘却的温暖记忆——商大辅导员的“最美”资助故事

在“争做最美资助人”评审活动中,我校姜兵老师荣获浙江省“争做最美资助人”活动年度人物!

在浙江工商大学,有这样一名辅导员老师:他真诚关爱学生,深获学生爱戴,虽不惑之年但仍被学生亲昵地称为“兵兵老师”;来,虽历经部门和职务的多次调整,但他始终勤勤恳恳工作在学生资助一线;他因地制宜,总结经验,创新方法,助推学生成长成才;同学们毕业后仍常关注联系他,因他是毕业生心中的难以忘却的温暖记忆。他就是浙江工商大学辅导员姜兵老师。

真诚关爱学生:从“学生就是我的弟弟妹妹”到“我就是你们的临时家长”

他为人朴实。应聘辅导员时,他用“我要像弟弟妹妹一样来对待我的学生”这句话打动了评委。时光飞逝,当年的小伙早已年逾不惑,但对学生的关心关爱没有变。现在,他常对他的学生们讲“我就是你们的临时家长,有什么困难困惑,不要有顾虑,请及时主动地来找我”。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热情关爱。来,他几乎没有事假、病假,始终爱岗敬业,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投入到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

勤勉踏实工作,创新工作方法

他认真学习资助工作文件,认真落实各项资助举措,让每一名经济困难学生都深切地体会政府“绝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困而失学”的郑重承诺。他为人热心,口头禅就是“有困难不要怕,我们一起想办法”,善于将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他善于调查研究,创新资助方式,将人才培养目标与资助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提升资助工作实效。如组织“路就在脚下”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报告会;设立学院学生资助服务中心,班级设助学委员,均由困难学生担任,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组织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评选展示,开展励志教育和感恩教育;组织勤工俭学交流表彰,培养劳动意识和自强自立精神:在助学贷款办理过程中,开展诚信教育;组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让他们加深对社会的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营造团结有爱的班级、寝室氛围,让他们在关爱中成长;进行发展意向调查,帮助和引导他们树立自己的“小目标”;邀请他们到家做客,亲自下厨,让学生体会到关爱,并鼓励他们努力拼搏,同样可拥有幸福美好的未来等。

资助实效好,获学生爱戴:“姜老师,您辛苦了,我们爱您”

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呈现出良好风貌。每年,都有相当多的困难学生获评奖学金和先进个人、在学科竞赛中获奖、考上硕士研究生。当国家有需要时,都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挺身而出。近些年,每年都有学生参军入伍、参加两项计划、参加新疆专招等。其中,周浪同学获评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西部计划志愿者何林秀荣获“-度浙江杰出志愿者”,被称为“浙商大美丽的格桑花”。她的事迹入选教育部主编 “闪亮的日子—青春该有的模样”大学生就业创业人物事迹一书。

他真诚关爱学生,也获得了学生们的尊重爱戴和家人的支持。工作以来,他收获了很多感动:当他向届毕业生毕业致辞时,毕业生都不约而同地站起来,齐喊“姜老师,我们爱您!”;届毕业生离校前的夜晚,学生们自发站在行政楼下朝着他仍亮着灯的办公室,齐声高呼“姜老师,您辛苦了!”他的学生们都表示“很怀念大学时光,一想到姜老师就满满的温暖和开心”……

提及张桂梅老师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她的感人事迹看过的人无为之不感动流泪。

88 年张桂梅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文系。在大学里她和一位英俊的小伙子相识相恋。2年后两人喜结良缘,开始幸福的婚姻生活。

可是婚后没多久,其丈夫患上了癌症。为了给丈夫治病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能借钱的地方她都去借了,1995 年丈夫离世,张桂梅在随后的一年多触景生情,见物思人,精神恍惚,几乎崩溃。

一场家庭变故让张桂梅决定离开喜洲,便来到了丽江山区。当她看到了山区贫困孩子一张张渴望知识的纯真面庞,爱的本能让这位女教师在山区扎下了根,这样一干就是10多年。

在职期间张桂梅全身心投入教学,将病痛置之度外

手术后医生要求她至少休养半年,可是手术后的第24天,她就去上班。97年中考,她接手仅1年的政治科目获得全县二等奖,其中一个班名列全县第二名。同年12月,全县初三语文竞赛,她的一名学生获一等奖。

98年全县统测,她教的语文从接手时的第13名跃入第5名,辅导的2名学生参加全省初三语文竞赛,分别获一、二等奖。张桂梅行善助学、爱生如子 、 傲笑病魔 ,她的感人事迹一件件一桩桩。

可是因为一件事张桂梅因为拒绝了已毕业女学生的捐款上了热搜,事情是毕业女生抱着的娃娃和她的老公抱了一大堆钱下来了,我直接就当他老公面,我说:滚回去,后来她说:你嫌我没能力,你嫌我怎么着。

有网友说:女人还是要有自己的一份事业,经济独立比较好。

其实张桂梅老师是用心良苦的,华坪女高作为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自创校来,有1800多名女孩走出贫困山村,进入大学。

女孩完全可以靠自己的能力,不能只靠男人。有能力还不是不要做全职太太,他回家什么都是现成儿了,因为你和他时间长,没有共同语言,你完全被社会所淘汰他回家跟你没啥说啥了,他的事业你也帮不上,久而久之必分开。

捐款被拒的第二年,黄付燕考上了贵州安顺某小学的特岗教师。当她接受采访时说:“张老师话丑理正”。

全国还有很多无私奉献的老师,近日湖北武汉生物工程系的两位老师,买了50斤小龙虾,是用自己的私房钱在盒马集市上买的,#老师带学生解剖50斤小龙虾#上面的生鲜价格实惠,质量又好,这些试验用的小龙虾都是四钱或者六钱,精挑细选出适合解剖的大小。原来这50斤小龙虾是用来给41名学生上一堂别具特色的生物解剖实验课。

更为有趣的是,这50斤小龙虾没有浪费,课后老师还带着学生们,把小龙虾清洗干净油焖加清蒸,成为学生们的午餐。老师带学生解剖50斤小龙虾,学生们纷纷打趣“这是史上最香的解剖课”。

据了解这两位老师是赵钊和张国彬老师都是该校生物工程系教师,为上好生物解剖实验课,在保证学生食品安全的前提下,他俩用的是自己的私房钱。

赵钊老师表示,这节课可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经过仔细筹备的。动物学和微生物学知识相融通,两名老师一起讲解实验不仅互补,对学生来说也更高效。

#光明视野#【#教育慈善事业如何科学发展#】7月4日,本报一版头条刊发通讯《“雪中炭火”赵家和——一位清华大学教授的生命之歌》,并配发评论员文章,讲述了于辞世的清华大学教授赵家和一生省吃俭用,退休后隐姓埋名捐出了毕生1500余万元积蓄,成立了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帮贫寒学子走出人生困境的故事。报道迅即引起热烈反响,众多主流媒体跟进报道,越来越多的人在赵家和教授的事迹和精神感召下加入公益助学事业。

一片炭火熄灭了,火焰却在大地上无尽燃烧。今年,清华大学教授赵家和离开我们已有整整,但他留下的爱心助学事业没有停滞。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累计资助高中生7786人,其中5426人已完成高中学业,约80%进入高等院校学习;还有720名大学生获得延伸资助,得以完成本科阶段学业。

这捧爱心助学的“炭火”,为何能长燃不息?它的成长能为今天的教育慈善事业带来哪些启示?本报记者对话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前理事长陈章武。 网页链接

#好书奇遇季# 这本书是一本纪念文集,读者可以通过第一手资料,了解赵家和捐赠助学成立兴华青少年基金会的经过,了解赵老师是怎样的人,了解受资助的中学生们得到了怎样的激励和成长,了解赵老师的精神是如何激励很多人一起加入爱心助学的队伍。

一位清华老教授,一生省吃俭用,退休后隐姓埋名,将全部积蓄用于捐资助学,帮助几千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高中学业,去世后又将遗体捐献供医学研究。他把自己捐了个干干净净,了无遗憾地离开了人世。

这位老教授为人谦逊低调,生前坚持不接受采访、不同意披露相关信息。去世后,他的事迹被同事、朋友、学生慢慢传播开来,继而通过媒体报道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老教授的故事感动震撼了很多人,也影响带动了很多人,给清华大学和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就是清华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经济管理学院退休教授赵家和。

“炭火教授”赵家和(110校庆)

【刘秀祥称全县最好的建筑就是学校】,刘秀祥从贵州望谟县大山里考上大学,“千里背母求学”的事迹感动很多人。大学毕业后,他放弃企业高薪返回家乡,成为一名乡村特岗教师,做山区学子的“引路人”。在教书的第七个年头,刘秀祥调任望谟县实验高中副校长。扎根乡村教育工作,由他发起的“助学走乡村”行动,1800余名学生因此重返校园。刘秀祥呼吁更多的人关注乡村教育,他也希望已经走出大山的学子,有机会回到家乡,来建设和发展家乡。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