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浙江从业会计继续教育 浙江会计从业继续教育入口

浙江从业会计继续教育 浙江会计从业继续教育入口

时间:2023-08-30 00:17:54

相关推荐

浙江从业会计继续教育 浙江会计从业继续教育入口

“人如菊淡,品如梅清”传染病专家陈菊梅为科研拔光所有牙齿。

1972年,47岁的陈菊梅在取掉扁桃体和割掉阑尾后,又不顾众人的劝阻,她说:“为摘掉我国‘乙肝大国’的帽子,我宁愿摘掉身上的全部器官!请拔光我所有的牙齿!”

“人若菊淡,品胜梅香。她是发现并应用五味子成功降低乙肝患者血清转氨酶的第一人,经历了传染病防治酸甜苦辣咸的五味人生;她创造了防治‘非典’五个第一。

83岁高龄时主动请缨到抗震救灾第一线。她是德医双馨、成绩卓著的传染病防治专家。”

7月,在《医师报》社发起的“寻找‘大医精神’征文”活动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庄辉这样评价她。

她就是我国著名传染病学专家、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原专家组组长陈菊梅教授。

1925年出生的陈菊梅,从小就立下了要做医生的想法,后来她也做到了,在老师的推荐之下,陈菊梅选择前往浙江医学院学习,伴随着新中国成立的脚步,陈菊梅也顺利学成毕业。

她在杭州一家医院实习了一段时间后,就被分配到了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传染科,陈菊梅跟传染病打了一辈子的交道,一生都在为传染病防治事业做贡献。

都说医者仁心,恰逢当时中国国内肝炎病毒肆虐,病死率高达百分之七十,几十万人死于病毒之手。

可是中国国内的技术有限,面对病毒束手无策,留学归来后的陈菊梅决心要攻克这一难关,拯救众多病患的生命。

1969年,陈菊梅随医疗队去陕北黄龙县农村巡诊,接受 “再教育”。在条件简陋、没有麻醉医生的情况下,医疗队决定试用“硬膜外麻醉法”。

为确保患者安全,陈菊梅主动以身试验,结果头晕呕吐了两三天。苏醒后,她和大家一起总结经验,终获成功。

从黄龙返回后,陈菊梅患了扁桃体炎,刚好些,她又因抢救乙脑患儿被乙型链球菌感染,全身浮肿;之后积劳成疾,又患了肾小球肾炎。

与此同时,陈菊梅带领团队正在攻克“乙肝病人转氨酶居高不下”这一临床难题,还一并承担了国家重大课题的研究任务,降低慢重肝病死率。

这时的陈菊梅,既要面临身体上的病痛,又要肩负医学重担,她不得不从中作出选择,显而易见的是,陈菊梅选择了课题研究,把自己放在了后边。

为了一劳永逸,陈菊梅提出做手术切除可能引发炎症的阑尾和扁桃体。但几个月之后又犯了。

还有什么病灶呢?对了,牙齿!年仅47岁的陈菊梅,硬是分三次把满口牙齿拔光了!

“这样不要命,你究竟有多少器官要摘掉啊!”家人心疼她。陈菊梅却说:“如果能摘掉我国‘肝炎大国’的帽子,即使摘掉我身上的全部器官也值得!”

在一次接诊中,陈菊梅意外的发现,一位患者在服用了安眠药之后病情有了明显的好转。

陈菊梅大感意外,为了搞清楚原因,她立刻开始分析安眠药的成分,最终发现安眠药中有一味“五味子”,在治疗肝炎时有着明显效果。

凭着这股拼劲,历时8年,陈菊梅终于研究确定了五味子降低乙肝患者血清转氨酶的有效部位,成为我国首先发现并应用五味子成功降低乙肝患者血清转氨酶的第一人。

随后,在她的主持下,分别研制成“肝得安”1号蜜丸至9号蜜丸,并在此基础上相继衍生出“六味五灵片”等50多种国家级降酶药物。

药物上市后,效果显著,将我国的肝病死亡率从百分之八十五降低到了百分之三十八,小小的数字变化,背后却拯救了无数条鲜活的生命

64年来,陈菊梅数十次在国家和军队重大紧急任务中冲锋在前,为人民群众和部队官兵铸就一道道坚实的防疫“盾牌”。

从风华正茂到耄耋之年,她创造了我国传染病防治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回首多年从医经历,她不无感慨地说:“我的人生就像五味子,酸甜苦辣咸俱全……”

11月5日,这位伟大的医者,贡献了自己的一生之后,离开了人世,享年96岁,她的精神值得被更多人传颂。

中国绍兴兰亭书画院执行院长童颜已有50年党龄,擅长草书和大型榜书。童颜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现为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榜书学会会员。喜迎七一,他用草书书写毛主席诗词,向建党百年献礼。

参加第一届高考回城的父亲抛弃了农村母亲,20多年后再婚妻子去世,他找母亲复婚。弟弟和我反对他们复婚,没想到母亲居然原谅了他,现在看着母亲的笑脸,我觉得当时原谅重新接受父亲是我做过最正确的事!

父亲是上海人,兄弟姐妹3个,69年作为知识青年父亲顶替身体不好的姐姐下放到浙江金华蒋堂开化,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父亲在下放的日子里认识了母亲,母亲虽然是农村姑娘,在60年代可称的上文化人。是村里的代课老师。父亲下放的时候才18岁,刚高中毕业,母亲那年虽然只有17岁,但已经在村里当了2年代课老师。

父亲爱看书,母亲也是,因为爱看书,两个人年轻人经常在一起。他们相识相知相爱了。也许那时父亲认为自己会在农村呆一辈子,也许因为爱情,1972年父亲母亲结婚了,1974年我来到了这个世界。

父亲后来在镇小学当代课老师,1977年恢复高考,为了参加了高考,辞了代课老师的工作。母亲也想参加的,可为了支持父亲,让他没有后顾之忧,母亲决定第二年再参加高考,她赚钱养家。

父亲考上了大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回到上海,我和母亲从来没有去过奶奶家!父亲离开时,要母亲好好复习,他在上海等她。可没想到父亲回上海上大学不到3个月,给母亲寄来了一封分手信和120元现金100斤全国粮票,让母亲不用等他了。

那时母亲刚被查出怀孕了,外公舅舅都叫母亲不要把孩子生下来,说母亲已经有了我,如果再把肚子里的孩子生下来,以后带着两个孩子更难找个好男人了。可母亲不听外公他们的话执意要把孩子生下来,因为母亲的固执己见,外公很生气,叫外婆和舅舅们不能帮母亲,让她一个人自生自灭。

母亲挺着大肚子带着我一直上课上到生孩子的那天,1978年我的弟弟来了,母亲为了我们两个人吃了很多苦遭了很多罪。村里人都劝她再找一个,说父亲是不会回来了,找一个也可以帮着她分担一下,可母亲一直没有再嫁。

母亲为了培养我和弟弟省吃俭用,不但要教书而且还种着我们自己的责任田!母亲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只有靠学习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1991年18岁的我考取了上海同济大学,我那时只想去上海看看,看看这座让父亲抛弃我和母亲弟弟的城市。

弟弟也考到了上海,考取了父亲的母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我们没有刻意去打听父亲的消息,只知道父亲考上大学以后,被他教授的女儿看上,后来和教授女儿结婚了。大学毕业以后,父亲留校当了老师!

弟弟是看到过父亲的照片的,考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以后,他见到过父亲。弟弟告诉我,他不会认父亲的,一辈子都不会认这个抛弃他母亲和我们的父亲。

大学毕业以后,我回到金华,我要离我母亲近点。我和大学同学一起做了家贸易公司,经过努力,公司越做越大,效益也越来越好。

弟弟毕业也回到金华,他和我的想法一样,都想陪着母亲,想让母亲享受天伦之乐。弟弟继承了母亲的事业,当了一名老师。

生意越做越好以后,我在金华给母亲买了房子,让退休的母亲和我们一起生活。母亲不肯,说在蒋堂习惯了,她身体还好,一个人生活没有问题。我和弟弟没有办法,只能把老家的房子翻新了,争取每个星期回去看母亲一次。

,一个没有想到的人来找我,父亲。他找到我,希望可以和母亲复合。父亲说,当年是因为误会,他以为母亲再婚了。当年他考上大学后,回了上海,告诉奶奶要接我和母亲来上海的事。奶奶家上海的房子很小,奶奶说来上海住哪啊?而且我和母亲都没有上海户口,怎么生活啊,不如让母亲先在蒋堂。

父亲说他听了奶奶的话,就去学校了,叫奶奶给我和母亲寄东西。可我们那时只接到父亲的分手信啊。父亲说,后来他从学校回来,奶奶告诉他母亲写信过来。说不等他了,她已经再婚了,说我已经跟了继父的姓,以后也不希望再见到父亲。

父亲说他被这消息搞懵了,生了一场大病。多亏教授的女儿也是他的同学的照顾,后来他们就结婚了。二年前奶奶去世前才告诉父亲,母亲没有再婚,而且他除了女儿还有儿子,当年是因为父亲现在的妻子看上父亲了,是她拆散了父亲和母亲,给母亲写了模仿父亲字迹的分手信,寄了钱和粮票。

父亲知道后,回金华找了母亲,说清了当年的事情。两个人抱头疼哭,父亲觉得自己真是对不起母亲我和弟弟!父亲再婚后并没有孩子,但毕竟妻子还在,他也不能再对不起另一个女人了。

这次父亲来找我是因为他妻子去世了,他想来金华工作,陪母亲,他说他浪费了30年,他不想再浪费剩下的时间!他想和母亲复婚。

我和弟弟其实不同意母亲和父亲复婚的,毕竟母亲这么多年的苦都是因为父亲啊!但母亲告诉我,都是那个时代的错,都是命,她说她想和父亲复婚,过完下辈子。

能说什么呢?只能同意啊,母亲复婚后,也住到了金华,笑容也越来越多,我们的日子也越过越好!

@净0325 我高中同学父母的故事,让人觉得有些心酸,有点感慨,但觉得还是幸运的。毕竟他们最后还是在一起幸福生活了!我同学和弟弟也都是孝顺的人。#金华头条#

浙江农林大学湖南本科批(普通)录取分数线:

湖南本科批(首选历史)共录取4人,投档分最高分567分,最低分565分;本科批(首选物理)共录取35人,投档分最高分565分,最低分551分。

浙江农林大学位于杭州市临安区、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西端,是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浙江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共建高校。学校创建于1958年,时称天目林学院,1966年改名为浙江林学院,更名为浙江农林大学。经过60余年的建设,学校已发展成为以农林、生物、环境学科为特色,涵盖八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建立了完整的本硕博人才培养和学位授权体系。

学校现有东湖、衣锦、诸暨3个校区,占地面积32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90余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4.93亿元。设有20个学院(部),67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新工科项目2个,国家新农科项目5个,国家卓越农林教育人才培养计划专业7个,国家级实验教学平台1个,工程教育认证专业1个,国际认证专业1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3个,省级重点专业12个,省级优势专业7个,省级特色(含新兴特色)专业9个。现有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优势特色学科1个,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3个,浙江省一流学科(B类)9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学科与重点培育学科5个。拥有林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8个。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文化传播基地、国家“111计划”引智基地等国家级创新平台5个,省部级创新平台39个。

学校面向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各类在校生36200余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22500余人(含暨阳学院),研究生2848人,留学生1316人,农民大学生、继续教育学生10000余人。学校现有教职工21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460余人,高级职称738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共享院士5人、浙江省特级专家2人、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3人、科技部创新领军人才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4人、全国林业和草原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1个,省杰出教师1人、省“万人计划”8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省高等学校“钱江学者”特聘教授6人、省高校教学名师3人、省“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和第一层次18人,省级创新团队15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1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5人。

董铁宝19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19全家迁居上海,1939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后即奔赴抗日大后方,冒着日本飞机的轰炸修滇缅公路桥梁,出生入死地和桥梁工人一起生活战斗。

1945年赴美,后来在伊利诺伊大学学习、参加研究工作,并在1949年取得博士学位。董铁宝的妻子名叫梅镇安,是我国著名的植物学家。她出生于杭州,194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47年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留学。

身为伊利诺伊的校友,又同是中国留学生,梅镇安和董铁宝在美国相恋结婚,夫妻情笃。

董铁宝在伊利诺伊拿到了博士学位,并参与了第一代计算机“伊利亚克机”的设计,梅镇安也得到了伊利诺大学R·Emerson实验室的工作,两个人如果一直留在美国,待遇和条件不是当时国内能够比拟的。

但两个人都是从民国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拥有那一代人特有的“家国情怀”。1956年,俩人放弃一切,绕道欧洲万余里,花费三个月辗转回国。

据说他们回国,是因为周恩来有信到美国,欢迎留学生回国工作。那是1956年,比较宽松的一年。1957年夏天就进行了“反右派运动”,不知道那时董铁宝有什么感受,但是他显然没有公开表示过反对意见。

“1956年11月7日,校刊96期报导,本学期开学以来,共有7位教师,冲破种种阻挠,从资本主义国家归国到北大工作。他们是从美国回来的数学博士廖山涛,力学博士董铁宝和夫人植物生理学硕士梅镇安……”

一开始,夫妻俩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当时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计算研究所都争取他去工作,他考虑到除科研工作外,莘莘学子是科技兴旺的希望所在,决定在北京大学担任教授。

被分配到了北京大学任教,任教之余,董铁宝还参与了1958年北京大学制造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eniac的设计编程。

但让梅镇安没有想到的是,几年后,两人因为有着美国留学的经历,被人怀疑审查,其中,董铁宝的名气最大,受到的审查也越严厉。

1968年8月,“工人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入北大领导运动。他们说“北大王八多得腿碰腿”,全校有900多人被“重点审查”(当时北大有四千多教职员工)。在1968年的“清理阶级队伍运动”中,被“隔离审查”,他被关押在北大28号楼,不准回家,不准家属探望。

董铁宝的妻子梅镇安在生物系工作,也被“审查”。梅镇安的哥哥是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也被指控为他们的“同伙”。董铁宝的妻子曾经到28号楼请求见董铁宝,被工宣队拒绝。

据最后活着走出来“隔离审查”室的几位老师说,他们在“隔离”中遭到体罚和殴打。有一种体罚是“抱树”,要人长时间站在树前,张开双臂作抱树状,但是不准以手触树。

还有一种惩罚是中午时分仰脸睁眼看太阳,如果闭眼,就遭打。还有所谓“熬鹰”,连续几天几夜审讯,不准睡觉。有人被捆上双手吊起来拷打,最常见的是大量打耳光。

在被连续审问之后,董铁宝趁着看守人员不注意,溜出学校,但他又不敢回家,怕连累家属,在生与死之间徘徊着,1968年10月18日,董铁宝在那天傍晚趁看守人员不注意,离开了28楼,可是又无处可去,在学校附近的一棵树上上吊自杀。

董铁宝死后,他的“专案组”中的一个人,还神神秘秘绘声绘色地向系里的人说,董铁宝到那个地方自杀,其中有很深的原因,因为那个地方靠近他妻子的哥哥的工作单位,他一定是试图和大舅子取得联系,没有成功等等,“专案组”的人对董铁宝之死毫无同情。

听到了丈夫“意外身亡”的消息,梅镇安肝肠寸断。但她也不敢过分流露出自己的悲愤,她本人也在接受着审查。不久之后,她的两个正在上中学的孩子被下放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梅镇安已经失去了丈夫,孩子是她最后的慰藉。她不顾后果,勇敢地写信给上级有关部门,说明情况,以孩子是“美国华侨”为由,希望将孩子调回北京。

梅镇安的信起到了作用,两个孩子纷纷从农村调回了北京。但在那个高考被废,学校停课的年代,即使回到北京,孩子们依然没有正常学习知识的机会,梅镇安就自己教孩子。

1988年,70岁的梅镇安终于退休了,退休后,她就随着子女移民去了美国,在那里度过了人生最后的26年。

#情感# #头条# #我要上头条#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