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远征2手游天降宝箱攻略

远征2手游天降宝箱攻略

时间:2019-07-15 06:22:18

相关推荐

远征2手游天降宝箱攻略

吕后有心除掉韩信,萧何献计,韩信身首异处,刘邦知情后龙颜大悦,封萧何为相国。丞相府前来恭贺的车马络绎不绝,唯见萧何好友召平身穿白衣,手执哭丧棒,前来吊唁。

看着一头雾水的萧何,召平说道:“天降大祸于你家门前,我这是提前来为你吊丧的。”萧何不解,如今自己是刘邦眼前的红人,还在吕后面前增加了好感,把韩信给设计杀害了。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尽职尽责,才能官至宰相,怎会大祸临头呢?

可萧何转念一想,这召平不是普通人物,当年是秦国的东陵侯,是个有大格局,眼界开阔,心思活络,严谨处世,胸中有丘壑的人。萧何把召平引进内室,召平一脸正色道:“您忘记淮阴侯韩信的下场了吗?为何吕后把韩信当成心腹大患,处之而后快呢?”

萧何心生后怕,召平又徐徐道来:“眼下陛下率军远征,背井离乡,心力交瘁,把生死置之度外。而如今你坐镇关中,把控后方,稳定军心,相比之下是清闲舒适。陛下还一再加封与你,看看韩信的下场,陛下对你当真一点疑心也不存吗?”

萧何机智如他,怎会听不出召平的言外之意呢。韩信为大汉王朝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战功又如何,还不是成了刀下魂。真是“伴君如伴虎”,功高则震主,下场凄惨万分。

萧何连忙问计召平,第二天早朝,新任丞相萧何便按召平之计:放弃恩赏,还把自己的私房钱贡献出来,作为军需,然后在朝堂上情绪激动地对群臣表达了自己对大汉王朝的忠心不二。

虽说萧何此举有点反常,但萧何此行乃出于自愿,作为君王的刘邦不得不为了满足萧何的自愿而欣然应允,并表示感受到了萧何对大汉的忠心。

刘邦亲自率军征讨时,他人在前方,后方的萧何负责派人运送军需到前方时,刘邦总会问来人,萧相国在长安做什么?来人总是一五一十地把萧何的行事汇报给刘邦,还特意提及萧相国一如既往的爱民如子。不仅负责供应军需用品,还经常做一下体恤百姓的事。百姓们对萧相国也是喜爱有加。

刘邦听后若有所思,但次次不语,还回回都要和萧何派来送军需的人有这样一段交谈。谁也不知道刘邦此举意欲为何,可有人却揣摩出些门道来,就赶紧去给萧何通风报信。

只见那人见到萧何后,神色紧张对他说道:“丞相,您马上就要被满门抄斩了?”萧何大惊,忙问他何出此言。那人又继续道:“您久居相国,已经是群臣之首了,皇上还能再封赏你更大的官职吗?可自打您入关以来,体恤百姓,深得人心,这一点连皇上也不及您。皇上时常过问您的素日行事,可不就是对您心存疑心了。要知道,颇得民心的您,一旦有了异心,可谓是一呼百应,皇上这是居安思危啊!”

萧何听后长叹一声,当真是一心只记挂大汉江山,却落一个有异心的结局,当真是举步维艰啊。那人见萧何迟迟不语,就给他提议道:“皇上此时已对您心存疑心,您应该反其道而行之,让皇上对您卸下疑心,方可保全自己。”

于是,长安城里很快就传出萧何贪墨银两,强买强占等事,一时间成为老百姓们叫骂的对象。恰好刘邦班师回朝,凯旋而归,龙心大悦的他刚进了长安城门,就被老百姓拦街告状,把萧何说的是相当恶劣不堪,必须严惩萧何才得以安民心。

刘邦见一众百姓都对萧何恨得牙痒痒,顿时乐不思蜀,没曾想萧何也有今日。便让人把萧何叫来,把百姓对他的状告和盘托出,并让萧何妥善处理此事。

萧何看着一脸笑意的刘邦,当即回到:“长安地方狭窄,上林苑则有需要空地,不如让与百姓来耕种,岂不美哉?”刘邦听后一脸阴郁,怒道:“大胆相国,欺压百姓成瘾,还还讨取我的上林苑。”

说罢,下令给萧何套上刑具,关押起来。时隔几日,一位王姓侍卫问道:“相国所犯何罪,陛下为何突然将他关押起来?”刘邦道:“相国收受商贾银两,又要用我的上林苑去收买民心。”

侍卫凛然道:“陛下数次出征,镇守关中的相国早有机可乘,要他有异心,早就今时不同往日了。”刘邦听后思虑良久,又有侍卫从中周旋,才把萧何放了。经历牢狱之灾的萧何,这才明白在领导面前示弱、自污的重要性,便蓬头垢面地去给刘邦磕头谢罪,此事才算告一段落。

伴君如伴虎,萧何就是活例子。当下的我们也是一样,无论是你是做生意,还是在职场,和同事、领导相处时,一定要讲究方法,你聪明、做事认真、有才能,却不一定受欢迎、被重用,小心自己太聪明会遭猜忌,无意中为自己树敌。

读史使人明智,鉴古方能知今,所以我们应多读历史故事,提升自己的思想格局,用智慧谋国、谋身、谋事。《智囊全集》不仅收集了萧何、东方朔、郭子仪、汤和等名臣的保身故事,还收集了历代智囊故事1200余则,既有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大谋略,也有士卒、漂妇、仆奴、僧道、农夫、画工等小人物日常生活中的奇谋机智。

无数帝王将相、现代名人都把它选为枕边书,时常翻阅,曾国藩说此书值得细细品味,纪晓岚一日三阅,康熙称为国之利器,杜月笙让人读给他听。看过此书的人,哪怕悟透十之一二,都可趋吉避凶。#双11好物节#下方链接,全套6册,有白话文翻译,通俗易懂,想提升自己的读者可点下方链接↙↙↙↙↙

正版全6册智囊全集白话版冯梦龙著珍藏版文白对照评解

吕后有心除掉韩信,萧何献计,韩信身首异处,刘邦知情后龙颜大悦,封萧何为相国。

丞相府前来恭贺的车马络绎不绝,唯见萧何好友召平身穿白衣,手执哭丧棒,前来吊唁。

萧何看着眼前的一幕,觉得十分不解,正准备开口询问。召平就说到:天降大祸于你家门前,我这是提前来为你吊丧。

萧何听到之后,感到十分困惑,自己最近设计杀掉了韩信,对朝廷忠心耿耿,不仅是刘邦面前的大红人,连吕后对我也很有好感,凭借自己的实力当上了宰相,怎么要大祸临头了?莫不是召平在和我开玩笑。

但是仔细想想召平的为人,不是喜欢拿这种事情开玩笑的,不然当年也不会成为秦国的东陵侯。

在人们心中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有着大格局,眼界开阔,为人处事相当严谨。

于是萧何就连忙把召平请进内室。召平一本正经地说道;您难道忘记淮阴侯的下场了吗?韩信当年也是立下大功的,为什么还被现在的吕后当成一个祸患呢,想要把他除掉呢?

萧何听完,顿时出了一身冷汗,感到十分害怕。

召平又开口到:现在您的处境和当时的韩信颇有几分相似。陛下带领大军离开家乡,去远方征战,想必十分焦急。而您坐镇后方,稳定关中大局,和陛下相比,清闲安全许多。但是陛下还给您加封,您心中难道没有一丝疑问吗?

萧何是个机智的人,一下就听出了召平的弦外之音。淮阴侯为刘邦的王朝南征北战,立下了不世功勋,但是却没有获得一个好下场,最后还是被设计杀害,真的是伴君如伴虎啊。

萧何连忙向召平寻求帮助,并且听从了他的建议。

在第二天上早朝的时候,萧何就按照召平的建议,将自己的宰相让出,并且挪出大部分财物作为军需贡献出来了,表达自己对大汉忠诚。

这个举动,让刘邦感到有些不解,但是,他还是同意了萧何的请求,因为对大汉远征十分有利呢,通过此事,刘邦再次确定了萧何对大汉的忠诚。

在刘邦率兵远征的时候,他经常向来前方运送物资的人询问,萧何在国都长安做了一些什么。

运输物资的特使一五一十地将萧何干的事情告诉了刘邦,不仅很好地完成了运送军需的任务,还特别提到萧何在长安爱民如子,对百姓体恤有佳,深得百姓的推崇。

刘邦听完以后沉默不语,一副沉思的样子。值得一提的是,每一次运输军需的时候刘邦都会向特使询问类似的问题,谁也摸不清楚刘邦的目的是什么,但是有些与萧何比较亲近的人看出了一些问题,连忙把此事告诉了萧何。

通报的人见到萧何,一脸紧张地对他说道:萧何大人,您即将大祸临头啦,可能会被满门抄斩呢!萧何对此感到十分惊讶,连忙问他何来此言。

通报的那人将刘邦经常过问他的情况告诉了萧何,并且说到,要知道以您如今的声望对皇上已经造成了一定的威胁,皇上这是在防备您呢。

萧何听罢长叹了一口气,不明白为何自己对大汉忠心耿耿,却给皇上留下一个心存异心的想法,当真是步步艰辛啊。

通报的人看着萧何沉默不语的样子,便建议到:既然皇上对您有了防备之心,那您应该要想办法让皇上卸下防备之心,才能够保护自己周全。

在这不久之后,长安城内就充满了关于萧何的谣言,说其强买强卖,还私吞朝廷的银两,一时间成为被人们唾弃不已的对象。

在这个时候,刚刚好皇上打仗凯旋归来,龙颜大悦的他刚走到街上,就被长安城的百姓拦下告状,诉说萧何的种种罪行,请求皇上给萧何一个严厉的处罚。

刘邦看到这个场面,一时间觉得萧何的名声好像也不过如此,忍不住笑了出来,没想到大名鼎鼎的萧相国也有今日。于是连忙让人把萧何传来,并且将百姓告状的事情告诉了萧何,让萧何想个办法消除百姓的怨气。

萧相国看着笑呵呵的皇上,便心生一计,随即说到:皇上,现在长安城内目前只有上林苑有空地,那边可以用来给百姓耕作,借此来平息百姓的怨气,肯定足够了。

刘邦听完之后,脸色瞬间阴沉下来了,大声道:大胆萧何,平时欺压百姓还不够,现在还想索取我的上林苑。

说完就下令,将其关押起来。过了几天,一位姓王的侍卫问到:萧相国是犯了什么罪吗?刘邦回道:关押相国非我一人之愿,只是听闻相国欺压百姓,收取商人的银两,还想利用我的上林苑去收买人心。

王侍卫听完连忙说到:皇上您可能误会了,在您率兵出征的那几次都是相国在后方坐镇,如果他有异心的话,可能早就生出事端了。

听完后沉默了许久,一直在思考此事,又有侍卫多次从中求情,才同意把萧何放了。

经历过这次灾祸的萧何,终于幡然醒悟,原来在领导面前,学会示弱有多么重要,于是便急忙去找刘邦谢罪才逃过了一劫。

有人曾经说过一句话,读书一定要学会读史,这历史里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确实如此,读史书使人明智。

在《智囊全集》中不仅仅收集了萧何的故事还有东方朔、郭子仪等;总共有一千两百多篇历代智囊故事,包含了政治、军事、外交三个方面的大智慧,也有日常生活中的小智慧。

这本书被大多数人选为枕边小故事,作为手中读物,或者是用来给孩子们讲故事,以讲故事的形式来给孩子们启蒙,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呢。总而言之,读这本书我相信您不会感到后悔的呢!

#保定头条#1941年春天一分区的军事集训都在保定市易县境内,一团在易县东边的界安、林泉、东西步乐村一带;三团的新兵在易县西部的东西武家庄子、口头村一带。

据说集训结束,最后是黄寿发、李青川验收检查,只有两项检查不合格,要留下继续集训。这两个不合格,一个是三团的新兵训练,春耕结束之后才到来的新兵,训练时间太短,连射击、投弹基本要领都未能掌握;还有一个就是教导队的老兵刺杀集训,连刺杀教官段廷起都摇头说不。

一分区两个主力团集训,不能没有掩护部队,杨成武将三个主力团的侦察连调出,单独成立了一个分区直属侦察营,由麻田岭战斗、雁宿崖黄土岭战斗、晋东南战斗、涞灵战役中都表现出色的一团三营长张英辉指挥。在此之前,张英辉一度接任马辉当营长的分区直属特务营营长,特务营组建为三十四团,张英辉改任侦察营营长。

1940年12月,日军对百团大战的报复性大扫荡期间,平西发生民间叛乱,军事实力较弱的挺进军应接不暇。聂荣臻闻讯,急电杨成武率一分区主力前去救援,当时正天降大雪,出兵不利,连扫荡的日军都撤兵走了。杨成武带领一分区主力冒大雪急行,直奔涞水,在过拒马河时,拒马河尚未上冻,一分区部队来不及脱裤,趟水过河,上岸后裤子被冻成厚厚的冰壳。

镇压平西野三坡民间叛乱的,挺进军动用的是九团,挺进军当时只有这一个团。七团远征平北时损失惨重,部队被打散了,此时正在休整,没有回来。引起平西民变的大规模征集新兵,就是为受损失惨重的七团准备的。为此,人口本来就稀少的涞水县山区根据地(人口较稠密的富裕地区被日伪统治着),还是拼力组建了一个“涞水新兵营”。

一分区部队也参与了平西镇压,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杨成武没有让一分区部队普遍介入,据说,主要参与镇压叛乱的只有分区直属特务营。我曾深究当时特务营的营长是否已更换为张英辉,但看到一份当时的平西老百姓后来移居天津,在晚年写的家庭回忆,证实特务营平叛时的营长还是马辉。也因为直接领导平西的平叛,马辉在平西老百姓中留下了很大的名声。#抗日战争#

转自YANXIN

一次,赵恒(宋真宗)赏给宰相王旦一壶酒,并一再叮嘱:“此酒美味,只能回家后再打开”。王旦至家,打开酒壶吓了一跳——酒壶里竟是大颗珍珠。皇帝这是何意?一阵思考后王旦恍然大悟,心里更是五味杂陈!同时,一张面孔浮现眼前,他不禁感叹:“李沆(hang)乃真圣人也!”#头条文史##我要上微头条#

宋真宗为什么送王旦一壶珍珠呢?

宋真宗(赵恒)在位期间,没有大过失,也没有耀眼政绩。他的一生,值得一提的当属“澶渊之盟”。宋与辽对峙,大宋在占据优势的情况下与辽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宋朝需要每年向辽进贡白银、布帛。简言之,当时宋朝用钱买和平。

王旦身为宰相,能力卓越,为人谦逊、温和,深得真宗信赖。与之对立的是奸佞之人丁谓、王钦若等人。“澶渊之盟”订立后,王钦若在宋真宗耳旁吹风,让宋真宗到泰山封禅。宋真宗一番思量之后,虽然正中下怀,但还是有自知之明,觉得自己不配。

纵观历史,秦始皇一统六国,书同文、车同轨才到泰山封禅,汉武帝远征匈奴,开疆拓土,以及唐玄宗开元盛世···这些人可谓世之楷模。真宗封禅,着实是水分太大。

封禅或者是太平盛世,或者是天降祥瑞。然而王钦若“灵感乍现”,他对真宗说:“哪里有什么天降祥瑞?都只不过是人为制造的假象而已!《河图》《洛书》都是假的。人为编造一个就可以了!”

为了给宋真宗“炒作”,加强封禅宣传,王钦若假借天命,制造祥瑞,伪造天书。公元1008年,宋真宗召集群臣宣布特大喜讯:不出几日,宫里会有祥瑞降临,此乃江山之福。果不其然,几日后皇宫里发现了天书。

当着文武百官,宋真宗翻开天书读了起来:“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恒,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

王钦若见状,附和称皇帝是真命天子,群臣跪地祝贺。一时间,大宋从朝廷到民间流传着各种祥瑞喜讯。百姓皆以为皇上是天命所归。

封禅第一步,天书已经有了。然而,最重要也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宰相这一关。宋真宗派人去探王旦的口风。不料王旦没有明确拒绝,也不曾反对。为了保险起见宋真宗办了一场隆重的 party 。

Party 上宋真宗给王旦赏赐了一壶御酒。也就有了文初一幕。宋真宗说:“这壶美酒,等你到家之后再打开!”

王旦回到家后,打开酒壶一看,满满当当的一壶珍珠,整个人瞬间懵了!皇帝这是何意呢?一番思量后,事情的来龙去脉就被他理清楚了——皇帝这是在隐晦地“贿赂”他。泰山封禅,这件事意义重大,一方面不能没有宰相的点头同意,另一方面也需要宰相提出来。

在王钦若的“努力”下,在宋真宗、王旦的配合下,封禅大典被提上了日程,并最终得以落实。而此时,宋真宗也恍惚觉得自己达到了政治生涯的巅峰。

此事之后,王旦耿耿于怀。直到去世,他都在说一生的最大错误就是悖逆良心,帮助皇帝封禅。他告诉后辈,等我死后,你们像普通僧人那样埋葬我就可以。

曾几何时,李沆与王旦同朝为官。李沆每次报告边关政事,都会夸大事实,皇帝为此殚精竭虑,兢兢业业。李沆说:“我们的皇帝年轻,如果没有忧惧之心,就会热衷于虚幻传说”。

如今看来,李沆的话果真不假。当时,王旦甚至不以为意:“哪里有那么严重!”可是短短几年,因为皇帝好大喜功,不务实,加上身边一群谄媚之人的煽风点火,真宗就此飘了起来。

一次封禅,真宗便将年号改为“大中祥符”这样一个诡异的名字,封禅泰山后又封禅嵩山,祖宗的基业一点点消耗殆尽!

冯梦龙《智囊》:旦亲见王钦若、丁谓等所为,欲谏,则业已同之。欲去,则上遇之厚,乃知沆先识之远,叹曰:“李文靖真圣人也!

诚如李沆所料:“外宁必然内忧”。当边关再无战事时,便是内部斗争的开始。规律如此,从来不曾改变。王旦看着丁谓、王钦若的所作所为,他想要规劝皇帝但却同流合污,意欲辞官归去又觉得有愧于宋真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道理尤其在近代中国遭受欺凌、压迫,以及当下芯片断供华为奋起反击的事例中一再被证明。治理国家和逆水行舟一样,如果没有忧患意识,就会倒退。

如上故事记录在《智囊》一书中。《智囊》收录了从先秦到大明1238个经典中的经典历史史事,每一个故事读来令人耳目一新,醍醐灌顶,包括从政、职场,以及普通人发家致富、与人交际的妙招、谋略尽皆有之,对应生活的角角落落,即学即用。

纵然时移世易,物换星移,但社会底层规律、人性却是亘古不变的。每个人都身处社会利益、关系中,唯有懂得一点智慧、谋略,才能避开雷区,少走弯路。

《智囊》是一部中国古典文化的精粹,它素有“小资治通鉴”之称,康熙、乾隆皇帝曾将《智囊》列为禁书,杜绝权臣看到,只是因为忌惮权臣看到后和自己博弈,甚至谋反;曾国藩、纪晓岚更是每日必读···

智慧是无形物,看不见,摸不着,但却的确存在。《智囊》,克敌制胜的锦囊妙计,排忧解难的处世奇书。白话文、文言均有,不必担心看不懂!更有大才子冯梦龙耳目一新的独家注解戳下方【看一看】

尾田换人了?

尾田最初他可是说过,让主角以一颗再平凡不过的果实盘上人生巅峰的,还说这样很励志什么什么的。

虽然大家都开挂但和悟空和鸣人不一样,超赛准确来说是赛亚人铺垫了很久,从拉蒂兹降临到贝吉塔入侵再到远征那美克星,弗利萨的忌惮为此毁了贝吉塔行星等,所有人心中都形成了超赛很牛逼的印象,所以悟空成为超赛后多强都很正常。

而火影虽然不一样但也类似,一开始来个传说中的九尾干掉了四代火影,而鸣人每次爆尾巴都很有表现,后面以九尾拉出据说是创世的六道仙人,还有六道仙人分割尾兽等,让大家形成了九尾牛逼六道仙人更牛逼的印象,所以六道给挂多强都合乎情理。

以上这些都是层层铺垫算是比较合理的展开,给挂都是铺垫了很久的牛逼的人给的。太阳神尼卡?它是哪个勾八,以前有提过它吗?有用好几个篇章来铺垫尼卡很牛逼吗?虽然大家都懂日本嘛,血统论至上,但号称伏笔狂魔的尾田天降太阳神,这简直比火影决战时鸣人突然觉醒说自己是超古代时期的九佛魔人还离谱。#海贼王#

255年,一颗彗星划过东南天空,砸向西北。三国魏国大将毌丘俭喜极而泣:天降吉兆,大魏可兴!司马贼子必将万劫不复!

毌(guàn)丘俭原是魏明帝曹叡的文学掾,两人亲厚异常。毌丘俭文武双全,深得曹叡宠信,先后担任过荆州和幽州刺史,曾与司马懿合兵征讨辽东公孙渊。

曹叡死后,年幼的曹芳继位。司马懿与曹爽这两位托孤大臣争权夺势,都在竭力拉拢毌丘俭,让他继续镇守北疆。

毌丘俭顾不上朝堂的明争暗斗,带着1万人马远征东北,不仅重创高句骊,还横扫整个朝鲜半岛,收复乐浪、带方故郡,拓地千里,立下不世之功。

而后,毌丘俭被升为镇南将军,领豫州刺史,假节总督豫州军事。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正始之变,一举扳倒曹爽,将其党羽诛灭三族。由于之前曹爽行事过于嚣张跋扈,得罪了不少士族,且司马懿并未表露出谋反之意,毌丘俭因而按兵不动。

公元251年,总督扬州军事的王凌起兵反抗司马懿,打算舍弃曹芳、改立曹操之子楚王曹彪为帝。王凌的做法并未得到众人的响应,毕竟废黜当朝皇帝而立其叔公,于礼法不符,因而毌丘俭仍旧不为所动,眼睁睁看着王凌被司马懿诛灭三族。

司马懿死后,司马师执掌朝局。恰逢孙权去世,司马师任命弟弟司马昭为都督,率领3路大军伐吴:王昶进攻南郡,毌丘俭进攻武昌,胡遵、诸葛诞率7万大军攻打东兴。此乃国事,毌丘俭没有拒绝。

但是,吴国大将军诸葛恪在东兴大败胡遵、诸葛诞,王昶和毌丘俭闻讯只能烧营撤走。司马师不敢降罪诸将,只将司马昭削去爵位,并将战败的诸葛诞与毌丘俭对调防区及官职,毌丘俭变为镇东将军,总督扬州。

东关之战令诸葛恪声望大振,次年他卷土重来,北伐曹魏。到扬州赴任的毌丘俭恪尽职守,选贤任能,将之前被诸葛诞轻视的张特升为合肥新城的守将。

面对吴国的20万大军,毌丘俭据城固守,消耗敌军锐气,终于等来司马孚的援军,将诸葛恪一举击溃,斩获无数。

毌丘俭凭借此役,进封镇东大将军,但他却无意封赏,反而为此战中的忠义之士请功求爵。其高洁品质可见一斑。

公元254年,独揽朝纲的司马师诛杀了毌丘俭的好友夏侯玄、李丰,还废黜了魏帝曹芳、改立曹髦。

司马师的行为,惹怒了毌丘俭。曹芳毕竟是曹叡之子,毌丘俭与曹叡情同手足,曹芳如其子侄一般。司马家可以专权擅政,却不可以妄行废立之事!

生气归生气,长子毌丘甸以及宗族还在洛阳为质,毌丘俭有所犹豫。此时,毌丘甸却来信鼓励父亲无需担忧,只管谋划。

毌丘俭这才下定决心,反抗司马氏、重振曹魏。扬州刺史文钦原为曹爽同乡,与毌丘俭交好,也有意兴曹。两人一拍即合,私底下秣马厉兵、整军备战。

次年正月,有彗星划过天空。毌丘俭和文钦以此为吉兆,可以起兵。为了增加胜算,他们派使者联络诸葛诞和兖州刺史邓艾,相约共同起兵。

不料两人竟都杀掉使者,并向朝廷揭发。事已至此,毌丘俭只能提前举兵。他吸取王凌的教训,矫作太后诏书,与诸将歃血盟誓,起兵勤王。

毌丘俭文采斐然,很机智地在《罪状司马师表》中揭露司马师的11条大罪,而对司马懿、司马孚、司马昭等人予以褒扬,以此分化司马氏。

毌丘俭又写信给诸位封疆大吏,争取他们的支持。只是,征西将军郭淮于当年病逝,未获书信;接任的陈泰、雍州刺史王经因与姜维激战,无力表态。

毌丘俭无奈留下老弱守卫寿春,自己和文钦率领6万精兵长驱直入,开赴洛阳,意欲速战速决。

然而,他们遇到了邓艾的顽强抵抗。毌丘俭孤军奋战,战线过长,补给不济,便占据项城,让文钦率主力在城外作为机动游兵。

司马师听取钟会、傅嘏之计,率军亲征,并征调全国之力平叛:由邓艾据城死守,诸葛诞、胡遵、王昶、王基四路大军包抄毌丘俭并断其归路。

司马师的数十万大军围而不攻,将毌丘俭的士气及粮草消耗殆尽。毌丘俭屡次突围无果,手下士兵大多思乡心切、弃营投降。

文钦与儿子文鸯偶然发现司马师的军营,便发动夜袭,吓得司马师眼珠迸出,就此病倒。文钦父子虽然勇武,仍敌不过魏军人多势众,只能逃往东吴。

毌丘俭见主力覆灭,只能舍弃项城。在得知寿春已被诸葛诞袭取后,毌丘俭率领残部北上,准备逃往幽州、东山再起。魏军穷追不舍,毌丘俭和弟弟毌丘秀、孙子毌丘重藏匿于河边芦苇丛中,躲避追兵。

岂料,毌丘俭竟被平民张属乱箭射死,毌丘秀、毌丘重幸免于难,逃往东吴。在洛阳为质的毌丘甸等人全部被诛杀,这场起义就此落下帷幕。

毌丘俭是“淮南三叛”中毫无争议的忠臣、纯臣,之前的王凌另立新君、之后的诸葛诞贪生而反,都不如毌丘俭言行一致。

毌丘俭倾家赤族,满门忠烈,以一州之力对抗司马氏控制的全国兵马。即便如此,毌丘俭也留下士兵戍守边防,不让吴国有可乘之机,更不曾通敌资敌,可谓是鞠躬尽瘁、忠心不二。

毌丘俭允文允武,被曹叡视为国士。君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报君,毌丘俭奋起反抗司马氏,虽然下场令人唏嘘,却也无愧于曹叡的知遇之恩了。#三国#

《大宋宫词》:宋真宗泰山封禅,只是为了给儿子祈福而已?编剧可真能编。这部戏里,赵恒一共死了4个皇子,只剩下太子一个男孩,所以在太子染上“风寒”之后,赵恒担心唯一的继承人也保不住,就决定上泰山了!

去之前,跟皇后表示:我知道很多臣工觉得我不配去泰山封禅,但是为了儿子的健康,我不在乎天下悠悠之口,更不在乎史官的口诛笔伐......

皇后刘娥一脸慈母回复:为人父母,为孩子做什么,都是愿意的。

这剧看得痛苦,为什么能把所有的历史大事,都缩小成家庭伦理剧?顶着父爱的光环,宋真宗泰山封禅的闹剧,就不可笑了吗?

封禅的条件有三个:1、江山大一统;2、国泰民安,皇帝做出了极大的功绩;3、天降祥瑞。

历史上一共有6位帝王泰山封禅:

[给力]秦始皇:统一六国、统一度量衡和文字等等,作为第一个封禅的皇帝,他的功绩不必多说。

[给力]汉武帝:国力强盛,达到了鼎盛时期,远征匈奴、丝绸之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给力]汉光武:中兴之君、定鼎帝王,谁与争锋?

[给力]唐高宗:永徽之治 ,疆域达到了唐朝之最。

[给力]唐玄宗:开元盛世,一手开创大唐盛世。安史之乱是封禅以后发生的,从前期的治理来说,真的是有资格封禅的。

最后一位泰山封禅的皇帝,就是我们前面说的,为孩子祈福的宋真宗了。可是,宋真宗真的是为了给孩子祈福,不得不上的泰山吗?

实际上,为了能够泰山封禅,宋真宗及其群臣,做出了很多努力:

宋真宗谎称宫中发现一本仙书,上面写着:“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恒,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

意思是,宋真宗把天下治理得很好,是个圣明的君主。这是个祥瑞,是上天提示宋真宗泰山封禅。

后来,宋真宗又多次告诉大臣,自己多次梦见神人的故事。这些故事里,神人有时候告诉他哪里有天书,有时候告诉他泰山有祥瑞......

一群溜须拍马的大臣,自然努力去实现这些“祥瑞”,组织起了各地24370人不停地请求宋真宗去泰山封禅。

连宫中的小太监也时不时来汇报空中有五彩祥云,总之,祥瑞层出不穷,这样,泰山封禅的条件似乎就达到了。

于是,走了17天、花了800万贯钱、几千人“感冒”后,宋真宗完成了泰山封禅。

但从此以后,所有的帝王都不再进行泰山封禅,因为羞于与他为伍。

毕竟,宋真宗比起前面五位皇帝,差距真不是一般地远。他最大的功劳檀渊之盟,让宋辽一百多年没有战争,有利于休养生息,但也有人说,当时明明是大宋打了胜仗,为什么变成大宋每年给辽赔偿?

加上耗费几千万钱财建造数千座宫殿建筑、各种观(guàn ),到他晚年的时候,基本把积蓄挥霍殆尽。按照《宋史·真宗纪》说法,天书封祀是“一国君臣如病狂”。

一国之君,被后世如此评价,何止是可笑?

可是,《大宋宫词》却对宋真宗极尽赞美。把锅全部甩给了大臣,认为是大臣们一而再再而三地请求他去泰山的,而他一直拒绝呢!

不过,可能编剧也觉得后面的内容不好杜撰了,干脆就安排宋真宗在泰山上驾崩了。实际上,宋真宗1008年前往泰山,10才驾崩。

但《大宋宫词》这里,宋真宗1008年泰山封禅,在泰山顶上盘着腿,就死了。弹幕都震惊了,纷纷问:冷死了吗?就没有人给皇帝披一件军大衣么?

唉,本来是严肃的历史事件,本来是需要敬畏的老祖宗,就因为这种过于离谱的改编剧,让观众对作品失去了尊重,对历史人物,只剩下吐槽了。

影视作品,对历史人物的再创作,不应该是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的创作原则吗 ,为什么要杜撰得如此离谱呢?

我是@卷舒风云,喜欢影视评论的朋友,欢迎关注我。

#大宋宫词##电视剧大宋宫词##娱乐说真话#

用一百年才打赢匈奴,只用三年就打赢突厥,唐太宗和汉武帝最大的不同在于是否重视政治战。

汉朝不太重视政治战,汉朝与匈奴的战争主要发生在汉武帝朝,汉朝采用的战法就是实力碾压,以强大的国力为支撑,远征塞外,争取决战,一战而胜。

唐朝打突厥先打的是政治战。首先建立统一战线,拉拢一些突厥部落,并册封薛延陀的首领乙失夷男为可汗以分化突厥的团结。最后,在与东突厥决战时,唐朝用的是“只诛首恶元凶”,使本就不稳的东突厥君臣上下离心,作壁上观,以最小的成本获得胜利。

唐太宗抓住了敌人的矛盾,东突厥颉利可汗与李世民在渭水会面一年后,东突厥遭了天灾,天降大雪,突厥各部损失惨重,颉利可汗非常信任汉人赵德言,赵德言变更旧俗,政令烦苛,天灾之下,颉利可汗把自己部落的损失转嫁到突厥各部,唐太宗私下串联突厥各部,于是突厥附庸各部纷纷归降唐朝,这个现象在汉朝几乎不会发生,匈奴只是在走投无路才会叛离,没有主动的叛离事件。

唐太宗能抓住了时间,

匈奴在被汉军重创后,匈奴人一口气往北迁徙了数千里,汉军无法追上。

唐太宗没有给颉利可汗像匈奴那样的喘息机会,唐太宗制造假象,吸引颉利可汗谈判,唐太宗自然不会养虎贻患,一边派使臣谈判,一边令李靖发动进攻。结果只有颉利和几个随从逃出生天。

也由于唐太宗的政治战,颉利可汗逃到了自己的叔叔阿史那苏尼失那里,但又被自己的叔叔扭送唐军。

公元644年,李世民出征北伐,李靖因年老不愿伴驾随行。李世民特意勉励李靖:“当年司马懿病重垂危,七十岁尚能谋国,药师也要好好保重身体啊!”

这年李靖已经七十四岁,骑马都有些勉强。他只好坚持随军走到相州,身体不堪重负,终于病倒了,李世民这才让他就地休养。为什么李世民出兵伐辽,一定要带着李靖呢?这源于李世民对李靖的忌惮。

若说大唐天下是谁打下来的,那一定离不开李世民和李靖。李世民功在北方,他平窦建德、败王世充,横扫中原北方数千里,打下整个北方。

李靖就更厉害了,他南平萧铣和辅公祏,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为唐王朝的建立及发展立下赫赫战功。所以李渊都夸他功盖韩、白、卫、霍。

贞观四年,李靖率大军攻打东突厥,天降大雪。所有人都认为不宜行军,李靖亲率3000铁骑奔袭恶阳岭。吉利可汗没想到李靖在如此恶劣天气下也敢孤军深入,他毫无防备,被一举击溃。史书记载:“唐不倾国而来,靖何敢孤军至此!”

李靖迅即进击定襄,俘获了隋齐王杨暕之子杨政道及原炀帝萧皇后,颉利可汗仓皇逃跑,李靖随后追杀。

吉利可汗逃到白道(今内蒙呼和浩特北),李靖早就派兵埋伏在那里,于是又是一场大战。唐军两面夹击,突厥军溃不成军。颉利可汗一败再败,损失惨重,遂退守铁山,这才发现只剩下三、四万兵马。

吉利可汗担心家底打光了,不如先称臣,等牧草长出来,兵强马壮再报仇。于是,颉利可汗派遣心腹执失思力,进见唐太宗李世民:“谢罪,请举国内附。”

李世民很高兴:“终于雪耻了,突厥投降,我派谁去安抚颉利可汗呢?”左思右想,派出鸿胪卿唐俭等前去抚慰,又令李靖前往迎接颉利可汗!

李靖召集将士商量对突厥是战是和。他的徒儿苏定方道:“颉利虽败,其众犹胜。不如趁他投降,不防备时,选精骑一万,再突袭他一次,颉利可汗必亡!”

然而,副元帅张公谨却不同意:“陛下已经下诏准许颉利可汗归降,朝廷派去的使者也在那里,恐怕不宜去讨伐进击。”

李靖说:“这正是用兵的良机,时机不可错过,这就是韩信灭齐国的道理。像唐俭等使者即使因此遭到不测,也算是为国战死,没什么惋惜的。”

果然,颉利可汗见到唐使臣,放松了戒备。苏定方率领的两百余骑乘着大雾,悄悄靠近颉利牙帐。苏定方令人敲鼓鸣锣,并用点着的火箭射向牙帐。颉利可汗不知道唐军来了多少兵马,如同惊弓之鸟,骑马逃走,突厥军也四散而逃。

李靖率大军随后而至,杀敌万余,缴获牛羊数十万只(头),并杀死隋义成公主。

颉利可汗率万余人想北过大漠,在碛口被早等待那里的李勣所阻,又是一番乱战,颉利可汗再次带着数千人逃跑,大部分都被俘虏。

不久,颉利可汗逃亡途中被大同道行军总管、任城王李道宗擒获,并送到京师。东突厥从此宣告灭亡。

李世民收到捷报,兴奋地说:“我听说君辱臣死。从前太上皇因为百姓的缘故,向突厥称臣,我为此立志要剪灭突厥。现在东突厥灭亡了,终于洗雪当年称臣的耻辱!”

自从“玄武门之变”后,从来不搭理李世民的太上皇李渊也欣喜万分,他把李世民及诸王、王妃、公主等召至凌烟阁,设宴庆祝。李渊亲自弹起琵琶,李世民起舞,大臣们也接连起身举杯祝贺。

然而,御史大夫萧瑀劾奏李靖治军无方,在袭破颉利可汗牙帐时,纵容士兵抢掠一些珍宝钱财。

李世民怒,对着李靖就是一顿批:“……,朕则不然,录公之功,赦公之罪!”李世民明批实赏,李靖被“加左光禄大夫,赐绢千匹。”

不久,李世民又对李靖说:“现在朕已经明白了真相,以前是有人诬告你,你千万不要把这事放在心里。”李世民又赐给李靖绢二千匹,提升他为尚书右仆射。

李靖在青少年时曾锐意进取,然而一旦富贵在身,又深惧盈满,能知足而退。晚年时李靖交出兵权,主动不理朝事。

直到李靖病逝,李世民始终对其青睐有加。唯有远征辽东时,带着李靖远行千里,确定李靖确实无法再战,就将其放回京城。

回首李世民与李靖君臣二人的关系,李世民对李靖也有猜疑,李靖也有功高盖主的不世之功。那么为何韩信身死长乐宫,而李靖却以79岁高龄寿终正寝呢?

大概是李世民比刘邦更有肚量,而李靖也远比韩信更加懂得功成身退吧?

如果李世民不是李世民,而是朱元璋,恐怕就算再功成身退也难逃一死。毕竟,朱元璋是千古第一杀功臣专业户。大家觉得呢?#我要上微头条# #历史#

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也先(蒙古统帅)集结五十万大军,兵分四路分别向大明帝国的辽东、甘肃、宣府、大同,发动进攻。

战争爆发的消息传到京城,明英宗朱祁镇惊慌失色,召集大臣紧急商量对策,由于事发突然,也先的兵力强大,明朝边境的将领已然不是对手,大同守军连连失利,纷纷告急。朝议决定派驸马井源率军迎战蒙古军,井源是一个有能力的将领,他的出征鼓舞了军中士气,缓和了当时紧张的局势。

王振一直做着青史留名的美梦,七月中旬接到边关告急消息,他却十分兴奋,因为他想远征立功,但是以他的身份不可能带兵出征,为了实现统领大军的梦想,他就怂恿朱祁镇御驾亲征,皇帝是他的学生,一直对他言听计从。

王振事先得知,也先在大同的只有两三万人马,所以他征召五十万大军,认为就一定能取胜。明英宗朱祁镇下达了亲征命令,朝中大臣纷纷上书反对,兵部尚书邝埜和兵部侍郎于谦也上书反对皇帝御驾亲征,但是王振是司礼监(可以替皇帝批红),并且皇帝信任他,所以这些人反对无效。

五天后,朱祁镇率五十万大军向大同出发,随军出征的有王振、邝埜、还有许多文武精锐。

于谦代理兵部尚书,留守京城。(这一决定挽救了大明国运)。

此次阵容强大,在王振看来,五十万对二万,25:1 的优势,打都不用打,踩都能把蒙古军踩死。显然王振把战争看成了打群架,人多势众就能赢。

事实证明,王振不过是太监而已。从前他不过是个学艺不精的教书先生,从来没有当过统帅的经历,现在居然当上了五十万人的统帅(掌握实际统帅权)想靠梦想打败敌人,后果可想而知。

八月一号大军,大军抵达大同。差点死在战场上的郭敬死里逃生,马上来见自己顶头上司王振。看着郭敬惊魂未定的样子,王振不禁嘲笑了他一番。“我有五十万大军,还怕也先不成?”

郭敬接下来说的话,却震惊了无胆小人王振。其实就在五十万大军出发的同一天,大同已经爆发了一场大战,在阳和战场上,领军大将宋瑛阵亡,虽然得到大同镇守太监郭敬的全力支持,此战最终以明军全军覆没告终。

当郭敬绘声绘色,并添油加醋的描述了战败的惨况时,王振一改之前的豪言壮语,立刻下令班师回朝。按说大军刚到大同还未走远,如果立即撤回,敌军也摸不透这五十万大军的底细,不会立刻进攻。虽说师出无功,就当公费旅游了吧。

可是王振偏要搞出点名堂来,因为他的家乡蔚县属于大同管辖,都来到家门口了,他决定请皇帝到自己老家看一看。(他无非是想炫耀一下,当年那个穷教书先生,现在出人头地了,带皇帝和五十万人回到家乡,该多么的风光啊。)

八月三日,大军调转方向,向蔚县出发。由王振的家乡蔚县,经紫荆关入京,也算合理合理,只要沿着这条路就可以平安抵达京城。可是当大军行进几十里后,突然接到命令,立刻转头回大同,沿来时居庸关回京。这简直是个让人恼火的决定,大军已经疲惫不堪,为什么好好的路不走,居然要回头走远路呢?原来王振是有正当理由的:“秋收在即,大军过蔚县必会践踏庄稼,现命大军转向,以免扰民”(估计蔚县的田地,都是王振家的。)

掉头就掉头吧,可偏偏恰逢天降大雨,五十万大军行进更加困难,士气极其低落。经过一周的艰难跋涉,军队到达宣府,眼看大军可以安全进入居庸关,就当大家都要松一口气时。一直尾随其后的也先,看清了明军的真实面目,经过数次侦探,他确定发动攻击。

也先开始攻击这支队伍,所幸被明军发觉,立刻派朱勇(朱能的儿子)率五万骑兵进行阻击。朱勇虽然是后卫,但他的兵马是也先两倍之多。朱勇的父亲朱能是一位优秀的指挥官,但是他的儿子不是。此战速战速败:“鹞儿岭中伏死,所率五万骑皆没。” 朱勇的战败,蒙古兵士气大涨。

八月十三日,明军赶到了土木堡,这里离军事重镇怀来只有二十五里,只要进入怀来所有的人就安全了。可是王振又站出来反对:“我军还有一千多辆车没有运到,大军暂时不入城,就在这里等待!”就这样明军失去了,最后一个脱险的机会。

八月十四日夜里,也先突然袭击,明军猝不及防,全军败退。由于人数众多,也先不敢贸然深入明军。于是,明军趁此机会结成紧密队形,并挖掘壕沟,准备长期作战。

此时也先的兵力,也就是五六万人马(自己原先二万人加上朱勇的俘虏),而明军还有四十五万兵力,这样的兵力悬殊,也先明白自己无法攻克。

于是,八月十五日,也先派使臣表示愿意和谈,王振十分高兴立刻派出曹鼐参与和谈,为了表示诚意,也先的军队已退去。熟知兵法的邝埜认为,这是也先的诡计,不能轻信,应该固守。而王振不这么认为,为了显示诚意,命令大军立刻跃出壕沟,马上转移。

果然被邝埜言中,明军刚退出三里,也先军队就立刻出现了,“铁骑揉阵而入,奋长刀以砍大军” 。经过长期奔波的明军,被王振反复折腾的士气全无,五十万大军溃败。

王振被樊忠锤杀,皇帝被俘。

1360年,陈友谅将朱元璋手下悍将花云五花大绑的捆着,正当陈友谅想劝降时,花云怒吼一声竟挣断了绳索,而后抢了敌人手中的刀,继续作战。

花云,怀远人,淮西二十四将之一。

明史对其外貌、气质描写用了八个字“貌伟而黑,骁勇绝伦。”

貌伟而黑,说他长得很魁梧,但是特别黑,骁勇绝伦四个字,足可证明其战斗力之强悍。

毫不夸张的说,朱元璋后来的悍将如常遇春、傅友德、朱亮祖等,单说武力值,都未必是花云的对手。

朱元璋起兵时,去投奔他的徐达、汤和、周德兴等,大多是一副农家子弟的打扮,唯独花云仗剑拜见朱元璋。

朱元璋一看,这个人不同寻常,简直是个侠客,于是立即让他管理兵马。

朱元璋没有看走眼,花云率军所到之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1353年6月,朱元璋要进攻滁州,率领花云和几名骑兵去查看地形。

此时,忽然冲出数千敌军,眼看敌众我寡,花云却毫无惧色,拔剑跃马,直冲敌阵。

一番奋勇拼杀后,敌军被打的大叫道:此黑将军甚勇,不可挡其锋也!

而后匆匆撤去!就这样,数千兵马竟被花云一人打得落花流水。

花云的战斗力,不愧骁勇绝伦来形容,而滁州城内的守军,也亲眼看到了花云的战斗力,于是,他们立即作出统一决定——逃跑。

朱元璋趁机一举就拿下了滁州。

后来,势力大增的朱元璋要渡江作战,花云又以先锋的身份,第一个冲到对岸。

勇猛的花云,不仅为朱元璋扫除了前方的障碍,同时也使整个部队士气高涨,战斗力大增。

花云在一次执行任务时,只带了少数骑兵,不想路过马驼沙时,突然冲出数百名大盗。

花云不慌不忙,且战且走,用了三天三夜的时间,把这群盗贼全部斩杀。

在朱元璋早期的战斗中,花云当之无愧为第一悍将。

朱元璋在攻下太平后,派花云率三千兵马在那里驻守。

1360年,陈友谅率数万兵马,战船千艘,直取太平。

太平是朱元璋根据地南京的屏障,太平一旦失守,南京就会随时被攻破。

恰巧此时朱元璋率军远征,也就是说: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花云是不会等到援军的。

此时的花云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死守太平。

花云以强悍的战斗力,率三千孤军战斗了三天三夜。

敌军在白天进攻,花云便在白天战斗,敌军在夜晚进攻,花云便在夜晚战斗。

从战斗一开始,花云就再也没有下过阵地。

然而三天后,天公不作美,天降大雨,江水暴涨,眼看太平城墙,有数米被江水淹没。

陈友谅哈哈大笑,因为他的战舰,在此时可以直接开到太平的城墙下,然后站在船上的士兵,就与太平城内的守军在同一高度。

这样,太平城内的守军失去了城墙的依托,防守能力霎时减弱。

再加上连日来的战斗减员,以及士兵的疲惫,太平城很快被攻破,又饿又累的大将军花云,也被陈军俘虏。

当陈友谅想劝花云投降时,花云泼口大骂:要投降的是你们,而不是我,等我主公大军一到,你们一个个死无葬身之地!

花云骂完后,使出浑身力气,将捆绑他的绳索挣断,而后抢了敌人一把刀,继续血战。

然而,花云必竟只有一人,敌军却有密密麻麻的一层又一层,最终,花云力尽,再次被俘虏。

这回,陈友谅命人将花云绑在战舰的桅杆上,而后乱箭齐发,将花云射死。

花云至死神色不变,骂不绝口。时年仅39岁。

花将军战死后,妻子郜氏带着三岁的儿子,最后一次祭拜了家庙,然后告诉侍女孙氏:花将军以为国战死,我也不能苟活,只是花将军这一点骨血,就拜托你抚养了!

说罢,郜氏投水而死。

侍女孙氏抱着花将军三岁的儿子,逃亡到了一个渔家,将身上的首饰都给了他们,在那里暂时落脚。

后来陈友谅兵败,孙氏坐船抱着孩子渡江寻找朱元璋,不幸又遇上敌军。

不过,敌军并不知这是花将军后代,只以为他们是普通百姓,便把他们扔到江里,抢了船只就走了。

落水的孙氏抱着孩子,见江中飘过一根浮木,便赶紧抓住。

他们靠浮木在江上漂泊了7天7夜,饿了便采莲子充饥,以此才保住性命。

孙氏在历尽千辛万苦后,终于找到了朱元璋,孙氏大哭着把孩子交给朱元璋。

朱元璋也泪流不止的抱着孩子哭道:这是将军的后代!

朱元璋给孩子起名花炜,并将其抚养成人。

花炜长大后,朱元璋任命他为太平知府。

因为,那里是父亲曾经守卫和就义的地方!

#知识辞海计划#

660年,苏定方率100000大军打败百济,可不到一年的时间,百济爆发叛乱,唐朝赶紧派刘仁轨前去平叛,刘仁轨听到后大喜:“我这个老头子的荣华富贵终于来了!”可他的出征却改变了朝鲜半岛的千年格局......

当年唐朝一统江山时,朝鲜半岛还处于“三国争霸”时期,这三个小国分别是高句丽,百济和新罗。

其中高句丽却成了唐朝帝王们的心病,因为高句丽手里掌握着东北关键地区,辽东半岛。

655年,高句丽联合百济进攻新罗,新罗王无力抵抗,只好向唐朝请求援助,希望唐罗军队联合夹击百济。

唐高宗李治认为,一旦攻下百济,就能在朝鲜半岛建立军事基地,拿下高句丽水到渠成。

于是他派苏定方远征,苏定方利用闪电战的打法,只用10天就拿下百济首都泗沘城,百济王投降。

高宗以为唐朝神兵天降,获胜后就召回苏定方,让刘仁愿率一万唐军驻守。

可百济再小也是存在数百年的国家,心虽被摘,肢体犹存,不久后百济爆发复国运动,加上唐罗联军在当地毫无军纪,烧杀抢掠,百济军队很快发展到数万人,把唐罗联军包围在泗沘城内。

高宗立刻派刘仁轨前去解困,此时刘仁轨已经60岁,在朝廷郁郁不得志,当他接到任务后便如开头所说,认为荣华富贵来了!

刘仁轨立刻踏上征途,与此同时,日本也开始行动。

当时整个东亚都是中国的弟子,而东亚则是日本的老师,中国所有技艺都是通过东亚再传入日本。

可日本从古至今一直都有大国梦,他认为自己比其他小国高一等,一直想方设法与唐朝建立平等外交。

百济事变后,百济复国军请求日本援助,日本女天皇说道:“唐军攻打百济只是幌子,真正的目的其实是以此为跳板,攻打日本啊!”

于是女天皇集结军队准备御驾亲征,可她还没出家门,便在北九州突发疫病去世。她的继承者还是全力支援百济,并把手中的重要俘虏,百济王子扶余丰璋送回百济当“傀儡皇帝”。

刘仁轨率军抵达后,立刻解围泗沘城,经过一番激战,刘仁轨拿下泗吡城,复国军以周留城为基地,彼此对峙。

663年,百济发生内讧,新百济王暗杀复国军首领,刘仁轨见势从山东发兵7000,前往百济作最后决战,日本发现后,前后从日本派出四支远征军,总数近60000人,和百济复国军汇合。

同年8月,日济联军陆续从海上开往白江口,在那里集结后,沿着锦江去往江边的泗沘城。同一时间刘仁轨也部署作战计划,从泗沘城出发,扑向复国军老巢周留城,大军兵分两路,一路由刘仁愿带领,从陆路进攻,一路由刘仁轨带队,率水军从锦江南下,准备出了白江口再完成会师。

双方军队都在扑向对方老巢,结果在路上刘仁轨就遭遇日军。

刘仁轨的水军包括170多艘船,20000人,日本和百济联军船只800多艘,共计50000人,江边还有百济骑兵策应,刘仁轨没有任何优势。

而刘仁轨的主要任务是运兵和压粮,他也没想到会在海上遇到敌人主力军,这场战斗对他来说着实有些意外。

好在刘仁轨船只很大,日本的船只虽数量占优,但大小不一,且杂乱无章。双方先是进行了试探性战斗,日军先行撤退。

日济联军连夜召开战前军事会议,他们将领虽多,可不考虑水文风向等自然细节,经过乱哄哄的商议后,得出了一个盲目的战术:“只要一窝蜂冲上去,唐军肯定会被冲散!”

到第二天决战时,日军真的一窝蜂冲上去了,近千艘舰船冲向唐军,场面异常壮观,刘仁轨哪怕一个应对不当,唐军就可能面临乱拳打死老师傅的下场,但是在刘仁轨指挥下,唐军顶住了第一波冲锋。

接着刘仁轨迅速将主力分散两侧,中间兵力缓慢撤退,日军以为策略奏效,更加自信地冲进去,可唐军看似后撤,阵线丝毫未有后移,日军前面的船没有突破战线,后面船只又在不断往前扑来,在中间乱成了一锅粥。

看到战机成熟,刘仁轨下令两侧主力反击,先阻断敌军后路,在江面撒油纵火,此时风向突变,大火开始吹向日军船只,着火的船拼命后退,连带把后面的船也点着了,很快日军呈现崩溃之势,刘仁轨一路追击日军,焚烧四百多艘日船,百济王看大势已去,掉头就逃。

白江口之战对许多国家产生了极大影响,日本彻底退出朝鲜半岛争夺战,此后九百年内再也不敢染指此地。对于朝鲜半岛来说,百济覆灭后,高句丽遭受两面夹击,被唐军灭亡。

从长远看,消灭高句丽得到辽东半岛,却无法长期占有,此后渤海契丹等频频骚扰唐边境,唐朝只知道高句丽是敌人,却没想到这个敌人也能牵制其他敌人。

高句丽的覆灭带来了更严重的边疆动乱,宋和明的覆灭都是源于东北方的敌人,因此刘仁轨看似获胜,实则为后世带来很多麻烦......

1479年,建州女真死灰复燃,多次犯边,大太监汪直对明宪宗说,“陛下,上次没打服,还得再打一次”,明宪宗于是派汪直率军报复建州女真,大军一路杀进建州女真老巢,攻城拔寨,经过这次犁庭扫穴的围剿,建州女真安分了一百多年,

1467年,即明宪宗成化三年,由于建州女真首领董山和李满住多次侵扰大明边境,掠夺人口牲畜,

明宪宗这个鹰派皇帝如何能忍?为了惩罚建州女真,派武靖伯赵辅领兵五万,兵分三路进行围剿,

明军斩首(明军斩首记功,是为首级,杀了但没砍脑袋的远多于斩首)630多人,俘虏240多人,李满住和他的儿子被斩杀。董山被明军抓获,在押送途中试图逃脱被杀。

很多人看到,斩首630人,俘虏240人,也就这点战果,那对比一样宁远大捷吧!

宁远捷功奴夷首级二百六十九颗,活夷一名,降夷十七名献俘报可。《明熹宗实录》

这次军事打击,建州女真元气大伤,夹起尾巴做人,十年不敢犯边。

十年后,逐渐恢复实力的建州女真又不安分了,联合海西女真,不断骚扰辽东,掠夺边境人口和牲畜,辽东巡抚陈钺率兵讨伐,获得小胜,

建州女真首领伏当加认为大明也不过如此,胆子更大了,声称要攻打大明。

当时,明朝有个正炙手可热的宦官叫汪直。

汪直在幼童时,就做了明军的俘虏,由于他长相帅气,明军将领便将他切了送入宫中,先伺候万贵妃,后服侍明宪宗。

成化十二年,有妖道勾结太监进入禁宫,宪宗大怒,认为自己被蒙蔽了,缺少打听消息的渠道,就派汪直去刺探情报,汪直出色的完成任务,宪宗于是创建西厂,任命汪直为都统,取代锦衣卫和东厂地位,先斩后奏,皇权特许,这一年,汪直只有15岁左右。

从这点看,汪直非常厉害的太监,能力出众,这么年轻就获得了宪宗的信任,当上厂都、

宪宗派汪直去辽东考察形势,汪直回来后说,上次没打够,这次还得打。

两人一拍即合。

成化十五年(1479年)十月,宪宗下令,由汪直监督军务,抚宁侯朱永为总兵,统帅大军,征剿建州。这次远征,汪直是实际上的统帅,

出发前,明宪宗对汪直说,“在辽东你可以任意处置,不必请示朕”

两个月后,汪直发回捷报

“建州贼巢在万山中,山林高峻,道路险狭。臣等分为五路,出抚顺关,半月抵其境。贼据险迎敌,官军四面夹攻,且发轻骑焚其巢穴。贼大败,斩首695人,俘获480人,破450余寨,获牛马千余,盔甲军器无算。”

而建州之役的具体过程,由于清朝对此过多隐晦,难以找到详细资料。

不过从事后评定战功,可以看出他们的战绩,封朱永为保国公,汪直加食米三十六石(明朝太监无品级可升,最直接的封赏就是加俸,三十六石相当于三级俸禄),并由此总督十二团营,掌管禁军,开明代禁军专掌于内臣之先河。

成化十六年(1480年)正月,鞑靼达延汗亲率大军进入河套地区。

明宪宗派汪直为监军,兵部尚书王越提督军务,保国公朱永为总兵前去御敌。

王越让汪直劝说朱永兵分两路,让朱永带兵走南路(结果无功而返),王越汪直沿边境走,不久,探子汇报说,鞑靼的王庭在威宁海,

汪直于是把大同、宣府两镇两万精锐调来,他们白天休息,晚上行军,这样隐蔽行军一个月,到离威宁海不远的猫儿庄。

当时天降暴雪,王越、汪直冒着大雪率骑兵连夜奔袭,到达威宁海,鞑靼人还在睡觉,不知道明军来偷袭,明军纵兵掩杀,大败鞑靼军,达延汗巴图蒙克只身逃走了。

达延汗的妻子,他们的传奇女英雄满都海战死。

满都海是达延汗的叔祖母兼妻子,满都海在丈夫满都鲁死后,扶持六岁的巴图蒙克(达延汗)上位,并嫁给他,后来驱逐瓦剌,兼并蒙元太师部落。

而达延汗真正统一了北方草原,恢复了成吉思汗的万户制度,地位仅次于成吉思汗,可以说是元朝灭亡后,北方草原上最伟大的英雄。

此战过后,王越因功封为威宁伯,成为明朝仅有的三位以战功封伯的文臣之一,汪直加食米四十八石。

第二年,汪直总督军务,王越任总兵,在黑石崖又大败蒙军,此时汪直年仅二十岁!

汪直虽然是太监,但是他并不是什么祸国殃民、大奸大恶的太监,反而文武双全,为国为民,刚正不阿。

他两次征伐建州女真,两次率兵横扫漠南王庭,大败北元,他建议明宪宗开创武举科,选拔武举人,他不畏强权,诛杀建宁卫指挥杨晔父子,

并非为他洗白,而是为他正名,宦官之所以名声不好,只是因为他是皇帝的爪牙,替皇帝干黑活的,干的就是得罪文官的事,而他们中官的身份,也受文人的歧视,所以文人写历史必然黑宦官了。

成化十九年,站在明朝权力顶峰已近7年的汪直,遭到文官集团的弹劾,被宪宗调任为南京御马监太监,之后又降为奉御,从此远离权力中心,汪直一直在南京得到善终,

为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4周年作十首

一、

八一军旗百年扬,

荡天涤云展赤芒。

剑悬三山魔鬼尽,

光耀四海虎狼惶。

浪翻照唱清平调,

山摇犹卧安稳床。

争得兆民福无尽,

敢不赞歌献心香!

二、

南昌城头第一枪,

刺破黑障见曙光。

紫凝黄花殷碧血,

红聚井岗映朝阳。

鏖战千关高五岳,

远征万里长三江。

丰碑百年昆仑伟,

千秋与日更辉煌。

三、

荆遮棘挡曾迷茫,

三湾天赐黄石方。

兵列伍中兵等将,

党建连上党管枪。

降将立成骠骑霍,

败军尽变丛林狼。

惊魂每泣涂炭处,

军旗猎猎向太阳。

四、

图存振臂呼持枪,

掷地裂石真铿锵。

摇尾终是乞怜狗,

奋蹄始脱任宰羊。

凤至方得上天堂。

知否鬼魅窥门日,

高枕赖有红武装。

五、

天降伟人拯东方,

力擎不周起苍黄。

筹划神机出赤水,

指挥天兵过绿江。

枵腹宁折裤腰带,

柴骨也要核武装。

回眸百年沧桑路,

泽被最怀毛公长。

六、

母送孩儿妻送郎,

血洒沙场魂也香。

乳饱伤员红嫂笑,

心藏战士白匪狂。

小车推平淮海路,

炒面困死美洲狼。

试看军民如鱼水,

何敌还敢陷汪洋?

七、

曾经小米加步枪,

铁血凝碧尽是钢。

横扫敢灭东岛寇,

荡涤终屈西洋帮。

领袖无私岸英去,

人民有公继光殇。

勒功燕然多赤子,

骨筑长城今更长。

八、

军以人民为爹娘,

安危时刻挂心肠。

地陷砥柱迎风立,

天塌骇浪挺肩扛。

雷妖难泯红星亮,

瘟神终屈白甲光。

辕门有兵强如此,

泼猴谁敢犯天堂!

九、

狼子野心何曾亡?

咬牙不容吾华强。

虾蟹屎搅来南海,

鱼肉梦想回北洋。

深水无垠能腾蛟,

高天有鹰敢搏狼。

枕戈喜看破晓日,

红旗万面护太阳。

十、

大棒狂抡屡示强,

狼烟四起欲屈唐。

弄潮已过施靖海,

挥筅完超戚继光。

万千烈士抛赤胆,

亿兆子弟筑金汤。

但愿东风多快递,

看他谁人敢强梁!

7月28日下午初作,7月29日晨改就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