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十六大以来西藏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综述

十六大以来西藏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综述

时间:2020-04-26 16:34:05

相关推荐

十六大以来西藏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综述

十载增收致富路,千家万户欢笑多。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区上下把促进农牧民群众增收作为一项重大任务,从优惠政策到致富信息、从技术支持到人才培养、从资金投入到农机设备都给予了最强、最有力的帮扶和支持,千方百计使群众富了起来,费尽心思让百姓腰包“鼓”了起来。

如今,草原上牛羊成群,河谷里青稞飘香,一座座蔬菜大棚、一家家旅游饭庄、一个个特色农家作坊如雨后春笋般遍布雪域高原。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增收渠道越来越宽、致富之路越走越远,好日子天天过,幸福生活节节高。

2002年,我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600元左右,,我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900多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连续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达到了18.5%,创近年来新高。

间,随着我区农牧业逐渐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农牧民收入逐年递增。其中,产业化是现代农牧业的发展方向,科技则是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型的内在动力。

产业化经营直接推动农牧业的跨越式发展,成为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环节,同时也直接催生出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发展前景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山南地区错那县勒乡高峰茶厂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近十年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带动当地农牧民增收的支柱企业。据乡党委书记李佳介绍,该乡茶树种植面积由原来的40多亩发展到今天的70多亩,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使这种茶叶具有独特的风味,深受外地游客的亲睐,成为他们的首选特产。

科技是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型的内在动力,“金牦牛科技工程”的实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金牦牛科技工程”的实施从一定程度上破解了牦牛特色产业发展的“瓶颈”,解决了饲养周期过长、出栏年龄过大、经济效益较低等一系列难题,使参与项目的群众得到了巨大实惠。

间,各种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纷纷建立,不仅较好地整合了劳动力、土地和资金的生产要素,扩大了规模,增加了产量和收入,而且还解决了小市场和大市场之间的对接问题,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为农牧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拉萨市曲水县南木乡成立的“鑫赛”瓜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就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成为远近闻名的果蔬生产基地,也成为增加当地农牧民收入的重要渠道。

间,农牧民转移就业逐步加强,成为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渠道。通过强化劳动技能培训,引导农牧民参与工程建设及其他第三产业,促进农牧民增收。以开工建设的墨达灌区工程为例,共吸纳当地农牧民务工人员105万人次,为群众增加现金收入5800多万元。

据统计,仅“十一五”期间,我区农牧民劳动力转移就业累计370多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50多亿元。

在拉日铁路建设过程中,为服务拉日铁路建设、拓宽沿线群众增收渠道,相关部门就积极引导沿线农牧民群众积极参与铁路建设,借助建设的“东风”,实现增收致富。据了解,,日喀则地区通过劳务输出方式参与该铁路建设实现创收2300多万元。

随着我区旅游业的迅速发展,进藏游客逐年剧增,“旅游经济”也随之升温,很多农牧民依托资源优势,吃上了“旅游饭”,并且“越吃越香”。 据了解,“十一五”期间,我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100多万人,年均增长30.6%;实现旅游收入226亿多元,年增长29.8%。“十二五”期间,我区将进一步大力推进乡村旅游业发展,力争到推出5个特色县、20个特色乡、100个特色村,吃“旅游饭”的农牧民争取达到15万人左右。

位于拉萨河畔的拉萨市达孜县塔杰乡巴嘎雪村,就是来我区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的一个缩影。据该村党支部书记拉巴介绍说,前,该村人均纯收入2000元左右;后的今天,该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6000多元。来,巴嘎雪村的干部群众在各种优惠政策的扶持下,村民除了种植青稞、饲养牛羊外,还在村里办起了砖瓦厂、磨面房,创办了生猪、藏鸡养殖基地等。目前,位于318国道旁的这个美丽村落正准备利用自身优势开发旅游产业,进一步扩宽群众的增收渠道。

如今,无论在素有“西藏江南”之称的林芝,还是在三江流域的昌都,无论在羌塘草原深处的牧区,还是在雅砻河谷沿岸的村庄,现代化的家电已经走进寻常百姓家中,摩托车、汽车已经成为很多农牧民的代步工具……村里人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