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女钢琴师的心灵之旅经典读后感有感

女钢琴师的心灵之旅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1-05-08 03:34:23

相关推荐

女钢琴师的心灵之旅经典读后感有感

《女钢琴师的心灵之旅》是一本由[法] 埃莱娜•格里莫 Helene Grimaud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页数:17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女钢琴师的心灵之旅》读后感(一):给自己的心灵之旅,如同音乐

摘录:关于爱情,如同音乐,我不品头论足,任它静默。它们的静默就是‘瞬间’,比时间更伟大,比永恒更崇高:它们是爱情的颂歌。

一位美女用诗歌一样的语言,言说自己的心理历程,言说自己的觉醒,带着我们走近她,走进自己,在音乐般的文字中,徘徊、寻找、发现……

不是一本励志的书,但我想收藏,在作者平静的叙述中,感受自己阅读的心情澎湃。

《女钢琴师的心灵之旅》读后感(二):著名女钢琴家

埃莱娜·格里莫,国际著名钢琴家。1969年生于法国普罗旺斯的埃克斯,13岁被著名的法国音乐学院录取,16岁获得雅克·鲁维耶古典音乐比赛首奖,同年出版了第一张个人唱片,18岁在巴黎举办了她的第一次钢琴独奏音乐会,获得巨大成功而享誉国际,她也以她的美貌给人以无限轻灵飘逸之感。

卡罗德钢琴/news/18422.html

卡罗德钢琴/u/3226868384

卡罗德钢琴

钢琴网

钢琴论坛/bbs/

乐器网

乐器新闻/news/

乐器大全/yueqi/

乐器知识/h/

乐器曲谱/qupu/

钢琴专区/piano/

吉他专区/jita/

提琴专区/tiqin/

吹奏乐器/chuizou/

乐器论坛

《女钢琴师的心灵之旅》读后感(三):空灵长假,灵魂探幽

埃莱娜•格里莫,曾和母狼阿拉瓦邂逅,16岁灌录自己首张的钢琴唱片,18岁举办第一次钢琴独奏音乐会,曾在全世界发行的自传《野变奏》中展露优美流畅的文字、以及细腻的思想。如今,她依然在照料一整片野生动物保护区,让野狼做真正的野狼。

这是第二本她的自传,但不是世人通常看到的那种由丰功伟绩、琐事、信件和年月日堆积起来的自传,而是纯然心灵的的历程,追问艺术和生命本质。因由这样的核心,才会有由邂逅所组成的故事,缀以众多寓言般的小故事,并用一根富有使命感的主脉贯穿首尾。这一切属于她,又决然是可以属于每一个人的。

“每一次邂逅都是必定会赢的一注色子”。女钢琴家在繁忙的演出和录音进程中疲惫不堪,偷闲放空,在非洲、欧洲或是美洲森林这三项选择里踟躇。快餐店女侍者的小故事帮她下了决心去欧洲。紧接着,在意大利乡间偶遇酷似尊师的文学教授。教授留给她的问题是,如果说您已经出色地演奏了音乐,“那您有没有更好地体验它呢?”第二天,她收到教授留下的小包裹。延续着前一天邂逅时的话题,并请她收下一只精巧的音乐盒,或者也可以转送给一个叫汉斯的德国人。至此,原本空无目的的假期不仅有了主题,还被指定了路线。

一路上,她在阿西西修道院花园里邂逅了贝阿特里丝,她照顾修道院的花园,也被花园照顾,她问道,“为什么人们再也创造不出新的乐器?”又在咖啡馆里遇到悲观的青年,质疑在痛苦和失去中还有什么自由和爱存在?再聆听了瑞士小城里的收藏家讲述音乐盒的前尘往事,老者不介意有一场世界末日,激愤地谈到各种各样的、进行时态的灭绝……这些交流暴露出不幸福的人类所特有的正反面智慧,她聆听、理解、与之辩驳的过程,正是自我探寻答案的途径。

就像迷茫者追寻神曲的暗示在命运的岔口寻觅生机,珍重每一个陌生的贵人的指点。最后她见到了汉斯,那是因车祸而失明个盲人钢琴家,“我意识到早在车祸之前我就已经失明了,我急切地想自我满足,除了工作、赞美、追求绝对的完美,近乎自我陶醉外,什么也看不见。”难道这不是女钢琴家此时的处境吗?灯光亮起来时,她发现盲人音乐家汉斯像极了一个兄弟。这是自教授后第二次“酷似”,幽灵般神秘的气氛弥漫着,在巧合、或者说文字精心设计的邂逅中迷离着,逐步趋向冷静。

长年沉浸在古典音乐富有格律和生命力的诗意中,令埃莱娜的笔触也带有恍如隔世的经典质地,如她所写,“艺术家同意将自我分解为艺术”,文字和音乐只是艺术的一部分,而艺术则与天地自然永不隔绝。在她的生命中,狼和音乐是最重要的元素,但仅仅作为音乐的媒介、或是狼厚待的对象是不够的。繁忙的日程也会造成一个人的空虚,哪怕是天才。甚至可以说,这是当代艺术家忙于创新之后最容易忽略的事实,远离了本质,附庸了技艺。经历了心灵之旅的埃莱娜带着特有的野性和自信说道:“我与钢琴生出共同的肉体,我们,钢琴与我,一同变成神兽,某种全新的人马,某种吉祥的永恒的天蝎。”体验音乐,自己就该成为音乐生命的延续。这就是她要的答案。

你说巧不巧,我贴这个文,新浪也贴她。/d/-12-08/10261900936.shtml

《女钢琴师的心灵之旅》读后感(四):面具:另一种阅读

法式风情总是能够引发人们脑海中无穷的幻想:富有情调的白色阳台,点缀着鲜花的烛光晚餐,香槟,珠宝,令人垂涎的糕点,浓郁的香水,黑色蕾丝花边的内衣,这些符号固定住了外乡人眼中特有的法国印象,如同从女人的头发中隐约可以嗅出情欲的味道。而这种幻想进一步引发主体一连串的欲望,对某座城市、某种生活风格、某个品牌甚至某个具体女人的欲望,我们时刻需要符号来维持幻想,并作为与他者世界之间发生联系的媒介,哪怕这媒介有时只是一本书,一些文字。埃莱娜•格里莫就是这样一个富有魅力的符号:年轻、美丽、优雅,才华横溢。在阅读她的《心灵之旅》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遗憾地设想如果没有封面上她那张迷人的侧面轮廓的面具,在回忆的房间里会出现怎样的浮想联翩。

面具先于文字将我们的灵感捕获并固定下来,尤其是面对这样一张充满青春活力的美貌容颜,这面具如此诱惑着我们,又阻碍着我们进一步的深入。在正式阅读之前,我们不得不困惑于作者的多重身份构成:一位天才的音乐演奏家,一位黑发美女,一位有着出色文字表达能力和感知能力的女作家,在她那明媚的笑容里,我们将如何探索面具背后黑暗神秘的不可知?

埃莱娜•格里莫,我低声重复,这个名字听上去很像昆德拉小说的某个主人公。或许写作过程中,我们的女作者也时常困惑于文字中呈现的那个自我。于是,在女作者以“我”为第一人称的叙述技巧所缔造的时空中,我们与埃莱娜相遇,而不必刻意区分这是自传,小说,还是电影。我们倾听,我们观看,像无数小说开端那样,埃莱娜在一场美梦之后醒来,感到了前未所有的饥饿。饥饿犹如空白,她作为女性的身体和精神急切需要填充,她静立在清晨的阳光里,等待世界的赋予。就这样,我们跟随她梦幻一样的文字开始了一场场快节奏的画面切换:文字像和弦一样淙淙流出,以其特有的感性气息来对抗森严的男性话语。埃莱娜热爱音乐,极具演奏天赋。但她并不满足,作为一个女性的、诗意的存在,她必须穿过世界来衡量生命的深度。她怀着焦虑、紧张漫无目的的流浪。她优雅的身影时而出现在纽约街头,时而出现在地中海蔚蓝色的阳光下,一场接一场的演奏,一次又一次的奔波。某个下雨的深夜,置身于世界某座城市的某个角落,与雨雾一样神秘的中年男子邂逅;或者在明媚阳光的清晨,餐桌边偶然发生一次不愉快的谈话;还有黄昏时分徘徊在小镇上,为一次特殊的拜访激动不安。作为作者的埃莱娜在把握节奏之速度、文字之简约和心理描写之流畅方面,呈现出法国电影那样的性感和精巧,我们则会不自觉地被叙述中的埃莱娜吸引,追随她急促的步伐,进行一场通过净化获得升华的宗教仪式。我们承认,埃莱娜的文字和她的音乐一样,拥有使整个空间微微颤栗的感染力。

最后,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总会有一位神秘人物突然出现,他肩负着神启的使命来引导我们的女主人公,一颗在人生的密林中迷途的灵魂。他递给埃莱娜一只线团,让她按照自己的指示走出迷宫完成旅途,这里我们又一次看到了比雅特利丝—但丁模式的现代翻版。在这部女性心灵自传中,所有叙述元素都在一个正在做梦的房间内展开:时空的倒错、回忆的支离破碎、神话的象征以及自我净化的仪式(与狼生活的经历召唤着超越自我与性别的升华)。埃莱娜获得了新生,在小说结尾,她又一次醒来,感到浑身充满力量。我们无须追问埃莱娜醒来之后会做什么,无论现实与叙述,还是生活与梦幻,埃莱娜都意味着双重的断裂。梦里的女主人公接受了他者世界对自己内心经验净化过程中的建构,或者说,作为一位女性的存在,她必须通过他者世界来完成了身份的确立和自我意识的升华;至于现实中的埃莱娜,还是回到最初那个问题:在女性的自我面具背后,还有哪些不可言说的神秘隐藏于黑暗之中?

《女钢琴师的心灵之旅》读后感(五):拂尘之音

“我已经太长时间没有尝过漂亮出逃的滋味了。”

我想,每个人都曾有心灵尘染的迷失时刻。带着晦涩的忧愁,我们渴望挤破时间的气泡,从常规中挣脱出来,扑向一场华丽的冒险。

《女钢琴师的心灵之旅》便是一本关于出逃与回归的心灵札记。

这是法国著名钢琴家埃莱娜•格里莫(Hélène Grimaud)继《野变奏》后出版的第二本自传。在这本小传中,信笺、日记等传统要素已消隐,埃莱娜以素净的文字记述了她与几位陌生人的神秘邂逅,随性的对谈缀以精致的寓言,轻盈却不乏哲味。旅行的意义在如谜的交流中渐渐铺展,正如作者所言:“我相信我的旅程和相遇中必然藏着答案。”

一直以来,音乐与野狼都是埃莱娜最重要的生命符码。

埃莱娜6岁开始习琴只为发泄过剩精力,但却表现出惊人的天赋。她曾先后师从雅克琳•库尔坦、皮埃尔•巴比泽等多位钢琴名家,13岁成为巴黎音乐学院年龄最小的学生,16岁夺得雅克•鲁维耶古典音乐比赛首奖。18岁首次钢琴独奏会让她一举成名,从此享誉世界,由其演奏的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奏鸣曲》还曾荣获“唱片协会”大奖。

除却骄人的音乐履历,埃莱娜的生命轨迹还烙下“与狼共舞”的传奇标签。一次偶然机会,她与母狼阿拉瓦邂逅,却意外得到母狼的信任和亲近。“我想还狼群以它们本质的精髓,让它们重返天性——自由。”1999年,她与摄影师亨利•费尔一起创办“野狼保护中心”,保护红狼、墨西哥狼等野生狼种,并向公众普及教育。“我很怀念过去的时光,那时动物是神圣的而且会说话,人还没有忘记他永远不过是个生物,要想做得更好,就要试着去理解。”这是埃莱娜对原始野性朴素却真诚的敬畏。

汹涌的声誉附带着程式化的节奏,“我的日程表掌握在经纪人、唱片公司和新闻专员手中”,特立独行的埃莱娜无法忍受这种生活,“灵魂总是不能和躯体合拍:有时它落在后面,挂在回忆的裙裾上;有时冲在前面,忙于计划,忙于对未来的可怕的设想,沉重的算计让它窒息。”为了呼吸,她出逃去旅行,等待被开启。“展现在我面前的欧洲像是孩子们玩造房子的游戏时在地上画的方格。机遇已经扔出了他的圆饼,我单脚跳在弗朗兹•李斯特留下的足迹上,双脚落在舒曼的印迹上。”

搭顺风车的陌生教授、咖啡馆内痛苦的年轻人、阿西西修道院的贝阿特里丝……他们一个接一个走进埃莱娜的世界,睿智的交流渐渐拨散心灵的迷雾。

我最爱这段对答:

“您找到天堂的钥匙了吗?”

“我们都拥有它:它就产生于两个人邂逅的一刹那,在彼此同样的、慷慨的冲动中。”

邂逅的瞬间在埃莱娜的笔下散发出爱的气息,“我希望找回孩子的无邪,这种无邪不懂得死亡,更偏爱瞬间以及它的完整——时间的音乐,也就是寂静。”每次邂逅都是一个举重若轻的瞬间,既有爱之能量的热烈释放,又不乏沉静之美,让人感慨:“重要的是我们曾经相遇过,它创造了瞬间,创造了我们刚刚提及的珍贵时光。”

瞬间累积,爱意沉淀,正如书中所言——“爱是不断回忆的遗忘;遗忘是一种本该永恒的记忆,它留下了一条印迹——甜美又短暂的回忆,时常穿越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沉浸在完满和喜悦的情绪中。”

旅途的终点,埃莱娜见到了盲人音乐家汉斯,“我意识到早在车祸之前我就已经失明了,我急切地想自我满足,除了工作,赞美,追求绝对的完美,近乎自我陶醉外,什么也看不见。我总是在做加速度的运动,这项运动没有带领我前进一步,却夺走了一切,包括自我。”

汉斯的坦述让埃莱娜变得坚韧,并揭开了艺术与生命的本质:“音乐的真实——甚至是生命的真实——不是模拟幸福,而是启发式地将生活的悲剧层层揭开。欢乐、幸福都只是与生活和痛苦妥协的结果,这是死亡奏出的不和谐音符。”

世间万物皆有裂缝,因此光才可以透进。

最后这场对话在黑暗中进行,开启了女钢琴师回归的心路,“只有沉默才足以表达对故事深意的敬意。就像音乐中,一部奏鸣曲的最后几个音符之后的寂静一样。”

这是一位失明者奏起的光之和弦,拂去我们每个人心上的尘埃。深夜,扉页上维斯坦•休•奥登的话又次闪光——“若爱不能分享,愿我是用情至深的那个。”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