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中国古文献学史简编读后感100字

中国古文献学史简编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0-12-27 12:37:40

相关推荐

中国古文献学史简编读后感100字

《中国古文献学史简编》是一本由孙钦善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631图书,本书定价:60.00元,页数:-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古文献学史简编》读后感(一):读后杂感

祖师爷写的书,632页,67万字,四个学分,为了考试看了一遍。错字较多,选人的标准不清晰。比如选入王国维却没有罗振玉,有顾广圻卢文弨却没有纪昀黄丕烈。百分之八十的篇幅都在介绍经史,子集丛的文献学太受忽略。另外介绍各个文献学家面目雷同,说来说去总是长于校勘、文字、训诂、音韵,善于因声求义之类,让人看不出各家风格的差异。常常一大段一大段引原文,又多是各书卷一,且不作串讲。如果在之前没有对文字学、音韵学、礼学、易学、算学、天文学、历史地理学有足够的了解的话,很难读懂。

《中国古文献学史简编》读后感(二):初步的勘误十四则

p34 “陆贾著《新论》”,陆贾所著为《新语》,《新论》为桓谭所作。

p35 引皮锡瑞《经学历史》:“盖宽饶以法律为诗书”,盖宽饶下脱一“谓”字。

p40 穀梁传传承图。申培传与瑕丘江公、荣广和皓星公,误。当为申培传瑕丘江公,瑕丘江公传荣广和皓星公。

p45 引王国维《汉书所谓古文说》:“盖诸经之冠以古学者”,“古学”当作“古字”。

p95 引郑玄《邶风·绿衣》笺:“绿当作䘵”,“䘵”当作“褖”。以下引文中还有六个“䘵”字,全部应当作“褖”。

p122 引王肃《孔子家语序》:“然世未明其款情,不谓其苟驳前师,以见异于人。”“不”当作“而”。

p124 《汉书、艺文志》当作《汉书·艺文志》。

p171 引张参《五经文字》自序:“《说文》漏略,今得之于《字体》。”《字体》当作《字林》。

p250 《书稗传》当作《书裨传》;又p260有“吴棫《书稗传》”;又p337引王应麟《困学纪闻》:“吴才老《书稗传》云”,皆应改。

p256 “他(陆九渊)二十七岁时,与朱熹会讲于鹅湖寺。”“二十七”当作“三十七”。

p267 史绳祖《学斋占毕》,“占”字当作“佔”,不应简化。《礼记·学记》:“今之教者,呻其佔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 郑玄 注:“呻,吟也。佔,视也。简谓之毕……言今之师自不晓经之义,但吟诵其所视简之文,多其难问也。”

p387 《诸子辩》当作《诸子辨》。

p464 “晃公武”当作“晁公武”。

p496 引段玉裁《十经斋记》:“民情物理以之隠微”,“以”字衍。

《中国古文献学史简编》读后感(三):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简编》阅后

本书对于有本科文献专业基础的学生来说,是进一步学习的好教材。貌似它就是作为北大的研究生教材而出现的。

本书最突出的特点,也是它最大的价值,在于无数详细的例证。如果没有文献专业的基础,咋一看这些例证,定然是如坠云雾之中,不明路径。但如果有了一定的基础,看起来很清楚明白了。

书中收录的例证大都是现今公认的前人的研究成果,作为文献学学子来说定然是不陌生的,许多例证是在各种书中都可以见到的。

书中对《说文》“转注”的解释,我觉得非常有道理。六书之一的转注,历来是聚讼纷纭的,裘锡圭《文字学概要》于转注就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我想书中对转注的解释大概是代表孙先生一家之言吧,因为虽然说法很有道理,但是却没有充足的文献上的佐证。由于手边没有本书,它对转注的具体定义倒是一时说不上来。

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以人物为中心介绍文献学的发展史。每一个历史时期先介绍其政治思想背景,再概述经史子集四部的学术成就,接下来选取若干位有代表性的文献学家分章专门介绍。这是一种很科学的方法。就我个人而言,受益最大的是有关清末民国的部分。

有一点我与孙先生意见有别,那就是明代学术为何浮华无实。孙先生认为,王阳明学说的影响是难辞其咎的,并在书中竭力批评了王守仁心学的负面影响。诚然,心学自宋陆九渊起,就有“六经注我”的传统,而到了明代,王门弟子舍书不观,纯任自我凭空想象,更是成为一股恶劣的风气。但是,说这是王学末流的流弊,我是赞同的,但要把批评的矛头上指阳明,我却觉得不妥。观《明儒学案》,阳明本人还是比较中正平和的,并没有弃书不观的主张。从王畿起,发展了阳明学说中玄妙的一派,往后逐渐遂成积重难返的痼疾。到了李贽之辈更是可谓“小人而无忌惮者也”。

心学在文献学上的价值不大,但文献学还是要研究心学的文献的。不宜对心学抱有歧视。

本书的材料和观点都比较新,对于现在的学子而言,确实是一部合适的指引书籍。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