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乐在工作读后感锦集

乐在工作读后感锦集

时间:2023-02-05 05:02:35

相关推荐

乐在工作读后感锦集

《乐在工作》是一本由(日)铃木敏夫著作,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1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乐在工作》读后感(一):吉卜力的魅力

当迪斯尼代理吉卜力在北美的发行权时, 吉卜力的员工担心的对铃木敏夫说"这样是不是影片前面就会加上迪斯尼的logo了?" - 吉卜力的魅力就在于此: 在他们看来, 迪斯尼配不上.

读过宫崎骏老爷子的"出发点", 那里宫崎骏提到吉卜力的文化时说: "这里就是那种会有人蹦出来说我们不要再做没有意义的事情了的地方".

铃木敏夫辞职去杂志编辑去吉卜力全职时, 将一腔热情用自己高中时的一首短歌表达出来:

"没有钱的家伙 来我这儿吧,

我也没有钱 但不用担心

你看那蓝天白云

无论如何什么难关都会渡过"

(1989年, 铃木41岁) 高畑勋认为最后一句很赞.

"出发点"里, 宫崎骏说"回想起我们二十四五岁的时候, 刚走进动画这行, 既没有职业生涯的保障, 也不知道希望在哪里, 没有钱, 甚至没有才能".

于是他们每天早上九点上班, 画到凌晨两点. 画了四个月 - 鲁邦三世.

-----

这不是一部讲快乐工作的书, 这是讲如何爱上一件事, 并疯狂为之工作的书. 或八卦, 或励志, 就像"巴黎评论"里的某篇书评一样.

《乐在工作》读后感(二):記憶と世代

这是一个关于记忆和时代的故事。

关于记忆

吉卜力的这三人属于 20 世纪的日本:固执,纯粹,活泼泼的手艺人。宫崎骏作画从来不查阅资料,笔下的山水人情全来自记忆和想象的杂糅。看见一座漂亮的小房子,他可以屏气凝神注视良久,记住每一束投在建筑上的光线。他会像顽童一样调戏办公室里每一个人,他笔下的人物也大多取自于此。

人的记忆自然暧昧不清。但正是因为这暧昧不清,才能有机会生长出更多东西。想象力像滕蔓一样在记忆的迷宫里蜿蜒生长,不知不觉成了一座美丽的花园。

回想起吉卜力动画让人感动的诸多细节,终于知道了它们的来由:无非在方圆三公里之内。仍然记得前些天看かぐや姫,公主在伐竹老翁的手里晃晃悠悠伸了个懒腰,在小屋里蹒跚学步,在树丛里偷吃香瓜,黄色的汁水鲜艳地挂在嘴角,那颜色和温度仿佛近在眼前。

这样的感动在真实世界和科幻世界里,都是寻不见的。

关于时代

铃木敏夫在课堂上教孩子们绘制最喜爱的地方的地图,孩子们面露难色。然而当对照电影绘制的时候,孩子们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铃木不禁感叹,对于「团块世代」以及之后的孩子们而言,电影开始取代生活。

诚然,铃木敏夫、宫崎骏、高畑勋纷纷老去,吉卜力模式再难复制。时代不可避免地滑向迪士尼创造的虚拟现实乐园,因为迪士尼的气质太符合数字世代了:封闭的浸入式体验,美轮美奂的 CG 和 3D 技术,奇幻庞大的世界观。

现在的我们又是怎样的呢?

少年或许不再能记起第一次见少女时她穿的连衣裙的颜色,却能记得少女的每一张自拍和底下的留言。我们像寄生在数字世界的虫子。而由此催生的文艺作品里,「数字世界」这个母题自然也被无限放大。

「吉卜力」三个字所承载的田园牧歌般的生活,或许再也无处安放。

正在经历这一切的我们或许还能怀念这股草原上的热风。但再过50年呢?100年呢?期待 SF 里描绘的世界快些来临,却难以想象那世界来临之后的空虚和寂寥。

《乐在工作》读后感(三):宫崎骏有多爱高畑勋

【1】

高畑勋1959年进入东映动画公司,宫崎骏1963年最后一个进入公司的合同聘用人员。他们制作了《太阳王子》。后来他们俩都辞职了,但还继续保持联系。后来又在另外一个公司里一起工作。做出了《阿尔卑斯山的少女》《寻母3000里》《红头发安妮》他们两人一起挑战,如何用平面的画面表现人物远近运动,甚至被迪斯尼学习。

为了制作《风之谷》宫崎骏强烈要求请高畑勋来担任制作人。但高畑勋拒绝了两周,还把一本厚厚的笔记本给铃木敏夫看,全是写的欧美日本各种制作人的情况,最后写上:综上所述:我不适合做制作人。

铃木敏夫问宫崎骏:只能请高畑勋来当制作人吗?

宫崎骏:……铃木君,你能陪我去喝杯酒吗?

在酒馆里,宫崎骏喝醉了,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我把我的全部青春都奉献给了高畑勋先生,却什么都没有得到!”

铃木敏夫再次挑战高畑勋。“高畑勋先生,请您当电影的制作人吧”

“不要,我都已经说过了,我不适合当制作人”

“是宫崎骏请您当制作人的!他说制作人非你莫属。朋友这么为难,您难道不能助朋友一臂之力吗?”

“对不起,我明白了。”他终于答应当电影的制作人。

【2】

宫崎骏和高畑勋分别做《龙猫》和《萤火虫之墓》在同一年上映。

宫崎骏:“萤火虫之墓 是文艺片吧?”

“嗯,大概是吧”

“那我也要做文艺片!”

“啊?怎么做?”

“不能出现龙猫公共汽车这样的东西!有这种东西怎么能称得上是文艺片!骑着陀螺在天空中飞,这情节太幼稚了!”

铃木敏夫赶紧去找高畑勋。

“高畑勋先生,伤脑筋啊”

“怎么啦?”

“高畑勋先生知道龙猫的大致企划吧?”

“知道啊”

“宫崎骏要把龙猫公共汽车和陀螺去掉”

“那太可惜了!”

“我也这么觉得,太可惜了!对我就这么跟他说!”

铃木敏夫找到宫崎骏。

“宫崎骏先生,我想说说关于龙猫公共汽车和陀螺的事”

“怎么了?”

“高畑勋先生说去掉它们太可惜了。”

宫崎骏果然抵不过高畑勋的一句话:“那就保留吧!”

《乐在工作》读后感(四):铃木敏夫,一个动画制作人的成长之路

“对于我来说,最快乐的事就是与人打交道。与喜欢的人深交,在喜欢的人身边工作,实在是令人愉快的事,这对心理健康也非常有益。能与宫崎先生、高畑先生、德间社长等许多喜欢的人相遇,愉快地工作到现在实在是我的幸运。”——铃木敏夫

他长得瘦瘦的,一双圆形眼镜挂在脸上,打扮时常是内穿翻领衬衫,外搭V领长袖上衣,素色长裤下,习惯穿着一双竹皮人字拖游走于工作中,毫不起眼的他,全身却倾泻着一种柔和的力量。

二十几岁时,从庆应义塾大学文学部毕业的他,人生目标是要成为一名写实文学作家,工作不久却被抛到漫画编辑部。对他而言,这完全是一个陌生的领域。让人意外的是,几年后,他却编辑出《动漫影像》这种有深度有意思的杂志。

以此为契机,他开始接触到宫崎骏和高畑勋。后来他成为动画制作人,成立吉卜力工作室,推动宫崎吾朗成为动画导演,出版自己的书,陪伴宫崎骏一同创作30多年……他就是铃木敏夫,吉卜力工作室的创始人之一,他引领宫崎骏、高畑勋、宫崎吾朗、米林宏昌等一批吉卜力导演持续不断创作新作品,为吉卜力电影制作与宣传而奔波。说他为日本动画史上添上重要的一笔也毫不为过。

《乐在工作》此书主要摘录的是铃木敏夫的访谈内容,语言简单易懂,却不乏风趣。处处渗透着他的独特优势:激发他人潜能,成就深远的作品。他的处世之道:以旁观者的眼光,抽离自身看事物。他的性格特点:可以委婉,亦可直言不讳。

尾形英夫、宫崎骏、高畑勋、德间康快等人,在铃木敏夫的描述中,都是可爱可敬之人。无论是尾形英夫带着“孩子气”的理由让铃木敏夫创办《动漫影像》,还是高畑勋用一个小时来婉拒铃木敏夫的杂志评论;无论是铃木敏夫与宫崎骏“互不尊重”的处事方式,还是铃木敏夫描述德间康快用一生贯彻“金钱不过纸”的理念。这些点点滴滴,一方面让人觉得这群动画工作者太有趣了,一方面又让人觉得铃木敏夫观人之道实在独特。

此书印象最深刻的一点是关于“专业素养”的探讨,铃木敏夫当初为了更好了解宫崎骏与高畑勋的创作,将每次他们说的话一笔一划记录下来,每天花3小时做笔记,并归纳总结,之后在把笔记重新抄写一遍。每日反复三次左右。此外,他大量阅读两位导演阅读研究的书籍,为的是更好的展开和他们的对话,理解他们的创作理念及想法,也为后来他们的创作添砖加瓦,力求更好。可以说他们互相从对方中汲取力量,为每一部新作的完美而不断努力。

是他们和幕后上千动画工作者的努力,将“吉卜力工作室出品”这几个字带上了厚实的“工匠精神”,将每一部影片混合着动画人的专业精神,将每一个主题渗透着人文、美好、善良、生存等积极向上的精神,并将每一个观众引领进一片动画奇幻旅程。

“吉卜力并不像迪士尼那样为了让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任何人都能看懂而去遵循什么‘世界标准’。宫崎先生和我都希望能从日常生活中、从我们自己所追求的影像技术里汲取营养,去创作出具有”时代性和普遍性“的作品”,对于吉卜力工作室的存在价值,铃木敏夫这样说道。

正是这样的想法让他们走在了一起,30多年风风雨雨,依旧不改其志,在吉卜力这间“小工厂”里,创作至今,并“乐在工作”。

《乐在工作》读后感(五):高畑勋,做动画的局外人。

这本书实质是铃木敏夫的笔记

对于吉卜力的印象不止是奥斯卡获奖的人来说,或多或少听过这样一个说法: 吉卜力是为了为了制作宫崎骏先生和高畑勋的动画而成立的公司。 这句话这本铃木敏夫的《乐在工作》里得到了确证。 《千与千寻》《龙猫》《幽灵公主》在很多时候甚至成为了一些自恃格调甚高的人所推崇的动画,只有像这样的吉卜力动画,才是能入他们成年人法眼的好动画。甚至曾经参加过一个动画剧本会议的时候,领导就非常激动地说,要拍出宫崎骏一样的动画。 笔者觉得,如若不是出自傲慢,如若真心喜欢,那位领导会考虑这么说:“要拍出高畑勋一样的动画。” 想让观众稍微抽离。——这是高畑勋的创作哲学,可以理解为对宫崎骏的否定。 对于高畑勋来说,宫崎骏的作品依然没有逃脱’代入感‘的俗套:即让人感觉到心跳加快的代入刺激,因为宫崎骏是以狂热的爱去创作,而不是从旁观者的身份去冷静观察。 换句话说,几乎绝无可能从宫崎骏的《千与千寻》里反思得到如此创作的来源:这是讲的夜总会的故事,宫崎骏在描述夜总会里的三类人: ‘为了钱接待男人的内向女人’ ‘花钱提高了与喜欢的人交流能力的男人’ ‘不懂得交流,用钱与暴力解决问题的人’ 而最后一个说的就是无脸男。 但高畑勋则相反,他一直尝试让观众能够理解主角的境遇,带着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主角的故事。相比于宫崎骏的亲手操刀,不擅长画画的高畑勋习惯直接安排具体的画面:‘眼睛要画成小山’‘这里要圆的’,这种具体安排让人马上能知道画面的具体效果,也比起宫崎骏的动画更容易让人看懂。 比如安排旁白、旁述让故事变得直白。 是什么程度上的看懂呢?比起宫崎骏依靠记忆创作的各种素材,初期哈尔的移动城堡外部宏伟,实际就两层。高畑勋可谓是写实派,法国的面包也要照着画,一个制作红花的技术,硬是写了一本连专业人士也叹服的制作笔记,连飞机如何飞过来也要照着正确的角度去画。 是的,一切可以接触到的外部细节高畑勋都好好地保存在了动画里,大家可以去尽情地验证和探索,这些探索得到的就是高畑勋要告诉大家的。而宫崎骏的作品里,我们能做到的就是感叹他的想象力,难道要去探索两层的城堡内部是如何支撑的力学结构吗?这都是一些不可能,也无必要去再复现的东西。 那么,想问问大家宫崎骏狂热的现实感与高畑勋冷静的写实感,你更喜欢哪个? 笔者想,那位领导大概不知道高畑勋。 若要为这类群申辩,那么只需要陈述一条,高畑勋从来不是吉卜力工作室的正式一员,而是特邀作者,一个创作‘顾问’。 可是吉卜力的定义就是高畑勋。 高畑勋从来都分得很清楚,工作是工作,个人是个人。在公司最困难的时候决定离职,却一点不妨碍他以公会副长的身份鼓舞大家坚持。在当导演的时候,他理解观众都想看自己没看过的类型作品,但又执着于观众们只要去探究就一定明白的内容,形成了铃木敏夫所述的‘个人主义’。 这就导致高畑勋从来不尝试只传达一个人的想法,他不止能够理解,并且还能传达一群人的想法。 在《龙猫》播出的时候,尾形英夫不咸不淡的回答让宫崎骏很难受,甚至无法理解。而高畑勋则准确说出‘看《龙猫》的人,如果真在山里居住过,这部片子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无法感同身受的。’ 只能说宫崎骏自己沉迷的那种英雄气质,把龙猫里的小孩子变成了真正的勇士,甚至敢于穿短袖在深山里奔跑。 似乎高畑勋永远站在外部,因为一个初衷,他就一直都不是这个为他与宫崎骏创立的公司的正式员工。但他又能够站在内部,当动画不得不延期的时候,以不合理地要求员工按期完成的时候,也能强硬指出要求的不合理。 不仅仅只是以主人公的视角去看问题,或许正是预感到了吉卜力可能就是日本动画制作主人公,他才拒绝成为正式员工的吧? 毕竟,他体谅的是动画的形式本身,这已经要求他不能把自己代入吉卜力这个时代的主角里面。 曾经,铃木敏夫做了一个实验: 让孩子们画地图,先画的现实里的街道地图,没有一人画好。 组织观看动画《魔女宅急便》,再次组织画地图。在大家的修改下动画里的街道被近乎原本地重现了。 或许,这就是高畑勋看到的吧? 如果孩子们对动画里的地图更熟悉,那么就为了孩子们在动画里保存现实的图景吧。 而诸如灵笼、大圣归来之类的中国动画,到底在妄想着什么呢?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